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禮誠
[摘 ? 要]《燭之武退秦師》記載了鄭國之士燭之武在秦晉聯(lián)軍即將滅亡鄭國的危難時刻,只身赴敵營實施反間計,最終保障了鄭國長期安全的歷史,從中體現(xiàn)出了燭之武位卑憂國、舍身報國的偉大愛國情懷,這也是教師執(zhí)教該課時需要讓學(xué)生感受和理解的。
[關(guān)鍵詞]燭之武;位卑憂國;舍身報國
[中圖分類號] ? ?G633.3 ? ? ? ?[文獻標(biāo)識碼] ? ?A ? ? ? ?[文章編號] ? ?1674-6058(2019)25-0024-02
公元前630年,秦晉聯(lián)軍圍攻鄭國,燭之武受鄭文公派遣,只身前往秦軍大營面見秦穆公,陳述利害關(guān)系,他不僅說服了秦穆公放棄滅鄭的計劃,還促成秦軍駐扎鄭國以防備晉軍,成功解除了鄭國的亡國之災(zāi)。《左傳·僖公三十年》中對這一事件有較為詳細的記載,人教版高中語文必修教材收錄了此篇,題為“燭之武退秦師”。
閱讀該選段,定會對燭之武精彩的行人辭令有深切的體悟,而燭之武的人格魅力,反而可能會被忽略,即對其智和勇兩方面感受較深,而對其忠的一面未必能仔細思索。特別是在解讀其愛國情懷時,往往過高估計他的身份,又過低估計他的成就,因此結(jié)論或流于虛泛,或有失偏頗。本文首先厘清燭之武的身份和成就,進而從兩個維度對燭之武的愛國情懷做一解讀。
一、被高估的身份
燭之武常被誤解為鄭國大臣,言下之意似乎屬于大夫這一等級,即《曹劌論戰(zhàn)》中提及的“肉食者”階級,只不過是個政治上不得志的大臣。應(yīng)該說,大臣的理解是錯誤的,“臣”是一定的,“大”是不可能的。春秋時期,大夫擁有自己的采邑、族屬及私人武裝,與諸侯國的命運休戚相關(guān)。將燭之武視為大夫,反而為他的忠君愛國增加了利益上的必然性。
實際上,燭之武的真實身份遠比想象的低,他進入不了貴族階層,只是普通的士。士是宗法分封制中的一個等級,春秋以前多在宮廷中擔(dān)任職事官,地位還不算低。可是春秋時期,隨著社會大動蕩,士的貴族等級逐漸解體,與其說士是底層貴族,倒不如將其視為庶民之首?!秶Z·齊語》將士、農(nóng)、工、商“四民”與貴族相對而言,就是對士身份的很好說明。依據(jù)《文獻通考》,前人提及燭之武,曾云:“潁考叔、曹劌、燭之武、鱄設(shè)諸之流,微賤暴用事?!彼娜酥?,潁考叔是封人,管理邊境的小官,中下等的士;曹劌身份介于士和庶人之間;鱄設(shè)諸即專諸,伍子胥推薦給公子光的刺客,按照《商君書·算地》對士的分類,充其量算是勇士。如此類比,燭之武的社會地位也就很清楚了,明代馮夢龍編《東周列國志》時把他塑造成一個圉正,養(yǎng)馬的官,身份雖系子虛烏有,但階級地位大抵不謬。
二、被低估的影響
考察先秦史,秦晉兩大國經(jīng)歷了從聯(lián)盟到對抗的過程,而燭之武勸退秦軍,恰好就在這個轉(zhuǎn)折點上。近人黃寶實有言:“自燭之武之退秦師,中秦伯以‘晉何厭之有之言,秦晉由昏姻而仇讎,兵戎相尋,幾無寧歲,……此后秦晉不再聯(lián)軍。則燭之武不惟以均勢存其國,且縱間其憊其讎?!边@番論述道明了燭之武此行的深遠影響:他的說辭促使秦穆公徹底撕開了秦晉之好的偽裝,讓兩國長期以來的利益沖突明朗化。
公元前659年秦穆公嗣位,之后娶了晉獻公的女兒為夫人,與強大的晉國聯(lián)姻通好。后來晉國發(fā)生內(nèi)亂,秦穆公護送晉國公子夷吾回國嗣位,即晉惠公。晉惠公死于內(nèi)亂后,晉公子重耳又是由秦穆公派重兵護送回國嗣位,即晉文公。就這樣,秦穆公憑借扶助之功,暫時將晉國控制起來,獲得了向東發(fā)展的空間。可是周王室衰弱,秦晉兩國都要爭霸中原,明著不爭,暗著卻斗得厲害。因此,燭之武著眼于秦晉利益博弈的言辭定然觸動了秦穆公,兩年后秦晉間的淆之戰(zhàn),便是兩國斗爭白熱化的體現(xiàn)。
從這個角度看,燭之武勸諫導(dǎo)致了杞子等秦國大夫留守鄭國,而后者的密報又促使秦軍遠襲鄭國,被晉軍打了埋伏全軍覆沒,最終,秦晉勢均力敵,形成了對峙狀態(tài)。后來的歲月中,中原爭霸的格局被徹底改變,秦國致力于向西開疆拓土,晉國陷于了與楚國的長期摩擦沖突中,鄭國在大國環(huán)伺中殘存,延續(xù)得比晉國還久。
三、兩個維度:憂國和報國
