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伯特·穆齊爾《沒有個性的人》(上)"/>
格 非
今天我們開始講羅伯特·穆齊爾。穆齊爾1880年出生于奧地利,1942年在瑞士去世。他被稱為“沒有生平的作家”。也就是說,在他的生活經(jīng)歷中,沒有什么值得大書特書的事情。除了不多的幾部作品之外,他很少有其它的言論、演講、文章問世。我們研究穆齊爾所能參考的基本材料,除了他早期的幾部作品以及大部頭的《沒有個性的人》之外,剩下的也許就是他的日記了。這些日記自從被整理出版以來,一直是國際上研究穆齊爾的一個重要文獻。研讀它們,可以了解穆齊爾在人生的不同階段,對日常生活、社會現(xiàn)實和歷史文化的一些基本見解。穆齊爾的日記有一部分已被譯成了英文,但中文譯本(除了一些零散的節(jié)譯之外)在國內(nèi)還沒有出版。德語或英語比較好的同學,可以去找來看看。雖然說穆齊爾是“沒有生平的作家”,但是我們作為研究者,作為讀者,卻不能簡單地用這句話將他的生存經(jīng)驗一筆抹掉,而應該盡可能多地去搜尋一些材料,以了解這個人一生的大致經(jīng)歷。我以前講過,對于文學研究而言,知人論事很重要。在研讀文學作品的同時,我們也需要了解作者的基本生活狀況。
關(guān)于穆齊爾,有幾個方面的情況,我這里給大家稍微說一說。穆齊爾本人是奧地利人,出生在奧地利卡林西亞一個叫克拉根福的地方。與弗蘭茨·卡夫卡一樣,穆齊爾也是一位生活在奧匈帝國版圖內(nèi)用德語寫作的偉大作家。我希望大家在研讀穆齊爾的作品之前,對奧匈帝國的歷史和地理有一個大致的了解。如果沒有這方面的基礎知識,我們在閱讀《沒有個性的人》時,就會產(chǎn)生很多困惑。比如說,德意志民族、斯拉夫民族,當然也包括捷克和匈牙利,與傳統(tǒng)的奧匈帝國到底是什么關(guān)系。而其中尤其重要的,是德國和奧地利的關(guān)系。因為在《沒有個性的人》中,德國與奧地利的復雜關(guān)系一直是情節(jié)發(fā)展的中心問題。關(guān)于這一點,我這里就不多說了,大家自己去做功課。我僅僅強調(diào)一點,穆齊爾雖然是奧地利人,但他一直崇尚德國文化,對奧地利多少有一點輕視。盡管在文化上,人們常常德、奧并稱,但穆齊爾不認為奧地利有什么值得關(guān)注的文化特色和自主性。穆齊爾在作品中討論的“歷史文化”這個概念,基本上是以德國文化史為藍本的,與奧地利沒有什么太大的關(guān)系。
穆齊爾是家中的獨子。他的父親是奧匈帝國時期政府的工程師,因為在工作領域取得了很大的成就,最后被封為貴族?,F(xiàn)在研究界一般把穆齊爾稱為一個中產(chǎn)階級作家。在我看來,穆齊爾在社會地位方面,與《沒有個性的人》主人公烏爾里希具有很大的相似性:家境優(yōu)裕,收入穩(wěn)定,生活無憂,受過良好的教育。穆齊爾從他父親那里繼承了成為一名優(yōu)秀工程師的理性和科學頭腦。而他的母親是一個富有藝術(shù)氣質(zhì)的人,生性敏感、緊張而多疑。穆齊爾很多的藝術(shù)天賦和感知力,包括他敏感的氣質(zhì)都是源于母親。問題是,母親也給他帶來了一份“負資產(chǎn)”。在穆齊爾出生后不久,他的母親就開始和一個名叫亨利?!べ囂貭柕哪贻p人私通。在當時社會風氣比較開化的奧地利,與人私通也許還算不上是一件了不得的大事。但這個年輕人在長達20 多年的時間里,搬入穆齊爾家中,與這夫婦二人公然組建了一個“三角關(guān)系”家庭,就是另一回事了。老穆齊爾居然能夠接受這樣的三角家庭,并在畸形關(guān)系中相安無事地生活,即便放到今天,也不能不說是一件驚世駭俗的事情。
不用說,這件事對穆齊爾日后生活理念的形成產(chǎn)生了重大影響。穆齊爾在這樣一個畸形的家庭關(guān)系中長大成人,其倫理和道德觀念,特別是對女性的態(tài)度,會因此事發(fā)生怎樣的變化,是不難想象的。我們知道,穆齊爾終其一生,都致力于對當時的社會現(xiàn)實以及有史以來的歷史文化進行分析和診斷,從而對社會的歷史進程做出預警。而這種診斷和分析,又是以對女性心理的幽暗部分永無止境的探索和解剖為前提的。應當說,在這方面,他甚至比弗洛伊德走得更遠。關(guān)于這一點,我們在后面還要做詳細的論述。不管怎么說,穆齊爾對女性心理、兩性關(guān)系不知疲倦的探究,在特殊家庭關(guān)系的影響之下,在他童年和少年的生活經(jīng)歷與記憶中,已早早埋下了種子。
穆齊爾11 歲的時候,就被他的母親送到了維也納近郊的一個軍事技術(shù)學校。14 歲時,他進入莫拉維亞的布爾諾高等軍事學校。到了1897年,也就是在他17歲的時候,穆齊爾考入了布爾諾的理工學院,主修工程學。說起布爾諾這個地方,我們也許會馬上想到另一位享譽全球的著名作家——沒錯,我說的是米蘭·昆德拉。昆德拉出生于布爾諾,在那里度過了他的童年和青年時代。布爾諾是摩拉維亞的首府,原來屬于奧匈帝國,現(xiàn)在則歸入了捷克的版圖,是捷克的第二大城市,也是重要的工業(yè)中心。順便說一下,米蘭·昆德拉對穆齊爾的作品推崇備至,他認為,從歷史進程上來看,穆齊爾是推動二十世紀小說出現(xiàn)偉大轉(zhuǎn)折的關(guān)鍵人物。1903年,23歲的穆齊爾進入德國的柏林大學,攻讀哲學、心理學、物理學和數(shù)學,并于1908年獲得哲學博士學位。從他所學的專業(yè)內(nèi)容上,我們可以了解到以下兩個信息:第一,當時的自然科學和哲學之間沒有嚴格的學科分界;第二,心理學在當時作為一個時髦的新興學科,已具有很高的學術(shù)地位。我們知道,胡塞爾的老師布倫塔諾、胡塞爾本人以及他的弟子海德格爾,他們的哲學研究一開始就與心理學有著千絲萬縷的關(guān)系。在《沒有個性的人》中,穆齊爾關(guān)于心理學的討論更是隨處可見。
穆齊爾早期的兩部小說《青年特爾萊斯》和《結(jié)合》,同時出版于1906年?!肚嗄晏貭柸R斯》在當年寂寂無名,可是如今已被公認為他早期的代表作,影響非常大。這個作品所呈現(xiàn)的世界觀和認識論的危機,令人印象深刻,已經(jīng)昭示出穆齊爾日后對于道德、理性和自我意識三者關(guān)系進行持續(xù)思考的重要特色。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爆發(fā)后,穆齊爾奔赴意大利前線作戰(zhàn)。據(jù)說他在意大利表現(xiàn)非常勇敢,并受到嘉獎。在戰(zhàn)爭結(jié)束后的近二十年中,穆齊爾出版過一些不太知名的作品,比如劇本《卓識者》和小說集《三個女人》等等,他的絕大部分精力都投入到了一個雄心勃勃的龐大計劃之中——起先,穆齊爾為自己將來的創(chuàng)作草擬了一個包含20 余部小說的系列大綱,后來又將這20 多部作品的構(gòu)思歸并到了同一部長篇小說的計劃之中。這部最終未能完成的卷帙浩繁的長河之作,就是我們現(xiàn)在看到的《沒有個性的人》。
1938年,希特勒攻占了奧地利,穆齊爾被迫流亡瑞士。這里需要說明的是,在很多文學研究者看來,穆齊爾的文學成就和貢獻,在他身前或死后的很長一段時間里,一直沒有得到應有的評價。這當然是一個事實。但這絕不意味著穆齊爾在當時的歐洲完全默默無聞。事實上,《沒有個性的人》第一卷于1930年問世時,在德國和奧地利都產(chǎn)生了相當?shù)挠绊憽5聡膲揠⑼旭R斯·曼曾對它給予極高的評價,認為在當代德語小說中,《沒有個性的人》毫無疑問是最偉大的作品之一,并預言它將在未來獲得崇高的聲譽。另外,穆齊爾在世時,一個由出版商和眾多追隨者所成立的團體(名稱就叫“穆齊爾協(xié)會”)一直在為他提供經(jīng)濟上的支持。也就是說,穆齊爾是一位在世時就擁有了固定粉絲群的作家,盡管人數(shù)可能不多?!稕]有個性的人》第一卷問世后帶來的反響,甚至一度讓穆齊爾產(chǎn)生了即將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幻覺。我想說的是,穆齊爾在一戰(zhàn)后的奧地利其實過得并不差。他的生活真正陷入困頓,是從1938年被迫移居瑞士開始的。穆齊爾在瑞士的最后四年過得很不順心,他本人也很不喜歡瑞士這個地方。隨著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的爆發(fā),穆齊爾的作品在奧地利和德國同時遭禁,從而使他喪失了版稅收益,后來不得不依靠救濟艱難度日。1942年,患有中風的穆齊爾在劇烈地跳了一陣蹦床之后,不幸去世。他的骨灰被撒入了日內(nèi)瓦附近的森林。
