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振滔
如果用一個簡潔的詞或短語來概括20世紀中國文學,“人的文學”應該是極具說服力的。 1918年12月15日《新青年》5卷6號刊登了周作人的《人的文學》,該文詳細闡釋了“人的文學”觀念,并對當時及其后的文藝理論界和文藝創(chuàng)作界都產(chǎn)生了深遠影響。周作人的“人的文學”思想主要包含兩個層面的意義:其一是“人”的文學?!叭恕钡奈膶W又可分為兩點,一是“個人主義的人間本位主義”;另一是建立在生物進化論上的“靈肉一元論”,“到了近世,才有人看出這靈肉本是一物的兩面,并非對抗的二元。獸性與神性,合起來便只是人性”,“我們所信的人類正當生活,便是這靈肉一致的生活。所謂從動物進化的人,也便是指這靈肉一致的人,無非別一說法罷了”。其二是人的“文學”,提倡“人的藝術派文學”,實現(xiàn)功利與審美之間的均衡。進一步考察我們將發(fā)現(xiàn),周作人的境界、格局非比尋常,他所關注的對象,與其說是文學,不如說是“人學”。在他的“人學”思想體系中存在一種層級關系:“人學”思想的核心命題是“人的文學”;“人的文學”思想的核心是“靈肉論”。“靈肉論”必然要涉及到男女兩性關系。換言之,兩性關系亦是“人學”體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20世紀50年代,在中國當時特殊的政治環(huán)境中,錢谷融再次提及“文學是人學”這一幾乎被掩蓋、埋葬的命題,“過去的杰出的哲人,杰出的作家們,都是把文學當做影響人、教育人的利器來看待的。一切都是從人出發(fā),一切都是為了人”。因為特殊的時代背景,也可能因為二者不同的知識結(jié)構(gòu)、知識體系,錢谷融和周作人的側(cè)重點存在差異,但他們的終極指向卻是一致的,即“人與人性”。即便到了21世紀的今天,“人的文學”、“文學是人學”這樣的觀點仍然頗具生命力。丁帆在悼念錢谷融先生逝世的文章中對錢先生“文學是人學”的觀點進行了高度評價:“從五四‘人的文學’到‘論文學是人學’,我們跨越了多少時空,卻始終擺脫不了這個永恒的話題,這是文學的幸還是不幸呢?好在我們還有像錢先生這樣的學者在吶喊,所以我們才在不斷地彷徨中找到前行的腳印。”一面是悼念,一面也是在呼吁,對一種文學思想、文學觀念的呼吁。無疑,這也是我們走近文學、理解文學的一條可靠、有效的途徑?;氐奖疚牡恼撌鰧ο笸醢矐洝覀儧]有必要去論證王安憶在多大程度上受到“人的文學”、“文學是人學”等思想觀念的影響,但在“人的文學”、“文學是人學”這一大的知識背景下去閱讀王安憶,應該說,它會讓我們對作品的理解達到一個更深的層次。
我們已經(jīng)提到“人學”、“人的文學”、“靈肉論”的層級體系,以及“靈肉論”與兩性關系的聯(lián)系。那么,王安憶在她的小說中對兩性關系的描述究竟呈現(xiàn)出一種怎樣的姿態(tài)呢?
