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喆,沈建珍,王凌鴻,郁 晞,陳曉蕓
·調查研究·
上海市青浦區(qū)中小學生結核病健康教育干預效果評價
周 喆1,沈建珍1,王凌鴻1,郁 晞1,陳曉蕓2
1.上海市青浦區(qū)疾病預防控制中心,上海,201799;2.上海市青浦區(qū)夏陽街道社區(qū)衛(wèi)生服務中心,上海,201700。
了解青浦區(qū)中小學生肺結核防治核心知識知曉率,評價不同健康教育形式的效果,為學??茖W開展結核病防治提供參考依據。采取逐級分層整群抽樣方法,在青浦區(qū)中小學校中隨機抽取4所中學和4所小學,每個年級隨機抽取一個班級,共1,116名學生,按年級分成4組進行干預。采用國內關于中小學肺結核防治知識的綜合問卷進行調查。4種健康教育方式(發(fā)放材料自學、觀看視頻、主題班會、課堂教學)干預后總知曉率依次是59.75%、52.29%、71.99%、79.73%。4種方式健康教育干預后,一~三年級知曉率順序依次是觀看視頻、課堂教學、主題班會、發(fā)放材料自學;四~五年級知曉率順序依次是主題班會、發(fā)放材料自學、課堂教學、觀看視頻;六~九年級知曉率順序依次是課堂教學、主題班會、發(fā)放材料自學、觀看視頻。四種方式健康教育干預前后的知識知曉率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0.01)。青浦區(qū)中小學肺結核核心知識知曉率偏低;一~三年級學生采用觀看視頻健康教育形式效果較好;四~五年級采用主題班會健康教育形式效果較好;六~九年級采用課堂教學、主題班會健康教育形式效果更好。
肺結核;核心知識;學生;干預
中小學生是結核病易患人群。學校發(fā)生結核病疫情后,社會反響強烈,影響面廣,若不及時采取有效措施,很容易在社會上造成不良影響[1]。一些地區(qū)學生已經成為結核病的最主要感染人群[2]。對中小學生進行結核病健康教育,不但能夠提高學生本身的健康知識水平,幫助他們從小建立健康行為,而且也可以通過學生將健康信息傳播給家長和其他人,是一種經濟有效的方法。因此,本研究對青浦區(qū)部分中小學生進行了不同形式健康教育干預,并對干預效果進行評價。
以青浦區(qū)初中學生和小學學生中一學期缺勤<30 d的學生作為調查對象,采取逐級分層整群抽樣方法,在青浦區(qū)所有公、私立中小學校中隨機抽取4所中學和4所小學,以3歲為一個年齡組,一~三年級為一階段、四~五年級為二階段、六~九年級為三階段,在每個年級隨機抽取一個班級,共抽取36個班級,1,116名學生為研究對象。其中小學生611名,中學生505名。
1.2.1 采用問卷調查收集信息
問卷綜合國內關于中小學防治肺結核的文獻,并兼顧中小學生不同年齡段自行設計,經預調查后了解問卷信度效度后修改使用。分為干預前調查問卷和干預后調查問卷2種,內容包括結核病防治核心知識、參與學校預防結核病的態(tài)度、結核病防治行為、獲得結核病知識的途徑四個方面。結核病防治核心知識為單選題。對于小學一、二年級先開展預實驗,若填寫和理解沒有問題,就讓學生自己填寫問卷;如果填寫和理解有問題,研究者在現(xiàn)場隨時回答學生的提問并指導解答。
本次共調查1,116名學生,第一次回收1,116份,第二次當場回收1,116份?;厥章?00%,邏輯錯誤率0.45%,問卷填寫完整率99.73%。
1.2.2 制定綜合干預措施
干預開始前,專業(yè)人員首先對老師進行統(tǒng)一培訓,任課老師、班主任和衛(wèi)生老師利用文體課或健康教育課對干預對象開展為期1個月的干預。干預方法:4所中小學分別隨機抽取4種健康教育干預模式(課堂教學、觀看視頻、主題班會、發(fā)放材料自學)。具體內容如下:
課堂教學:以課堂授課形式,向干預組學生講解結核病防治知識。觀看視頻:教師在課堂上播放以動畫形式統(tǒng)一制作的結核病防治宣傳知識光盤。主題班會:先以課堂授課形式,向干預組學生講解結核病防治知識,然后采用師生互動模式,由教師提問,同學分組討論并回答。發(fā)放材料自學:由教師向學生發(fā)放統(tǒng)一制作的結核病防治知識宣傳資料,學生通過自學掌握。
1.2.3 干預效果評價
干預結束后,開展干預后問卷調查,評價青浦區(qū)中小學生接受不同方式健康教育的效果。總知曉率=答對題目數總和÷調查人數÷題目總數×100%。單一條目知曉率=答對某一問題的人數÷調查人數×100%
對調查表進行整理,按社區(qū)排序,統(tǒng)一編號。釆用Epi Data 3.1建立數據庫并錄入數據。采用SPSS 19.0進行數據整理與分析。采用卡方檢驗對核心信息知曉情況進行檢驗,=0.05。
本次健康教育干預研究對象共1,116名學生,一~三年級學生人數332名,其中166名女生,166名男生;四~五年級學生人數279名,其中122名女生,157名男生;六~九年級學生人數505名,其中291名女生,214名男生。
青浦區(qū)中小學一~九年級學生對結核病防治知識的總知曉率為46.73%;四種健康教育干預后,核心知識知曉率順序依次是:課堂教學(79.73%)、主題班會(71.99%)、發(fā)放材料自學(59.35%)、觀看視頻(52.29%),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308.530,<0.01)。
