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佳敏
(湖南高爾夫旅游職業(yè)學院,湖南常德 415900)
中國文學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在經(jīng)過中華文明歷史長河中的風霜洗禮和一代代藝術家的傳承和認同后,已經(jīng)成為了中華民族的文化瑰寶。通過對文學的熏陶,讓學生在近代文學中確定他們的人生觀和價值觀,讓他們徜徉在當代知識文化的同時,構建出自己的世界觀。中國當代文學是一個較為開放的體系,它充分具備了獨特的品質(zhì)和特色,繽紛繁雜的文學現(xiàn)象體現(xiàn)出了它的新穎,正因為這樣的特點,就要求從事文學教育的老師必須要轉(zhuǎn)變傳統(tǒng)的文學教學理念,以轉(zhuǎn)變模式、探索新方法的轉(zhuǎn)變理念站在一個新的歷史高度,高屋建瓴,全面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能力、文學作品的審美能力,給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
(1)回歸文學本質(zhì),教學語言適時轉(zhuǎn)變??v觀中國當代文學,在上世紀80年代,更多的是呈現(xiàn)出人文主義的目標從僵化的政治觀念中解放出來,而在80年代思想解放成為政治需求時,它在一方面清算了30年代以來的左傾政治錯誤,一方面組織對社會文學現(xiàn)象的批判活動,80年代前中期是中國主流文化以及大眾文化目標相互一致,而人文主義思想也就因此所向披靡。而在90年代中,中國文化語境再度產(chǎn)生了深刻的改變,主流文化和大眾文化出現(xiàn)分歧,最終分道揚鑣,原本的主流文化、大眾文化、精英文化三足鼎立的人文主義在不同的文化代表中得到了不同的詮釋,這就直接引發(fā)了90年代中期席卷全國的人文精神討論,在這個人文精神的大討論之中,兩種對立的文化觀點呈現(xiàn),一是以北京學者為代表的對于市場經(jīng)濟時代文化世俗化保持肯定,二是以上海著名學者為代表的強調(diào)對于人文精神的守護,而在當時,其實不論是世俗文化傾向,還是精神文化守護,都是對于文化大革命時代政治權利的叛逆。當社會回歸到正常發(fā)展軌道之后,文學批判也應該回歸到原本的角色,因為它本就不屬于政治體系,在一個正常發(fā)展的社會之中,文學批判將不再被賦予政治性質(zhì),應當回到文學本身,這也就意味著中國的文學教學華語也要追求本質(zhì)的文學,更加具備人文色彩。
(2)“以文為本”,加大文學作品的應用。大眾化教育下,本科教育更加強調(diào)素質(zhì)教育以及通識教育,忽略了專業(yè)教育,在專業(yè)課是縮減的大背景之下,中國當代文學課程也是一減再減,而如何在保證專業(yè)教育的同時兼顧素質(zhì)教育,是當下高校教師面臨的一大難題,因此,高校教師應該注重“以文為本”,加大對于文學作品的應用。我國的當代文化很大程度上都來自上世紀和當下著名的文學作家,然而這類作品對于大學生而言往往是最不愿意接觸的,閱讀的興趣也不是特別高,造成這種現(xiàn)象的原因則是這類作品的閱讀門檻比較高,不論是在字詞的積累還是思想層面上,雖然文字語言已經(jīng)從文言文解放為白話文,但是就學生而言,仍是比較難以理解的。學生讀不懂其中的文字語言,就遑論理會其中的思想境界,這也是學生不愿意去接觸這些作品根本原因,即使是在老師的指導下,學生在閱讀質(zhì)量和領悟度也會大打折扣。這樣的現(xiàn)象在高校教學中比較常見,所以教師應該想辦法來消除這一現(xiàn)象,而且要在教學過程中循循善誘,培養(yǎng)出學生學習當代文化的興趣,然后適當?shù)奶砑右恍┓侗?,以此來擴大學生的知識層面,根據(jù)學生的不同興趣方向,選出一些適合的文學素材,這樣不僅能減小他們學習中國文學的障礙,還能提升他們的文學素養(yǎng)厚度。具體的“以文為本”的方式是:首先需要減少文學歷史部分,即是文藝思潮、文學團體流派以及文藝運動部分的講解,或者粗放式、宏觀講解,余下的部分讓學生自學,對文學史教學部分細化。其次就是突出“文本風格”的講解,無論文學運動以及文藝思潮講得如何細膩,但是沒有文學藝術史意義上風格的講解,所謂的文學史講解不過是關于藝術家們的歷史。
