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玉江
早在前些年,我就聽從彩云之南回來的人講,騰沖是一塊亟待開發(fā)的處女地,投資建設是怎樣怎樣的熱,生態(tài)環(huán)境是如何如何的美,是最理想不過的開發(fā)與宜居城市之一。對此,我不屑一顧。于是就想,一個西南邊陲的縣級市,開發(fā)熱、投資熱能熱到何等程度?環(huán)境美能美到何種地步?至于宜居,世界上宜居的地方太多了,又何足掛齒呢?莫不是故弄玄虛吧?
可真正來到騰沖,身臨其境,耳濡目染,我的不屑已被徹底打消,代之而來的是吸引,是好奇,是感慨,是激動,是流連忘返!
2018年元月下旬,忙碌的我,擠出難得的幾天時間,專程從白雪皚皚的北國飛到四季如春的南國,叩響了彩云之南騰沖的大門。
就當下中國而言,能夠通航的縣級市,恐怕為數不多。而騰沖作為云南省的一個縣級市,通航已經有好些年了。這不能不說是它的人脈興旺和地理位置重要了!
騰沖隸屬云南省保山市,地處我國西南邊疆,與緬甸聯(lián)邦共和國毗鄰,是中國通向南亞、東南亞的重要門戶和節(jié)點之一。與此同時,騰沖也是著名的僑鄉(xiāng)和翡翠集散地,歷史悠久,文化厚重,歷來是國之重鎮(zhèn),歷朝都派重兵把守,是兵家必爭之地。最記憶猶新的是,1942年春末夏初,中國抗日遠征軍由云南出緬甸抗日作戰(zhàn)失利后,分批先后撤回國內或退至印度。撤回國內的遠征軍,一直退過怒江以東的保山地區(qū)才立住陣腳。而位于怒江以西的芒市、龍陵、騰沖及其滇西廣大地區(qū),卻被日本侵略者由緬甸長驅直入所占領。保山位于昆明市以西,距昆明600 多公里,是芒市、龍陵和騰沖通往昆明的咽喉要道。日本侵略者企圖控制緬甸公路,卡斷西方反法西斯同盟國家對中國抗日大業(yè)的支援,擬攻陷保山,威脅昆明、重慶等中國抗戰(zhàn)大后方城市,開辟侵華西南戰(zhàn)場。后因我軍炸毀怒江公路大橋,死死阻敵于怒江以西,才使得侵略者的陰謀未能得逞。然而,不幸的是,騰沖及滇西廣大地區(qū),被日本侵略者控制蹂躪達兩年之久。1944年9月14日,經過四個多月、127 天的猛烈反攻,我抗日將士一舉收復騰沖,將日本侵略者徹底趕出國門。從而騰沖也成為中國淪陷區(qū)中第一個被光復的縣城,為奪取抗日戰(zhàn)爭的最后勝利作出了重大貢獻。
出機場,映入眼簾的是一片蓊郁、鮮亮。天空湛藍,陽光明媚,空氣清新,氣溫適中;山巒溝谷,樹木葳蕤,綠意盎然;道路兩旁,花朵艷麗,綠草如茵;大街小巷,交通暢達,干凈整潔;座座樓房,鱗次櫛比,新穎別致;尤其是那一排排、一幢幢、一座座別墅群和旅游度假山莊,像羞澀的少女,掩藏在半山的樹林中,給人一種特別舒朗、靜謐、溫馨、悠閑之感……好一個騰沖,果真名不虛傳!單從優(yōu)質的生態(tài)和宜居環(huán)境來看,就讓我嘆為觀止。
我們下榻的地方是一處旅游度假山莊。那種小巧玲瓏,那種靜謐舒坦,那種閑情別致,那種隨遇而安,簡直令我陶醉不已。
接下來兩天,我們有選擇地重點參觀了幾個景點。
當然,首選的是坐落于市區(qū)來鳳山北麓的國殤墓園和滇緬抗戰(zhàn)博物館。