在王安憶早期小說中,《雨,沙沙沙》這一文本值得我們注意。小說講述了女孩子雯雯的兩段情感經(jīng)歷。在第一段情感經(jīng)歷中,雯雯與同校的一個男孩子戀愛,當雯雯全身心地投入到這段戀情中時,愛情卻因戶口問題、生計問題被砸得粉碎,雯雯失去了生活中關于愛情的信念。在第二段情感經(jīng)歷中,雯雯愛上了一個陌生的小伙子。小伙子在雨天中遇見了等車的雯雯,車走了,小伙子用他的自行車把雯雯送到家,他在途中對雯雯的關懷以及他的信念打動了雯雯——“只要你遇上難處,比如下雨,沒車了,一定會有個人出現(xiàn)在你面前?!宾凵狭诵』镒?,同時拒絕了老艾介紹的小嚴同志。小伙子送雯雯回家后離去,雯雯一直期待能再見到她心愛的那個小伙子。對美好愛情的幻想成了雯雯的夢,一個在雯雯看來會實現(xiàn)的夢。
這是一個尤其重要的夢。單獨來看,這個夢確實太過平凡普通,但將它納入王安憶的小說體系并結(jié)合具體的社會歷史背景來看,這個夢卻有著別樣的意義。20世紀50年代至70年代末的中國,正處于一個“集體”時代,是一個“無我”而只有“我們”的時代,是一個“人民倫理”的時代,民族、國家、歷史目的變得比個人命運更為重要?!蚌钡某霈F(xiàn)則指向“我”,指向具有主體意識的“自我”,她代表一種轉(zhuǎn)型,一種新的趨向,即對個體生命感覺的重視。因此,“雯雯”以及“雯雯的夢”可以說是對過去歷史的一種反撥。把《雨,沙沙沙》放在王安憶的小說體系中來考察,我們又會發(fā)現(xiàn),這夢是對單純、溫暖、溫馨的憧憬,且洋溢著溫婉的烏托邦色彩。幾十年后我們再重讀張愛玲的《愛》,這篇小短文匆匆勾勒了一位男子和一位女子情感的開始與結(jié)局,開始很美好:春天的夜晚,桃樹下,月白的衫子,“哦,你也在這里嗎?”再簡單不過的對白。結(jié)局頗溫馨:老了的時候她還記得從前那一回事,常常說起,在那春天的晚上,在后門口的桃樹下,那年輕人。中間的繁瑣、曲折、復雜輕描淡寫,一筆帶過。然而張愛玲其他小說卻像是有意對這些省略的填充,《紅玫瑰與白玫瑰》《封鎖》《傾城之戀》等無不道盡了兩性之間的荒誕、蒼涼與無可奈何?!稅邸放c張愛玲其他小說的關系,也可以說是《雨,沙沙沙》與王安憶其他小說的關系,并且,從兩性關系這個角度來看尤其如此。稍有區(qū)別的是,《雨,沙沙沙》側(cè)重于夢里,“三戀”、《長恨歌》、《妹頭》、《富萍》等更傾向于夢外。
從兩性關系的角度看,應該說,《雨,沙沙沙》指明了一個建構(gòu)方向,而從《冷土》到《富萍》,一方面是王安憶對現(xiàn)實生活中兩性關系的描述與呈現(xiàn),另一方面也體現(xiàn)出王安憶對建構(gòu)合理兩性關系的探索與思考。
《冷土》 描述了三組戀情關系。第一組是少年時期的劉以萍和拽子。這可謂青梅竹馬兩小無猜的一對小戀人,我們且看那單純溫馨的對白:
——哥,你真好!我給你做媳婦兒。
——憨妮子,你會啥?
——我不會,我學,學燒鍋,學納底,學著生大胖兒子。
我們在這里仿佛看見了《雨,沙沙沙》中的夢,但王安憶筆鋒一轉(zhuǎn),于是我們看到了第二組、第三組關系。劉以萍作為老隊長的女兒,后成為省城大學堂里的工農(nóng)兵大學生,并被分配到《曉星報》工作,因為身份地位以及思想觀念的變化,她更希望嫁到城里,并過上舒適安然的城里生活。三番五次介紹對象失敗后,她遇見了十四中的語文老師谷啟亮,第二組關系就是成年后的劉以萍與谷啟亮。然而劉以萍得到的并非她所希冀的愛情——她是以一個鄉(xiāng)下人渾實的方式去愛一個有點輕薄的城里人,注定要痛苦。第三組關系是拽子與小鳳。應該說,王安憶的重心應該落腳在劉以萍身上。當劉以萍回城穿過榆樹林時,她的耳邊又響起來少年時期她與拽子朦朧純真的對白。從愛情的角度來說,劉以萍和谷啟亮算不上成功,也正因為此,劉以萍將目光轉(zhuǎn)向了下一代,她盼望快點生個兒子。