我們前面已經(jīng)講過,穆齊爾求學時主修的是工程學、哲學、心理學、數(shù)學和物理學。一開始,他對文學并沒有表現(xiàn)出很大的興趣。根據(jù)南非作家?guī)烨械挠浭觯慢R爾最初對文學和音樂的涉獵,不過是為了提高自己的人文教養(yǎng),完全沒有將文學寫作作為終身志業(yè)的意圖。不過,隨著閱讀的深入,他很快就成了馬拉美、梅特林克和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信徒。而在哲學上,他所服膺的大師包括康德、尼采和叔本華。穆齊爾對于尼采的迷戀,我們可以從《沒有個性的人》中克拉麗瑟這個人物身上看出一些端倪——穆齊爾對克拉麗瑟的形象設定就是一個尼采迷,一個崇拜超人的神秘主義者。當然,穆齊爾的知識面,遠非上述學科領域所能囊括。如果我們將《沒有個性的人》中涉及到的知識門類做一個統(tǒng)計,就會發(fā)現(xiàn),人類社會所有文化領域的知識,包括宗教、哲學、自然科學、心理學、博物學、文學、歷史、社會學等等,無不盡皆納入其中。也許只有一個概念可以涵蓋他筆下林林總總、光怪陸離的描述對象,這個概念就是“一切”。在穆齊爾身上,我們?nèi)钥梢钥吹礁璧履欠N對世界上所有事物細加參詳?shù)男坌摹?/p>
有同學向我抱怨說,《沒有個性的人》根本讀不下去。還有的人硬著頭皮讀了前20頁,就決定放棄了。大家一個共同的感受是難懂、晦澀。不過,如果你們要問我的閱讀感受,我可以負責任地告訴大家,這個作品其實并不難讀。這本書我以前讀過一遍,最近為了給大家上課,又讀了一遍,感覺仍然非常引人入勝。我的理由如下。第一,這個作品總體而言是一部披著現(xiàn)實主義外衣的小說,行文風格相當寫實。用米蘭·昆德拉的話來說,沒有顛倒年代順序,沒有喬伊斯式的內(nèi)心獨白,沒有取消標點,沒有破壞人物與情節(jié)的傳統(tǒng)結(jié)構(gòu)。第二,這個作品的情節(jié)設置極為簡單、集中,而且基本是按照事件發(fā)生的時間順序緩慢推進。正因為敘事線索的交代異常清晰,我們在閱讀時不至于無所依傍,更不會有迷路的恐懼。第三,這個作品中所有人物的設定,都具有內(nèi)在的統(tǒng)一性,而且人物形象相對飽滿。如果我們不被這部小說所涉及的知識嚇住的話,閱讀感受還是相當愉快的。按照我的經(jīng)驗,如果你耐著性子認真讀完它的前200頁,一切就會變得容易起來。
最后,我們來談一下這本書的版本問題。剛才我們講到,《沒有個性的人》第一卷問世于1930年,其中包括第一部《一種序言》的19 章以及第二部《如出一轍》的104 章。第三部的標題叫作《進入千年王國》,列入第二卷,在30年代出版時這一部分并未完成,只有38 章?,F(xiàn)在我們能夠讀到的由張榮昌先生翻譯的中譯本,就只有上述兩卷三部的161 章,共975頁。
然而,我們或許會問,第二卷第三部《進入千年王國》的38 章,早在1933年就出版了。從1933年到穆齊爾去世的1942年,這當中差不多還有十年時間??紤]到作者在晚年將所有的精力都用于寫作這部巨著,想必在這十年中,穆齊爾留下了大量的遺稿吧?情況的確如此。到了1952年,在穆齊爾去世10年之后,包括遺稿在內(nèi)的新版《沒有個性的人》終于被整理出來,正式問世。這個版本總共有2160頁。
可見,新版本的內(nèi)容與中譯本相比,幾乎要多出一倍。假如我們將來能夠讀到這個全新的版本,作品中的很多疑團或許將會得到一個更完滿的解釋或答案。比如說,作品的主人公烏爾里希與他的妹妹阿加特有點亂倫的同居關(guān)系,到底會如何發(fā)展?
關(guān)于穆齊爾的生平以及《沒有個性的人》的寫作和出版過程,我們就先說到這里。
到了1950年代,《沒有個性的人》開始逐漸引起世界文壇的廣泛關(guān)注。如今,這部作品已被大家公認為全世界最重要的長篇小說之一。那些熱衷于文學史排行榜的讀者和同行們,常常將《沒有個性的人》視為現(xiàn)代長篇小說的巔峰之作,將它排在卡夫卡的《審判》、威廉·??思{的《喧嘩與騷動》、喬伊斯的《尤利西斯》之前。蒂姆·阿姆斯特朗將《沒有個性的人》與托馬斯· 曼的《魔山》視為雙壁,將它們并稱為歐洲最偉大的“現(xiàn)實小說”,也有很多人(比如瑪格麗特·杜拉斯)將它與普魯斯特的《追憶似水年華》相提并論,稱這兩部作品為20 世紀最偉大的文學巨著。
說實話,我個人對一位作家在文學史上的位序排列沒有太大的興趣。我更關(guān)心的,是這位作家與他的同行們相比,呈現(xiàn)了一個怎樣與眾不同的心靈世界。比如說,我第一次讀到《沒有個性的人》時,也忍不住將穆齊爾與弗蘭茨·卡夫卡進行了一番比較。我的初步結(jié)論如下:首先,在精神氣質(zhì)方面,穆齊爾與卡夫卡是相通的,他們的作品都具有強烈的預言性。其次,兩位作家的寫作方式完全不同??ǚ蚩▋A向于將現(xiàn)實世界經(jīng)過變形之后進行重組,從而用一種近乎寓言的方式展現(xiàn)世界圖景;而穆齊爾采取的方式是直接對現(xiàn)實世界加以描述和闡釋。最后,我認為,穆齊爾在某種意義上可以涵蓋卡夫卡的一部分主題,卡夫卡則無法涵蓋穆齊爾。比如說,卡夫卡在作品中對國家機器、現(xiàn)代法律和個人在歷史進程中的荒誕處境的批判和抗議,穆齊爾在《沒有個性的人》中幾乎全部都涉及到了。但穆齊爾對科學、理性、社會道德、文化史、知識系統(tǒng)和話語系統(tǒng)的深刻反思,卡夫卡則沒有太大的興趣。我這么說,并不是要向大家證明,穆齊爾要比卡夫卡偉大,而是想說明穆齊爾思想和文本的特殊性。如果大家有興趣,也可以將穆齊爾與托馬斯·曼、普魯斯特進行比較——穆齊爾的哲學思辨能力完全可以與托馬斯·曼相媲美;而在文體和修辭上,特別是試圖提升議論在敘事中的作用這一點上,《沒有個性的人》與《追憶似水年華》則有異曲同工之妙。
我們在討論外國文學的時候,常常使用的一個概念是“歐美文學”。單單就長篇小說而言,歐洲的文學與美國文學其實很不一樣。舉例來說,麥爾維爾的《白鯨》與福樓拜的《包法利夫人》就完全不同。即便在歐洲文學內(nèi)部,長篇小說的敘事類型也有著重要的差異。如果將法國文學與俄羅斯文學放在一起比較,俄羅斯文學的復雜、深邃和沉郁,會讓法國文學變得很“輕”——這里所謂的輕,指的當然是卡爾維諾曾描述過的那種輕盈和明澈。法國作家安德烈·紀德在向法國讀者介紹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作品時,曾說過一句很有名的話:法國文學只關(guān)心人與人之間的關(guān)系、情感與理智的關(guān)系,而陀思妥耶夫斯基則更關(guān)心人與自己靈魂的關(guān)系、人與神的關(guān)系,并將它置于其它一切關(guān)系之上。如果簡單區(qū)分一下,我們可以說法國和意大利的文學大多主題單純,敘事明晰而輕快,美學風格和修辭技法高度統(tǒng)一。而俄羅斯和德國文學則結(jié)構(gòu)宏闊、敘事滯重、風格雄渾。往往一部作品會有多個主題,而且不同的主題之間相互纏繞、甚至互相干擾。有人說,造成這種不同的原因之一,是因為法國和意大利人通常信奉一元論哲學,思維方式相對單純;而俄羅斯和德國人秉持二元論哲學,思考問題時,頭腦相對要復雜一些。這種美學風格的區(qū)分,我們從歐洲音樂史的發(fā)展歷程中,也可以得到印證。德彪西、拉威爾、羅西尼與貝多芬、馬勒、肖斯塔科維奇之間的不同,一聽便知,不待詳論。