國殤墓園系紀念抗日戰(zhàn)爭遠征軍第二十集團軍攻克收復騰沖陣亡將士的一座大型陵園,占地53300 平方米,于1945年7月7日落成開放。此役共殲敵6000 余人,遠征軍官兵共陣亡9168 人,盟軍官兵陣亡19 人。走入墓園,古樹參天,濃蔭蔽日,莊嚴肅穆,感慨萬千。鐫刻在大理石墻壁上9000 余名陣亡將士的英名,熠熠生輝,仿佛每一個名字就是一座不朽的雕像,令人肅然起敬,難以釋懷。
緊鄰國殤墓園,建有滇緬抗戰(zhàn)博物館。博物館于2005年7月建成開館。館址設在原中國遠征軍20 集團軍司令部的舊址上。博物館藏有3500 多件二戰(zhàn)文物,包括中國遠征軍、中國駐印軍、美英盟軍、民族抗戰(zhàn)等方面的文物。采用實物、照片、影像、文字等形式,全面地展示了國軍和盟軍,以及中緬人民同日本侵略者浴血奮戰(zhàn)的壯烈場景,熱情地謳歌了抗日軍民不屈不撓的英雄氣概和大無畏精神??梢哉f是中國軍民14年抗戰(zhàn)史的一個縮影,教育和啟迪意義深遠。
和順古鎮(zhèn)位于騰沖縣城西南4公里處。走進和順,展現在我們面前的是一派如詩如畫的風光,山清水秀,綠影婆娑?!斑h山茫蒼蒼,近水河悠揚,萬家坡坨下,絕勝小蘇杭?!泵駠侠罡慈绱速澝辣闶瞧湔鎸崒懻?。全鎮(zhèn)人口6000 多,而僑居海外的和順人就達12000 余人。和順是一座歷史悠久、始建于明朝的漢族古鎮(zhèn)。當地漢族大多是由明初到云南軍屯和民屯的四川人、江南人、中原人的后代。其封閉、傳統(tǒng)、安定的環(huán)境,完整地保留了中國明清漢族文化特色,被譽為中國古代建筑的活化石。其村容鎮(zhèn)貌、民居建筑、民間工藝,無不浸潤和保存著中原漢族文化的精髓。同時兼收并蓄,浸透了南亞等國外文化的精粹,與本地傳統(tǒng)文化交流整合,創(chuàng)造出了有著和順特色的地域文化,成為中華漢文化與南亞、西方文化交融的窗口。這里的居民,十有八九都在加工和出售著翡翠玉石。因騰沖距緬甸口岸最近,只有七八十公里。緬甸是世界上盛產翡翠玉石的國家,其質量和產量聞名于世,市場上商業(yè)品級的翡翠玉石95%以上來自緬甸。特別是緬甸玉中的綠色翡翠,除了其色澤艷麗、十分耐看外,它不分身份、地位、年齡、性別均可佩戴。因而十分符合中國人含蓄、平和、溫雅、親切的性格,社會需求量日益攀升,價格也成倍、甚至百倍地增長。所以,和順鎮(zhèn)的翡翠玉石加工原材料全部來自緬甸。和順鎮(zhèn)的傳統(tǒng)民居多達1000 余座(其中清代民居有100 多座),被譽為中國古代建筑的活化石。其建筑風格,有“三坊一照壁”、“四合院”、“四合五天井”等。在這里,你可以領略到徽派建筑粉墻黛瓦的神韻,也可尋覓到西方建筑的元素。尤其是那些老宅的門窗木雕,各種雕刻造型栩栩如生。宅院中最具地域特色的是以火山石堆砌的石階,遇到雨水天氣,能夠很好地起到防滑作用。所有的居民建筑,依山傍水,簇簇擁擁。拾階而上,一排排民居與民居之間,形成窄窄的斜坡巷道??瓷先?,雖然顯得有些陳舊,但又不失古香古色、別具一格的風貌。沿鎮(zhèn)子山腳道路邊,盡是加工翡翠玉石和銷售玉器的門店,各種機器聲不絕于耳,各色各樣的玉器琳瑯滿目。來鎮(zhèn)參觀和購買玉器的游客絡繹不絕。好一個繁榮興盛的和順小鎮(zhèn)!