綜合上述分析,燭之武本是處于社會中下層的士,他的說辭不僅解了鄭國一時之急,也為后來鄭國的生存和發(fā)展贏得了時間和空間?;谶@一事實,我們可以將燭之武的愛國情懷分為兩個維度:位卑憂國和舍身報國。
1.位卑憂國
在分封制的背景下,諸侯有封國,大夫有采邑,這兩個階層和一國興衰榮辱的關(guān)系最為緊密,而士階層,因為不具備這種利益資本,且又追求身份的提升和抱負的達成,所以在“大夫臣士”的宗法制已極大動搖的春秋時期,其流動性是非常大的。連圣人孔子都說:“士而懷居,不足以為士矣。”他是這么說的,也是這么做的,周游列國,干謁七十二君,以實現(xiàn)自己的政治抱負。這一時期,士大夫階層跨出國界,尋找能讓其施展才能、實現(xiàn)理想的國度,并不足為奇。有些大國的崛起,依靠的主要還是異國士大夫,比如虞國的百里奚輔佐秦穆公成為霸主,楚國的伍子胥成就吳王闔閭的霸業(yè),魯國的公輸班為楚國打敗越國做出巨大貢獻。
所以,鄭文公要求燭之武出發(fā)時說的那句“然鄭亡,子亦有不利焉”,似乎并不能實現(xiàn)燭之武與鄭國的利益捆綁,反而更像是一國之君綿里含針的威脅。而燭之武如果沒有位卑仍憂國的那份責(zé)任意識和憂患意識,沒有屈居下僚時對國事政局的密切關(guān)注和深刻思考,即便愿意臨危受命,也未必能說出那番既宏觀又精準的辭令。這種身居下位而持續(xù)密切關(guān)注國家發(fā)展的精神,是燭之武身上體現(xiàn)的最可貴的愛國情懷。
2.舍身報國
按照《左傳》記載,當(dāng)時的局面已十分緊張,燭之武是被人用繩子拴著從城頭放下去的,鄭國連城門都不敢打開。這種形勢下出城與敵軍主帥會面,具有很大風(fēng)險,是否能夠活著往返也未可知??鬃釉唬骸爸臼咳嗜?,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然而在很多時候,“殺身”容易,“成仁”卻難,因為即使有為國捐軀的勇氣,也未必有不辱使命的能力。很難得,燭之武既具有不畏犧牲的精神,也具備精忠報國的能力。
鄭國南接楚地,北臨晉國,自鄭莊公以后國力持續(xù)削弱,只能受制于大國的威懾。燭之武面見秦穆公后,著眼于秦晉勢力抗衡,先指出亡鄭無益,次道明晉厚秦薄,這便解了鄭國城圍國滅的厄運,離間了秦晉聯(lián)盟,后強調(diào)晉國野心,使秦穆公徹底醒悟,不僅退兵,還分兵幫助鄭國防御,即前文所引“以均勢存其國”。
基于這兩個維度,或許可進一步去理解《左傳》記載這一事件的意圖。2017年版《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biāo)準》提出要對文化史上的代表作品“進行精讀,體會其精神內(nèi)涵、審美追求和文化價值”。具體到《燭之武退秦師》,我們可以圍繞燭之武這一中心人物體會古代下層之士的愛國情懷?!蹲髠鳌分越o燭之武留有一定篇幅,是因為他身上承載了儒家所提倡的責(zé)任感、憂患意識和犧牲精神,在當(dāng)代,這也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愛國”的生動體現(xiàn),必然是我們執(zhí)教《燭之武退秦師》時需要讓學(xué)生感受和理解的。清人倪藩《燭之武》詩云:“片言卻千軍,奇勛出衰齒。若非國步艱,碌碌牖下死?!蔽覀儜?yīng)該相信,“奇勛”不是偶然成就的,它源于對國事始終不渝的關(guān)注思考,立于最危險的時候挺身而出的決然無畏,傳于祖國繁榮昌盛時期人們的口中心中?!奥德惦幌滤馈辈⒉恍枰獞n慮,這本就是生命常態(tài)。增強憂患意識,承擔(dān)報國責(zé)任,將愛國情懷匯聚于民族復(fù)興的偉大長河中,個人的生命自然會永遠澎湃。
[ ? 參 ? 考 ? 文 ? 獻 ? ]
[1] ?馬端臨.文獻通考·經(jīng)籍考[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xué)出版社,1985.
[2] ?劉虹.中國選士制度史[M].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2.
[3] ?黃寶石.中國歷代行人考[M].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69.
(責(zé)任編輯 農(nóng)越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