《大劉莊》對兩性關系又做了進一步描述。小說中有兩條邏輯線,一條是大劉莊鄉(xiāng)下的日常,鄉(xiāng)下人想進城;一條是城里的知識青年下鄉(xiāng)到大劉莊插隊。從兩性關系的角度看,城里一條寫得含蓄晦澀,丁少君與五號里的小妹、丁少君與路小紅、陳志浩與路小紅,我們能隱約感受到其中的曖昧,但有一點比較明晰,即對自由戀愛的認可。鄉(xiāng)下一條雖然明白透徹,但從所描述的兩性關系來看,痛苦卻遠多于幸福,尤其是迎春、大志子、平子、小勉子這些少女。迎春不顧家庭成分以及家中長輩的反對與心上人小牛好,這似乎讓讀者在某種程度上看到一絲曙光,至少,比起《冷土》中的劉以萍和拽子算是進步,然而她生的是女兒,不僅因此挨了小牛的耳光,而且沒有坐完月子便要下地干活。生活把她磨成了一個“娘們兒”,心中只想著為小牛生兒,讓他家把這條根傳下去。大志子聽從父母的安排嫁給鮑文龍,鮑文龍?zhí)岣芍蠡谟H,賠了大志子家一塊手表,后經(jīng)不住長輩的勸,大志子答應去婆家看看。平子與大志子的處境相似,至于啞巴,“可不,劉紹寬為這揍過她”,“啞巴嫁給劉紹寬,夠她受的”,“啞巴從上海跑到大劉莊,就給劉紹寬他娘收了做童養(yǎng)媳了”。從這些少女們的命運中我們看到,一個家庭,多一個媳婦(女人)即多一個勞動力,并且,傳宗接代有了希望。但女性主體的生命體驗、生命感覺卻從未引起注意、引起重視,所以小勉子“出走”了。小勉子無疑是勇敢的,但“出走”之后怎樣?王安憶并無續(xù)寫。
如果說,《冷土》《大劉莊》對兩性關系的描述是一種淺層表現(xiàn),那么,《小鮑莊》無疑進入了一個更深的層次。小說中至少包含四組關系:小翠子與建設子、文化子;拾來與大姑、二嬸;大姑與老貨郎;鮑秉德與瘋妻、麻臉媳婦。小翠子原本是作為童養(yǎng)媳配給建設子,但她與文化子相愛,因為建設子與文化子的兄弟關系,小翠子與文化子只能偷偷私會。以《冷土》和《大劉莊》為參照,小翠子應該算是向前邁了一步,但王安憶的探索并不止于此。小說對拾來與大姑、老貨郎的關系描寫得比較隱晦,但其中的種種跡象都在暗示:拾來是大姑與老貨郎的孩子。大姑對貨郎鼓的神秘感情,拾來的貨郎身份,大姑后來找到了老貨郎并與他共同生活等,都不同程度地為我們的假設提供了某種依據(jù)。因此,這里的兩性關系已經(jīng)觸碰了某種倫理禁忌,尤其是拾來與大姑的關系?!皯倌盖榻Y(jié)”或有助于我們對這種兩性關系的理解。與其說拾來娶了二嬸,不如說二嬸頂替了大姑。更為復雜的應該是鮑秉德與他的兩任妻子的關系。前妻如花似玉,是十里鋪的一枝花,她為鮑秉德生了五次孩子,每次肚里的孩子都是死的,在“死孩子”的事實以及“做姑娘時不規(guī)矩”的謠言的雙重刺激下,她精神錯亂發(fā)瘋。鮑秉德出于仁義與瘋妻繼續(xù)生活,但瘋妻卻不斷尋死,上吊沒有死成,終于在發(fā)大水時得到解脫。三個月后,鮑秉德娶了第二任妻子,即十里鋪的麻臉大姊妹,麻臉媳婦雖然臉上坑坑洼洼,但能生育,這是對鮑秉德的莫大安慰。雖然如此,但鮑秉德的心里并不平靜,“可是,有時候,他坐在板凳上,腳泡在腳盆里,吸著煙袋,看著她忙活??粗粗?,不由得會看到一個苗苗條條的背影,一條大辮子在背上跳著,長蟲似的。他的心,就會像刀剜似的一疼”。在這組關系中,我們可以感受到兩股力量的角逐,一方面是個體欲望,一方面是倫理道德,角逐的結(jié)果顯而易見,個體欲望簡單地掙扎了幾下便迅速淹沒于道德倫理的浪潮中。
