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 旭
文學批評是一項復雜的智力活動,它融合了靈動、敏銳的藝術感覺和智性、繁復的專業(yè)知識。文學批評更是文學活動必不可少的一環(huán),它直接反映著文學的時代性和發(fā)展態(tài)勢。作為一個青年文學批評工作者,在從事文學批評活動的時候,盡管也會有力有未逮之時,但我始終秉持著一個知識分子的本分,堅守住“吶喊”的精神傳承。
文學批評者首先應該具有獨立的自我意識。不受外界雜音、噪聲的干擾,無論這干擾是來自大眾的審美趣味,是來自時代的風潮,是來自社會的利益驅(qū)動,還是來自作家的友情使然,都應拂去埃塵,堅持統(tǒng)一的審美標準,并以此為基點,生發(fā)出堅定的批判立場。批判是文學批評者的矛,更是使命。獨立的自我意味著文學批評者應該不斷學習,不斷更新知識,不斷夯實價值體系,不斷提升審美品位,使其無論在何種語境中,或許都能做到是那個“獨醒”的人,是那個或許不被理解依舊踽踽獨行的趕路人,且倔強地堅持要叫醒那些“裝睡”的人。
文學批評者應該是啟蒙者。在這個“后啟蒙”時代,“吶喊”的啟蒙精神又顯得尤為重要和彌足珍貴。時代的進步與變化,“鐵屋子”或許會演化出多種形態(tài)。文學批判者必須練就一副“火眼金睛”,在全球化的時代場域里,在紛繁復雜的消費社會下,在變幻多端的經(jīng)濟市場中,堅定啟蒙之立場,而不憚于做“吶喊”者。在理性精神的照耀下,堅持吹響揭露和批判的號角。
文學批評者也應該是一個自省者。自省不僅僅是反省,而是在充分揭露“他者”的同時,也敢于暴露自我。這自我既指向現(xiàn)在的自己,也指向歷史的縱深和未來的可能;這自我既指向客觀實在的自己,也指向客觀存在的世界。自省進而批判,并不是對文學苛求以待,更非對時代和未來失去信心,相反,其出發(fā)點和歸宿都指向?qū)τ谖膶W深沉的愛。
文學批評者還應該是一個溫暖的人。這并非認為文學批評者要做無原則、無底線、無節(jié)操的歌頌者和鼓吹人,當然,銳利是一個文學批評者應有之態(tài)度,當然,“剜爛蘋果”也是一個文學批評者該有的價值立場。但任何文學作品都是創(chuàng)作者殫精竭慮的寶物,是他們對自我、對生活、對時代、對歷史、對人性等等的綜合性表達,無論從理性審美的角度觀之,其價值如何,文學批評者首先都應給予充分的尊重。
文學批評者或許更應該孩子氣一些。初初來到這個世界的時候,孩子帶著最澄澈的雙眼,不帶任何偏見和傲慢,以一顆童心天真且好奇地觀察著這個世界。純粹的赤子之心或許能讓文學批評者牢記初心,不時重溫自己最初與文學相遇的那份悸動。在選擇終生與文學相伴而行的時候,純粹的赤子之心也讓文學批判者不斷調(diào)試自己觀照人性和世界的態(tài)度,不是輕慢,也非沉重,而是孩子般充滿好奇與敬畏。
記得有人問過我“文學的意義是什么”,在面對這樣的問題時,我往往有些無所適從。或許文學的意義就在于終有一天不會再有人問出“文學的意義是什么”這樣的問題。文學批評活動也或許能為文學化為空氣、陽光、水添一分綿薄之力?!皡群啊辈粫瓿?,將“吶喊”進行到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