可能有同學不同意這樣的區(qū)分。大家也許會問,法國的長篇小說中,不是也有《追憶似水年華》這樣的鴻篇巨制嗎?我的看法是,《追憶似水年華》雖然篇幅超長,但主題只有一個,那就是對失去時間的追憶,而且文體和敘事風格相對統(tǒng)一。德勒茲曾經(jīng)將現(xiàn)代長篇小說分為兩種:一種是動物性的,另一種是植物性的。《追憶似水年華》屬于后者。我在失眠的時候,往往會讀一段《追憶似水年華》,用不了多久就會睡著。因為它節(jié)奏舒緩,能帶給人一種植物性的寧靜,在閱讀時,絕不會讓你的思想和情感出現(xiàn)大的波動。
那么,在俄羅斯文學和德國文學之間,是否也存在著風格、文體、敘事方式方面的重要區(qū)別?關(guān)于這個問題,我想留給大家課后去思考。我這里只講一點,那就是,現(xiàn)代德語長篇小說中一直存在著重視哲學思辨的傳統(tǒng),對于社會和人生問題,往往會從存在論的意義上進行追問和沉思。托馬斯·曼是如此,黑塞是如此,穆齊爾也是如此。我認為,中國文學界對法國、俄羅斯文學和英語文學比較了解,而對現(xiàn)代德語長篇小說的重視還不夠。
好吧,我們接下來就來討論《沒有個性的人》。
怎么個講法呢?在準備講述這部分內(nèi)容時,我很長時間以來對此頗為躊躇。這個作品太豐富了,豐富到你不知道從哪兒說起。嚴格地來講,我認為這部作品的每一行文字都是不能忽略的。我不久前在讀麥克尤恩的《贖罪》時,發(fā)現(xiàn)在閱讀中隨時跳過幾段、幾頁、甚至幾十頁——特別是敦刻爾克大撤退那些章節(jié),對理解這個作品沒有太大的影響。《沒有個性的人》卻不能這么被對待。我的建議是逐字逐句地去閱讀?!稕]有個性的人》雖說篇幅巨大,但這部作品中沒有哪句話是隨便寫出來的,它的織體的圖案極為精致細密。
大家應該還記得,我們在之前課程的敘事理論部分,曾給大家講到過美國新批評代表人物蘭色姆的兩個著名概念:構(gòu)架(structure)與肌質(zhì)(texture)?!皹?gòu)架與肌質(zhì)”二元論本來是用來分析詩歌的,也就是說,詩歌由構(gòu)架和肌質(zhì)兩部分組成。所謂構(gòu)架是結(jié)構(gòu)性的、邏輯性的,它的作用是來負載這個肌質(zhì)。而肌質(zhì)則是非邏輯的,甚至是不可轉(zhuǎn)述的,但它卻構(gòu)成了詩歌真正重要的肌理、精華和本質(zhì)?,F(xiàn)在我們借用蘭色姆這兩個概念,并將它稍微改造一下,用來分析穆齊爾的《沒有個性的人》。這里需要特別提醒諸位的是,并不是所有的小說家,都適合用蘭色姆的這個理論來加以分析。理論的運用要視具體情形而定。我決定用這兩個概念來分析穆齊爾,是因為在《沒有個性的人》中,情節(jié)構(gòu)架恰好相對次要,作者的敘事重心在于直接陳述思想方面。就像衣架的作用,是為了能夠掛住衣服一樣。
所以,我打算從以下三個方面入手,來講解《沒有個性的人》。
一、作品的構(gòu)架。在這個部分中,我們要分析《沒有個性的人》的敘事動力和構(gòu)成因素?;蛘哒f,這個作品在基本框架上到底是如何構(gòu)成的,也會涉及到情節(jié)和人物以及敘事上的諸多特征。
二、作品的肌質(zhì)。這個部分主要討論穆齊爾到底想要跟讀者說什么,表達怎樣的思想。主要涉及他對歷史、文化的復雜見解,對現(xiàn)實生活的基本看法以及對未來世界的展望,更為重要的,也許還有穆齊爾在面對正在崩解的世界秩序時,所倡導的生活哲學和生活態(tài)度。即主要探討穆齊爾的世界觀、歷史觀和哲學觀。
三、作品的意義。在這個部分,我們將要討論穆齊爾作品中的文化史意義。也就是說,《沒有個性的人》這部作品,為我們理解當今的世界格局和社會生活,提供了哪些重要的教益和參考。
下面我就開始講第一個問題。
大西洋上空有一個低壓槽,它向東移動,和籠罩在俄羅斯上空的高壓槽相匯合,還看不出有向北移避開這個高壓槽的跡象。等溫線和等夏溫線對此負有責任??諝鉁囟扰c年平均溫度,與最冷月份和最熱月份的溫度以及與周期不定的月氣溫變動處于一種有序的關(guān)系之中。太陽、月亮的升起和下落,月亮、金星、土星環(huán)的亮度變化以及許多別的重要現(xiàn)象都與天文年鑒里的預言相吻合??諝饫锏乃魵膺_到最高膨脹力,空氣的濕度是低的。一句話,這句話頗能說明實際情況,盡管有一些不時髦:這是一九一三年八月里的一個風和日麗的日子。
這是《沒有個性的人》開篇第一段的文字。如果我要告訴大家,這個開頭在現(xiàn)代長篇小說中從未出現(xiàn)過,希望各位不要驚訝。
這一段文字寫的是天氣。一般來說,小說中對天氣的描寫,通常著意于交代氣候環(huán)境給人帶來的具體感受或視覺印象。但這段文字所提供的卻是專業(yè)的氣象學報告,帶有強烈的反諷意味。作者這么做是有理由的。在穆齊爾看來,世界上早已不存在單純的事物。任何事物或現(xiàn)象,在我們接觸它之前,已經(jīng)被覆蓋了無數(shù)的觀念或闡釋。風不再是風,雨不再是雨,陽光不再是陽光,節(jié)令和物候不再具有傳統(tǒng)所賦予的“靈氛”,它變成了低壓槽、高壓槽、等溫線和膨脹力。話語出現(xiàn)了全新的轉(zhuǎn)換。這些附著在事物之上的話語或闡釋學,對我們觀察、接近事物造成了很大的阻礙。穆齊爾和普魯斯特一樣,受現(xiàn)象學哲學影響極大,但筆法完全不同。如果我們對現(xiàn)象學有一些了解,就會馬上知道,上述文字到底“新”在什么地方。順便說一句,揭示單純事物是如何被觀念或話語覆蓋和污染的,是《沒有個性的人》最重要的主題之一。
在這個段落的最后,還出現(xiàn)了這樣一個句子:
這是一九一三年八月里的一個風和日麗的日子。
作者為什么將故事開始的時間定在1913年8月?這個特殊的時間點,或許會讓我們立刻聯(lián)想到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的爆發(fā)。作者將故事時間設定在一戰(zhàn)爆發(fā)的臨界點上,是很有深意的。一方面,世界出現(xiàn)了分崩離析的征兆,但另一方面,生活在這個世界中的人,對于不久之后的災難卻毫無察覺。因此,作者為這個“臨界點”加上了一個修飾詞:風和日麗。
故事發(fā)生在奧地利的維也納。穆齊爾為他的小說虛構(gòu)了一個國家,叫做“卡卡尼王國”,實際上就是現(xiàn)實中的奧匈帝國。小說的主人公名叫烏爾里希。他是一個游手好閑的人,一個徘徊在入世與遁世交界點的人:他希望自己既在世界之內(nèi),又在世界之外。或者更準確地說,他是一個想盡一切辦法讓自己與現(xiàn)實世界保持足夠距離的人。正如小說的標題所顯示的那樣,穆齊爾用了一個特別的概念來概括烏爾里希這個人物的特征:沒有個性的人。那么什么叫“沒有個性的人”?穆齊爾所謂的“個性”到底指的是什么?這個問題不是三言兩語可以說清楚的,我們后面還要詳細討論。
烏爾里希沒有正式的工作。他向別人介紹自己的職業(yè)時,往往使用“私人學者”這個名號。他喜歡數(shù)學和哲學,卻不在高?;蜓芯繖C構(gòu)任職,游離于現(xiàn)實生活和社會體制之外,全力以赴地做他并不認為必要的事,很有項鴻祚“不為無益之事,何以遣有涯之生”的勁頭。好在這個沒有個性的人,有著一個很有個性的父親。他的父親是一位著名的法學教授,其豐厚的收入足以使烏爾里希過上衣食無憂的生活。烏爾里希原先在維也納郊外為自己找到了一個遠離塵囂的居所,過著半隱居的生活。但好景不長,城市的擴張速度快得讓人難以想象,沒過多久,他在郊外的靜謐住所就被喧鬧的城市納入自己的勢力范圍。烏爾里希不得不為自己另擇棲身之地。這一次,他把目光投向了傳統(tǒng)——他沒有選擇更遠的荒郊野嶺,而是干脆在市中心租用了一幢古色古香的宮殿,為自己營造出根植于傳統(tǒng)之中的神秘幻覺。
烏爾里希剛剛搬入這個裝修一新的宮殿,差不多立刻就對這個新居感到了厭倦。這種厭倦感據(jù)說是來自于這樣一個古老的欲望邏輯:
誰能為自己完成自己所企望的,誰不久就會不再知道自己應該企望什么。(第15頁)
就在這個時候,烏爾里希收到了父親的一封來信。父親一直為兒子的無所事事憂心忡忡。當他獲悉政府部門正在醞釀一個全國性的大行動,并為此專門成立了籌備委員會時,就立即向在內(nèi)廷總監(jiān)辦公廳任職的好友推薦了自己的兒子,為烏爾里希在籌備委員會謀得了一個秘書的職位。
這是一個什么樣的大行動呢?