“三戀”是王安憶對兩性關系探索與思考的繼續(xù),并且,這種探索與思考抵達了一個新的高度。我們先來看《荒山之戀》和《錦繡谷之戀》。在討論鮑秉德與他的兩任妻子時,我們已經(jīng)提到個體欲望與倫理道德的角逐,并且,個體欲望臣服于倫理道德。但在《荒山之戀》和《錦繡谷之戀》中,這兩股力量的位置發(fā)生了互換。《荒山之戀》的故事背景大致是從20世紀50年代初期至70年代末的改革開放,小說中的四個人組成了三組關系:提琴手與宣傳隊中的女知青;金谷巷的女孩與復員軍人;提琴手與金谷巷的女孩。提琴手與宣傳隊女知青的結(jié)合,主要因為女知青對提琴手的理解以及提琴手對女知青的依戀,這種依戀更傾向于依賴,是一個孩子對一個母親的依賴,他們是在這樣一種基礎之上結(jié)成夫妻組成家庭。金谷巷的女孩與復員軍人的結(jié)合,很難說是出于兩情相悅,他們之間是一種征服與被征服的關系,“金谷巷的女孩兒,愛得自己都糊涂了。她想找一個人讓自己使勁兒地愛愛,看自己究竟能愛到什么程度”。兩人對陣五六個回合之后僵持不下,終于在一天傍晚的下班路上爆發(fā),一陣對罵對打之后黏在了一起,隨后結(jié)婚。直到進入文化宮工作后,提琴手才與金谷巷的女孩相遇,兩顆靈魂無厘頭地游蕩多年之后,現(xiàn)在終于碰面,盡管雙方都有了家庭。應該說,他們之間算得上純粹的愛情,對金谷巷的女孩而言尤其如此,畢竟,提琴手在性格上相對軟弱并缺乏主見。在社會的、單位的、家庭的、配偶的,甚至孩子的多重壓力之下,金谷巷的女孩帶提琴手來到了荒山,他們選擇自殺殉情。個體的欲望勝利之后,承載欲望的身體卻遭到毀滅,這不得不說是兩性關系中的悲劇?!跺\繡谷之戀》很容易讓人想起張愛玲的小說《封鎖》,它們或多或少地都帶著荒誕色彩,而短暫的穿越便成了小說中男女主角的夢?!跺\繡谷之戀》開篇描繪了一對夫妻的婚后生活,這個家庭中沒有孩子,女性是一名編輯,他們每天過著冗長、乏味、刻板、呆滯的生活,機械般地日復一日,且毫無生機和新鮮感,日子如一潭死水。廬山筆會的召開這一偶然契機讓女編輯獲得新生,她遇見了一位男作家,她在精神上得到重生,“……她喜歡這一個新的,為他所看見的自己。舊的自己是太舊了,叫她膩味了,叫她不愿珍惜了。她以她嶄新的陌生的自己,竟能體驗到許多嶄新的陌生的情感,或是說以她嶄新的陌生的情感,而發(fā)現(xiàn)創(chuàng)造了嶄新的陌生的自己”。10天的會期,短暫的穿越之后,女編輯回到省城,又回到了她的機械的生活系統(tǒng)??梢哉f,山上山下的比對,一個代表夢里的輕松自由,一個代表夢外的沉重與限制,“在山上的生活是沒有目標的,也沒中心,想怎么就怎么;而山下的世界則人人都有責任,目的很明確,需要合理的動機和理由”?!痘纳街畱佟返慕Y(jié)局是肉身的毀滅,《錦繡谷之戀》的結(jié)局荒誕而虛無,“她覺得,其實,確實,千真萬確,什么事也沒有發(fā)生,什么事也沒有發(fā)生,只不過,窗外梧桐的葉子落盡了”?!缎〕侵畱佟吩谔幚韮尚躁P系時是將這作為一個整體的一男一女隔離擱置,并將視角聚焦于人的“性欲”方面,欲望得不到滿足時痛苦,欲望滿足后又無聊,他們就這樣機械地復制地做愛,在痛苦與無聊中搖擺。最后女人懷了孩子,并生下一對龍鳳胎。男人則與鎮(zhèn)上的另一個女人結(jié)婚,過著平淡的生活。他們的欲望都不約而同地隱身,男人走向平庸,女人則轉(zhuǎn)向孩子,在母愛的崇高中得到升華。
