郝利強
金庸先生已于2018年故去,但根據(jù)金庸小說的電影改編作品被廣泛傳播世界,作為20世紀最有影響力的華人作家之一,創(chuàng)作的“飛雪連天射白鹿、笑書神俠倚碧鴛”等十四部經典武俠小說,成為海外學習了解中國武俠文化的精神糧食。金庸小說的電影改編作品被廣泛翻譯并傳播海外,這是中國文化海外傳播的發(fā)展與復興過程。但由于中西文化的異質性,決定翻譯傳播的差異性,如何更好地理解與傳播好金庸小說改編的武俠電影,成為翻譯傳播的重要難題,這也是新時代中華文化海外譯介傳播的機遇。
金庸的十四部經典小說“飛雪連天射白鹿、笑書神俠倚碧鴛”蘊含著博大精深的中國文化,要把這些經典小說改編成武俠電影,還能繪聲繪色傳播到海外,真正認識中國歷史文化與喜好中國武俠文化,成為中國文化海外傳播的重要資源。金庸小說改編的武俠電影,被海內外中華兒女喜愛,核心是融合了中華文化的民族精神,武俠電影的歷史文化、俠義精神與民族風俗以及地域風光,還有導演獨自創(chuàng)作與大膽想象的武功門派與武術招式,成為吸引廣大青年學習的閃光點與吸引力。
金庸小說改編的武俠電影主要由邵氏電影公司、峨眉電影公司、金公主電影公司拍攝,這幾家電影公司為改編與傳播金庸武俠小說發(fā)揮了重要作用。習近平總書記說:“文藝創(chuàng)作不僅要有當代生活的底蘊,而且要有文化傳統(tǒng)的血脈?!竽局L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遠者,必浚其泉源?!腥A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命脈,是涵養(yǎng)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源泉,也是我們在世界文化激蕩中站穩(wěn)腳跟的堅實根基?!盵1]金庸小說改編的武俠電影,人物個性鮮明,影片故事豐滿,既有武俠人物的典型特征與俠義精神,也體現(xiàn)中國傳統(tǒng)文化與精神世界。因此,金庸的武俠電影《射雕英雄傳》中的郭靖與黃蓉、《書劍恩仇錄》中的陳家洛、《神雕俠侶》中的楊過、《倚天屠龍記》中的張無忌以及《天龍八部》中的蕭峰等,他們的性格特征雖有差異,但他們都是懷有一顆報國之心的英雄人物。再有武俠主角中的任盈盈、趙敏以及阿紫等女性人物,她們與普通女子相比,在性格特征和行為處事方面均屬于異類,被世人列為“奇女”范疇,但又都具有濃厚的俠骨品質與柔情心態(tài),體現(xiàn)中國武俠女性的獨特風格。
金庸武俠電影的海外傳播離不開翻譯。眾所周知,這類小說蘊涵著我國濃厚的武俠文化。翻譯界的眾多學者就對如何成功譯介金庸武俠小說展開過激烈的討論。吳玉光認為:“在金庸武俠小說進入英語讀者的視域之初,譯者應該以歸化翻譯策略為主導,選用符合英語語言文化規(guī)范的譯文,適當消除中國武俠文化的因素,增強可讀性和趣味性。在英語讀者對中國武俠文化有了一定的認識了解之后,再過渡到以異化翻譯策略為主導,逐步傳播中國武俠文化?!盵2]例如,在翻譯《鹿鼎記》中“沐家拳”的三個招式:“龍騰虎躍”“高山流水”和“橫掃千軍”時,最初需采取歸化策略,英文譯文分別為“The Tiger’s Leap”“The Cataract”和“The Two Way Sweep”。[3]而盧欣認為:“武俠小說翻譯是文學譯介中獨具特色的一部分,譯者在翻譯金庸武俠小說時應以最大程度地傳遞原語文化為目標、以目的語讀者接受能力為導向,融合各種翻譯技巧以確保譯文的可視化?!盵4]因此,在翻譯一些特色鮮明的兵器的時候,則需要突出可視化這一特點。例如,“鬼頭刀”(Devil’s Head Knife)、“飛抓”(Flying Claw Grapple)等等。[5]總而言之,有效的翻譯金庸先生的武俠小說將譯入語讀者的文化認同感考慮在內,方可促進中國文化的海外傳播。