按照小說的描述,德國為展現(xiàn)國家的強大力量,擬于1918年6月15日前后,舉辦一個全國性活動——慶祝德皇威廉二世執(zhí)政30 周年。與此同時,1918年恰好也是奧匈帝國皇帝弗蘭茨·約瑟夫登基70 周年,奧地利人也將于同一年舉行盛大的慶典活動,以展示奧地利人的團結(jié)與對世界和平的憧憬,并激發(fā)人民的愛國熱忱。問題是,約瑟夫皇帝的登基日是12月2日,奧地利方面無法將慶?;顒犹崆暗?月15日之前。這就意味著,德國的慶祝活動將會先于奧地利開展。雖然70 周年紀念日比30 周年紀念日更具有歷史意義,但畢竟是同年舉行的慶祝活動,德國無疑會再次搶得先機??紤]到德國自近代以來總是壓著奧地利一頭,如今連慶?;顒佣急葕W地利早半年,這讓奧地利人無法忍受。最后,奧地利的愛國人士終于想出了一個“聰明的辦法”:將整個1918年設定為慶祝年。這樣一來,問題就解決了。從理論上來說,奧地利人只要愿意,可以從1918年1月1日就開始慶祝。國家與國家之間,在這么一件小事上,為了不讓對方搶占風頭,竟然如此費盡心機,作者的諷刺意味非常明顯。大家不要笑,在今天的社會里,現(xiàn)實恐怕依然如此。國家意識其實和個人的自我意識一樣脆弱,有時也會陷入非理性。
所以,在《沒有個性的人》中,奧地利為了與德國人競爭,因1918年慶典而展開的籌備行動,被稱為“平行行動”。德國方面的籌備活動,小說沒有涉及,那么奧地利人的“平行行動”是如何籌劃的呢?按照該行動最高負責人萊恩斯多夫伯爵的建議,他們把維也納上流社會的知識分子,包括教授、詩人、作家,以及政府官員和其他各類社會精英召集到某個沙龍里面,定期來討論關(guān)于人類、國家以及個人生存方面的諸多問題。實際上,除了籌備慶典外,開展“平行行動”還有一個隱秘的意圖:盡最大的可能把奧地利各民族和各階層的人士團結(jié)在一起,凝聚各種力量,以增強人民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將這個由多民族組成、卻已經(jīng)四分五裂的“卡卡尼王國”,重新“焊接”在一起。穆齊爾是學工程專業(yè)出身,他很喜歡用“焊接”這個詞。
說白了,所謂的“平行行動”實際上是一個“群英會”,也可以被稱為“神仙會”——各路社會精英聚集在封閉的沙龍里,日復一日地高談闊論,籌劃人類和帝國的未來。毫無疑問,“平行行動”構(gòu)成了整部小說的情節(jié)樞紐和敘事驅(qū)動力,作品中所有的人物活動都圍繞著“平行行動”這個中心展開,而人物的思想觀念(也就是小說的肌質(zhì)部分),也通過這樣一個構(gòu)架得以漸次呈現(xiàn)。
“平行行動”有一個主題,叫“和平和愛”,很有奧地利特色,也極具諷刺意味。奧地利有一任皇帝曾說過這樣一句流傳很廣的名言:全世界都忙著打仗,只有我們奧地利人忙著戀愛和結(jié)婚。大家如果看過《茜茜公主》這部電影,對此應該不會陌生。通過這樣的分析,如果我們重新回到小說開頭所提示的時間——1913年8月的一個風和日麗的日子,就會立刻覺察到作者在整體構(gòu)架方面的敘事意圖:從時間上來看,戰(zhàn)爭已經(jīng)迫在眉睫了。然而在“平行行動”的沙龍里,那些憧憬著“和平和愛”的人,那些成天討論著康德和蘇格拉底的人,對這場改變世界進程的殘酷戰(zhàn)爭還一無所知。作者是這樣揭示時間和現(xiàn)實的錯位所導致的諷喻關(guān)系的:
在音樂的轟鳴聲中,一場世界大戰(zhàn)繞著他們飄蕩,一場還沒有爆發(fā)的世界大戰(zhàn),從內(nèi)部蝕壞著屋梁構(gòu)架。(第134頁)
萊恩斯多夫伯爵是“平行行動”的發(fā)起人。在卡卡尼王國中,萊恩斯多夫雖然不是最高領導人(最高領袖當然是皇帝),但他是政府部門的高層官僚,擁有高度的權(quán)威性。小說中多次暗示他與皇帝非同一般的關(guān)系,可見他的地位僅次于皇帝,可以說,他代表著帝國的意志。
我們剛才已經(jīng)說過,在故事開篇,卡卡尼王國(奧匈帝國)已經(jīng)搖搖欲墜,人心離散,困難重重。在國家政治層面,除了匈牙利與奧地利在歷史上形成的民族矛盾之外,所謂“親德派”和“親斯拉夫派”也出現(xiàn)了嚴重的政治對立。從思想層面來說,保守主義、民族主義、社會主義、反猶主義等思想意識甚囂塵上,從根本上分裂并動搖了帝國的社會根基。從整個歐洲的文化狀況來看,隨著現(xiàn)代資本主義的發(fā)展,傳統(tǒng)的社會形態(tài)加速瓦解,新生的自由主義意識形態(tài)在經(jīng)濟的持續(xù)衰退中也面臨困境。理智與欲望(情感)之間割裂,催生出歐洲第一波現(xiàn)代主義運動(以達達主義為代表),社會出現(xiàn)了巨大的癱瘓和衰退,從而失去了方向感,實際上陷入到了一種由各種情緒支配的無意識“蠢動”之中。用穆齊爾的話來說,這種蠢動也使得個人的自主性無從談起。個人在混亂的社會思潮和觀念的裹挾之下,既沒有目標,也沒有靈魂。穆齊爾對他所處的時代的精神狀況有過一個概括,簡單來說,就是“靈魂將盡”。(第526頁)
作為內(nèi)閣的首腦,萊恩斯多夫伯爵對卡卡尼王國所面臨的政治、社會和文化危機有著極為清醒的判斷。他意識到,眼下的當務之急,是首先必須統(tǒng)一思想。前面已經(jīng)講過,1918年的慶典不過是個幌子。萊恩斯多夫伯爵發(fā)起并主導“平行行動”的真正意圖,是將不同領域的社會精英和政府官僚召集到一起,通過周詳而細致的討論,對這個社會的種種病癥加以診斷,在此基礎上形成可資利用的強有力思想,并將它付諸行動。
萊恩斯多夫這個人物,多少有點像卡夫卡小說《城堡》里面的官員克拉姆??死纷鳛椤冻潜ぁ樊斁值南笳鳎蛩械娜吮J刂倭朋w制運轉(zhuǎn)的秘密。保守這一最高機密的常見方法,并非沉默不言,而是向他的隨從們下達自相矛盾的指令。從某種意義上,萊恩斯多夫伯爵也是如此。這個人從表面上看知識淵博、和藹可親,與學者們討論問題時常引經(jīng)據(jù)典,甚至還不乏幽默感,但其心機卻深不可測。與《城堡》中的克拉姆一樣,他的身上也有一種上帝般的神秘感:他的心思無從猜測,他的意圖無法觸碰,他的指示和表態(tài)往往自相矛盾,他的滔滔不絕恰恰意味著無言。大家是否還記得加繆說過的那句名言:真正的無言不是沉默,而是說話。
我們可以舉個例子。萊恩斯多夫伯爵本人是德國人,為了安撫卡卡尼王國境內(nèi)的德國人和“親德派”,爭取他們的支持,他提議成立了一個新的委員會。出人意料的是,他任命了一位有著“斯拉夫”背景的波蘭人,出任該委員會的首腦。那么,伯爵對此事是如何解釋的呢?他的說辭有點讓人摸不著頭腦:
通向德國人的路首先是反對德國的……(第478頁)
那么,奧匈帝國的行政官員們是如何看待“平行行動”的呢?盡管政府各個部門都派人參與其中,但是他們的態(tài)度是矛盾的。所有的官員都是冷漠的實利主義者,他們對“平行行動”本身缺乏理解力,也沒有什么熱情,但出于對權(quán)力的敬畏,又不敢不參加。最后,各部門內(nèi)部形成了這樣一個折中方案:派一些低級別的官員隨時到場應付一下,并靜觀事態(tài)的發(fā)展。
比如說,外交部的圖齊司長,對“平行行動”的必要性,一直抱著懷疑的態(tài)度。作為一個“有理智的人”,他對知識精英們津津樂道的所謂“永恒的真理”,持有一種根深蒂固的不信任。他曾這樣譏諷說:
像理想和永恒這樣的詞兒,在正經(jīng)八百的(政府部門的)辦公室里是根本不說的;一個部門的負責人心血來潮,在一份文件里用了這樣的詞兒,當即便有人建議他讓官方醫(yī)生檢查身體、開證明去休假。(第212頁)
