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旭坤, 朱宗波, 李 春, 卞小冬, 王明雙
(山東黃金冶煉有限公司, 山東 萊州 261441)
黃金行業(yè)選礦過程中產(chǎn)生中間產(chǎn)物——金泥[1],需要測定其中的金、銀含量[2-3],由于不同工藝產(chǎn)生的金泥產(chǎn)物中的各種雜質元素復雜多變,測定方法還沒有形成固定的國家或行業(yè)標準。
目前常規(guī)的檢測方法一般采用二次造渣法(火試金重量法)和直接灰吹法測定金泥中金、銀的含量[4-7]。二次造渣法利用二次造渣測定金泥中金、銀含量[8-9],方法分析流程長、檢測成本高、勞動強度大,并且在長時間的操作中容易造成貴金屬的損失,影響分析結果的準確性;直接灰吹法利用鉛對貴金屬的富集作用,經(jīng)過一次灰吹測定金泥中金、銀含量[10-11],方法操作簡單、勞動強度小,但是一次灰吹后灰皿中殘余的貴金屬沒能得到很好地再次回收,容易造成測定結果偏低。
本研究采取了上述兩種方法的有利之處,對金泥中的金、銀分析采取了一次灰吹、一次造渣相結合的方法,將兩種方法結合到一起,既減輕了分析過程中的勞動強度、縮短了分析時間,又提高了分析結果的準確度,彌補了上述兩種方法的不足之處。本研究方法在金泥中金、銀測定的實際應用過程中得到了極好的效果。
將試樣用鉛箔包裹,在高溫下熔鉛與空氣中的氧接觸變成氧化鉛。由于表面張力不同,氧化鉛能被灰皿表面潤濕而吸收;熔鉛的內聚力大,不被灰皿吸收;金、銀不被氧化,呈合粒狀留在灰皿之中。試樣中的雜質在灰吹過程中被氧化,也被吸收到灰皿中而除去。將吸收有金屬的灰皿破碎成粉末,放入配好料的坩堝中進行造渣,捕集殘余的貴金屬;兩次操作得到的兩個金銀合粒,根據(jù)金泥預測的金、銀比,補加一定量的銀,使金、銀比達到1:3,用鉛皮包裹,在灰皿中進行灰吹,然后再將金銀合粒用硝酸分金,計算金銀含量。
箱式高溫爐:最高溫度1 350 ℃。
精密天平:可讀性0.001 mg。
天平:可讀性0.000 1 g。
鉛箔:用純鉛(質量分數(shù)不小于99.99% ),0.2 mm薄片。
純銀粉:質量分數(shù)≥99.99%。
灰皿:鎂砂灰皿,口徑40 mm,內徑30 mm,高30 mm,深度17 mm。
坩堝:黏土坩堝,上口徑95 mm,底徑55 mm,高130 mm。
瓷坩堝,上口徑43 mm,底徑25 mm,高43 mm。
碳酸鈉:分析純。
硼砂:分析純。
玻璃粉:粒度100目。
面粉:可溶性淀粉,分析純。
硝酸:分析純(1+7),(1+1)。
乙酸:分析純(1+3)。
1.3.1 品位預測
分別稱取約200 mg金泥樣品兩份,分別編號1、2,重量分別為m、n;1號樣品直接用10 g鉛箔包裹,2號樣品加入一定量的高純銀粉后用10 g鉛箔包裹;將灰皿放入950 ℃箱式高溫爐內預熱30 min,將上述兩份樣品放入灰皿中,熔融,灰吹,得到金銀合粒1、2;將1號合粒用冰醋酸煮沸清洗,烘干,稱重得合粒重m1;將2號合粒碾片,分金,得金含量m2;根據(jù)m1、m2計算出金泥中金、銀的預測品位;金、銀預測品位計算公式見式(1)、式(2)。
(1)
(2)
1.3.2 稱樣
根據(jù)金泥中金的預測品位,稱取金泥樣品的重量m3,使樣品中金含量約200 mg左右,用20 g鉛箔包裹。
1.3.3 灰吹
將樣品放入在950 ℃箱式高溫爐內預熱30 min的灰皿中熔融、灰吹,得到金銀合粒,編號3。
1.3.4 造渣
將灰吹后的灰皿用研磨機粉碎,將灰皿粉末全部轉移到已配好料的火試金坩堝中,進行火試金操作;得到金銀小合粒,編號4。
1.3.5 合粒稱重
將金、銀合粒3、4用冰醋酸煮沸清洗,烘干,稱重得m4。
1.3.6 灰吹、分金
