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培強
摘 ?要:為了更形象、直觀地反映配網(wǎng)架空通道內(nèi)經(jīng)濟作物、周邊移動作業(yè)、勘查設計的全景式3D透視探測定位接收斷面信號,并將連續(xù)捕獲越限值進行斷面掃描,得到預警清障的三維數(shù)據(jù),再采用架空線路最低弧垂投影算法直接在3D斷面進行限位提示,得到了縱向越限、生長期和修復的3D重構圖像。由實驗結果表明,通過該方法構建的3D圖像與場景十分吻合,分辨率較高,對比度較好,為以后遙傳系統(tǒng)傳輸?shù)?D成像監(jiān)測提供一定的技術支持。
關鍵詞:配電通道 ?3D定位 成像探測 防護管控
中圖分類號:TM77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9)08(c)-0029-02
近年來配電架空線路通道資源遭受“樹線矛盾”困擾且屢禁屢犯,所引發(fā)的線路跳閘停電損失事件呈多發(fā)趨勢,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社會群眾對電力設施保護意識不強,土地資源再利用,種植經(jīng)濟作物收益高,綠化覆蓋面廣、修剪維護配備不足等因素。而在另一方面也值得關注,供電部門所提出的電力通道內(nèi)安全距離與樹種、樹齡及生長周期科學管理、動態(tài)管控技術手段不盡完善,具體表現(xiàn)在丘陵地帶、大范圍綠化區(qū)域、街道公園等場所護綠修剪周期隨意性較大,局部區(qū)段遺留樹杈與電力線路互碰相生矛盾突出,亟待進行現(xiàn)場3D造型成像新技術的深入研究,預判電力通道周遭經(jīng)濟植被生長期,通過數(shù)據(jù)建模分析指導修護,保障配電架空線路通道清障的信息化預判。
1 ?現(xiàn)狀分析
配電線路專業(yè)領域,由于面廣量大,輻射地域廣分支多,近年來新技術研究與應用,更多偏向于設備的自動化、發(fā)熱重載檢測,局部紅外成像跟蹤,對突出的易受外力破壞的線段點采用固定點攝錄像觀察,取得了一定的防控保護作用。但相對于全域配電網(wǎng)絡監(jiān)測“樹線矛盾”、臨近配電線路市政施工預控防護,深入3D造型成像新技術的研究,幾乎處于摸索起步階段。
三維(Three-dimensional,3D)顯示成為繼平板和高清之后顯示領域的熱點追蹤方向之一。1908 年,諾貝爾獎獲得者、法國物理學家G.Lippmann首次提出集成成像[1],通過針孔陣列或者微透鏡陣列將微圖像陣列中的信息還原到現(xiàn)實空間中,從而重構出空間場景下的3D圖像。集成成像3D顯示具有全視差、連續(xù)視點、適合多人觀看、易于實現(xiàn)雙視3D顯示、無需助視設備相干光源等優(yōu)點[2-4],具有巨大的研究價值和廣泛的應用前景。
2 ?新方案研究
2.1 3D建模
結合已有配網(wǎng)線路GIS沿布成果,劃分城市道路綠色景觀帶、城鎮(zhèn)化市政建設地段、鄉(xiāng)村果樹林場經(jīng)濟作物區(qū)、偏遠丘陵樹障地帶等典型“外力破壞”易發(fā)源,建立配電架空線路保護通道內(nèi)3D數(shù)學模型,提出配電架空線路保護通道內(nèi)基于3D成像外破防護預控技術方案。
(1)建立3D構造模型。以現(xiàn)場架空通道斷面圖數(shù)據(jù)為基礎,在aisle建立與實際情況相符的構造模型,檢查并修改模型中交叉物的接觸面,需要提示的控制點、線、面,從而符合架空線路季節(jié)性通道防護要求。在構造模型中,夏季弧垂變化下出現(xiàn)錯判;沒有桿深基準的控制,沿水平張力方向上的連續(xù)性,需要關注。模型中的障礙框線與斷面,將會控制后續(xù)的觀測插值過程;構造模型前采集顆粒度將會對最終的觀測模型產(chǎn)生較大的影響。因此,必須建立與現(xiàn)狀架空通道相符的構造模型。
