龐晶美
【摘 要】語言是文化的載體,不同的語言表達體現(xiàn)了不同的文化現(xiàn)象。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衍生出不同的語言表達方式,如中西方的稱謂語存在明顯的差異。本文從漢英稱謂語的差異來探討中西方的人際關系,研究發(fā)現(xiàn)中西方人際關系的差別與漢英稱謂語具有一定的聯(lián)系。通過分析中西方人際關系差異,我們能夠更好的指導跨文化交流。
【關鍵詞】稱謂語;親屬稱謂語;社會交際稱謂語;中西方人際關系
【中圖分類號】G04 ? ?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9)22-0028-01
一、引言
稱謂,顧名思義,就是人與人之間的稱呼。這種稱呼既有對別人的,也有對自己的。表面上看,稱謂只是一種語言現(xiàn)象,實際上稱呼最直接的作用在于交流雙方在語言上有一個接洽點,使交流雙方能夠搭起一座溝通的“橋梁”,稱呼可以說是一種引人注意的方式,畢竟與人成功交流需要一個過程。這是一個讓彼此從語言上順耳,接著是情感上順心,再到表達上順口,最后才能實現(xiàn)順利交流的過程。因此中西方都離不開稱謂,然而,稱謂也離不開社會、文化現(xiàn)象。由于中西方的社會歷史、宗教倫理、以及價值觀念等的差異,漢英稱謂語也存在著明顯的不同。漢英稱謂語的差異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西方人際關系的差異,折射出中西方不同的人際關系類型特點。文章通過對漢英稱謂語的差異分析,總結了其所反映的中西方人際關系。
二、稱謂語以及人際關系的定義
1.稱謂語的定義。
稱謂,在《新華詞典》(1981)的解釋為:“人們?yōu)榱吮硎鞠嗷ブg的某種關系,或為了表示身份、地位、職業(yè)的區(qū)別而使用的一些稱呼。”在任何語言中,稱謂語都承擔著十分重要的社交禮儀重任。換言之,稱謂語本身正體現(xiàn)了語言在人們的交際領域也會扮演有光暈的角色。每一個民族都有各自的稱謂系統(tǒng),并不約而同的遵守它。
2.人際關系的定義。
人際關系是跨文化交際中一個重要的社會環(huán)境因素。從字面上看,它指的是個人之間的關系。孔子曰:“人者,仁也?!闭f明“仁”是做人的基本屬性?!叭省边@個詞是由兩個人組成的,其本身就是對人際關系的詮釋——人在社會中存在是以他人的存在為前提的。人際關系的概念是1933年由美國哈佛大學教授梅約提出的。他認為,人際關系是指人與人在彼此交往過程當中形成的心理關系。此概念表明人際關系的遠近由人與人相互交往過程中的心理關系的親密性、融洽性和協(xié)調(diào)性的程度決定。
對社會中人際關系的劃分大體可分為血緣關系、地緣關系、業(yè)緣關系和政治關系。血緣關系不是人們可選擇的,而是由出生決定,主要指親屬關系;地緣關系是由人們所處的地理、空間位置決定的,鄰里和老鄉(xiāng)就屬于這種關系;業(yè)緣關系是指在工作或職業(yè)環(huán)境中形成的關系,同事、同學或戰(zhàn)友、朋友以及上下級就屬于這種關系;政治關系是指政治上的領導與被領導的關系。(賈玉新,1997)
三、從漢英稱謂語看中西方人際關系
漢語和英語分屬不同的語系,它們各自所代表的中西兩大文化系統(tǒng)之間存在著許多截然不同之處,中西方在社會性質(zhì)與宗法觀念、家庭類型與婚育觀念、政治生活與等級觀念、以及禮儀文化與價值取向上存在明顯差異,表現(xiàn)在稱謂上也有許多不同。漢英稱謂語差異主要體現(xiàn)在親屬稱謂語差異以及社會交際稱謂語的差異。
1.漢英稱謂語差異分析。
(1)漢英親屬稱謂語差異分析。
中國在經(jīng)歷了兩千多年的封建社會洗禮后,漢族已成為一個宗法觀念極強的民族,形成了自己特有的禮教傳統(tǒng),即:“內(nèi)外有別,長幼有序”。這種漢民族傳統(tǒng)的家庭宗法文化就是根據(jù)父系血緣,圍繞家長,確定他們在家族或宗族中的身份。由于中國的封建禮教深入人心,禮節(jié)嚴格繁瑣,稱謂也必然詳繁?!爸袊饨ㄉ鐣械姆Q謂能表明人與人之間的長幼、尊卑、親疏與嫡庶關系,能使人們的血緣關系、血緣系統(tǒng)鮮明化清晰而不紊亂,是維護封建宗法制與等級制度的必要手段”(裘燕萍,2003),這形成了漢語親屬稱謂語繁復多樣的特征。這一特征表現(xiàn)為,直系與旁系、血親與姻親、長輩與晚輩、年長與年幼、男性與女性、近親與遠親等的稱謂都嚴加規(guī)范,一一區(qū)分。
