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穎昕
數(shù)學教學活動是在教師指導下學生主動學習的過程,學習的程度主要決定于學生積極主動參與學習過程得逞的程度和水平,在教學過程中讓學生暢所欲言,圍繞一節(jié)課的中心議題展開小組討論,則是體現(xiàn)學生參與教學的一種好方法。
所謂小組討論,就是在教師的指導下,通過眾多學生間的對話,相互交流,促使學生從不知到知,從學會到會學的轉化,讓學生從已知出發(fā),調動學生原有的知識和經(jīng)驗,嘗試解決新問題,同化新知識,要發(fā)揮小組討論的認知功能,教師要精心設計能引起每個學生思索,產生興奮的問題,創(chuàng)設能引起學生在認知上產生矛盾和沖突的情景,通過討論,驅動思維,是每個學生在思索中得到發(fā)展,在掌握知識過程中把知識內化。例如:在教學乘數(shù)在什么情況下,積大于(或小于)被乘數(shù)時,教師出示:??36×2
然后設疑:哪幾題的積大于被乘數(shù),哪幾題的積小于被乘數(shù)?為什么?學升立即進行探究,開始是獨立思考,繼而小聲討論,后來竟展開了熱烈的爭辯,各抒己見,最后得出結論:當乘數(shù)大于1時乘得的積都大于被乘數(shù)。在激烈的小組討論爭辯中,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活躍了孩子們的思維,使學生嘗到了自己獲取知識的樂趣,認識到這節(jié)課我應該學會什么,我想學會什么,激起其好奇心、好勝心,喚起其主動探索問題的興趣,為學習新知創(chuàng)設了良好的認知環(huán)境。
課堂教學中重、難點的突破是一堂課的中心,小學生由于他們的年齡特征,對有些抽象的數(shù)學知識,會產生理解上的困難,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應力求從學生心理特點出發(fā),深挖教材,在學生已有知識和需要學習新知之間架起一道知識橋梁,讓學生通過討論,相互交流,獲取新知。例如:教學圓錐體體積的公式推導時,通過實驗學生已掌握了圓錐體與圓柱體等底等高時,它的體積是圓柱體的這一規(guī)律后,有的學生提出:為什么不用不等底等高的圓柱、圓錐進行實驗?如既不等底又不等高時,它們的體積又是什么關系呢?問題又引起了激烈的爭論,于是教師安排二者不等底、不等高;不等底、等高;不等高、等底的三組實驗,讓學生自己動手實驗,小組討論,從而驗證了圓錐體和圓柱體在上述三種情況下,圓錐體不是圓柱體體積的,同時又有學生發(fā)現(xiàn),圓錐與圓柱在等底等體積或等高等體積時,它們的底或高有什么關系,通過學生的實踐和討論,使本節(jié)課的重、難點一蹴而就,使學生在認知上完成了從形象到抽象的過渡,從而發(fā)展了學生的思維,使本節(jié)課的重、難點得到了深化,而非單純的記憶。
能力培養(yǎng)是開發(fā)學生智力的重要手段,也是小學數(shù)學教學的一個重要任務,數(shù)學能力是伴隨著學生積累、掌握數(shù)學知識的過程而產生的,他與數(shù)學知識密不可分。
3.1 培養(yǎng)學生批判性思維能力
圍繞同一個問題開展討論,這迫使學生不得不學會用基于事實、概念和原理的推理來維護自己的意見。正如布魯納在談到采用假設式的教學方式時說:“采用假設式的教學,教師與學生便于處于更合作的狀態(tài)……學生不是靜座在課椅上的聽者,而是投入系統(tǒng)的闡述中,有時還可在其間擔任主要角色學生會意識到可資選擇的方法,甚至可能對這些方法有一種似曾相識之感。當信息來到時,學生不僅能接受它們,而且能加以評價”。布魯納在這里正是強調批判性思維的教學目標。批判性思維也包括對同一問題從不同角度加以考慮,國外流行的培養(yǎng)發(fā)散思維的教學方法,如思潮沖擊法、戈登技術,也是通過討論進行的;而且在學生學習過程中,由于思維水平的差異,思考角度的不同,思維策略的不同,對同一個問題,有時會產生不同的思維結果,針對學生思維結果的爭執(zhí),教師應不失時機地引導學生開展討論,再討論的過程中,讓每個學生發(fā)表自己的見解,認真聽取別人的意見,在分析、思考的基礎上,完善自己的想法,并在從中品嘗探索的艱難與歡樂,例如在學習應用題“每3噸海水可以曬鹽0.15噸,7.5噸海水可以曬鹽多少噸?”