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曉春
【摘 要】隨著素質教育越來越成為各個學校的關注重點。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也越來越受到教師的重視,創(chuàng)新道德與法治授課方式是各個學校提升課堂教學效果的重要途徑。初中道德與法治的內容大多來源于生活,因此采用生活化教學模式是可行的。與其他教學模式相比,生活化教學方法的運用可以使其重新煥發(fā)生機。
【關鍵詞】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生活化
【中圖分類號】G63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9)21-0-02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推進,素質教育不斷滲入到當代教育教學的體系中去。各個學校不僅強調對學生基礎知識的培養(yǎng),同時也重視學生思想素質的培養(yǎng),強調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學生在初中階段是養(yǎng)成良好思想道德素質的重要時期,所以各個初中學校越來越重視道德與法治課程的教授,但是在教學方式上,由于教師一貫采用傳統(tǒng)的填鴨式教學,使學生對學習道德與法治課程失去了興趣,甚至產生了厭學心理,所以,教師必須對授課方式不斷進行創(chuàng)新,將生活實例以及與教學相關且學生熟悉的內容運用到課堂,想方設法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與參與熱情,只有這樣,才能促進學生對道德與法治課程的學習,才能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為未來奠定一個堅實的基礎。文章首先分析了生活化的教學模式是什么,再根據課堂實踐提出了幾點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生活化教學模式的實施策略。
一、生活化教學模式的內涵
生活化教學主要是指教師在教學中,將現實生活中的案例引入到課堂中,在豐富課堂教學內容的基礎上,為學生創(chuàng)造良好的教學氛圍,促使學生愉快地利用現實生活經驗去發(fā)現、思考和解決問題,在此基礎上,學會時能能夠更好地掌握所學內容。將生活化教學模式應用到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是通過教師仔細研究教材內容,充分挖掘現實生活中與之相關的內容,進而實現科學世界、人文世界和生活世界的有效整合。這樣為學生熟練地將課堂內容應用于現實也大寫了一個堅實的基礎,不但能加深學生的感受和理解,還能促進學生成長和發(fā)展至關重要的作用。
二、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生活化教學模式的實施策略
(一)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中應用生活情境
針對初中生年齡的特殊性,初中的道德與法治課堂不能過分注重理論知識的講解,很重要的是對學生三觀的塑造,初中階段的學生大多數處在叛逆期,如果教師能夠合理運用生活情境這種特殊的方法,筆者相信課堂效果一定十分顯著。
1.豐富展示生活情境的形式
在生活情境應用到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時,教師必須采取一些合理的行動。雖然展示生活情境的方式有很多,但是目前為止筆者沒有找到一種最合適的方法,針對初中生叛逆的性格特點,要想找到一種合適的生活情境展示方式是十分不容易的,所以教師也應該在實踐中探求一些展示生活情境的形式,不要拘泥于現有的知識層面。
2.小組學習,合作共贏
這是一個提倡合作的時代,合作能夠將事情的效率提高,能夠讓同學們更加深刻地理解學習的內容,既然是將生活情境加入課堂之中,那么就需要尋找一些生活情境,單憑一人的尋找是遠遠不夠的,教師可以將同學們分成若干個小組,每個小組找出一些合適的生活案例,最后再進行選拔,選出一些優(yōu)秀的作品,在同學們之間形成合理的競爭。
(二)教師在課堂中必須聯系實際,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在初中道德與法治的教學中,所使用的教材多來源于生活,來源于學生的身邊。所以,教師在初中道德與法治的課堂上多與生活實際相聯系,引用一些學生熟悉的案例,既能增加學生學習道德與法治課程的興趣,使學生能充分融入課堂,又能活躍課堂的氛圍,提高教學效率。例如:在學習八年級上冊第二單元遵守社會規(guī)則的第四課社會生活講道德的過程中,教師可以向學生提問,在日常生活中“公交車上遇到老人怎么辦?”“平時答應同學的事情或者跟同學約定好的事情遇到突發(fā)情況不能兌現怎么辦?”等等。讓學生們爭先回答后,還可以通過多媒體設備播放一些正確做法的小視頻,即可以激發(fā)學生學習的的興趣,還可以活躍課堂氛圍,一舉兩得。
(三)教師在課外多開展實踐活動,提升學生學科素養(yǎng)
道德和法治在課堂上所學的終究只是理論知識,還需要學生在生活中將理論知識應用于實踐,這樣才能使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道德素養(yǎng)。教師可以多組織學生開展一些課外實踐活動,來更好的提升學生學科素養(yǎng)。例如:在學習第三單元勇擔社會責任第七課積極奉獻社會時,教師可以在課堂上給學生講完理論知識的同時,組織學生開展一次去敬老院慰問老人之行,或者進行公園環(huán)?;顒?,讓學生多關注生活事件,體驗生活事件,并認真分析生活事件,最終再與教材相結合,理論與實踐相結合,這樣既有利于學生更好地學習知識,又能讓學生得到親身實踐的機會,讓學生真正體會到關愛他人和服務社會的內涵,從而促進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道德素養(yǎng)。
(四)教師多引導學生關注生活熱點,從而拓寬學生視野
在現階段的教育體系中,許多教師僅僅局限于課本,使課堂苦悶煩躁,引起學生的抵觸心理。所以,在教學中,尤其是初中階段的教學生活中,學生正處于學習知識的黃金時期,教師一定要以課本為基礎,多引導學生關注生活熱點,無限的向外延伸,激發(fā)學生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不斷拓寬學生的視野。例如: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在課堂上涉及到一些學生關注的社會熱點問題,并引導在學生在課堂上展開討論,如學習第四單元維護國家利益第十課建設美好祖國時,教師可以播放一些國家新聞,讓學生進行討論,并發(fā)表自己的見解。書本與生活熱點互為補充,一個是理論上的支持,一個是實踐的反映,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才能更好的反映問題,分析問題,從而促進學生全面的發(fā)展。
總而言之,道德與法治是初中課程的重要組成部分,并與實際生活緊密相連,教師必須采取生活化的教學模式才能達到要求的教學目標。在實踐教學中,教師應摒棄傳統(tǒng)的“知識型”教育理念,樹立正確的學生本位教育理念。以學生為中心,在新課程導入、課堂教學、實踐活動等方面滲透生活化的教育模式,更好地發(fā)揮德治課程魅力。
參考文獻
[1]王慶平.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生活化教學模式的應用[J].學周刊,2019(08):101.
[2]雷琳.初中《道德與法治》“生活化教學”存在的問題及對策[D].華中師范大學,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