眩暈是后循環(huán)缺血的常見伴發(fā)癥狀,多以眩暈、心煩、頭痛、嘔吐為主要臨床表現(xiàn),好發(fā)于中老年群體,且易反復發(fā)作,纏綿難愈,治療難度較大[1]。目前,現(xiàn)代醫(yī)學治療后循環(huán)缺血性眩暈常采用改善循環(huán)、抗血小板聚集、神經營養(yǎng)等常規(guī)治療,雖能快速發(fā)揮止暈、止嘔作用,但不能整體明顯改善其伴隨癥狀,且存在肝腎功能損害、胃腸道反應等不良反應[2]。相關報道證實,本病屬中醫(yī)學“眩暈”范疇,常見證型有肝陽上亢、腎陰不足和痰濕中阻等,故在臨床治療中應著重補益肝腎,并輔以化痰、息風、祛瘀之治法,進行辨證論治,療效顯著[3]。本研究觀察益腎定眩湯結合長春西汀注射液對后循環(huán)缺血性眩暈病人血液流變學、血清一氧化氮(NO)、內皮素(ET)水平及經顱多普勒(TCD)指標的影響,現(xiàn)報道如下。
1.1 入選標準
1.1.1 納入標準 符合后循環(huán)缺血性眩暈西醫(yī)和中醫(yī)眩暈證診斷標準者;年齡40~80歲,以眩暈為主訴者;經TCD、CT或核磁共振(MRI)確診,證實梗死部位為后循環(huán)者;生命體征平穩(wěn),能積極配合完成治療者;均自愿簽署知情同意書者。
1.1.2 排除標準 由于腦出血、前循環(huán)梗死、腦外傷、顱內占位性病變或炎性病變等造成眩暈者;合并造血系統(tǒng)以及心、肝、腎等臟器的嚴重原發(fā)性疾病者;妊娠期或哺乳期婦女;嚴重肢體活動功能障礙和認知功能障礙者;嚴重過敏體質或對本研究所用藥物過敏者;合并嚴重出血傾向或惡性腫瘤者;正在參與其他臨床研究或已接受同類藥物治療者。
1.2 診斷標準
1.2.1 西醫(yī)診斷標準 符合2006年中國后循環(huán)缺血專家共識的有關后循環(huán)缺血性眩暈診斷標準[4]。
1.2.2 中醫(yī)診斷標準 符合《中醫(yī)內科常見病診療指南》中關于眩暈證診斷標準[5],視物旋轉,頭暈目眩,輕時閉目即止,嚴重者則如坐舟船,甚至跌倒;次癥:眼球震顫,惡心嘔吐,腰酸腿軟,耳鳴耳聾,面色蒼白,汗出等;舌脈:舌瘦,脈細無力;起病較急,往往反復發(fā)作,或呈漸進加重。
1.3 研究對象 選取焦作市第二人民醫(yī)院2016年9月—2017年11月診治的136例后循環(huán)缺血性眩暈病人為研究對象,應用隨機數(shù)字表法將其隨機分為兩組。對照組68例,男37例,女31例;年齡41~80(68.31±7.12)歲;合并疾?。禾悄虿?4例,高血壓28例,高脂血癥16例。研究組68例,男39例,女29例;年齡42~79(67.94±7.06)歲;合并疾?。禾悄虿?3例,高血壓26例,高脂血癥19例。兩組一般資料相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存在可比性。
1.4 方法 兩組均給予常規(guī)治療,具體包括:降糖、降壓、調節(jié)血脂、改善循環(huán)、抗血小板聚集、神經營養(yǎng)以及對癥支持治療等。 對照組應用長春西汀注射液(國藥準字H20010467,河南潤弘制藥股份有限公司,規(guī)格:10 mg)每次30 mg,用0.9%氯化鈉溶液500 mL稀釋,行靜脈輸注,每日1次,持續(xù)治療14 d。研究組應用益腎定眩湯結合長春西汀注射液治療,其中長春西汀注射液用法用量同對照組。益腎定眩湯組方:何首烏30 g,枸杞30 g,山萸肉30 g,雞血藤30 g,澤瀉20 g,鉤藤15 g,黨參15 g,天麻15 g,黃芪15 g,川芎15 g,葛根15 g,半夏10 g。隨癥加減:面紅目赤者,可加丹皮、川楝子;耳鳴者,可加石菖蒲;便秘者,可加厚樸、枳實、大黃;失眠者,可加合歡皮;頭痛者,可加珍珠母、白芍;嘔惡者,可加竹茹、旋覆花。上述方劑,常規(guī)水煎過濾,取得400 mL湯汁,分2次早晚服用,連續(xù)治療14 d。
