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芳
江西省南昌市第十二中學
當今社會的競爭日益激烈,中小學生普遍面臨較大的心理壓力,而學習壓力則是其心理壓力的最主要來源。對處于青春期階段的初中生來說,一方面其身心發(fā)展不平衡,情緒發(fā)展不穩(wěn)定,無法有效解決遇到的困難,而另一方面其學習任務逐漸加重,學習壓力大,家長、老師對他們的期望很高,這兩方面的因素容易影響初中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因此,對有較大學習壓力的初中生進行輔導干預具有重要意義。對于初中生而言,其中初三學生的學習壓力最大。目前,以初三學生為對象進行學習壓力的研究多集中在理論層面,而實踐干預研究較少。因此,有必要開展實驗干預研究,設計出合理有效的干預方案,以緩解初三學生學習壓力,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
“壓力(stress)”一詞,最開始是物理學領域中的概念,主要是指垂直作用在物體表面使其產(chǎn)生形變的外力。后來研究者以人類為研究對象考慮外來刺激對人的影響。因此 stress 有時也會被翻譯為“應激”。關于人的壓力的研究,主要有生理學取向、社會學取向和心理學的取向。最早對人的壓力現(xiàn)象進行研究的是生理學視角。加拿大著名內分泌專家Selye(1936)對壓力進行了一系列研究,并第一次提出了系統(tǒng)性的壓力理論,Selye 因此被認為是壓力研究的鼻祖。他認為,壓力是人和動物應對環(huán)境不良刺激產(chǎn)生的生理性反應,具有非特異性。早期壓力研究的另一個視角是從環(huán)境的刺激事件入手,也就是社會學的研究取向。社會學取向的觀點認為壓力是使人產(chǎn)生緊張情緒的環(huán)境刺激,即壓力是由外部刺激事件導致的。例如,Beehr(1987)認為壓力是由于某種特定情境使人產(chǎn)生了生理或者心理變化,并由此產(chǎn)生的不平常或者出乎意料的反應。壓力研究的生理學取向和社會學取向關注更多的是個體的客觀生理變化或是外部客觀刺激的作用,但是卻忽視了人主觀的心理作用。心理學取向的壓力研究則更多的關注個體的心理因素。心理學取向的壓力研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人物是美國心理學家 Lazarus,他系統(tǒng)地提出了壓力的認知交互理論,認為心理壓力是“當個體將環(huán)境事件評估為需要耗費或超出其個人資源,并威脅其個人身心健康時,個體與環(huán)境的一種特定關系”。該定義既考慮了壓力產(chǎn)生的環(huán)境因素,也考慮了個體在面對環(huán)境刺激的認知因素,并闡述了二者的相互作用關系。
目前,在學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中,對學生進行心理輔導的方式多種多樣,而團體輔導有其獨特的優(yōu)勢:
(1)團體輔導的工作效率高,節(jié)省了一定的人力和物力。個別輔導是一對一幫助學生,而團體輔導則是由一個領導者同時對多個團體成員進行輔導,大大增加了輔導人數(shù),節(jié)省了輔導的時間與人力。
(2)團體輔導的溝通模式具有較強的感染力,其對個體的影響面也更廣泛。不同于個別咨詢的一對一溝通模式,團體輔導是多個人同時進行溝通,是多向溝通過程。成員在團體中會因為與其他成員存在類似的問題而引起共鳴,他們在群體里面可以從多個視角了解自己,轉變自己不合理的觀念。
(3)成員在團體中獲得的感悟與習得的新技能能更好的遷移應用到其實際生活中。從某種程度上說,團體輔導所形成的小群體是社會交往情境的縮影,成員在團體里面的收獲也更容易保持并應用在日常生活中。
首先,本研究的團體輔導方案是以壓力接種訓練為設計依據(jù)。對于團體輔導方案的設計而言,其理論依據(jù)尤為重要,它為團體輔導方案的設計指明了方向。目前很多團體輔導實驗研究存在一個弊端,即其團體輔導方案的設計是依據(jù)一個普遍的理論依據(jù)來設計,這會導致團輔方案的主觀性太強。以壓力干預為例,這就是壓力的一個普遍性理論,這個理論模型只是給出了壓力產(chǎn)生的機制,但它并沒有給出壓力干預的具體模式。如果僅以認知交互作用理論作為壓力團體輔導方案設計的理論基礎,就需要研究者主觀確定具體使用哪些技術去干預壓力,又該設置哪些團輔單元等,顯然其主觀性太強,缺乏客觀依據(jù)。本研究中的學習壓力團體輔導方案的設計,是以國外應用較為成熟的壓力接種訓練(SIT)為理論依據(jù),這就很好的避免了上述弊端。壓力接種訓練(SIT)有很成熟的干預模型,分為三個階段,每個階段的目的與干預技術都很清晰,以此為參照來設計團體輔導方案,具有一定的客觀性與科學性。其次,本研究在設計團體輔導方案之前對初三學生的學習壓力特點與心理特點進行了研究分析。初三學生學習壓力特點研究表明初三學生的任務要求壓力、競爭壓力、期望壓力較大,而其中的任務要求壓力則具體反映在學習方法和時間的運用上不合理,因此分別設置了學習方法、時間管理等單元,而競爭壓力和期望壓力很大程度上是由不合理的認知導致的,因此團體輔導方案針對學生對學習、考試、他人期望、自己的認知方面進行了重建。此外,考慮到初三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發(fā)展的不夠成熟,所以在設計團體輔導活動時,沒有設計過多理論概念化活動,而是把部分方法概念與活動靈活結合,讓成員有興趣參與團體輔導活動中。
在對中小學生利用團體輔導進行心理健康教育,是建立在心理健康工作者對學生的心理特點有大量感性認識的基礎上進行的,這種感性認識的積累需要通過不斷實踐和總結來完成,這也是研究者以后需要努力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