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劉荒田
住在小區(qū)公寓大廈33層的馬老先生,乘電梯到樓下。電梯到了22層,停下,一群人說說笑笑地進來。他出于文明友善的條件反射,按住“暫停”的按鈕。緊隨這歡樂的一群的,還有兩位,一前一后,抬著一張咖啡桌。據(jù)目測,長桌重逾數(shù)百斤,兩個漢子費力地抬、推、挪,終于進入電梯內。馬老耐心地按住“暫?!钡陌粹o,直到諸事辦妥。他從旁觀察,揣摩出事由:歡樂的一群是一家子,他們雇來兩位搬運工,把咖啡桌搬下樓。
電梯下到一樓,這群男女一邊嘰嘰喳喳,一邊往外走。兩個年輕搬運工又一次抬起重物,吃力地往外搬挪。馬老默默按住“暫?!卑粹o,微笑著目送這些雖然常常打照面但素無交集的陌生鄰居,最后一個離開電梯。
次日,馬老去離小區(qū)不遠的一家茶樓,和茶友會面。和平均年齡近七十的眾茶友的交情,算得“老太太的被子——蓋有年矣”,今天的話題是“人情”。馬老感慨地說起昨天的小事,引起大家的興趣,于是聊起“如何發(fā)現(xiàn),并贊揚別人的善意”。
比如,在專題演講附加的飯局上,同桌彼此不認識。其中一位特別豪爽,點了一瓶葡萄酒,他不好意思說:“這是我請大家喝的?!边@樣顯得小氣,像極了想讓眾人都買他賬的暴發(fā)戶。這個時候,如果在旁侍候的服務生是個明白人,便會對大家宣告:這一瓶質量上乘的“夢露”,是這位先生請大家分享的。那么,全桌的人,都會舉杯向他微笑致謝。比如,在公交車上,有人挪一下,把座位讓給你。比如,在微信群里,一個不認識的人點贊你的一段話,一幅照片,一篇作品。再如,鄰居在下雪天早早起來鏟雪;快餐店的兼職大學生每次端上咖啡時都附以燦爛的笑……事都小得“難以啟齒”,你不必每次都來個日本式鞠躬,鄭重道謝,但“知道”人家替你做了好事是必要的。
也許你不必即時反饋,但最好以多樣方式,巧妙、自然、誠懇地表示你知道了,回應以一聲“多謝”,或寄張賀卡,微信上專門留言致謝。
當你的多年鄰居——一位寡居的老太太,今天出門,發(fā)式換了,化了淡妝,眉毛被描過,你粗看一眼,依然是這樣的印象:老得一塌糊涂。再細看,發(fā)現(xiàn)她“不同”——昨天去了發(fā)型屋,今天出門前又精心打扮過,你由衷地贊美她“特別特別漂亮,神氣”,你的慧眼獨具,成全了她美好的一天。
發(fā)現(xiàn)善意的本領,需以愛心為根底。而這種本領,只有通過不斷的自我反省和對別人細心地關注與觀察,才能逐漸具備。其中,最要緊的,是將心比心。你給朋友快遞了一種健康食品,對方一直沒回復。如果你心里隱隱有些不快,那就是提醒:你該將心比心,學會及時回應善意。
馬老最后說起“電梯故事”的續(xù)篇:無巧不成書,昨天晚間,他外出散步回來。他走進電梯之后,尾隨的女士,他認出了,是和上午那群搬咖啡桌的青年人同一群的,她的笑最為豪爽,所以馬老印象最深。此刻,她跑得太急,五六個快遞盒子從斷了帶子的手提袋里掉下,散落在電梯前,她又要把住電梯門,又要撿盒子,門一次次地合攏,馬老裝作在看壁上的電視,沒有按住按鈕。女士生氣了,瞪著馬老的老臉。馬老說,抱歉,我不是電梯操作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