狄奧蒂瑪是主人公烏爾里希的遠房表妹,外交部圖齊司長的夫人,高大而美貌的沙龍女主人,也是“平行行動”的實際召集人。在《沒有個性的人》所有的人物中,她的重要性僅次于烏爾里希。
狄奧蒂瑪(Diotima),原本是柏拉圖《會飲篇》中的人物。傳說中,狄奧蒂瑪是希臘曼提尼亞的女祭司,曾向蘇格拉底講授愛的教義和真諦。在《會飲篇》中,蘇格拉底對她有如下描述:
我現(xiàn)在放開你,談一談我從前從一位曼底內(nèi)亞女人狄歐蒂瑪那里聽來的關(guān)于愛神的一番話。她對愛的問題,以及對許多別的問題,都有真知灼見。就是她,從前勸過雅典人祭神攘疫,使那次瘟疫推遲了十年;也就是她,傳授給我許多關(guān)于愛的道理。
我們知道,在《會飲篇》關(guān)于“愛”的討論中,正是蘇格拉底雄辯而令人信服的言論將整個聚會推向了高潮。而蘇格拉底在發(fā)表他對于“愛”的見解時,基本上是在轉(zhuǎn)述女祭司狄奧蒂瑪?shù)目捶?。這里面存在著雙重的假托:《會飲篇》的真正作者柏拉圖,通過蘇格拉底之口表達他對愛欲的看法,而蘇格拉底又是借助于狄奧蒂瑪?shù)慕陶d,來陳述他個人的見解。那么,作為蘇格拉底所假托的導師和啟蒙者,狄奧蒂瑪是如何來闡述愛的教義的呢?大家可以回去認真地讀一下《會飲篇》,狄奧蒂瑪?shù)娜缦掠^念很值得我們注意:
第一,愛神是一個介乎于美丑與善惡之間的精靈,是凡人與神靈之間交流的橋梁,其作用是引導人類通過愛的體驗而抵達不朽。第二,狄奧蒂瑪區(qū)分了愛的主體和愛的對象。主體通過對肉身之愛轉(zhuǎn)入心靈之愛,進而升華到對一切美的事物和理念的愛,最后抵達不朽和自由。第三,為了說明愛的主體如何向愛的對象傳播愛的種子,狄奧蒂瑪強調(diào)了生殖和繁衍的重要性。第四,那種僅僅將愛的對象占為己有的行為是卑瑣可恥的。
《沒有個性的人》這部作品中的狄奧蒂瑪,顯然是穆齊爾對柏拉圖筆下女祭司充滿反諷性的指涉與挪用。小說中這個人物,處處與《會飲篇》中的狄奧蒂瑪形成明顯的對照。作為“平行行動”的召集人和沙龍女主人,她的地位有些類似于祭司的角色,但卻是一個頹敗的女祭司。
她是中學教師的女兒,虛榮,頭腦簡單卻又充滿幻想;她是萊恩斯多夫伯爵的情婦,在私生活方面很不檢點;她與外交部次長圖齊結(jié)了婚,但夫婦二人同床異夢,貌合神離——特別重要的一點是,她與圖齊沒有孩子,作者似乎在暗示她失去了繁殖和生育的能力。此外,她與政治家、作家兼金融大鱷阿恩海姆一見面,幾乎立刻就發(fā)瘋地愛上了他。那么,她是應該與丈夫離婚而嫁給阿恩海姆呢,還是與他保持柏拉圖式的精神戀愛?或者干脆和他通奸?狄奧蒂瑪猶豫不決,從而陷入到了痛苦的自我折磨中。
關(guān)于她在婚姻中的痛苦和自我折磨,小說里有一個細節(jié),我覺得寫得極為精彩:
有一天晚上,狄奧蒂瑪和丈夫圖齊在一起睡覺時,又陷入到了對阿恩海姆的思念之中。熟睡的丈夫隱約地聽見了妻子“無限遙遠”的哭泣聲,便突然從睡夢中驚起,在床上坐直了身子。他知道妻子醒著,就輕輕地呼喚著她的名字,并試圖撫慰她。他扳過妻子的頭,看到了妻子黑暗中的那張臉:她正惡狠狠地望著自己,露出悖逆的神色,甚至毫不掩飾自己的哭泣。他當然知道妻子哭泣與情敵阿恩海姆有關(guān)。但作為一名訓練有素的外交官,他知道安穩(wěn)的睡眠是做好一切工作的首要前提,也是自己的主要美德,因此,他決定對妻子的痛苦不予理會,“怒氣沖沖地一直睡到天亮”。(第187頁)
從表面上看,在《沒有個性的人》中,作者不僅賦予了狄奧蒂瑪驚人的美貌和聰慧,同時也賦予她很好的教養(yǎng)、淵博的知識,以及對高尚的生活永不饜足的追求精神。但細讀之下,我們很快就會發(fā)現(xiàn),她身上所有的這些特質(zhì),都根本經(jīng)不起推敲。她的聰慧實際上是一種飽受情欲之苦的自我折磨;她淵博的知識不過是海德格爾意義上的“饒舌”和對文化一知半解的生吞活剝;她對高尚生活和永恒價值的追求,僅僅是為了滿足自己的某種幻覺和虛榮——作為中學教師的女兒,由于和萊恩斯多夫伯爵的特殊關(guān)系,使得她突然置身于“平行行動”的聚光燈下,維也納的社會名流和知識精英盡在自己的掌握之中,她便立刻產(chǎn)生了這樣一個錯覺:“平行行動”的沙龍就是世界的心臟,她家的客廳就是歐洲文化的策源地。她意識到了自己身上的責任,那就是挽救歐洲的精神,把古老的“自由”和“愛”,從實證主義和唯物主義的蹂躪中解放出來,并重新賦予生活以意義。
最后,就連她原本就具有的美貌,似乎也受到了知識和教養(yǎng)的毀損。在烏爾里??磥?,他的表妹是一個接受了太多無用知識的“沒有頭腦的模范學生”。如果從狄奧蒂瑪身上減去知識和教養(yǎng)的話,“她會是一個多么可愛的人呀”。(第256頁)
講到這里,大家應該已經(jīng)明了,《沒有個性的人》中的狄奧蒂瑪,與柏拉圖的《會飲篇》中的女祭司構(gòu)成了直接的互文關(guān)系。這一點是沒有疑義的。另外,在反復對比《沒有個性的人》與《會飲篇》的敘事結(jié)構(gòu)之后,我有了這樣一種猜測。雖說沒有什么可靠的證據(jù),這里也不妨提出來,供大家參考?!稕]有個性的人》中所描述的這個“平行行動”本身,乃至于整個小說的結(jié)構(gòu)動機,實際上都受到了柏拉圖《會飲篇》的啟發(fā)。我的意思是說,很有可能,《沒有個性的人》的情節(jié)結(jié)構(gòu),是對《會飲篇》的反諷或戲仿。
毫無疑問,穆齊爾所塑造的阿恩海姆這個形象,正是100 多年前歌德筆下浮士德的再現(xiàn)——盡管作者在小說中幾次提到歌德的時候,筆調(diào)稍稍有一點揶揄和不恭。
我們剛才說過,狄奧蒂瑪是一個破敗的希臘女祭司;阿恩海姆實際上也可以被看成一個市儈化的浮士德。歌德的《浮士德》,相信在座的各位都很熟悉,這里就不多說了。我們需要注意的是,當年歌德筆下的浮士德,是作為上帝與魔鬼打賭的賭注出現(xiàn)的,他在窮盡這個世界的聲色和享樂時,還有靈與肉、情感與理智分裂的痛苦。他曾多次試圖自殺,充分顯示出他內(nèi)心的痛苦、掙扎和撕裂??墒堑搅四慢R爾的年代,人們在殺死上帝的同時,也殺死了魔鬼。其后果就是漢娜·阿倫特所謂的“惡的平庸化”。穆齊爾筆下的阿恩海姆,既不會接受上帝的引導,也不會受到魔鬼的引誘。正如大衛(wèi)·里斯曼所描述的那樣,阿恩海姆實際上是一個典型的“自我引導”的人格。這反映出新興資產(chǎn)階級的貪婪和狂妄。
阿恩海姆的身份極其復雜。他既是一個金融寡頭和冒險家,同時也是一個知識廣博的學者和作家,對當代政治、外交也非常精通——他甚至一度被人認為是德國人安插進奧地利的間諜。這個人物身上籠罩著一層神話般的光芒:他著作等身、富有而神秘,學識深湛,儀表不凡,風度翩翩,行事詭譎。一個名叫索利曼的黑奴,與他形影不離。我們先來看看他所謂的學術(shù)成就:
(阿恩海姆的)著作涉及代數(shù)級數(shù)和苯環(huán),涉及唯物主義歷史觀和普遍主義歷史觀,涉及橋墩、音樂發(fā)展、汽車精神、哈塔六〇六、相對論、布爾的原子論、氣焊法,喜馬拉雅植物志、心理分析、個性心理學、實驗心理學、生理心理學、社會心理學以及種種其它成就……(第197-198頁)
接著,穆齊爾借助于烏爾里希之口,對阿恩海姆的學術(shù)成就做出了這樣的評價:
這些成就阻礙一個擁有這些成就的時代造就出善良、完整、統(tǒng)一的人。(第198頁)
