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丹荔
摘 要:古建筑檔案是對古建筑的構成、現(xiàn)狀、使用情況等多種信息的采集、分析、研究與評估。采集真實完整的古建筑檔案信息、科學管理利用古建筑檔案對促進古建筑修繕及保護工作的開展,對推進我國的建筑文化、歷史文化、人文思想、科學技術的研究等都具有重要意義。文章簡述了古建筑檔案利用的現(xiàn)狀及存在的問題,提出了科學管理、高效利用古建筑檔案應采取的對策。
關鍵詞:古建筑檔案;管理;利用;意義;對策
古建筑是指建國之前建造具有歷史意義的民用建筑和公共建筑。檔案是組織或個人在以往的社會實踐活動中直接形成的清晰的、確定的、具有完整記錄作用的固化信息。古建筑檔案是對古建筑的構成、現(xiàn)狀、使用情況等多種信息的采集、分析、研究與評估。采集真實完整的古建筑檔案信息、科學管理古建筑檔案是文物保護利用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增強古建筑檔案利用效果更好地服務社會發(fā)展是古建筑檔案管理的最終目的。
新中國成立以來,國家高度重視文物保護工作,先后進行了三次大規(guī)模的文物普查,公布了七個批次的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錄,并于2003年建立了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記錄檔案數(shù)據(jù)庫。古建筑是其中相當重要的一部分。在法律支持方面,國家出臺了一系列有關文物保護的法規(guī)政策。其中對文物保護單位檔案記錄進行了相關要求。1961年3月,國務院頒布《文物保護管理暫行條例》,第五條規(guī)定“對于已經(jīng)公布的文物保護單位……(應)建立科學的記錄檔案”;1963年4月,文化部出臺的《文物保護單位保護管理暫行辦法》,其中要求“記錄檔案的內容主要包括可以為科學研究和保護、修復、修繕、發(fā)掘提供線索的文獻、文字記錄、拓片、照片、實測圖片……記錄檔案建成后,注意經(jīng)常補充新資料,使它不斷豐富和完善”;1982年頒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明確指出將為“各級文物保護單位建立記錄檔案”列為古建筑“四有”工作之一。
在學術界,古建筑檔案工作也取得了諸多研究成果。梁彥斌總結了古建筑檔案的性質與類型[1],王煒談了古建筑檔案征集的意義、內容、困難和如何做好古建筑檔案征集工作[2],喬佳分析了城市發(fā)展中的古建筑保護與檔案工作中存在的問題和對策[3],劉付英給出了古建筑檔案的征集范圍[4],鄭喜勝以潮州市為例提出古建筑檔案資料應通過多方合作、共同收集[5]。這些研究較多地關注古建筑檔案的征集工作,而討論如何科學管理和利用古建筑檔案的數(shù)量甚微。
文章在分析古建筑檔案利用現(xiàn)狀及存在問題的基礎上,重點提出科學管理古建筑檔案、提高古建筑檔案利用的對策,以彌補當前此研究領域的欠缺,推動古建筑檔案科學管理,高效利用古建筑檔案,充分發(fā)揮古建筑檔案的價值。
1 科學管理與利用古建筑檔案的意義
1.1 有利于古建筑修繕、保護工作的開展
古建筑檔案是修繕工作真實可靠的重要依據(jù)?!吨腥A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第21條規(guī)定:“對不可移動文物進行修繕、保養(yǎng)、遷移,必須遵守不改變文物原狀的原則?!边@里所提到的原狀是指古建筑初建成時的原貌,不是指破損的現(xiàn)狀或后人拆改后的樣貌,不僅包括古建筑的外在形式,還包括其內部構造、建筑材料、建造工藝、功能用途、承載的歷史信息和文化內涵等方面。當古建筑因自然災害、戰(zhàn)爭等不可抗拒原因遭到破壞或因年代久遠而需修繕時,所需的信息只能從古建筑檔案中查找,否則其修繕、保護工作將是無根之木、無源之水。
