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瀟儀
◆金題預測與佳作評析
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jù)要求寫作。
1919年,“少年中國學會”將中國最優(yōu)秀的青年聚集到了一起。他們要為混亂的中國,尋一條新的出路。學會發(fā)起人之一王光祈如此解釋“學會”的初衷:“奔走呼號,為天下倡?!?/p>
1990年代的青年,被譽為“黃金時代的一代人”。他們與改革開放共成長,既不保守,也不追求新潮,他們的標簽是穩(wěn)重和踏實。
2010年代的青年,被認為是“泡在蜜罐里長大的一代”,雖然有的青年面對現(xiàn)實追求“佛系”(平和、淡然的生活方式),但更多的青年崇尚的是拼搏、夢想和創(chuàng)造。
歷史深刻昭示我們,青年是祖國的未來、民族的希望。實踐深刻啟示我們,青年與時代主題同心同向,就能綻放最美的青春光芒。作為新時代青年,你怎樣看待青年與時代的關系?談談你的感想和思考。
“白日不到處,青春恰自來。苔花如米小,也學牡丹開?!鼻宕膶W家袁枚的《苔》,正是萬千青年的縮影。大千世界中,青年就如“苔花”,即使不起眼,也依然在自己的位置上默默綻放。
青年如水,水匯百川。無數(shù)水滴匯合起來,就組成了歷史的長河。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青春,而不管是哪一代人,其青春的底色永遠是奮斗。
就像蝴蝶扇動翅膀也有可能引起龍卷風一樣,一個水滴從高空中落入江河,也會產(chǎn)生漣漪,每個青年的所作所為也是如此。習近平總書記說過:“每一代青年都有自己的際遇和機緣,都要在自己所處的時代條件下謀劃人生、創(chuàng)造歷史?!?0世紀初,在民族存亡的關鍵時刻,一大批青年站了出來,走在時代的潮頭,為民族覺醒振臂吶喊,其中,懷著“救國”夢想的青年魯迅棄醫(yī)從文,以筆為劍,呼喚“精神界之戰(zhàn)士”,喚醒了萬千精神麻木的民眾。20世紀七八十年代,“改革開放”的號角剛一吹響,又有大批青年縱身入激流,開創(chuàng)了中國經(jīng)濟空前繁榮的新局面。我們這一代青年成長在中國發(fā)展最快、最好的年代,告別了物質(zhì)的貧困,遠離了信息的匱乏,我們的成長一路伴隨著祖國的強盛,我們有更扎實的知識,有更開闊的視野,有更好的發(fā)展機遇。從“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到“互聯(lián)網(wǎng)+”,社會搭建起廣闊的舞臺,供我們施展才華、追逐夢想。
“志之所趨,無遠弗屆,窮山距海,不能限也?!睂τ谇嗄陙碚f,只要有一顆赤子之心、有一腔報國熱血,并把理想熔鑄在腳踏實地的奮斗中,就能打拼出一方屬于自己的天地。實現(xiàn)“兩個一百年”的奮斗目標,千千萬萬青年在努力著。我們能親身參與這個偉大歷史進程,實現(xiàn)幾代中國人的夙愿,實乃人生之大幸。這是一個大有可為的時代,也是青年人大有作為的時代。
讓青春與時代主題同心同向,賦予青春以信念、以夢想、以奮斗、以奉獻,我們一定能夠創(chuàng)造自己的光榮,把無悔的青春刻寫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里程碑上。
悅青天,則丹心為志;欲攬月,則奮斗筑基。云山蒼蒼,江水泱泱,奮斗之志,山高水長。
亮點借鑒:
這篇議論文著重于論述,優(yōu)點主要有二。其一,結構嚴謹,層次分明。首段將青年比作苔花,點出了青年精神的實質(zhì);主體部分先從總體上點出一代代青年共有的精神特質(zhì),即奮斗,再主要論述青年與時代之間密不可分的關系,最后立足當下,談應將青春夢融入時代,層層遞進,說理透徹;結尾點題,收束全篇。其二,論據(jù)頗豐,論述精到。不管是詩歌、名言,還是名人事例,作者都能信手拈來,且使用恰當,顯示出作者豐厚的素材儲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