(3)開展認知實踐課余活動,感受文學之美。高?,F(xiàn)代文學教學中的傳統(tǒng)文化教學應該要以多樣化的教學活動作為基礎,這會使學生化解之前對于之前文學印象產(chǎn)生的誤解,大部分學生的潛意識中都會覺得學習當代文學是一件相當枯燥且無趣的事情,對于近代文化的印象也比較陳舊。所以教學老師可以鼓勵學生多接觸一些近代文化作品,然后盡可能多的開展一些和傳統(tǒng)文化有關的教學活動,讓學生在具體的活動中感受到來自古典文化的熏陶,然后慢慢感受到這些文學作品的趣味,培養(yǎng)出他們的學習興趣,提升他們的文學素養(yǎng)。比如學校可以組織開展近代文化辯論大賽,主題內(nèi)容就是文學世俗化傾向以及傳統(tǒng)文化守護,以此來加深學生對于近代文學的理解。弘揚中華文化的人文精神,并讓他們能夠在辯論中感悟到人生的真諦,初步樹立自己的人生目標,激發(fā)他們的民族榮譽感和自信心。我國的近現(xiàn)代詩歌中,有太多值得傳頌的篇章,詩歌中不僅語言溫潤雋永,還有值得人深思的思想內(nèi)涵,很大程度上能夠幫助學生培養(yǎng)他們文學素養(yǎng),而且多開展這類活動,還能夠弘揚中華文化,讓學生們產(chǎn)生一種文化歸屬感,讓學生將活動和閱讀相互結(jié)合,在輕松愉快的環(huán)境下促進他們的學習興趣。比如說教師可以在課堂開始前加入一些趣味活動,在課前活動中“潤物細無聲”的培養(yǎng)出學生學習當代文學的興趣。具體來說,活動的內(nèi)容是讓學生們羅列出自己比較喜歡的文學作品,學生就會說“茶館”是一部值得反復推敲的作品,因為里面人物的刻畫和凄苦老掌柜以及樸實的辭藻反應出的風云激蕩的時代變化都會讓人深陷其中,這個時候?qū)W生的學習興趣就會變得相當濃厚。在分享書籍的過程中,學生還可以從其他同學的閱讀體驗中找到一些適合自己的素材,為他們學習當代文學打開一扇新的大門。另外,中國當代文學是一門在中文系中極為重要的學科,也是最能體現(xiàn)出中文系學生文學水平的課程,在開展實踐研究性課程中,還要把學生的科研能力放在主要位置,老師要發(fā)現(xiàn)并引導學生對于某個文學作者或者作品進一步延伸,用更加新穎獨特的方式或者角度,撰寫出專業(yè)的學術論文,從當代文學課程的學習開始,讓學生陷入到一個學術讀研的過程,在過程中讓學生進入到學術讀研的氛圍,更多的還可以在圖書館閱讀大量文學作品,選定出研究對象,確定論文題目,撰寫專業(yè)學術論文。
(4)教師充分利用教學資源,強化人文教育。當代文學應該不只要融入到大學課程的教學中,還要融入到學生的每個學習階段中,無論在哪個階段,當代文學的教學都應該作為施教者的核心教學目標,所以,教學老師應該要充分利用課本中的教學資源,真切的發(fā)揮好這些資源的作用,讓學生能夠從這些教材中能夠?qū)Ξ敶膶W有一個系統(tǒng)、全面了解。當代文學課本中有很多優(yōu)秀 的篇章,這些篇章對于培養(yǎng)學生的文化素養(yǎng)都有很好的烘托作用,老師可以在教學時有意的透露出一些當代文學文化知識,從學生不僅從知識層面還有思想層面加強他們的文化體驗,提升他們的文化素養(yǎng)。而在強化人文教育方面,徐方曾在“大學人文十四講”中,從“理想真空”、“精神貧血”、“價值懸浮”描述了當代大學生的精神面貌,并舉例了大量的素材進行論證,此番言之鑿鑿,可謂一針見血,讓我們不禁為大學生的現(xiàn)狀感到些許擔憂,正因為如此,弘揚人文精神,加強在人文方面的教育也就成為了中國現(xiàn)當代文學教育改革的有一重要方向。學者通過樹立崇高的理想和處理人際關系來提升學生現(xiàn)代和未來的意識,建立正確的人生觀和人格,我們可以說人文精神確實有著它無法代替的優(yōu)勢,然而這并不是文學所獨有的,其本意是文學教育在進行對學生的教學過程中,無需和其他學科政變,不用放逐屬于自己的人文內(nèi)涵。而所謂的文學特色“人文內(nèi)涵”到底所指何物?筆者認為,強調(diào)學生對于“文學之美”的感悟是文學在人文教育中獨具一格的內(nèi)涵和價值,和其他藝術形式相比,文學更加具有基本的語言美和人性美。語言美體現(xiàn)在語言本身和修辭當中,而詩歌便是最能體現(xiàn)語言美的文體,優(yōu)秀的詩歌便能讓人沉醉其中流連忘返。人性美便是文學美的進一步體現(xiàn),即是對于“自我”的深層次探討。
當代的中國現(xiàn)當代文學教育改革在學者和教育者共同努力下,在教學模式和教學理念上都取得了較為豐碩的成果,但是這并非意味著當代的教育就已經(jīng)十全十美,事實上,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還是呈現(xiàn)出一系列問題,需要我們對其進行深度的思考和完善。學校的教育對于樹立大學生的文學觀念具有很重要的引導作用,而現(xiàn)代文學在思想觀念的傳遞中的地位更是無法替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