現(xiàn)在有一種時髦的觀點,非常流行。我記得是歐洲的一位學者首先提出來的。大意是說,早期的資產(chǎn)階級要比今天的資產(chǎn)階級可愛得多。早期的資產(chǎn)階級從貴族手里奪取了權(quán)力之后,出于某種文化上的自卑,他們本能地會去模仿貴族,進而附庸風雅,增加自己在藝術(shù)、文學和知識方面的修養(yǎng),這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文化的發(fā)展。而今天的資產(chǎn)階級則不學無術(shù),顯得更加粗俗而愚蠢。這種看法也不能說完全沒有道理。但我們千萬不要忘了,資產(chǎn)階級自從登上歷史舞臺之后,他們對權(quán)力的渴望從一開始就超出了政治和經(jīng)濟的范疇,很快就波及到了文化價值的一切領域。資本對文化主導權(quán)的爭奪和掌控從來都是赤裸裸的、不加掩飾的,從未有任何松懈。在今天,這種掌控和規(guī)訓的方式,只是更為隱秘而機巧罷了。
話又說回來,作為一個跨國資本的投資者,阿恩海姆讓自己深深地卷入維也納的“平行行動”,到底有何目的?或者說,他在“平行行動”中耗費了如此多的精力和時間,期望獲得何種回報?這是小說中很重要的一個懸念。讀者一開始,會認為普魯士人阿恩海姆是一名為德國服務的間諜,他介入“平行行動”的目的,是為了刺探奧地利方面的政治或軍事情報。也許還有讀者會認為,阿恩海姆被狄奧蒂瑪?shù)拿烂裁宰×耍钕菰谒^的愛情或情欲中不能自拔。隨著情節(jié)的推進,我們會慢慢發(fā)現(xiàn),上述兩種解釋是根本站不住腳的。阿恩海姆的真正意圖,是想通過“平行行動”,結(jié)交奧地利的上層權(quán)貴,以便順利拿到加利西亞油田的開采權(quán)。
至于他與狄奧蒂瑪?shù)膼矍椋遣贿^是一場盛大宴席的餐前點心而已。在這方面,阿恩海姆與《金瓶梅》中的西門慶倒有幾分相像——對女色的貪戀和追逐,從未妨礙他的船隊南下杭州和南京,獲取豐厚的利潤。那么阿恩海姆是如何看待與狄奧蒂瑪?shù)那橛麣v險的呢?阿恩海姆有這樣一句格言,坦露出他在獵取女色時反復權(quán)衡利弊的心理底線:
如果他對某人傾心相愛,最終也只可以犧牲利息,絕不可犧牲本金?。ǖ?74頁)
菲舍爾是諾德銀行的襄理?!跋謇怼笔墙?jīng)理的助手,其地位相當于副經(jīng)理——但人們出于某種文明的禮儀和習慣,總是尊崇他為“經(jīng)理”。菲舍爾這個人有幾分滑稽,也很可憐。他似乎永遠踩不準步點,永遠落后于時代一步,將自己的生活弄得一團糟。在“平行行動”開始醞釀的時候,他在第一時間就收到了萊恩斯多夫伯爵的親筆信,邀請他參加這一“偉大的事業(yè)”。
作為一個身份低微的人,菲舍爾本來是沒有資格參加這樣一個事關(guān)國家未來的重大行動的。他獲邀參加的原因極為偶然:他所在的諾德銀行,是幫助伯爵代理證券交易的機構(gòu)之一,而菲舍爾的妻子出生于一個地位顯赫的高級官僚家庭,使得他有機會在社會上層人士的交際圈中混個臉熟。當伯爵在擬定“平行行動”參加者名單的時候,不知怎么就想起這個人來(或許菲舍爾有經(jīng)理稱號的襄理身份讓伯爵產(chǎn)生了誤判),于是很輕率地給菲舍爾發(fā)去了邀請。
可惜的是,由于種種原因,菲舍爾將萊恩斯多夫伯爵的邀請信隨手放在了公文包的邊角隔層里,忘了給他復信。當他終于想起這件事來的時候,“平行行動”已經(jīng)開展很久了。就這樣,菲舍爾徹底錯過了“平行行動”,并為此追悔莫及。
菲舍爾的妻子克萊門蒂娜是一個浪漫主義者,崇拜歌德。她當年決定嫁給菲舍爾的原因之一,是因為她堅信銀行業(yè)代表著時尚和自由思想。而且,菲舍爾是個猶太人,嫁給一個普通老百姓略微有些反感的猶太人,恰好可以顯示自己的道德勇氣和與眾不同的教養(yǎng)。但讓克萊門蒂娜沒有想到的是,沒過多久,民族主義和反猶主義浪潮迅速席卷歐洲,公開攻擊猶太人成為了新的時尚。菲舍爾從一個代表“自由意志”的年輕人,變成了一個“腐蝕別人靈魂”的異邦后裔,開始為漸漸彌漫開來的敵意所圍困。他的前途被卡了在襄理這個職位上,永遠喪失了晉升的希望。在這樣一個背景下,克萊門蒂娜對丈夫的崇拜,很快蛻變?yōu)橐环N憤懣和仇恨,夫唱婦隨的美滿家庭終于成為了不同宗教、不同價值準則、不同世界觀交鋒的戰(zhàn)場。
從克萊門蒂娜這個人物身上,我們不僅可以清晰地看到理智與情感的撕裂,同時也可以觀察到早期浪漫主義教養(yǎng)與殘酷現(xiàn)實境遇之間的尖銳對立。我們知道,這也是福樓拜在《包法利夫人》中所呈現(xiàn)的主題。而在穆齊爾看來,菲舍爾夫婦的家庭悲劇,從根本上來說,是價值觀過剩所形成的社會壓力導致的。
他們的女兒格達,就這樣在夫婦倆無休止的爭吵中長大成人。
菲舍爾因為錯過了“平行行動”,不得不轉(zhuǎn)而向自己的老朋友烏爾里希求助,央求這位伯爵的座上賓,在“平行行動”中,為他女兒格達謀求一個職位,以便讓她擺脫一幫“反猶主義無賴”的糾纏。
那時的格達,正處于一群基督教-日耳曼同齡人的包圍之中。其中有一個名叫漢斯·賽普的人,沒有固定的信仰和穩(wěn)定的價值觀,蔑視金錢、進步和一切社會道德,敵視《猶太法典》,觀點偏激,行為乖張。他帶領一幫沒有正當職業(yè)的年輕人,日復一日地來到菲舍爾家中,向格達灌輸各種危險的激進思想,同時向她求婚。
這個在小說中出現(xiàn)多次的場景,是《奧德賽》求婚主題的再現(xiàn)或重寫。所不同的是,在《沒有個性的人》中,就算求婚者久久不去,英雄也不再歸來。
瓦爾特一度是個充滿銳氣、前程遠大的音樂家。自從他與克拉麗瑟結(jié)婚以后,很快就變成了一個頹唐的悲觀主義者,希望遠離現(xiàn)實世界的喧囂,與妻子建立一個平靜而日?;亩耸澜?。這種轉(zhuǎn)變立刻就激起了克拉麗瑟的不滿。
烏爾里希和瓦爾特是年輕時的摯友,兩個人曾經(jīng)形影不離,彼此聲氣相投,可后來漸行漸遠,乃至于反目成仇。瓦爾特對烏爾里希的反感,也許是由于妻子對烏爾里希熱烈的崇拜,讓他們本就搖搖欲墜的婚姻雪上加霜。當然,在價值觀和生活態(tài)度方面,烏爾里希與瓦爾特也迥然不同。每當烏爾里希來訪,瓦爾特就面露不悅之色。甚至,當克拉麗瑟邀請烏爾里希到花園里散步閑聊時,瓦爾特堅持留在家中,通過瘋狂地彈奏鋼琴來發(fā)泄他的憤恨。
與丈夫瓦爾特相比,克拉麗瑟的人生和情感經(jīng)歷、性格和價值觀則要復雜得多。從某種意義上說,她是一個惡魔附身的人。
在克拉麗瑟十五六歲時,她受到了畫家父親的強暴——父親在深夜時分爬上了女兒居住的鐘樓。強暴之所以沒有最終完成,是因為父親在褪去她衣裙的那一刻,在她的臀部發(fā)現(xiàn)了一塊胎記。這塊胎記的斑痕,猶如某種神奇的符咒,在關(guān)鍵時刻為她提供了保護??死惿募依铮D昃幼≈粋€名叫邁因加斯特的預言家。在小說中,這人被稱為“大師”。大師在向克拉麗瑟布道并實施精神控制的同時,并不掩飾自己對她肉體的興趣??死惿獙Υ髱煹摹靶缘瑰e”既順從,又厭惡。兩人之間關(guān)系頗為神秘,讓人難以理解。另外,在克拉麗瑟臥室外的樹林里,時不時會出現(xiàn)一個有露陰癖的陌生男子。他在對克拉麗瑟進行猥褻的時候,還會發(fā)出意味深長的獰笑。