1.2 有利于傳承和發(fā)展我國的建筑文化
古建筑是我國傳統(tǒng)文化歸屬和延續(xù)的象征,從其身上能得到文明發(fā)展的脈絡,是社會發(fā)展的重要的不可再生資源,具有重要的歷史、科學、文化、藝術價值。古建藝術是極其綜合的藝術,集空間、雕塑、美術、結構、材料、宗教等藝術于一身。梁思成說過:“一個東方老國的城市,在建筑上,如果完全失掉自己的藝術特性,在文化表現(xiàn)及觀瞻方面都是大可痛心的?!必S富的古建筑資料,有利于現(xiàn)代建筑師學習和傳承古建文化,材料的搭配、細節(jié)的修飾、尺度的宜人、空間的趣味等,都需要大量地從古建筑中去學習。
1.3 有利于歷史文化、人文思想、科學技術的研究
古建筑能夠反映的信息首先是當時的歷史信息。這些信息,有時可佐證文獻和考古發(fā)現(xiàn),有時是歷史事實僅有的遺存。比起文檔和遺址來,古建筑往往能給人更加直觀的體驗。其次,建筑是時代文化的載體和容器,通過研究古建筑可以研習那個年代的文化和傳統(tǒng)。再次,古建筑是古人智慧的結晶,它的結構、空間尺度等融合了很多科學規(guī)律。如日本科研人員就根據(jù)傳統(tǒng)古塔的構造研制出一種高層建筑的抗震模型。和文獻具備一定程度的可復制性不同,任何古建筑的毀損都會致使它承載的信息發(fā)生不可逆丟失。保護、管理好古建筑檔案,將會使這些信息得以永久流傳,有利于后人進行歷史文化、人文思想、科學技術等方面的研究。
2 古建筑檔案管理與利用存在的主要問題
2.1 相關部門重視程度不夠
古建筑的使用和管理單位在業(yè)內普遍存在重視古建筑本體的保護和維修,輕視古建筑檔案資料收集、利用的現(xiàn)象。這一現(xiàn)象在縣級以下文物部門更為突出,如筆者所在的社旗縣。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社旗山陜會館在古建筑本體的保護和維修方面,日常的保護自上而下都非常重視。各級部門檢查不斷,建筑本體的修繕及相關配套國家財政會撥付專項資金。
在古建筑檔案資料收集、利用方面,自1991年始,國家和地方文物主管部門對此進行了大規(guī)模的勘察、測繪、設計和修繕,至1999年結集出版了《社旗山陜會館》一書,有了比較詳細的檔案資料。但山陜會館的使用和管理單位社旗縣博物館由于人員數(shù)量、專業(yè)水平有限,檔案工作由行政人員兼職來做,平時的日常維護、小修等檔案資料整理不全,新資料的補充較為欠缺。河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瓷器街古建筑群、蔚文中學舊址等古建筑由于級別相對較低、使用和管理單位歸口不同等原因致使檔案資料不夠完整。
2.2 缺少常設的統(tǒng)一主管機構
縱觀歷次的全國文物普查和建檔工作,都沒有常設的統(tǒng)一主管機構,而是由各級臨時組建的“工作領導小組”主抓,相關工作人員為借調或聘請?,F(xiàn)有的檔案成果大多是古建筑保護修繕的附屬成果,檔案管理工作也是以臨時性、階段性為主。日常的古建筑檔案管理工作由其使用和管理單位負責,而其使用和管理單位歸屬不同的主管部門。其中大部分直接歸口文物部門,一部分歸口其他部門。如社旗縣蔚文中學舊址歸當?shù)剜l(xiāng)政府管理,彰新寨中原野戰(zhàn)軍高級干部會議舊址歸縣民政局管理,文物部門只起監(jiān)管作用。這些單位對古建筑檔案管理各自為政,和檔案部門脫離,互相之間鮮有往來,沒有制訂統(tǒng)一的《古建筑檔案管理制度》,沒有明確規(guī)范古建筑檔案應收集的內容,造成需要利用古建筑檔案時,檔案資料不完整而無法利用。
2.3 檢索查閱困難