自學材料組干預后肺結核核心知識總曉率(59.35%)高于干預前肺結核核心知識知總曉率(44.04%),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95.402,< 0.01);觀看宣傳片組干預后肺結核知識總曉率(52.29%)高于干預前肺結核核心知識知總曉率(35.84%),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309.83,< 0.01);主題班會組干預后肺結核知識總曉率(71.99%)高于干預前肺結核知識總曉率(44.80%),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351.371,< 0.01);課堂教學干預后肺結核知識總曉率(79.73%)高于干預前肺結核知識總曉率(56.86%),知曉率提高了22.87%,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484.199,<0.01)。見表1。
表1 中小學生預防肺結核核心知識不同健康教育方法干預前后效果比較[n(%)]
采用不同的健康教育干預模式后,一~三年級組的肺結核核心知曉率順序依次是觀看視頻、課堂教學、主題班會、發(fā)放材料自學,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58.356,<0.01);四~五年級組肺結核核心知曉率順序依次是主題班會、發(fā)放材料自學、課堂教學、觀看視頻,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86.804,<0.01);六~九年級組肺結核核心知曉率順序依次是課堂教學、主題班會、發(fā)放材料自學、觀看視頻,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115.868,<0.01)。見表2。
表2 不同年級學生預防肺結核核心知識不同健康教育方法干預效果比較[n(%)]
注:*教育前與教育后比較,<0.01
學校開展包括結核病防治在內的健康教育,提高學生結核病防治知識,在出現(xiàn)結核病可疑癥狀時能主動、及時就診,同時可提高學生對健康的認識并建立相應的健康行為,可使學生了解結核病的癥狀和危害,對結核病早期預防有重要意義[3]。學校是人群聚集的場所,呼吸道傳染病易暴發(fā)和流行,加強對學生肺結核防治相關知識健康教育,對于控制結核病在學校流行傳播有重要的作用。預防是肺結核防治工作的關鍵。在肺結核的健康教育及行為干預中,運用“知信行”理論(KAP)[4],通過開展肺結核知識宣傳、科普講座和開設健康教育課等形式,能提高學生的肺結核防治知識知曉率和就診意識[5]。
本研究顯示,青浦區(qū)中小學一~九年級學生對結核病防治知識總知曉率未達到《全國結核病防治規(guī)劃(2011-2015)》要求的85%[6];四種健康教育干預模式都顯著提高了學生肺結核核心知識知曉率,與干預前比較,都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在四種健康教育干預模式下,每一題的肺結核核心知識知曉率都顯著提高,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不同年級段的四種健康教育干預模式結果顯示,每個年級段在干預后肺結核核心知識知曉率都有顯著提高。一~三年級組肺結核核心知曉率順序依次是觀看視頻、課堂教學、主題班會、發(fā)放材料自學。小學生對采用動畫視頻的干預形式較好,有效地調動了低年級學生學習的積極性,發(fā)揮主觀能動性。自學形式的干預模式不適合低年級學生。四~五年級組肺結核核心知曉率順序依次是主題班會、發(fā)放材料自學、課堂教學、觀看視頻。提示這個年級段的學生更接受班會課上班主任的授課形式,班會課氣氛熱烈,同學之間互動較強,在班主任的帶領下,調動了積極性,主動學習掌握肺結核防治核心知識。六~九年級組肺結核核心知曉率順序依次是課堂教學、主題班會、發(fā)放材料自學、觀看視頻。提示采用課堂教學形式顯著提高了該學生段的肺結核核心知識知曉率。該年級段學生已具有一定的自主學習能力,知識儲備充足,閱讀能力較強,能夠理解肺結核防治知識。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學生能夠抓住重點,通過與授課老師的互動加深記憶,充分了解肺結核的核心知識。課堂教學對于學生的認知水平有著重要影響[7]。
作為結核病預防的重點場所,中小學生是結核病預防的重點干預人群。學校應把肺結核防治健康教育工作當成學校日常教育的一部分。日常教育為主,專項教育為輔[8],開展符合各年級段學生的結核病健康教育干預,提高各年級段學生肺結核健康教育效果。應細分學校年級段,使得開展肺結核健康教育工作有的放矢,從而有效控制校園肺結核疫情傳播和蔓延。
[1] 王黎霞, 成詩明, 陳偉. 學校結核病防治手冊[M]. 北京: 軍事醫(yī)學科學出版社, 2012.
