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珍秀
【摘 要】在初中語文教學過程中,發(fā)展學生語言能力和思維能力應當并駕齊驅。發(fā)揮想象力應建立在一定的知識基礎上,而想象力最終是為了創(chuàng)造。因此,在語文教學中對學生想象力的培養(yǎng),要通過建立一定的知識基礎,并依靠創(chuàng)造的需要,引導學生進行積極的想象。
【關鍵詞】初中;語文;教學;想象力;培養(yǎng)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9)21-00-02
引言
由于學生接觸課外閱讀資料有限,且課外語文知識不具有系統(tǒng)性,給學生有意識、有目的、有條理、有重點地獲取知識造成了一定的不便。因此,在初中語文教學中,對教材的應用應當引起重視,如何深挖教材,在教材的基礎上創(chuàng)建提升學生語文思維和智力發(fā)展的支撐點,實現對教材的深入挖掘是教師必須重視的修養(yǎng)。語文教師應當在教材基礎上進行適當延伸,在教學過程中培養(yǎng)學生想象力,為學生想象力的培養(yǎng)提供一定有利的條件,引導學生將課文中人物的表情、語調、情緒、動作、心理活動進行深刻的體會,在此基礎上進行適當的想象,促進智力發(fā)展。
一、為學生想象積累充分的知識基礎
想象力要建立在一定的知識基礎上,文化知識的構成、知識儲量以及知識的范圍、深度都決定了學生的想象力水平,知識的匱乏會導致想象內容的膚淺乏味,思維的狹隘會影響想象的思路,不切實際的空想、幻想還有可能導致想象出現畸形、極端[1]。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應當注重對學生語文知識、科學思維的積累,為引導學生想象走上正軌創(chuàng)造有利條件。
可以充分利用多媒體教學手段,將語言文字以影像、圖畫的方式展現出來,對學生的感官進行刺激,由此激發(fā)學生的想象力。在語文教學中,要基于教材,有意識地引導學生運用類比、溯源、延伸、預測等思維對已有知識進行想象;同時,教師要營造良好的氛圍,提供充裕的時間和足夠的空間,來幫助學生發(fā)揮主觀想象力,鼓勵學生把想象的內容表述出來;在課堂上為學生提供可參考的思維案例,引導學生對優(yōu)秀的想象思路進行模仿,使學生從枯燥語言文字學習中解放出來,積極置身于情境之中,釋放想象的天性。例如《安塞腰鼓》,教師可以為學生播放一段真實的表演視頻片段,引導學生觀察視頻中表演者的表情、行為特點,以及觀看者的神情,整個表演氣氛,引導學生以過節(jié)的心理體會安塞腰鼓這一文化形式的所承載著的深刻內涵。多媒體教學手段的運用,使教學內容變得直觀和形象,產生的效果也比傳統(tǒng)教學手段要好很多,應用聲音、色彩營造出的生動場景,使學生有身臨其境的感覺。但多媒體的使用應理性,要充分結合學生心理發(fā)展特點和接受能力,不能單純?yōu)榱嘶钴S氣氛,不考慮教材特點和課堂教學目標,更不能單純?yōu)榱苏n堂形式的豐富性,只注重學生的參與度和課堂教學目標的完成度。
二、關注課文邏輯,引導推理想象
事情的發(fā)展總有起因、經過、結果,事物的成長也會有萌發(fā)、生長、繁榮和衰敗,而每個事物也總與周圍環(huán)境具有不可分割的聯系[2]。因此,教師在引導學生想象的時候,要注意為學生提供一定的思維方式,通過抓住事情、事物發(fā)展過程中的某一環(huán)節(jié),來引導學生對事情的起因、源頭進行追溯,對事物發(fā)展過程中產生的階段性結果進行預測,對事物周邊環(huán)境中人、事、物產生的影響進行評估,引導學生推測事物的發(fā)展過程中產生的積極影響和不利影響。例如《我三十萬大軍勝利南渡長江》,本則消息距今已久,學生可能體會不到消息內容的象征意義,感受不到當時情景下,聽廣播的人民群眾心理的感受,因此在教學時,教師需要為學生營造一個內容充盈的歷史背景的氛圍,在愛國主義的感染下,去想象當時解放軍渡江時的艱辛和不懈。
三、分析人物神情,深入角色內心世界
人物的外貌表情等神態(tài)特征,往往是內心世界的外在體現,人物內心的性格特征,有時會在人物表情上得體現。正如語文作文教學中提倡的觀念,由于內心世界很難以語言文字的方式準確表述出來,因此通過對人物神態(tài)、動作的生動描寫,可以豐富讀者的體會。因此,引導學生發(fā)揮想象力的時,教師要注意帶領學生注意通過語言文字的細致分析,體會人物的內心活動和精神感受。通過這樣的想象,也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推理人物情感變化的趨勢,以及是否與人物所處環(huán)境具有某種聯系。例如《藤野先生》,在魯迅觀看與日俄戰(zhàn)爭有關的片子時,一群人說“萬歲”時候的情景,可以引導學生體會身處那個時代背景下的魯迅當時的心情。引導學生思考,在魯迅與藤野先生道別時,先生拿出照片送給魯迅留念時,魯迅的心情是怎樣的?寫這篇文章時的心情又是怎樣的?
四、具象化課文內涵,營造情景氛圍
學生通過課文教學,掌握了文章的中心主旨和發(fā)展脈絡,初步了解文章語言表達方式和組織特點。在此基礎上,教師可以針對課文內容,提出具有啟發(fā)性的問題,引導學生運用知識遷移的規(guī)律、變換角色視角、應用發(fā)散性思維,對課文內容進行想象理解[3]。例如《背影》,講述了朱自清與父親道別時的情景,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聯系實際,回憶自己與父母離別時的情景和心情,通過與課文描述對比存在找出不同點,并討論為什么會存在這些不同。比如有的學生提到,由于現代科技進步,視頻通話等非常方便,想見面很容易,不像當時寫一封信都要幾個月能受到;有的學生認為,也許是由于時代動蕩的原因,一次離別可能就是生離死別,所以人們會非常舍不得。在此基礎上,教師也可以分享自己的體會,因為學生大都是以孩子的角度來進行聯想的,而教師可以分享一下自己作為父母,在與孩子道別時的心情,為孩子了解課文中“父親”的心境和行為提供參考。
五、結語
想象力是創(chuàng)造力的基礎。只要開發(fā)得當,想象也能成為創(chuàng)造的寶藏。在初中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需要深入挖掘教材中有啟發(fā)性的想象因素,在充分考慮學生心理接受力的基礎上,運用豐富的教學方法,為引導學生積極想象創(chuàng)造條件,進而實現對學生智力的有效開發(fā),為學生發(fā)展創(chuàng)造有利條件。
參考文獻
[1]宋麗影.初中語文閱讀教學學生想象力培養(yǎng)的對策探討[J].才智,2019(18):133.
[2]康寧.初中語文閱讀教學學生想象力培養(yǎng)研究[D].渤海大學,2016.
[3]王福蓮.從初中語文閱讀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的想象力[J].內蒙古教育(職教版),2014(07):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