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茜
TA的成長:于敏,核物理學家,國家最高科技獎獲得者。1949年畢業(yè)于北京大學物理系,1980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原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副院長、研究員、高級科學顧問?!拔疫^去學的東西都可以拋掉,我一定要全力以赴搞出氫彈來。”
適用話題:奉獻;愛國;精神;大家風范
1926年,于敏出生于河北一戶普通人家,靠著父母微薄的收入,一家人勉強過活。在那民不聊生的戰(zhàn)亂年代,日本侵略者的暴行給他留下了深刻的記憶。他暗下決心要發(fā)奮學習,希望有朝一日,能像岳飛一樣蕩寇平虜,重振山河。18歲時,于敏果然不負眾望,以優(yōu)異的成績考上了北京大學。
1945年8月6日,“死神”一箭射中了廣島的心臟,全世界第一次見識到了能在極短時間內(nèi)摧毀一座城市的大規(guī)模殺傷性武器的威力。于敏一面為被核武器的威力所震驚,一面感受著自己的祖國積貧積弱,于是第二年,他從工學院轉(zhuǎn)到理學院物理系,決定走科學救國的道路。三年后,于敏以物理系第一名的成績考取了“北大”理學院院長張宗燧的研究生。他超強的記憶力、超群的理解力和領悟力讓整個理學院為之驚嘆。
畢業(yè)后,在“北大”當助教不足一年的于敏,被神秘地帶入了新中國的第一個核科學技術研究基地——近代物理研究所。短短數(shù)年間,于敏不僅掌握了國際核物理的精髓,還寫出多篇讓我國原子核研究上升到全新高度的重量級論文。
于敏在國內(nèi)原子核理論研究領域耕耘了十載春秋,眼看就要有所建樹的關鍵時刻,組織卻讓他轉(zhuǎn)行參加氫彈理論的預先研究。為了國家的最高利益,35歲的于敏毅然決然地從研究原子核轉(zhuǎn)向研究氫彈原理。從接受這份任務開始,于敏的名字和他所從事的事業(yè)一起成為國家最高機密。從此,他像是銷聲匿跡了一般,再也沒有公開發(fā)表過論文。
中國要完全從一張白紙開始研制氫彈,時間緊迫,氫彈研究還沒有關鍵性突破,于敏和團隊科研人員幾乎時刻沉浸在堆積如山的數(shù)據(jù)計算中,直到四年后,氫彈研制方案才有了一些眉目。為了驗證方案是否行得通,于敏帶領幾十名科研人員趕赴上海進行“百日會戰(zhàn)”。
上海有中國當時唯一能每秒運算5萬次的計算機。然而,計算機95%的時間要先保證原子彈設計的運算。于敏帶著團隊把算盤、計算尺這些原始工具都用上,只利用這5%的運算時間。他把自己埋在數(shù)以萬計的演算紙里,以超乎尋常的物理直覺從大量密密麻麻、雜亂無章的數(shù)據(jù)中逐漸理出頭緒,找到了突破的關鍵,終于形成了一套從氫彈原理到構形的基本完整方案。
僅用不到5年的時間,于敏硬是靠獨立自主的研究,突破了核大國對氫彈理論技術的封鎖,用轟動世界的“于敏方案”,為中國研制氫彈打開了一扇大門。
1967年6月17日,我國第一顆氫彈空投爆炸試驗成功。中國搶在法國前面成為世界上第四個擁有氫彈的國家。從第一顆原子彈到氫彈,中國僅僅用了兩年零八個月。
回顧自己一個甲子的科研歷程,于敏淡然地說,一切都是為了國家需要。從意氣風發(fā)到白發(fā)蒼蒼,30年隱姓埋名為國鑄核盾,他兌現(xiàn)了對祖國的承諾:一輩子為國家為人民保駕護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