[2] 李悅, 曲鵬, 王莉, 等. 青少年學生結核病健康教育效果影響因素分析[J]. 預防醫(yī)學論壇, 2009, 15(2):181-182.
[3] 李尚倫. 學校結核病防治防治工作概況[J]. 中國防癆雜志, 2009, 31(3):167-170.
[4] 高希海, 陳剛, 姚麗娟. 健康教育對大學生肺結核知信行的影響[J]. 濱州醫(yī)學院報, 2018, 41(40):281-283.
[5] 成俊, 侯云, 趙忠俠. 上海市楊浦區(qū)2008—2016年學生肺結核疫情特征分析[J]. 上海預防醫(yī)學, 2017, 29(7):538-540.
[6] 國務院辦公廳. 全國結核病防治規(guī)劃(2011-2015年)[J]. 中國實用鄉(xiāng)村醫(yī)生雜志, 2012,19(3):4-5.
[7] 蘭萍, 劉穎. 醫(yī)學生結核病防治知識調查情況分析[J]. 現(xiàn)代預防醫(yī)學, 2012, 39(2):367-369.
[8] Hallstrom I, Elander G. Needs during ho spit alizatio n: definitions and descriptions made by patients[J]. Ners Ethics, 2001, 8(5):409-418.
Evaluation on the Effect of Health Education Intervention on Tuberculosis Among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 Students in Qingpu District of Shanghai
Zhou Zhe, Shen Jianzhen, Wang Linghong, Yu Xi, Chen Xiaoyun.
To grasp the awareness rate of core knowledge of tuberculosis prevention and control among primary and middle school students in Qingpu District, and evaluate the effect of students receiving different forms of health education to provide evidence for tuberculosis prevention and control in schools.A stratified cluster sampling method was adopted. Four middle schools and four primary schools were randomly selected from the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 in Qingpu District. One class was randomly selected from each grade, a total of 1116 students, and were divided into four groups according to the grade. A comprehensive questionnaire survey on the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tuberculosis in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 was adopted.The total awareness rate of the four health education methods (self-study materials, video watching, theme class meeting, classroom teaching) were 59.75%, 52.29%, 71.99%, and 79.73%. After four kinds of health education interventions, the order of awareness of 1-3 grades were followed by watching videos, classroom teaching, theme class meetings, and self-study materials. The order of awareness in 4-5 grades were followed by theme class meetings, self-study materials, classroom teaching, and video watching. The order of awareness rate in grades 6-9 were classroom teaching, theme class meeting, self-study of materials, and video watching. The difference of knowledge awareness rate before and after fpur kinds of health education intervention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0.01).The awareness rate of tuberculosis core knowledge of students in grades 1-9 in Qingpu District is low; the students in grades 1-3 are better at watching video health education; the form of health education in class 4-5 is better; it is better to adopt the form of classroom teaching and theme class meeting health education in grade 6-9.
Uuberculosis; Core knowledge; Students; Intervention
10.16117/j.cnki.31-1974/r.201905021
周喆(1989—),男,上海人,本科,醫(yī)師,主要從事慢性傳染病防制工作,zhougrizz@gmail.com。
2019-0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