對照此前的《冷土》《大劉莊》等小說,“三戀”對兩性關系的探索與思考有著明顯的內(nèi)轉(zhuǎn)趨勢。有一個現(xiàn)象值得我們注意,“三戀”中構(gòu)成情愛關系的男女兩性都沒有名字,它帶給我們的感覺似乎是,王安憶在尋求關于兩性關系的某種普適性的價值理念,或者說,某種根本解決辦法。一方面,“三戀”是深刻的;另一方面,“三戀”又是抽象的。正是這種抽象化,使“三戀”作為文學作品的“文學性”值得懷疑。從“三戀”中我們看到,兩性關系如完全放任則走向毀滅,短暫的穿越不過是虛無,經(jīng)過情欲的狂暴洗滌之后,要么平庸,要么升華。那么,究竟什么樣的兩性關系才是合理的、健康的,對人類有所助益的兩性關系? 王安憶仍在探索這一問題的答案,并且,在方式上又由抽象轉(zhuǎn)向了具體,回到了蕓蕓眾生,回到了日常。
《長恨歌》中描述了多組兩性關系:王琦瑤與程先生、王琦瑤與李主任、王琦瑤與康明遜、王琦瑤與薩沙、王琦瑤與老克臘、蔣麗莉與程先生、蔣麗莉與老張、張永紅與長腳、張永紅與小林、薇薇與小林等,顯然,最重要的當然是以王琦瑤為中心的幾組兩性關系。蔣麗莉的模式比較簡單,愛上一個不愛她的人,嫁給一個她不愛的人;張永紅是新時代的王琦瑤,在張永紅的身上,我們多少可以看見金谷巷女孩(《荒山之戀》)的身影??梢钥隙?,王琦瑤與一系列男性的關系可以視為王安憶對兩性關系問題的繼續(xù)探索,至于結(jié)論,我們或可以從薇薇身上找出一些線索。王琦瑤一生經(jīng)歷過幾個男人,最后不僅孤身一人且被長腳殺死。李主任無疑是權力的象征,他乘坐的飛機墜毀,機毀人亡;程先生得知王琦瑤與李主任的關系后選擇與蔣麗莉交往,雖在王琦瑤最困難的時候照顧王琦瑤,但后來選擇離開;康明遜在王琦瑤懷上他的孩子后離開;薩沙是被王琦瑤赤裸裸地利用,后來去往俄國;老克臘對王琦瑤是一種分裂的態(tài)度,老上海的文化與衰老的肉體在王琦瑤身上并存,“和一個衰老的女人交歡使他感到沮喪惡心” ,他認為他應該和王琦瑤了結(jié),王琦瑤的家他再不能來了。顯然,在王琦瑤以及與她有關的幾個男人身上,我們并沒有看到那種合理的兩性關系,但在薇薇和小林身上,我們找到了一些線索?!坝捎诳荚嚶涞冢钟捎诤蛷堄兰t也是落第的初戀,他臉上帶著憂郁的神情,言語又不多,正好和薇薇形成互補。薇薇的簡單的活潑,無疑是對他起好作用的。他的沉默寡言,也可抑制薇薇的浮躁,使她變得穩(wěn)重一些??傊?,他們是天生的一對,真是沒比的和諧?!睉撜f,王安憶對兩性關系的探索思考在薇薇和小林這里可暫時告一段落。同時,“互補”、“和諧”等字眼也在一定程度上表現(xiàn)了王安憶對兩性關系探索思考的結(jié)果,但距結(jié)論還有一段距離。王安憶在關于《崗上的世紀》的創(chuàng)作談中提到了一個關鍵字眼——“平衡”,“《崗上的世紀》是我在描述一幅男女對稱平衡、很有裝飾感的優(yōu)美畫面。這個世界就是一個男人和一個女人的世界。我要探求的是在這樣一個狀態(tài)下一個男人和一個女人的關系,他們是怎樣達到平衡的”。我認為,“平衡”的兩性關系,這才是王安憶對兩性關系探索思考的結(jié)論,并且,在王安憶探索思考的過程中,我們能夠發(fā)現(xiàn)她在促使這種“平衡”實現(xiàn)的邏輯方法論。