由于克拉麗瑟的特殊經(jīng)歷,她會對自己的身體產(chǎn)生罪惡感,是不難理解的。實際上,她在結(jié)婚之前,已經(jīng)喪失了正?;橐錾畹幕灸芰Α@也可以解釋,為什么每當丈夫向她尋求床笫之歡時,她總是會突然怒不可遏。對身體的厭惡,反過來刺激了她在精神方面沒有邊界的歷險。與此同時,她對自己的生活遭遇——“為什么偏偏是我?”——無法作出合理的解釋,也迫使她從超自然的力量中尋求答案。這最終導致她陷入了神秘主義。她認為一切都是有原因的:胎記,大師的出現(xiàn),露陰癖男子在她的窗前作出猥褻的舉動……她所遭遇的一切,是一個更大的宇宙秘密的一部分,而所有的事件之間都是有聯(lián)系的。這些事件之所以會發(fā)生,是因為某種超驗的存在要通過它們,向自己發(fā)出預言,并給予她重要的啟示。
比如說,那個有露陰癖的陌生男子,為何偏偏會在她的窗前出現(xiàn)?克拉麗瑟的解釋是,這個男子是在向她傳遞某種信號,提示她去解救一位被關(guān)在監(jiān)獄里的殺人犯莫斯布魯格爾——關(guān)于這個人,我們后面還要提到。而殺人犯之所以必須得到解救,是因為他身為一個精神病患者,讓她想到了尼采(尼采也患有精神病)。另外,罪犯的木匠身份,還讓她聯(lián)想到了耶穌基督的養(yǎng)父約瑟(他也是一位木匠)。克拉麗瑟進而認為,莫斯布魯格爾要么是尼采轉(zhuǎn)世,要么是耶穌重生,他來到這個世界,肩負著某種特殊的使命。
我們在前面提到過,克拉麗瑟是一個尼采主義者。她實際上是從神秘主義的角度理解尼采的。另外,克拉麗瑟對“平行行動”的期待,也是希望將這一行動納入神秘主義的軌道。她甚至直接給拉恩斯多夫伯爵寫信,敦促他在行動中舉辦一個“尼采紀念年”。
我認為,在《沒有個性的人》中,克拉麗瑟是穆齊爾塑造的最有深度的人物之一。在她身上,作者不僅向我們呈現(xiàn)出靈魂與肉體的嚴重沖突和對立,同時也讓我們看到了肉體和靈魂在遭到囚禁時,是如何一同衰敗的。除此之外,穆齊爾還試圖通過克拉麗瑟這個人物,向我們展現(xiàn)另外一組更有啟示意義的對立關(guān)系:那就是數(shù)學和神秘主義的分庭抗禮。
在穆齊爾看來,現(xiàn)代世界已經(jīng)被分隔成兩個截然不同的部分。其中之一,是由科學、法律、理性、社會道德所主導并掌控的世界。這個世界是一個沒有給靈魂留下任何空間的實利世界。由于科學的加速發(fā)展,這個世界總有一天會變成一個純數(shù)學的世界,一個被數(shù)學的算法所解釋并加以控制的世界。穆齊爾在寫《沒有個性的人》時,大數(shù)據(jù)和人工智能的大規(guī)模運用還無從談起,但作為一個工程學者和科學家,他依靠敏銳的直覺,提前預言了這個世界的出現(xiàn)。我們今天就生活在這樣一個世界中。而另一個部分,穆齊爾將它稱為神秘主義的世界。我們知道,就對“數(shù)學世界”的反抗而言,穆齊爾本人在某種意義上也是一個神秘主義者。也就是說,在現(xiàn)代的社會中,形形色色的神秘主義,成了一個追求個性和存在意義的人最后的托跡之所。
我們并不一定要贊同穆齊爾的這一論斷,但無論如何,神秘主義在世界范圍內(nèi)的崛起和蔓延,的確是一個事實。在我看來,存在主義形而上學的興起,本身就和神秘主義有著千絲萬縷的關(guān)系。在這方面,西蒙娜·薇依就是一個突出的例子。
施圖姆將軍,是小說中唯一充滿喜劇色彩的人。
穆齊爾對這個人物的塑造,展露了自己在幽默和諷刺方面的才華。作者對施圖姆將軍的敘事,時常會讓我們想起捷克作家哈謝克的《好兵帥克歷險記》。施圖姆將軍很想擠進“平行行動”的沙龍,但遺憾的是,沒有任何人邀請他。巧合的是,狄奧蒂瑪手下一個頭腦簡單的使女拉喜兒,因見這個矮個子將軍,時常在狄奧蒂瑪?shù)母√筋^探腦,而且和“平行行動”的秘書烏爾里希言談甚歡(烏爾里希在部隊服役時,施圖姆將軍恰好是他的上司),于是在發(fā)請?zhí)臅r候,想當然地寫上了施圖姆將軍的名字。就這樣,由于社會機器的齒輪在轉(zhuǎn)動中出現(xiàn)了微小失誤,這個沒什么文化的不得志的“粗人”,居然也堂而皇之地進入了社會精英的圈子,開始在“平行行動”的沙龍里夸夸其談、口若懸河。
施圖姆將軍之所以想拼命擠進“平行行動”的沙龍,有這樣兩個原因:
其一完全是源于他本人的文化自卑感。一方面,在卡卡尼王國的權(quán)力結(jié)構(gòu)中,軍人的地位本來就不高——在維也納上層貴族的沙龍里面,最讓人瞧不起的就是軍人。更何況,施圖姆在軍界也沒有什么地位。卡卡尼王國中最受人尊敬的,是“有個性的人”自然散發(fā)出來的某種精神或文化特質(zhì)——比如說,由雄厚的經(jīng)濟實力所帶來的神秘光環(huán);由顯赫的家世所傳承的文化底蘊;極高的文學、藝術(shù)方面的修養(yǎng);精深而廣博的趣味、愛好和品味。上述種種特質(zhì),施圖姆將軍都不具備。他沒讀過幾本書,智力平庸,甚至還有幾分愚鈍。為了消除自己在文化上的自卑感,他只能想盡一切辦法與有文化的人交往,同時模仿他們的言談舉止,把自己偽裝成一個有修養(yǎng)的人。舉例來說,為了顯示自己也是有文化、有個性的,他幾十年如一日,鍥而不舍地培養(yǎng)起了一個奇怪的愛好:收藏各色各樣的小刀,以顯示自己在文化方面與眾不同的“個性”。再比如,他每次去拜訪烏爾里希的時候,總是提著一個鼓鼓囊囊的公文包,同時一再吩咐司機加快速度,給人造成一種似乎正在處理什么緊急事務的印象——他一大早就心急火燎地趕往烏爾里希的家中(后者通常還沒有起床),其實并沒有什么事要辦。他只是想讓烏爾里希嘗一嘗軍隊的后勤食堂剛剛烤出來的面包。鼓鼓囊囊的公文包中,除了熱氣騰騰的面包之外,別無它物。因此,我們可以這么說,施圖姆將軍想方設法擠進“平行行動”沙龍的目的之一,只不過是為了滿足自己置身于社會名流和精英階層的虛榮心。
其二則是所謂“社會責任感”的驅(qū)使。施圖姆將軍雖然是一個智力愚鈍的人,但在“平行行動”的所有參與者之中,只有他一個人準確地預判到了戰(zhàn)爭的即將爆發(fā)。將軍發(fā)現(xiàn),意大利人、德國人、法國人和俄國人都在悄悄地加緊備戰(zhàn),這是一個不祥之兆。他意識到了一場殘酷的世界大戰(zhàn)已經(jīng)迫在眉睫,而整個奧地利還在沉睡之中。為此,他感到憂心忡忡。
在施圖姆將軍看來,奧地利人對即將來臨的戰(zhàn)爭一無所知,這只是問題的一個方面。更為嚴重的是,由于行政系統(tǒng)和官僚機構(gòu)的顢頇和愚蠢,奧地利的國防實際上早已陷入停頓和混亂之中。他曾講過這樣一個笑話:部隊供電用的柴油發(fā)動機是炮兵采購的,而發(fā)動機所需的燃料則由國防部的建筑科提供。問題在于,點燃發(fā)動機需要火柴。那么,火柴應當作為燃料由國防部建筑科提供、還是應當作為發(fā)動機的附件由炮兵管轄,兩個部門為此爭論不休,無法達成一致意見,最終導致供電設備無法投入使用。(第542頁)
所以,施圖姆將軍試圖介入“平行行動”的另一個目的,是為了通過上層精英影響政府當局的決策,從而加緊備戰(zhàn)。
當然,無論是萊恩斯多夫伯爵本人,還是那些醉心于“和平與愛”的社會精英們,沒人把他的意見當回事。
我在讀《沒有個性的人》這本書時,腦子里時常會出現(xiàn)這樣一個疑問:如果說,每個參與“平行行動”的人,都有一個動機或目的,那么烏爾里希的目的和動機是什么?我們已經(jīng)知道,烏爾里希擁有廣博的學識和哲學思辨能力,對歷史和現(xiàn)實具有深刻的判斷,同時他自己也有著堅定的生活信條和理念——那就是盡一切可能與社會和現(xiàn)實保持距離,從而讓自己置身世外。很顯然,像他這樣的人,自然不會看不出“平行行動”的虛妄和無意義,那么,他為何還會深深地卷入這個行動中去的呢?