而與中國人不同的是,西方社會雖然也經(jīng)歷過中央集權的封建社會,存在過農(nóng)奴制封建宗法關系,但文藝復興、資產(chǎn)階級革命爆發(fā)后,西方法制發(fā)展進入了一個新階段,自由、平等、博愛的思想深人人心。受這種法制思想的影響英語中對血親、姻親的稱謂比漢語簡單。
可以看出,漢語親屬稱謂語比英語稱謂語復雜,相對而言,英語稱謂語比較簡單。漢語的稱謂注意性別的嚴格區(qū)分,但英語中一個稱謂語就可以相當于漢語里兩個性別的稱謂語。如:cousin,相當于“堂兄/堂姐”、“堂弟/堂妹”、“表兄/表姐”、“表弟/表妹”。
漢英親屬稱謂語在父母雙方的親戚關系的稱謂中也有明顯的差別。如,在父系的親屬稱謂系統(tǒng)中,會出現(xiàn)“祖”、“伯”、“叔”、“嬸”、“堂”等表字,表達是一種宗親內(nèi)部緊密的血緣關系。然而。在母系親屬稱謂系統(tǒng)中,則可以看到:“外”、“舅”、“姨”、“表”等字。在英語親屬稱謂語中,不管是父系還是母系,都是用一個稱謂語指代了中文的內(nèi)親和外親的稱謂語。如:“grandfather”就相當于漢語的“祖父”和“外祖父”;“grandmother”相當于漢語的“祖母”和“外祖母”。這樣的情況還有:“uncle”,“aunt”,“nephew”,“niece”,“grandson”,“granddaughter”,“cousin”,“brother-in-law”,“sister-in-law”,“father-in-law”,以及“mother-in-law”等對應的漢語稱謂語。在中國,日常見面交流,晚輩與長輩之間總會以輩份相稱,體現(xiàn)家庭內(nèi)部的等級制度以及友好親密關系。然而,在西方,日常交流中,人們更傾向于直呼姓氏,表達自由平等的西方觀念。在這些稱謂語差異下,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中西方人際關系的區(qū)別。
(2)漢英社會交際稱謂語差異分析。
禮貌是人類文明和進步的表現(xiàn)。沒有人會喜歡不禮貌的言語和行為。對人有禮貌包括兩個方面:敬人和自謙。實際上,這兩者是相輔相成的,敬人者必自謙,自謙者必敬人。社會交際稱謂在中英語言中都突出表現(xiàn)了禮貌這種功能。但由于中西方文化背景差異,漢英語言在社交類稱謂方面的差異也比較顯著。漢英社會交際類稱謂語粗略可分為四個類別,分別是:身份類、敬語和謙詞、親屬類稱謂語的泛化以及“老”化類。
漢語中,身份類的稱謂語眾多,可以根據(jù)交流者的職務、職稱、職業(yè)來稱呼,,有時候一個人的稱呼還可以有多個,這就會使跨文化交際中,交流雙方產(chǎn)生歧義。但是英語中,身份類稱謂對象一般只局限于皇族、政府上層、宗教界、軍界、或法律界人士。在西方學術界中,Doctor(博士),Professor(教授),的頭銜稱謂較為普遍,但是Teacher(老師)則不作稱謂使用。此外,中國受傳統(tǒng)的儒家思想影響,人們學會自謙以及敬重他人。因此,漢語的稱謂語中出現(xiàn)了大量的敬語和謙詞。然而,英語中的敬詞和謙詞遠遠少于漢語,究其原因,這與西方資本主義的文化思想密切相關。
受“禮”的思想影響,以及尊敬的意識主導下,在中國環(huán)境下,人們在遇到不認識的年長或年幼者時,都會以親屬稱謂來尊稱,以顯示自己對待他人的禮貌和尊敬。如:老爺爺、老奶奶、叔叔、阿姨、大哥、大姐等。這樣的親屬類稱謂語泛化使用,能增進人際關系的友好親近,體現(xiàn)和諧的社會觀念。但是,在英語中,人們對陌生的人只有“Sir”和“Madam”的稱呼,他們認為這是一種平等的人際關系,且他們對陌生人存在戒備的心理狀態(tài),決不會很快使用這么親切的稱謂語。中國文化傳統(tǒng)講究尊老敬老,以及“長者為尊”?!袄稀弊衷诜Q謂語中的應用,體現(xiàn)了交際中對對方的敬重,讓對方感受到自己是年長受到尊敬的。然而,西方崇尚年輕、活力、權力和能力,他們避諱對方用老來稱呼自己。他們更愿意對方使用“Mr.、Miss或者Sir”來稱呼自己。
