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偉
摘 ?要:計算機信息技術是高職院校的一門公共基礎課程,從計算機信息技術課程的授課特點來講述計算機信息技術課程授課教師應具備的能力條件,從計算機功底、內容把握、知識更新、操作訓練、溝通等方面來說明做一名合格的計算機信息技術教師應該具備的條件。
關鍵詞:計算機信息技術 ?授課教師 ?專業(yè)修養(yǎng)
中圖分類號:G715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9)08(c)-0131-03
Abstract: Based on the status of computer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 the public basic courses of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according 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omputer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t points out the ability to teach computer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urses, and from the professional cultivation, content grasp, knowledge update ability, operation ability training.The ability to be a qualified computer information technology teacher should be described in terms of communication skills.
Key Words: Computer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structor; Professional cultivation
《計算機信息技術》課程作為高職院校大一新生的公共基礎課,是學生在原有計算機基礎上所接觸的第一門與計算機相關的課程,隨著信息化技術的提高與普及,信息技術的應用越來越廣泛,在學生專業(yè)課程體系中也起著一定的支撐作用,承擔著奠定學生信息素養(yǎng)的使命。計算機信息技術不同于學生的專業(yè)課程,它是大學生的信息技術能力與學生的專業(yè)知識之間的一座橋梁,只重視計算機知識的講授或只注重其應用都是片面的、不正確的。因此,計算機信息技術這門課的講授是非常具有挑戰(zhàn)性的。
由于計算機信息技術在大學新生中的基礎地位,幾乎所有高職院校在大一學期都開設這門課程,并且有的學校還要求學生通過全國或省“計算機一級”或“計算機二級”的考試。在教師安排上,大部分院校安排由計算機相關專業(yè)的教師進行授課,但也有由自己學院老師授課的情況,筆者所在學校由于每年招生的大一學生大約為5000人,計算機信息技術這門課的教師嚴重不足,所以學校講授這門課的老師有部分是各個學院的教師,但整個這門課的教學標準、課時、進度等都由計算機學院來負責,學校也設有該課程領導小組來整體把控,每一學期或學年都要向校教務處報告整個課程的教學情況。通過近幾年的教學實踐,更為理想的選擇則是遴選兼?zhèn)溆嬎銠C知識以及專業(yè)修養(yǎng)的教師專門負責本學院的學生授課,這樣才能達到該課程標準所要求培養(yǎng)的學生的信息素養(yǎng)能力。
1 ?扎實的計算機功底
作為一名合格的講授《計算機信息技術》的教師,其一老師要有扎實的計算機功底,精通計算機基礎知識、數(shù)據(jù)結構、數(shù)據(jù)庫、軟件工程、操作系統(tǒng)、計算機結構等計算機專業(yè)核心內容;其二老師要熟悉這些計算機知識在具體問題上的應用。以會計專業(yè)為例,會計電算化、財務管理、稅收基礎、審計基礎知識、統(tǒng)計基礎知識等在內的相關專業(yè)課程都與計算機信息技術知識有著直接或間接的聯(lián)系。這就要求《計算機信息技術》授課教師在具體的教學中,要選取不僅要與計算機知識點相關,還要與專業(yè)本身的應用問題相關的案例。使學生在學習計算機信息技術時,不僅能學習到計算機相關知識,而且還能了解到自己專業(yè)的相關情況。如所舉案例與學生的專業(yè)沒有任何關聯(lián),在具體的學習過程中,學生只學習了該門課程的內容,一般不會產生進一步學習的興趣,達不到開設這門課的初衷,從而影響學生計算機信息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
2 ?對計算機信息技術內容的明晰把握
由于各高職院校相關專業(yè)所制定的專業(yè)培養(yǎng)方案的不同,進而造成了《計算機信息技術》上課時間的不同。從整個高職院校來看有2種上課時間,在第一學年第一學期上課、在第一學年第二學期上課,大多高職院校都安排在第一學年第一學期,但通過教學實踐把課程安排在第二學期,教學效果更好,可以通過表1就能看得出來。不同學期來進行《計算機信息技術》授課,其培養(yǎng)的側重點不同。課程培養(yǎng)的重點可分為計算機基礎知識、操作能力、拓展能力以及信息素養(yǎng)4個方面,用低、中、高3個等級來表示,要求可以參考表1?!队嬎銠C信息技術》上課時間的不同,對授課老師提出了挑戰(zhàn),由于在不同學期,學生的認知層次是不盡相同的,這樣老師就要根據(jù)學生的狀況來選取不同的教學方法,制定不同的教學策略,選取最適合學生的學習方式。