目前,許多古建筑已整理了部分檔案資料。但是這些資料分散在不同部門之間,沒有集中匯總并建立數(shù)據(jù)庫,不利于古建筑檔案的高效檢索和利用。以社旗山陜會館為例,90年代由河南省古代建筑保護研究所主持對其做了全面測繪、研究,這些資料由古建所來保存。歷年的修繕是由不同的古建公司承建。有關修繕的詳細資料由這些古建公司來保存。日常的維護、相關的研究等資料在其使用和管理單位可以查閱。所有的檔案資料沒有相應的規(guī)章制度來規(guī)范應交付哪個部門來集中統(tǒng)一整理管理,更沒有形成完整的電子檔。造成通過檔案館、圖書館查閱基本只能獲取少量信息,文物界業(yè)外人士查閱資料難免出現(xiàn)“托關系、找熟人”的現(xiàn)象。檢索查閱的困難限制了古建筑檔案的高效利用。
3 科學管理及提高古建筑檔案利用的對策
3.1 建立科學的古建筑檔案管理體系
當前我國古建筑檔案管理體系不完善,運行機制不明晰,相關部門權責模糊。借鑒古建筑檔案管理先進國家的經(jīng)驗,首要的是明確古建筑檔案管理獨立自主的地位,建立科學的古建筑檔案管理體系。如國家可以成立古建筑檔案館,負責古建筑檔案收集、利用的一系列工作;地方成立古建筑檔案管理部門,協(xié)調統(tǒng)一各相關部門收集歸檔工作,理順檔案收集渠道。同時,要健全各項規(guī)章制度,我國于1987年已頒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檔案法》,但是古建筑檔案的相關內容則沒有具體規(guī)定,需制訂統(tǒng)一的《古建筑檔案管理辦法》,提高各單位對古建筑檔案工作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認識;明確古建筑檔案收集管理的責任主體,應收集的范圍、內容、渠道、方法,利用的原則、方式,人才的配備,資金的扶持等。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確保古建筑檔案收集的完整性和真實性。
3.2 建立信息完整的古建筑檔案數(shù)據(jù)庫
古建筑檔案的數(shù)據(jù)量龐大,許多古建筑是由多個單體建筑組成的建筑群,各個單體建筑又由梁、柱、坊、檁、板等組成。古建筑檔案的內容是多種多樣的,基本概況、建筑材料及技術、使用現(xiàn)狀、權屬變化情況、修繕大事記、日常行政管理文件、研究利用情況等都是古建筑檔案的征集范圍。
20世紀八九十年代之前收集的古建筑檔案以文字和圖片為主。隨著時代的進步、科技的發(fā)展,可利用現(xiàn)代先進的攝影技術、數(shù)字技術,對古建筑進行信息采集。內容應包含古建筑所依存的外部自然環(huán)境情況。古建筑本體要從整體到局部,從外到內全方位采集。然后把大量不同門類和載體的檔案資料整合到一個數(shù)據(jù)庫里,實現(xiàn)古建筑檔案的數(shù)字化。在此過程中,應遵循檔案編制的原則和方法,依項建檔,科學編制檔案號,方便檢索,為古建筑檔案高效利用提供便利。
3.3 多舉并舉提高利用效果
古建筑檔案管理的最終目地是為了利用。對古建筑文化,我們希望看到的是被理解、傳承和創(chuàng)新,而不是被稱頌而束之高閣,開發(fā)利用古建筑檔案成果是促進古建筑保護和研究的必要手段之一。對此,首先要做到是完整的古建筑檔案信息面向公眾開放。無論是紙質檔案還是數(shù)據(jù)庫,有層次地向全體公眾開放利用是古建筑檔案管理工作成熟的標志之一。實現(xiàn)古建筑檔案信息全民共享也是眾望所歸。其次,通過舉辦高質量的古建筑檔案展覽、公開出版古建筑調查報告和測繪資料、網(wǎng)絡或報刊等媒體專題介紹等多種渠道來展示、傳播我國優(yōu)秀的古建筑文化,以實現(xiàn)古建筑檔案的價值。
參考文獻
[1]梁彥斌.古建筑檔案的性質與類型[J].檔案學通訊,1994(5).
[2]王煒.談古建筑檔案的征集[J].城建檔案,1999(4).
[3]喬佳.城市發(fā)展中的古建筑保護與檔案工作[J].北京檔案,2006(2).
[4]劉付英.淺議古建筑保護檔案的收集范圍[J].中國檔案,2013(8).
[5]鄭喜勝.潮州市古建筑檔案資料的收集與管理[J].產(chǎn)業(yè)與科技論壇,20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