我們在上文中已經(jīng)提到王安憶對兩性關系探索思考的結(jié)論,然而,當我們回望她的探索過程時會發(fā)現(xiàn),實現(xiàn)兩性關系平衡的目的卻是通過構(gòu)建失衡的兩性關系這一方式達成的。兩性關系的歷史與現(xiàn)狀告訴我們:“在西方傳統(tǒng)文化中,男性優(yōu)越、女性低劣的觀點是由來已久的。亞里士多德認定,女性天生就是缺乏某些品質(zhì)的,圣-托馬斯則明確地把女性界定為‘不完滿的人’(imperfect man),此后數(shù)千年來,女性無論在社會生活還是家庭生活中都始終處于從屬與次要的邊緣地位,而男性則為中心,處于控制與主導的地位?!薄扒О倌陙砼邮悄凶拥母綄傥?,是男子的性奴隸。人類歷史上存在的壓迫和剝削,首先是男子對女子的壓迫,……20世紀的中國,這種情況有很大改變,男女平權的運動幾乎綿延于整個世紀,……許多事實證明,女子如果沒有獨立的經(jīng)濟地位,不能不在經(jīng)濟上依附于男子,所謂男女平等只能是一句空話,性的平等也只能是一句空話?!闭蛉绱耍醢矐浀摹笆Ш狻苯?gòu)是有意將兩性中的女性提升到一個更高的位置,《荒山之戀》中的金谷巷女孩、《小城之戀》中獨自撫養(yǎng)龍鳳胎的女子、《錦繡谷之戀》中的女編輯、《長恨歌》中的王琦瑤等,我們都能看出這種傾向性。在《長恨歌》之后的《妹頭》中,這種提升還在繼續(xù),我們應當注意一個細節(jié),原本小白與妹頭在商量離婚時尚有余地,“小白又有點可憐她,就松了口氣:那你說怎么辦?妹頭冷笑了一聲:我還能說什么嗎?我算輸給你了,其實,你又是什么好人呢,還不是我抓得緊!小白不禁奇怪地問:你怎么抓得緊?妹頭就說出了,每天與他纏綿的真相?!泵妙^通過每天與小白纏綿的方式控制著小白,這種纏綿不是兩性間的真情真愛,反而是一種對他人占有欲、控制欲的體現(xiàn),換而言之,小白作為男性被作為女性的妹頭玩弄于股掌之間,當小白明白真相后便毅然與妹頭離婚了?!笆Ш狻钡哪康脑谟凇捌胶狻?,但“失衡”應當有度,否則只會制造另一個“失衡”,從而導致惡性循環(huán)。于是,在《富萍》中,王安憶把悔婚、逃婚的富萍嫁給了殘腿青年,小說結(jié)尾中富萍與婆婆在船上的一幕可謂一幅和諧、溫馨的畫:富萍正劃船,忽然一個轉(zhuǎn)身,丟下槳,對了水要吐,卻又吐不出。只有婆婆一人看見,暗自笑了。那青年望著漲水的蘇州河,河面開闊,河水清泠,船抬得很高,幾乎與岸齊平。沿岸的大倉庫,還有人家,畫卷似地慢慢展開,罩著水色。天也罩著水色,一律發(fā)出青藍的顏色。人在其間活動,都變得薄薄的,絹人兒似的。三個小孩子推著船,其實是在嬉水,將身子浮在水面上,腳踢打著水。婆婆問懷里那個小的:你知道他們是什么?是觀音邊上的蓮花童子,專來送子的。富萍一下子紅了臉,低下頭去,再沒抬起來?,F(xiàn)實處境中位置偏低的女性與并不圓滿完善的男性相匹配,兩性關系由“失衡”轉(zhuǎn)向“平衡”。
通過“失衡”達到“平衡”這種方式來建構(gòu)合理、健康的兩性關系,這顯然不是王安憶的發(fā)明。在人類進入父權制社會以后,如何建構(gòu)完善的兩性關系,一般而言,焦點都聚在現(xiàn)實環(huán)境中處于劣勢位置的女性一方。且不論西方沸沸揚揚的女性主義、女權主義,在20世紀前半葉的中國就曾對女性解放問題有過激烈深刻的討論。