同時,由于各專業(yè)培養(yǎng)方案的不同,分配給《計算機信息技術》的課時并不相同,從整個高職院校來看,48學時居多,也存在24學時以及更少學時的授課方案。怎樣處理上課課時的不一致?是保持整體講授內容不變,粗略講授其中若干內容?抑或選講內容,突出重點、難點?又或者是可以兩者相結合?對于這個情況,需要計算機信息技術教師在授課之前,來認真思考并最終來決定授課內容,反復確定其可行性、全面性和準確性,這絕對考驗《計算機信息技術》教師對課程的整體把握。也有高職院校為便于管理,全校針對不同專業(yè)、學時的計算機信息技術課程公用一份教學資料,這是最不可行的方法。因為它沒有完成課程的整體性,也沒有達到該課程標準的基本要求。
《計算機信息技術》還有一個與其他課程不相同的地方,那就是市面上存在著大量內容并不相同的教材,有的教材內容相同但編寫的深淺不同,有的軟件版本也不相同,這就造成了教材選取上的困難。計算機信息技術教材的選擇,大致決定了授課內容的范圍。對于選擇了同樣的教材,但由于學生專業(yè)的不同等原因,講課老師會根據(jù)不同學生的層次來完成授課,這樣就形成了同一個老師教授的不同班級,進度和內容也不一定完全一致的現(xiàn)狀。此外,由于不同專業(yè)對計算機相關知識的需求不同,導致不同專業(yè)學生對計算機信息技術內容要求的不一致,這更印證了計算機信息技術授課的難度,這就要求授課教師準確把握該專業(yè)所需計算機信息技術的內容。另外,老師不要被現(xiàn)行教材所束縛,要以學生專業(yè)學習需求為重,可整合多部計算機信息技術教材,也可以自己來編寫適合學生的計算機信息技術教材。
3 ?知識更新能力
隨著時間推移,軟、硬件技術的更新,信息技術的飛速發(fā)展,帶動了計算機信息技術陳舊內容和不相關內容的刪減、新內容的增加以及應用的推廣。從教材上來看,每年教材的版本都要更新。同樣的,計算機信息技術授課內容也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需要不斷更新變化的,一份教案和電子文稿多年無更改、重復使用是不可取的。計算機信息技術授課教師需要緊跟時代,吸收新信息、學習新技術,并補充到課程內容中,以實現(xiàn)對授課知識的完善與更新。
4 ?應對學生操作能力的訓練
計算機信息技術在講授知識點的同時,更應重視計算機相關操作技能的訓練。雖然,在學習該課程時,學生均處于大一階段,但是通過案例教學來加強對后續(xù)操作技能的訓練是非常必要的。鍛煉學生通過案例操作來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是教學的重中之重。計算機信息技術存在大量的實際問題,老師通過選取與學生專業(yè)相關的實際問題作為樣例或布置為作業(yè),讓學生來嘗試,會達到與教材閱讀不同的效果。授課前教師需要提前對問題難度分級,布置若干難度等級不同的作業(yè),這樣可以使學生根據(jù)自己的能力選擇不同的題目,在學生獲得相應的成績的同時,也提高了操作水平。根據(jù)實際教學經驗,在老師講授一個操作樣例后,一般要布置1~2個相關的作業(yè),之后線上也要布置帶有挑戰(zhàn)性的作業(yè),以便拓展學生的操作能力。
5 ?溝通能力
目前,教學互動在課程教學中越來越得到重視,對于《計算機信息技術》這門課尤其重要。授課教師良好的溝通能力就是達到這一要求的法寶,為了實現(xiàn)這一目標,授課教師要提高個人溝通能力。首先,要積極與自己授課學生的專業(yè)相關課程的授課老師進行溝通,確保計算機信息技術授課知識的全面性,避免學生專業(yè)所需相關的計算機知識未講授,可以在借鑒專業(yè)課程授課教師建議的基礎上,來動態(tài)確定計算機信息技術的授課重點和難點。其次,要積極地與學生在課上和課下進行互動,使用“混合式”的教學模式,采用“線上+線下”的授課方式。充分利用移動互聯(lián)的普及使用相關的教學平臺或通過MOOC的方式,來完成課前預習、課中翻轉教學、課后作業(yè)等,盡可能保證授課要求并能拓展學生的學習。
6 ?結語
在近幾年的實際教學中,我們加大了《計算機信息技術》的教學改革:(1)在相關學院甄選適合該學院的授課教師,以專業(yè)為單位創(chuàng)建計算機信息技術課程組,在教學前期、中、后期全面考察老師的授課狀況,并實行動態(tài)管理;(2)統(tǒng)一協(xié)調制度的建立,課程組要不定期開展組內教學討論,從計算機和相關專業(yè)的不同角度進行教學研討,有針對性地與其相關專業(yè)的專業(yè)課程教師溝通交流,使每學期選取的案例更新一次成為常態(tài);(3)目前各學院已實現(xiàn)三統(tǒng)一,在教材、授課知識點、考核標準上的統(tǒng)一,目前采用的教材為自編教材;(4)全校實行在計算機應用技術系負責下的《計算機信息技術》課程組,在學期初統(tǒng)一備課、在學期中至少開一次教學交會流、在學期末開一次教學反思會,并把意見和建議匯總后報學校教務處,為下一次的課程教學提供良好的經驗。通過對學生和教師的調研,該課程所進行的相關教學改革取得了相應的效果。最近幾年來,學生對《計算機信息技術》教學評價均為良好以上,在對學生的隨機抽樣分析中,大部分學生反映學到了計算機信息技術的相關知識。作為《計算機信息技術》授課教師,向學生傳授學習的方法、培養(yǎng)其能力,便其成為社會上的有用之人。我們還需要進行大量的教學實踐與探索,還有很長的路要走,為學生打下牢固的計算機信息素養(yǎng)是我們的最終目標。
參考文獻
[1] 陳朝偉,黃峰楊,施風榮.中職信息技術課程教師教學能力培養(yǎng)策略研究[J].職業(yè)技術,2018(11):18.
[2] 梅成林.培養(yǎng)學生計算機信息素養(yǎng)的途徑[J].中國管理信息化,2018(9):192-193.
[3] 彭志娟,盧春紅.藝術類專業(yè)“大學計算機信息技術基礎”教學探討[J].電腦知識與技術,2017(6):103-105.
[4] 國家教育部.教育部關于印發(fā)《教育信息化2.0 行動計劃》的通知[EB/OL].http://www.edu.cn/edu/zheng_ce_gs_gui/zheng_ce_wen_jian/zong_he/201804/20180426_1597254.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