要求學生用不同的方法進行解答。在分析、思考的過程中,學生列式有:①7.5÷(3÷0.15) ②0.15÷3×7.5 ③0.15×(7.5÷3) ④0.15÷(3÷7.5) ⑤7.5-(3-0.15)×(7.5÷3),針對五種不同的算式,組織學生討論:“以上五式都對嗎?每一式的解題思路分別是怎樣的?”由于學生學過歸一和倍比應用題,對前三道算式,絕大多數(shù)學生都能理解,對于第4種,有一部分學生會感到困惑,但通過討論,學生很快就明白了,但對于第五種,學生認為不對,但有學生爭論到:“3噸海水曬成0.15噸鹽,說明其中水與雜質是(3-0.15)噸,因此,7.5噸海水中減去水分與雜質,剩下的就是鹽。這樣學生頓時頓開茅塞,心服口服,這樣在策略上運用討論,呈現(xiàn)出不同的解題水平,既可以為教師提供反饋信息,又有助于同學間的相互啟迪,拓寬解題思路,再學習過程中學會學習。
3.2 培養(yǎng)學生的合作能力,使學生認識到集思廣益的含義
在當今科學技術高度發(fā)展的社會,許多問題不是靠個人的智慧所能解決的,這就要求作為未來社會的公民具有集體合作共事的技能,能傾聽別人的意見,能對別人的意見作出評價,而且能通過集思廣益形成自己的觀點,還要克服個人的偏見,既不鉆牛角尖,也不人云亦云,順從于多數(shù)人的意見。形成這些技能最適宜的途徑就是通過自由的,沒有壓力的討論,而課堂討論則起到了這種功效.
3.3 培養(yǎng)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
討論為學生提供了練習自己的口頭表達能力的極好的機會,他需要用清晰的語言闡明自己的論點,他的發(fā)言要口齒清晰,合乎邏輯,而且在許多場合,必須即興發(fā)揮。
盡管有時教師在教學實踐中也使用了小組討論,但流于形式,效果不理想,沒有使用好小組討論。所以說,小組討論也要因人而異,因班而異。例如如果一個班級紀律很差,學生中缺少好的骨干,一旦分組討論開始,班級可能失去控制。這樣討論不僅達不到它的較高認知教學的目標,甚至連傳授知識的功能也會喪失。因此從班級的條件來看,我們覺得討論法比較適合班級紀律較好,學生自我控制能力較強的班級。由于在討論中,信息傳遞的速度很慢,其傳遞信息的功能不能與講授法相比。因此在具體運用討論法中要注意:一是在學生什么都不知道階段不宜用小組討論法,也就是說,學生既沒有這方面的生活經(jīng)驗,又從沒有接觸過這方面的知識,例如如果在講授“質數(shù)和合數(shù)”的時候,如果剛開始就讓學生討論什么是質數(shù),那樣就會使學生不知所措,不知該從何下手。因為討論必須以學生對某一課題有所了解,掌握一定的知識為基礎;所以一定要把握好時機。二是小學低年級不宜用分組討論法,一方面是因為小學低年級學生缺乏必要的基礎知識和表達技能,另一方面、他們的學習內容也不太適宜于討論;當然有的例外。三是許多基本技能,如計算技能等需要大量的個別練習,用不著討論。
因此,在進行自主參與教學中,教師根據(jù)教學實際,恰當?shù)厥褂眯〗M討論的教學方式,對培養(yǎng)學生們參與意識,給學生提供參與機會,從而培養(yǎng)參與能力,無疑會起到良好的作用。但是也不能一概而論,所有的課都用小組合作討論的方法進行教學,而應該做到因課而異,因班而異,因人而異。
總之,在教學實踐中,恰當?shù)氖褂糜懻?,使學生積極主動參與教學過程,相互啟發(fā),相互幫助,在交流中讓學生表現(xiàn)自我,交換思考所得,體驗獨立思考的樂趣。再討論中,讓學生逐步學會學習,讓不同學生各抒己見,為學習困難的學生創(chuàng)造發(fā)問機會,在優(yōu)生的幫助下,達到求知的目的。優(yōu)生在幫助他人的過程中也使自己學到的知識條理化,語言表達能力,邏輯思維能力得到培養(yǎng)。中等生如魚得水,在他人的啟發(fā)下,跳一跳摘到了“桃子”,從而達到了提高教學質量的目的。
(作者單位:濟南市勝利大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