騰沖地處橫斷山脈南緣,其中被譽為“物種基因庫”的高黎貢山呈南北走向,跨境而過。境內地熱資源十分豐富。最集中、最壯觀、最著名的要數熱海了。來騰沖的第二天下午,在黃師傅的導引下,我們出市區(qū),向西南行20 余公里,來到熱海景區(qū)參觀。進入景區(qū),遠遠就望見,在碧樹掩映的溝谷間,熱氣騰騰,像云,似霧,猶煙,上下翻滾,濃淡不一,四處漫漶,飄縹緲渺,恰似仙境一般;接著,濃濃的硫磺味撲鼻而來。沿著參觀路線,拾階而下,一處處溫泉大小不一,從地層深處噴涌而出,像沸開的鍋水,冒著水泡,從泉池中溢出,緩緩流入谷底,與溝槽中自然清流混為一體,以此蒸騰起一股股白氣,在山谷間升騰、彌漫、飄蕩,散發(fā)出陣陣硫磺味。而三五成群的游人早被這氤氳的霧氣、這濃濃的硫磺味淹沒了。據善于言談的黃師傅講,騰沖是中國著名的地熱風景區(qū),目前已發(fā)現64 處地熱活動區(qū),最高水溫達96.3℃。其中熱力最猛、外部顯示最為奇妙的便是熱海了。面積達9 平方公里,有較大氣泉、溫泉80 余處,其中有10 個溫泉群的水溫達90℃以上。我驀然想到,世界上有溫泉的地方很多,但像騰沖熱海這樣面積之廣、泉眼之多實屬罕見。黃師傅又說,目前熱海已開發(fā)出大小滾鍋、哈麻嘴、美女池、獅子頭、珍珠泉、鼓鳴泉、懷胎井、仙人澡堂及澡堂河瀑布等十余個景點。我們一一進行了觀賞。在這些景點中,最為壯觀的要數大滾鍋了。它形如八卦,池約10 平方米,深約1.5 米,水溫最高可達97℃。走近“大滾鍋”,即可便感受到足底發(fā)燙;池內碧水急劇翻滾,躍出水面尺許,形成碩大水花。當地工作人員講,因水溫極高,可將玉米、雞蛋、花生等放入“鍋內”煮食。雞蛋五分鐘即可煮熟,其他食物也是立煮立取,吃起來,別有一番風味。可惜天色向晚,我等未能嘗試。
在騰沖,與地熱相生相伴的還有火山。現共探明新生代火山97 座,是我國最年輕的火山群之一,素有“十山九無頭”的奇異火山地貌之說。其規(guī)模之大、氣勢之壯及完整性,居全國之首,一直吸引著眾多科學工作者進行考察研究。在這眾多火山中,歷史最早的是來鳳山,噴發(fā)于90萬年前,騰沖縣城就是建筑在這座火山噴發(fā)并冷卻凝固的滾滾熔巖之上。我們所參觀的騰沖火山國家地質公園,位于騰沖和梁河縣境內,面積達221.36 平方公里。公園內有形態(tài)保存最完整的火山25 座,有的火山在明成化到萬歷年間(公元1465-1620年)還爆發(fā)過多次。目前僅開放兩座,并排而立。一座較大較高;另一座較小較矮。為節(jié)約時間,保存體力,我們每人騎乘了一匹馬,在馬夫的牽引下,登上了較矮小的那座火山遺體參觀。山頂偌大的圓盆體,深足有二三十米,周長約四五百米,盆的邊緣整齊、圓潤,活脫脫一只巨碗,十分壯觀。盆內無樹木生長,只生長著些許蒿草,實屬世界之罕見。同時,因眾多火山形成的火山錐、火山溶洞、熔巖濕地、火山湖、堰塞瀑布、柱狀節(jié)理等,規(guī)模宏大,分布集中,類型各樣,保存完整,有較高的科考和觀賞價值,被譽為火山地質博物館。
騰沖的山好、水好、景好,人更好!他們熱情、厚道、大方、講誠信。原以為這里一定是少數民族聚居區(qū),后才得知,雖然有彝、白、傣、壯、苗、回、拉祜等25 個少數民族,但漢族卻占到90%以上,而且大都是明清時期,或充軍、或戍邊、或疏散、或逃難、或經商而來,長期定居,繁衍生息,一直綿延到今天。為我們駕車服務的黃師傅便是其中之一。黃師傅大名叫黃湘旭,43 歲,原籍江西撫州,600年前的明朝年間,祖上因經商南下,幾經輾轉來到騰沖定居下來,成為當地的“土著人”。他幼年家境貧寒,未曾上學。16 歲起幫姐姐在騰沖市郊開辦的蔬菜批發(fā)門市料理生意,一干就是5年。后前往緬甸打工,管理5 輛大卡車,自己駕駛一輛,從緬北山區(qū)向中國邊境口岸拉運木料,一干就是15 個年頭,收入相當可觀。其間,娶妻生子。妻子曾在騰沖市開辦水果批發(fā)門市,每月收入五六千元。從2012年起,夫妻倆轉行跑出租,賺幾個零錢養(yǎng)家糊口,一直堅持到現在。眼下,兒子在昆明上大一,他們夫妻倆在騰沖跑出租,生活過得悠閑自在。他既當導游,又駕車服務,不厭其煩地向我們介紹著騰沖的情況,每天早出晚歸,盡可能地讓我們多看幾個景點。他的熱情好客和敬業(yè)精神,令我們深受感動,實難忘懷!
騰沖,騰沖!多好的名字,多好的地方!我已經深深地愛上了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