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立華 中國建筑材料工業(yè)地質勘查中心云南總隊 鄧鐘敏 云南國土資源職業(yè)學院
老撾是東南亞唯一的內陸國,東鄰越南,南接柬埔寨,西與泰國、緬甸交界, 北同我國云南省接壤,地理位置十分特殊,隨著以凱山豐威為首的國家領導層推行改革開放政策的深入,愈 來愈多的外國公司把它們的外貿視線投向這一內陸小國【1】.目前,老撾境內現已發(fā)現金礦床(點)132處,其中典型礦床9處,礦(化)點114處,地化異常點9處【2】.本文是結合野外項目,縱向對礦床地質特征及成因的研究,作出的部分階段性科研成果.通過野外地質觀察和室內的資料整理,綜合分析研究了老撾某金銀銅鉛鋅多金屬礦礦體特征,礦物成分、礦石類型和化學特征;并對礦床的成礦模式做了研究,結果推測老撾某金銀銅鉛鋅多金屬礦體嚴格受斷裂構造控制,礦床屬于中低溫熱液構造裂隙充填型或構造蝕變巖型礦床.
老撾某金銀銅鉛鋅多金屬礦大地構造位置處于位于萬象盆地北部邊緣之"南海-印支地塊"北部"萬象-昆嵩地塊維地塊"之中,分布于南海西布康~昆蒿構造巖漿巖帶與印支西陸緣構造巖漿巖帶的北部交匯處.
區(qū)域構造以發(fā)育密集排列的斷裂和較寬緩的褶皺為特征.斷裂構造有近南北向正、逆斷層組和晚期近東西向平移斷層.
近南北向構造對本區(qū)金銀銅鉛鋅多金屬礦體的疊加改造有明顯的控制作用.此構造帶在東西向應力的長期持續(xù)擠壓作用下,形成密集的南北向斷裂,特別是脆性巖石與韌性巖石斷裂接觸的破碎帶,常是金銀銅鉛鋅多金屬礦體賦存的良好場所.
區(qū)內巖漿活動微弱,詳查區(qū)主要出露燕山晚期~喜山早期閃長巖、花崗閃長巖,,呈巖株或巖墻產出.其接觸帶可見角巖化,內接觸帶礦化蝕變強烈,尤其是硅化(含石英脈)、黃鐵礦化、褐鐵礦化更為強烈.
在礦區(qū)的內外接觸帶發(fā)現多條含金礦化蝕變帶,共圈定10條金礦體,似層狀、透鏡狀產出.其中巖體外接觸帶砂巖中含金礦化蝕變帶共發(fā)現7條,規(guī)模較小,走向東西,傾向向北,傾角60°~70°,品位0.11~0.20g/T.閃長巖體中的含金蝕變帶共發(fā)現3條,厚度0.50~1.00米,走向40°~70°,傾向320°~350°,傾角65°~80°,其中③號礦體規(guī)模較大,礦體呈透鏡體產出,地表延長約180米,傾向延深約180米,假厚度0.20~5.70米,品位Au1.07~12.80g/T,礦體品位沿走向、傾向變化不大.
按礦石性質分為原生礦、氧化礦、混合礦,
(1)原生礦
原生鉛礦石:灰色,微粒~細粒結構,角礫狀構造.脈石礦物為長石、角閃石,金屬礦物為黃鐵礦、方鉛礦.黃鐵礦集合體呈團塊狀;
原生銅礦石:灰白、銅黃色,細粒結構,角礫狀構造.脈石礦物為石英,金屬礦物為黃鐵礦、黃銅礦.黃鐵礦集合體呈團塊狀;黃銅礦粒度集合體呈團塊狀.
原生含金礦石:煙灰色,半自形~它形粒狀、微粒~細粒結構,稀疏浸染~角礫狀構造.脈石礦物為石英、長石,金屬礦物為黃鐵礦、磁黃鐵礦、黃銅礦、鈦鐵礦、毒砂等.
(2)氧化礦
氧化鉛礦石呈黃褐色、棕褐色,細粒-土狀,角礫狀構造.礦物成分由高嶺土、綠泥石、褐鐵礦組成.
氧化銅礦石呈紅褐色-棕褐色,細粒-土狀,塊狀構造.礦物成分由高嶺土、綠泥石、褐鐵礦組成.
氧化金礦石分布于地表,呈褐色、黑褐色,風化強烈的呈土狀,黃褐色,部分保留有假象黃鐵礦晶形.
(3)混合礦
介于原生礦與氧化礦之間的過渡類型.
礦體表生氧化作用強烈,氧化礦石種類多,結構構造復雜.礦石類型以原生礦石為主,氧化礦石、混合礦石次之.礦石主要結構有稀疏-浸染狀、半自形-它形粒狀、細粒隱晶質結構及碎裂結構;常見的構造為土狀-粉末狀構造、網格狀構造、角礫狀構造、蜂窩狀構造、多孔狀構造及塊狀構造等.化學成分以Pb、Cu、Zn、Au、Ag為主,次為Mo、Bi、Sn、W、As.圍巖為蝕變泥質粉砂巖、閃長巖,局部含泥質礦物較多的圍巖見角巖化,一般為硅化泥質變粉砂巖.
老撾某金銀銅鉛鋅多金屬礦體嚴格受斷裂構造控制,金礦(化)體主要分布于閃長巖巖體和砂巖的內接觸帶,產狀受破碎蝕變帶控制.閃長巖體成巖后,產生大量的殘余熱液,其內含有較多的含礦熱液向壓力小的部位運移(構造破碎帶);在運移過程中由于溫度、壓力等條件的變化,使熱液平衡遭到破壞,導致Pb、Cu、Au等有用組分相繼析出、沉淀,形成礦(化)體.根據礦石的結構、構造及礦(化)體賦存特征分析,金礦(化)體成因初步認為是中低溫熱液構造裂隙充填型或構造蝕變巖型礦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