西方以基督教文明為基礎的騎士精神,中國是以儒道墨文明為根基形成的俠義文化,這兩種文明都有自身的內涵特點。作為深受中國傳統(tǒng)文化影響改編的武俠電影,這是深深根植于中國文化的獨特文藝,金庸小說改編的武俠電影生動再現(xiàn)中華文化內涵,傳承中華文化基因,展現(xiàn)中華審美風范。習近平總書記說:“中華民族在長期實踐中培育和形成了獨特的思想理念和道德規(guī)范,有崇仁愛、重民本、守誠信、講辯證、尚和合、求大同等思想,有自強不息、敬業(yè)樂群、扶正揚善、扶危濟困、見義勇為、孝老愛親等傳統(tǒng)美德。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中很多思想理念和道德規(guī)范,不論過去還是現(xiàn)在,都有其永不褪色的價值?!盵6]金庸武俠小說改編的武俠電影,其中的郭靖、黃蓉、楊過、張無忌、令狐沖等英雄人物,恰好體現(xiàn)“自強不息、扶正揚善、扶危濟困與孝老愛親”的傳統(tǒng)美德,他們雖然各有不足,但觀眾也真心喜愛,體現(xiàn)出有血有肉的英雄人物形象。在金庸小說改編的武俠影片中,也突出傳播中華文化特質,人物對話方面強調托物與言簡意賅、凝練節(jié)制,在人物形象塑造方面形神兼?zhèn)渑c境界追求,人物的內心世界與外貌體態(tài)強調知、情、意、行相統(tǒng)一,既要忠誠報國與重情重義,還有內涵豐富與言行一致。習近平總書記說:“歷史和現(xiàn)實都證明,中華民族有著強大的文化創(chuàng)造力。每到重大歷史關頭,文化都能感國運之變化、立時代之潮頭、發(fā)時代之先聲,為億萬人民、為偉大祖國鼓與呼。中華文化既堅守本根又不斷與時俱進,使中華民族保持了堅定的民族自信和強大的修復能力,培育了共同的情感和價值、共同的理想和精神。”[7]
金庸小說改編的武俠電影,不僅是傳播中國歷史文化,還有武俠電影本身的創(chuàng)新,體現(xiàn)中國功夫的獨特精神,如果說西方格斗電影的核心主角標配是洋槍、駿馬與美女,還有科技武器與坦克大炮,那中國武俠人物則是赤手空拳與刀劍棍棒,行動是孤身獨影。從金庸小說改編的武俠電影里看到諸多中國俠客之間的經典動作,那就是“竹林大戰(zhàn)”“飛檐走壁”“凌波微步”“劍光斗法”“客棧決斗”“擂臺大戰(zhàn)”“氣功變法”“雙雄對決”“英雄救贖”,這些經典動作既單獨出現(xiàn),也有相互融合創(chuàng)新,根據(jù)電影故事的發(fā)展情節(jié)融合不同的經典動作,從而吸引觀眾眼球,產生獨特的注意力與影響力。正如電影學者賈磊磊說:“作為一種‘標志性’影像敘事成規(guī),武俠動作電影的經典場景不僅完成了對中國武俠動作電影的形態(tài)建構,而且還把中國武俠動作電影的暴力表現(xiàn)形式,從單純的動作表演轉為舞蹈化、儀式化、回合化的美學表現(xiàn)形式,進而確立了中國武俠動作電影在世界電影中不可替代的歷史性地位?!盵8]這種舞蹈化、儀式化的武打動作,從電影《英雄》到《紅海行動》充分顯示出來,既繼承金庸作品的武打動作,也根據(jù)時代發(fā)展需要,提升武俠電影的新內核,從而不斷適應觀眾審美的新需求。
習近平總書記說:“堅定文化自信,離不開對中華民族歷史的認知和運用。歷史是一面鏡子,從歷史中,我們能夠更好看清世界、參透生活、認識自己;歷史也是一位智者,同歷史對話,我們能夠更好認識過去、把握當下、面向未來。‘觀古今于須臾,撫四海于一瞬’?!盵9]