也許有同學會說,烏爾里希介入“平行行動”是被迫的,因為他不想違抗父親的意志,與父親徹底決裂。假如這個說法是正確的,烏爾里希只需要采取一種消極應付的姿態(tài),虛與委蛇就行了。為什么他會積極主動地介入這個行動,并在其中發(fā)揮很大的作用呢?
如果我們細細地梳理小說的情節(jié)線索,就會發(fā)現(xiàn),烏爾里希對所謂的“平行行動”還是抱有某種希望或幻想的,盡管他本人也意識到了這個愿望有些不著邊際。我認為,烏爾里希對“平行行動”所寄托的期望,深刻地反映了他內(nèi)心深處的兩大烏托邦夢想:
第一,他想在卡卡尼王國,建立一個“精確性的、靈魂的世界秘書處”。(第688頁)
第二,他想讓時間倒轉(zhuǎn),把人類社會重新帶回到過去的美好時光中去。
我們先來說說他的第一個愿望。馬克斯·韋伯于1919年初在慕尼黑發(fā)表了他最后的告別演說,題為《從內(nèi)在的使命到科學》。在這次演說中,他提出了這樣一個問題:在科學和理性占主導地位的世界中,個人的精神生活、靈魂生活以及對價值的追求,是否也應該一并交給科學來統(tǒng)轄?緊接著,他援引列夫·托爾斯泰的一個著名論斷,對這個問題作了回答: “科學是無意義的,因為它不能回答對我們來說最有意義的問題:我們應該做什么?我們應該怎么生活?”
在《沒有個性的人》中,穆齊爾所關(guān)注的核心問題與此相似:面對著宗教和傳統(tǒng)無可挽回的衰敗,在科學話語和市民文化統(tǒng)御一切的時代,個人的靈魂一直陷于“萎縮和老化”之中,失去了“固定的價值和理想”。(第526頁)為了重新安置靈魂,能否設想一個新的機構(gòu)和組織形式,讓我們即便不去教堂,也知道應該如何行事。(第688頁)
我們知道,陀思妥耶夫斯基、尼采以及前面提到的西蒙娜·薇依,都思考過同樣的問題,他們在對世俗教會的權(quán)利系統(tǒng)進行質(zhì)疑和批判的同時,也在呼喚一個新的上帝或“心靈的天國”,以此拯救人的靈魂。保羅·蒂利希將它簡單歸結(jié)為“超越上帝的上帝”。當然,烏爾里希所期望建立的那個“精確性的、靈魂的世界秘書處”,不僅僅是哲學層面的思考,也帶有一定政治實踐層面的意義——考慮到新康德主義對穆齊爾的影響,烏爾里希的這個構(gòu)想,與康德在《論永久和平》中所提出的思想存在著重要的聯(lián)系。
烏爾里希的第二個夢想,是想將人類重新帶回到過去的時代——那個情感和理智還沒有遭到割裂的、比今天好得多的時代。那么,過去的時代與今天的時代有何本質(zhì)的不同?
用穆齊爾特有的概念來說,傳統(tǒng)的社會形態(tài)用的是演繹法,而今天的社會用的是歸納法。所謂演繹法的時代,是具有一定的準則、前提和指導思想的時代,而歸納法的時代,是一個“像猴子似的”一味迷戀于試驗的時代。(第588頁)穆齊爾的這個說法讓我聯(lián)想起數(shù)學中“遞歸”和“反遞歸”的區(qū)分。我們在以前的課程中,曾經(jīng)給大家講過這一組數(shù)學概念,不知大家是否還記得。在過去的時代,人被界定為“遞歸”的動物,即部分等同于整體,瞬間等同于永恒。也就是說,你想成為一個君子,就必須時時刻刻用單一的君子的準則要求自己。而在現(xiàn)代社會,人被界定為“反遞歸”的動物,用黑格爾的話來說,人,無非是其行為的總和。對人的理解,用的是歸納法,而不是演繹法。用托馬斯·曼的話來說,“(人)在其一生中無論怎樣亂倫并且作惡多端,他總能懺悔其罪行,最后成為教皇”。
當烏爾里希向萊恩斯多夫伯爵闡述他的夢想,試圖通過“平行行動”將世界帶回到過去的時代,回歸巴洛克、回歸哥特式、回歸自然狀態(tài)、回歸歌德、回歸德意志法律、回歸純正道德時,作為老牌的政治家,萊恩斯多夫伯爵面帶慍色,神態(tài)嚴厲地作出如下回答:
“親愛的博士,”他說,“在人類歷史上沒有自愿的回歸!”(第216頁)
博娜黛婀:
一位美麗、多情、性欲亢進的已婚婦女。她通過向狄奧蒂瑪捐款、以設法躋身“平行行動”的唯一目的,是為了挽救自己與烏爾里希之間早已冷卻的“偉大愛情”,并讓它死灰復燃。
莫斯布魯格爾:
一個被時代的車輪遠遠拋在后面、在高度文化化的現(xiàn)代社會中感到不知所措的木匠,犯罪是他唯一的歸屬。他在小說中出場的時間很短,但關(guān)于他的犯罪所引發(fā)的法律和倫理爭論,則貫穿了情節(jié)始終。對于他的判決,不僅在“平行行動”的沙龍里引發(fā)長時間的討論,還導致了兩位大牌法律專家之間的明爭暗斗——一位是烏爾里希的父親,另一位則是著名的施翁教授。
烏爾里希的父親:
他與烏爾里希代表了完全不同的兩個時代。他對兒子充滿愛意的擔憂和深深的失望同樣讓人印象深刻。小說中對這個人物最傳神的刻畫,是他的死亡——他執(zhí)意親自向烏爾里希報告自己的死訊,并在臨死之前擬定了報喪的電文:
告知你我已經(jīng)逝世
你的父親 (第622頁)
阿加特:
烏爾里希的胞妹。她在小說的第三部《進入千年王國》中才第一次出場。關(guān)于她與烏爾里希的關(guān)系,我們后面再談。
【注釋】
①參閱[南非]約翰·馬克斯韋爾·庫切:《羅伯特·穆齊爾的日記》,徐暢譯,《世界文學》2004年第2期。
②[英]蒂姆·阿姆斯特朗:《現(xiàn)代主義:一部文化史》,孫生茂譯,南京大學出版社2014年版,第29頁。
③參見[法]安德烈·紀德:《關(guān)于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六次講座》,余中先譯,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年版,第29頁。
④[奧]羅伯特·穆齊爾:《沒有個性的人》,張榮昌譯,上海譯文出版社2015年版,第5頁。以下引用該作品,僅在引文后標注頁碼。
⑤在《會飲篇》多個譯本中,Diotima 的譯名稍有不同。比如楊俊杰將它譯作“狄奧提瑪”,而在王太慶的譯本中,則被譯為“狄歐蒂瑪”。
⑥[古希臘]柏拉圖:《會飲篇》,王太慶譯,商務印書館2017年版,第48—49頁。
⑦[德]馬克斯·韋伯:《社會學—歷史社會分析—政治》,轉(zhuǎn)引自呂[德]迪格爾·薩弗蘭斯基:《來自德國的大師—海德格爾和他的時代》,靳希平譯,商務印書館2007年版,第120頁。
⑧參見[美]保羅·蒂利希:《存在的勇氣》,成顯聰、王作虹譯,貴州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⑨參見[德]托馬斯·曼:《神圣的罪人》(The Holy Sinner),轉(zhuǎn)引自[阿根廷]格里莫·馬丁內(nèi)斯:《博爾赫斯與數(shù)學》,周止疏譯,第7頁。原文見http://logicophilosophicus.org/guillermo-martinez/borges-and-mathematic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