根據(jù)金泥預測金、銀品位,加入一定量的高純銀粉,使金、銀比例為1∶3,用10 g鉛皮包裹,放入在950 ℃箱式高溫爐內預熱30 min的灰皿中熔融、灰吹,得到金銀合粒,編號5;將5號合粒錘片、碾片、卷成小卷,分別在(1+7)硝酸溶液和(1+1)硝酸溶液中分金,各30 min,得金卷,置于瓷坩堝中,編號6;用蒸餾水清洗金卷3次,將瓷坩堝置于電熱板上烘干,在750 ℃的箱式高溫爐內退火2~3 min,取出冷卻,稱重得金卷重量m5。
1.3.7 計算金、銀含量
根據(jù)m3、m4、m5,分別計算出金泥中金、銀的準確含量。金泥中金、銀含量計算公式見式(3)、式(4)。
(3)
(4)
本公司生產(chǎn)的金泥中金、銀成分見表1(二次造渣法(火試金重量方法)測得的結果)。
表1 金泥的成分 %
以含金量200 mg為標準,準確稱取公司金泥樣品496.90 mg,6份,分別用5 g、10 g、15 g、20 g、25 g、30 g鉛箔包裹,于950 ℃下進行灰吹,計算金、銀回收率,結果見表2。
表2 第一次灰吹過程中鉛箔用量對金泥中金、銀回收率影響
從表2中可以看出,在鉛箔用量為20 g時,金、銀的回收率最高,達到了99.23%,故一次灰吹時選用20 g的鉛箔用量。
對氰化金泥樣品分別按照含金量100 mg、200 mg、300 mg、400 mg為標準,準確稱取試樣四份,包裹鉛箔20 g于950 ℃下進行灰吹,計算金、銀回收率,測定結果見表3。
表3 稱樣重量對金泥中金、銀回收率影響
從實際情況來看:當含金量為100 mg時,由于樣品稱樣量過少,導致在灰吹過程中銀的損失大,致使回收率達不到99%;當稱樣量為300 mg、400 mg時,由于樣品稱樣量過多,樣品中的雜質含量增大,在包裹20 g鉛箔的情況下,致使雜質灰吹不干凈,鉛扣上附著雜質,直接影響了灰吹的金、銀回收率無法計算;如果增加鉛箔用量,灰皿內容量不足以承載,會導致鉛箔熔融后溢出。綜上所述,選擇含金為200 mg作為樣品的稱樣標準。
對氰化金泥樣品按照含金量200 mg為標準,準確稱取5份,包裹鉛箔20 g,分別在930 ℃、940 ℃、950 ℃、960 ℃、970 ℃進行灰吹操作,計算在不同的灰吹溫度下金、銀的回收率,結果見表4。
從表4可以看出:在950 ℃時,金、銀的回收率最高;當溫度小于950 ℃時,金、銀回收率隨著溫度升高而增大,但是灰吹速度較慢;當溫度大于950 ℃時,由于鉛箔熔化、及氧化速度過快,造成了樣品中銀損失較大,并且不容易將雜質灰吹干凈。綜上所述,故選擇灰吹溫度為950 ℃。
表4 灰吹溫度對金泥中金、銀回收率影響
準確稱取含金200 mg的金泥樣品一份,按照上文1.3操作步驟進行操作,計算樣品中金、銀含量,并與表1中目前金泥中金、銀分析所常用的二次造渣地方法所測定的結果進行對比,研究金、銀回收率,具體結果見表5。
表5 一次灰吹、一次造渣法與二次造渣方法間回收率比對
從表5可以看出,本方法能夠有效地實現(xiàn)對公司金泥樣品的分析化驗工作,并且可以減少二次造渣過程中的金、銀回收率上的損失,提高金、銀回收率,保證了分析方法的準確性。
分別采用上述兩種方法平行測定金泥樣品9次,測定金、銀的平均值并計算方法的精密度(RSD相對標準偏差)。一次灰吹、一次造渣方法精密度結果見表6,二次造渣法(火試金重量法)精密度結果見表7。
表6 金泥樣品金、銀含量測定值的精密度
由表6、表7可以看出,兩種方法的精密度等級相同,故一次灰吹、一次造渣法代替二次造渣法(火試金重量法)可行。
表7 金泥樣品金、銀含量測定值的精密度
本方法采用一次灰吹、一次造渣的方式改變了原來工作程序繁冗的二次造渣的分析方法,對公司金泥樣品的分析化驗工作進行了研究,通過兩種方法結果之間的比對,以及本方法的精密度試驗,得出以下結論。
1)本方法中一次灰吹的參數(shù)條件:稱樣重量含金為200 mg,鉛箔用量為20 g,灰吹溫度為950 ℃。
2)相對于二次造渣法,本方法在分析過程中的金、銀的回收率分別高0.03%、0.06%,精密度與二次造渣法同等級,且大大簡化了操作流程,降低了檢測成本,值得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