2.從漢英稱謂語看中西方人際關系。
通過分析漢英稱謂語的差異,筆者對中西方人際關系的差別概括如下:中國是嚴格的等級制度關系,西方是自由平等的人際關系。
中國文化中,社會是以“家”為單位構成的。人與人之間的關系被嚴格的進行等級劃分。同時,社會通過倫理規(guī)范規(guī)定了不同社會身份地位的行事規(guī)范,這種應該做什么不該做什么的準則可以用來解釋有些中國人的“愛面子”“擺架子”現(xiàn)象。依據(jù)血緣和親緣關系來確定社會身份地位,同時根據(jù)不同的身份行事,使得中國的人際關系表現(xiàn)出嚴格的等級身份制的特點。
與中國人相比,西方人在交往中的關系多是公與私之間的劃分,很少注重身份的關系,所以很容易關注關系的內(nèi)容,也更重視交往的平等(楊宜音,1995)。1776年美國政府頒布的“獨立宣言”明確指出,“我們以為以下諸點乃是不言而喻的公理:人類生而平等;造物主賦予他們與生俱來的權力,即生存,自由,追求幸福的權利。政府是為實現(xiàn)這些權力而設置的……?!鼻以谖鞣?,耶穌主張,除了神之外,其他一切人平等,乃至愛你的敵人。耶穌還主張,家庭中的成員平等。
漢語親屬稱謂語明確、具體,對不同的關系區(qū)分得清清楚楚,嚴格有序。在稱呼上,面對不同輩分,長輩可以直呼晚輩的名,也可以連姓一起稱呼,然而,晚輩對長輩則只能嚴格按照其相應的稱謂來進行稱呼,直呼其名是萬萬不可的。英語中的親屬稱謂語比較籠統(tǒng)模糊,以性別和輩分為準,不區(qū)分長幼。英語中往往是以名字或昵稱相稱,晚輩對長輩也可直呼其名,在他們看來,這意味著他們之間的親密無間、關系融洽。如美國電視連續(xù)劇《我們的家》中兒媳潔茜就直呼其公公為格斯,這咋中國是絕不允許的,對親屬中的長輩在交談時都要用上稱謂,以表示有禮貌有教養(yǎng)。
中國是禮儀之邦,禮教深入人心,流傳甚遠。然而,西方,作為資本主義國家行列,注重個人價值在自由競爭中的體現(xiàn),強調(diào)人人平等,從而形成“以個人為本位”的社會心理和以個人為中心的價值觀。在社會交際稱謂語對比中可看到,中國人善于用各種身份類稱呼、謙詞敬詞、親屬類泛化詞和“老”化稱謂來體現(xiàn)自己的敬意,但是在西方人眼中,這是很奇怪的現(xiàn)象,會讓他們誤解。然而。誤解的原因也就在于他們的平等觀念。
由此,我們可以看出中國的人際關系是嚴格的等級身份制,而西方的人際關系則是平等的人際關系,漢英的稱謂語語中西方的人際關系相關。
四、總結
本文著重分析了漢英稱謂語的差異,并從差異中找出中西方人際關系的特點。漢英稱謂語的差異主要有漢英親屬稱謂語的差異以及社會交際中的差異,在該差異下,中西方人際關系的特點為中國的嚴格的等級制度關系,西方的自由平等關系,漢英的稱謂語語中西方的人際關系具有一定的聯(lián)系。由于中西方人際關系復雜,本文只從漢英稱謂語差異來發(fā)現(xiàn)其差異,沒有完全歸納出中西方的人際關系。
參考文獻
[1]陳紅光.小議漢英稱謂語的差異及互譯[J].科技資訊,2007(07):201-202.
[2]賈玉新.跨文化交際學[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7.
[3]李增垠.漢英稱謂語的語用功能及其互譯[J].遵義師范學院學報,2007(05):49-53.
[4]李慕杰.漢英稱謂語中文化差異初探[J].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學報,2005(02):58-60+57.
[5]李國芝.跨文化視角下中西人際關系對比[J].現(xiàn)代交際,2018(09):92-93.
[6]毛明勇.文化差異與漢英稱謂語的語用功能研究[J].電子科技大學學報(社科版),2007(03):68-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