觀摩金庸的武俠電影,還要對中國歷史文化有更深理解感悟,因為武俠電影里的歷史人物既有真實存在,也有虛構夸飾,金庸將人物形象有機地融入到中國歷史大背景,從而對人物形象塑造起到重要烘托作用。如武俠電影《射雕英雄傳》的歷史背景為南宋初年,當時宋、金對峙,以及蒙古崛起的背景。武俠劇《天龍八部》的歷史背景為宋、遼、西夏以及大理等幾個王朝政權縱橫交錯的歷史時代。武俠劇《鹿鼎記》的歷史背景為清朝初期。作家金庸在尊重歷史發(fā)展的前提下,將眾多歷史上真實存在的人物納入到其文學作品之中,如完顏洪烈、岳飛、大理段氏、朱元璋、康熙皇帝、顧炎武等等,這些歷史大物與小說虛擬人物交相輝映,虛實融合,使小說更加真實生動,讀者更喜歡整個故事,不會令人產生虛無縹緲的錯位感覺。習近平總書記說:“要加強對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挖掘和闡發(fā),使中華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同當代中國文化相適應、同現(xiàn)代社會相協(xié)調,把跨越時空、超越國界、富有永恒魅力、具有當代價值的文化精神弘揚起來,激活其內在的強大生命力,讓中華文化同各國人民創(chuàng)造的多彩文化一道,為人類提供正確精神指引?!盵10]
中國有熊貓、武術以及花木蘭等經典文化符號,結合中國文化符號內涵,好萊塢創(chuàng)作出《功夫熊貓》與《花木蘭》等動畫片,表面看是運用中國文化元素創(chuàng)作電影作品,但核心是好萊塢電影善于講述故事、構建情節(jié)與價值觀傳播。從電影《英雄》《湄公河行動》《戰(zhàn)狼2》等20年的武俠電影史發(fā)展來看,武俠影片只有善于講解故事,情節(jié)滌蕩起伏,圖畫大氣精美,人物形象豐滿,才有廣闊的消費市場。習近平總書記說:“面對生活之樹,我們既要像小鳥一樣在每個枝丫上跳躍鳴叫,也要像雄鷹一樣從高空翱翔俯視。中國不乏生動的故事,關鍵要有講好故事的能力;中國不乏史詩般的實踐,關鍵要有創(chuàng)作史詩的雄心?!盵11]
金庸武俠電影不同于傳統(tǒng)的武俠精神,核心元素是融合了現(xiàn)代精神,既繼承了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優(yōu)秀元素,也注入了現(xiàn)代民主自由的思想觀。魯迅先生批評傳統(tǒng)武俠精神時說:“《三俠五義》為市井細民寫心,乃較似《水滸》余韻,然亦僅其外貌,而非精神?!盵12]金庸小說改編的武俠電影,電影的主人翁形象,不僅是武術高手,更是“俠”精神的崇拜符號。郭靖具有天下為己任的大俠精神,賦予“俠”民族大義與天下己任的歷史擔當。金庸武俠電影還尊重個體精神,楊過與令狐沖等真性情人物,保持獨立人格與自由精神,這正是現(xiàn)代社會難得可貴的精神品質。正如著名學者嚴家炎說:“只有將社會責任與個體自由兩者兼顧,才真正是人類現(xiàn)代社會所應有的健全意識,才真正是金庸所要表達的現(xiàn)代意識?!盵13]這是金庸武俠電影對中國電影發(fā)展的突出貢獻,也是新時代需要開拓進取的新方向,也是對俠義精神的新思考。
在新時代,中國武俠電影海外譯介傳播迎來良好機遇,也有巨大挑戰(zhàn),金庸小說依舊是新時代武俠電影的文化源泉,依舊是中國文化自信的推崇符號,依舊是中國文化走出去的核心元素,依舊是中國電影創(chuàng)新的金字招牌。金庸小說改編的武俠電影是對中國俠義精神與人間真情的呼喚傳播,不僅整合提升了中國傳統(tǒng)文化,也有利于中國文化的對外翻譯與傳播。他以現(xiàn)代國學大師的身份,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進行改造提升,使其武俠電影具有現(xiàn)代意識與國際共性,使其武俠小說從文本性走向藝術性與哲學性的融合精神,達到雅俗共賞、老小喜愛與中外共通的文化境界。我們既要弘揚中國傳統(tǒng)武俠文化,也要注入鮮活的國際元素,既有中國文化與人物特色,也有國際上能接受的故事情節(jié)與審美風格,只有二者有機融合創(chuàng)新,才能在國內外得到有效的傳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