(2)采樣密度。對初始采樣,將采樣密度經(jīng)驗值作為后續(xù)插值的參考。為建立合適的測距場,此次研究建立非均勻觀測進行斷面采樣,在成像誤差符合要求的區(qū)域中,采用舒展方式加長觀測距離。對于成像誤差不準確的區(qū)域,采用補漏巡回,目的在于篩選誤差,趨向于有效均值。根據(jù)觀測分析過程中的不均勻區(qū)域和觀測目標脫離所在縱斷面的范圍,要合理選擇、補充采樣。
2.2 預警防護
根據(jù)配電架空線路保護通道技術規(guī)程確定各類安全凈距,研判保護通道內(nèi)“樹障”生長期匹配樹齡樹種,提出“樹障”生長期預警防護防控技術方案。
(1)3D觀測空間插值。以構造模型中的斷面觀測點為基礎,應用選取的插值算法進行縱向插值。縱向插值時,由極點斷面的觀測點位置處,按照前行方向往靠近斷面最小值處插值。在斷面的控制下,越限插值將不能跨越斷面進行插值,停頓片刻約定記憶避免插值的無效性,斷面兩側的捕捉分布將更符合通道描述。沒有斷面控制,越限插值將會穿過基準值,使斷面兩側的觀測點差異化丟失。
(2)斷面控制的更新優(yōu)化。在構建模型的控制下,使設定的3D斷面控制模型和架空通道的實際情況相符。
2.3 全景定位
根據(jù)運檢班組提供的通道“障礙物”信息,運用已有區(qū)域配網(wǎng)GIS定位,全景觀測桿線、障礙物及周邊臨近市政建設工地,全覆蓋收集配網(wǎng)設備設施安全運行距離,提出3D定線透視和剖面定位技術方案,解決人工巡視“盲區(qū)”或不能通暢到達的點位。
經(jīng)應用資料證實,新方法的成像結果更準確,采集有效斷面更好。在水平方向上成像的極點剖面上,架空通道最低點弧垂應交匯至警戒斷面,同時實際觀測點升至受限位置;在新的通道成果圖模分析上,通道成果和實際架空通道相吻合,誤差率在可控范圍內(nèi)。
2.4 成像解析
基于模糊圖像信息解析,確定保護通道內(nèi)“清障”最佳設置時間節(jié)點,提出相關配電架空線路改遷、入地、原址升高等可行性研究方案,優(yōu)化不停電檢修消缺、結合合適時間停電檢修方案,有序指導運維人員按時及時“清障”,綜合提升配網(wǎng)運維檢修質(zhì)量。
3 ?結語
該文利用全景式3D透視探測定位接收架空通道斷面信號,并將連續(xù)捕獲越限值進行斷面掃描,得到預警清障的三維數(shù)據(jù);采用架空線路最低弧垂投影算法直接在3D斷面進行限位提示,得到了縱向越限、生長期和修復的3D重構圖像。由模擬仿真和實驗結果表明,通過該方法構建的3D圖像與場景十分吻合,分辨率較高,對比度較好,也客觀、形象、直觀地反映了通道內(nèi)障礙物的位置、形態(tài)和警戒級別,為以后遙傳系統(tǒng)傳輸?shù)?D成像監(jiān)測提供一定的技術支持。
參考文獻
[1] Lippmann G.La photographie integrale[J].Comptes Rendus de l′Académie des Sciences,1908(146):446-451.
[2] Kwon KC,Erdenebat MU,Alam MA,et al.Integral imaging microscopy with enhanced depth-of-field using a.spatial multiplexing[J].Optics Express,2016,24(3):2072-2083.
[3] Wang Qionghua,Ji Chaochao,Li Lei,et al.Dual-view integral imaging 3D display by using orthogonal polarizerarray and polarization switcher[J].Optics Express,2016,24(1):9-16.
[4] Wu Fei,Deng Huan,Luo Chenggao,et al.Dual-view integral imaging three-dimensional display[J].Applied Optics,2013,52(20):4911-49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