徐敏在《女性主義的中國道路——五四女性思潮中的周作人女性思想》一書中歸納了五四時期女性解放思潮的三條道路:第一條是社會解放道路,是一大批男性大師們所開啟并發(fā)揚的社會解放道路,主張通過謀求、爭取女性的社會權利改變女性在傳統(tǒng)社會中的低下地位和悲慘處境,實現(xiàn)男女制度上的平等;第二條來自當時女性作家的一條想象性解放道路;第三條則是周作人、胡適、梁實秋、張競生、馮飛,以及前期的魯迅所倡導的文化解放道路,通過女性主體自身的覺醒,形成女性主體意識,以此從根本上解決女性問題。周作人所提倡的“文化解放道路”,其方式正是通過“失衡”達成“平衡”。在《人的文學》中周作人提到“兩性的愛”有兩個主張,即“男女兩本位的平等”和“結(jié)婚的愛”,而事實上傳統(tǒng)中國“男尊女卑”的思想已有幾千年的發(fā)展歷史,到五四時期把女性問題放在一定的高度加以解決,在問題解決最開始的階段,從具體的社會現(xiàn)實出發(fā),也須把女性放在一個更高的位置才具備解決這一問題的現(xiàn)實可能性。因此,在《結(jié)婚的愛》中我們見到了他的“女性本位”提法:要實現(xiàn)這個結(jié)婚的愛,便只有這相互調(diào)節(jié)一法,即改正兩性關系,以女性為本位。如果一定要對王安憶的兩性關系探索進行歸類,我認為,她應該是兼具上文所提到的第二條和第三條道路,即“文化解放道路”和“女性作家的想象性解放道路”的合流。作為作家的王安憶以及王安憶小說的價值和意義正在于此。
應該說,人類對兩性關系問題的探索必然是一項無止境的事業(yè),并且,它會隨著時代、社會以及人類本身的變化而變化。在20世紀中國文學發(fā)展的歷程中,不少作家都注意到了兩性關系的問題。
丁玲在《莎菲女士的日記》中描述了莎菲與葦?shù)堋⒘杓康那楦屑m葛,即一個女人和兩個男人之間的故事,可謂“赫剌克勒斯在十字路口”一個男人和兩個女人這一故事的翻版。張愛玲在《紅玫瑰與白玫瑰》中敘述了兩性關系中的一種困境:也許每一個男子全都有過這樣的兩個女人,至少兩個。娶了紅玫瑰,久而久之,紅的變了墻上的一抹蚊子血,白的還是“床前明月光”;娶了白玫瑰,白的便是衣服上沾的一粒飯黏子,紅的卻是心口上的一顆朱砂痣。并且,從人性的角度說,張愛玲的這一段表達也適用于女性(即“每一個女子也許都有過這樣的兩個男人”)。錢鍾書的《圍城》同樣展現(xiàn)了類似的困惑:城外的人想進去,城內(nèi)的人想出來。從鮑小姐到唐曉芙再到蘇文紈最后到孫柔嘉,方鴻漸終其一生都在尋找錢鍾書有所偏愛的唐曉芙,最后只能在日常中不了了之。
作家們都注意到了兩性關系中的問題、困惑、困境,他們的書寫無疑是對這些困惑、困境不同程度的揭示,他們看到了問題“是什么”,卻并沒有提出“怎么辦”的方案,這一方面說明了該問題的重要性,另一方面也暗示了該問題的復雜性。
王安憶通過小說對兩性關系問題的探索與思考,讓我們看到了她作為一個作家的勇氣,以及她作為一個作家應有的擔當。回望她的探索過程,不能不說艱辛,由外向內(nèi),從具體到抽象,又從抽象回到日常。至于她探索思考所得出的結(jié)論——“平衡的兩性關系”,應該說,為我們當下時代中兩性關系問題的解決提供了某種方向,它無疑構(gòu)成了人類兩性關系研究的一部分,并促使兩性關系的研究局面更加繁榮。路漫漫其修遠兮,時至今日,不管是文學、哲學,還是社會學、人類學、歷史學,“兩性關系”仍然是極具研究價值的問題,如果人類能因此而日臻完善,那將是莫大的幸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