1.5 觀察指標 ①臨床療效。比較兩組治療后臨床療效。②血液流變學。采集兩組治療前后空腹靜脈血,應用全自動血液流變儀檢測血液流變學,包括低切全血黏度、血漿黏度、纖維蛋白原和紅細胞聚集指數(shù)。③血清NO、ET水平。兩組治療前后靜脈血經離心處理后取得血清樣本,低溫保存待測,使用硝酸還原法檢測血清NO水平,采用放射免疫法檢測血清ET水平。④TCD指標。應用經顱多普勒超聲診斷儀檢測兩組治療前后TCD指標,包括兩側椎動脈(VA)和基底動脈(BA)的平均血流速度(Vm)。
1.6 療效評定標準 依據(jù)《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中相關標準[6]評定療效?;救貉?、心煩、頭痛等癥狀完全緩解,中醫(yī)癥狀積分降低≥90%;顯效:眩暈、心煩、頭痛等癥狀明顯減輕,能正常進行生活和工作,中醫(yī)癥狀積分降低≥70%;有效:眩暈、心煩、頭痛等癥狀部分減輕,對正常生活和工作有所影響,中醫(yī)癥狀積分降低≥30%;無效:癥狀無明顯改善,或較治療前加重,中醫(yī)癥狀積分降低<30%。
2.1 臨床療效 研究組治療后臨床治療總有效率為91.18%,顯著高于對照組的73.53%(P<0.05)。詳見表1。
表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例(%)
注:兩組總有效率比較,χ2=6.122,P=0.013
2.2 血液流變學指標 兩組治療前低切全血黏度、血漿黏度、纖維蛋白原和紅細胞聚集指數(shù)水平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兩組治療后低切全血黏度、血漿黏度、纖維蛋白原和紅細胞聚集指數(shù)水平均低于治療前(P<0.05),且研究組低切全血黏度、血漿黏度、纖維蛋白原和紅細胞聚集指數(shù)水平均低于對照組(P<0.05)。詳見表2。
表2 兩組治療前后血液流變學指標比較(±s)
2.3 血清NO、ET水平 兩組治療前血清NO、ET水平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兩組治療后血清NO、ET水平均低于治療前(P<0.05),且研究組血清NO、ET水平均低于對照組(P<0.05)。詳見表3。
表3 兩組治療前后血清NO、ET水平比較(±s) pg/mL
2.4 TCD指標 兩組治療前左側VA、右側VA、BA的Vm水平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兩組治療后左側VA、右側VA、BA的Vm水平均高于治療前(P<0.05),且研究組左側VA、右側VA、BA的Vm水平均高于對照組(P<0.05)。詳見表4。
后循環(huán)缺血性眩暈是神經內科的常見病與多發(fā)病,主要是由于腦血管硬化和血栓栓塞所致,其能降低椎基底動脈血流速度,引起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進而產生局灶性神經功能障礙[7]。血液流變學異常、炎性因子過度分泌、血脂異常等因素均引發(fā)動脈壁粥樣硬化,其中血液流變學能維持機體臟器組織血液灌注,并促進其正常代謝活動,而血液流變學異??稍斐裳吼ざ仍黾?,對微循環(huán)灌注產生影響,提高血流阻力,形成眩暈、頭痛等臨床表現(xiàn)[8]。研究發(fā)現(xiàn),后循環(huán)缺血性眩暈病人血清NO、ET水平較正常情況明顯升高,可能是因為腦血管損傷或缺氧能損傷內皮細胞功能,從而促進ET合成與分泌,提高機體自由基含量,破壞了血管活性因子NO和ET之間的平衡,參與本病發(fā)生發(fā)展[9]?,F(xiàn)代醫(yī)學常應用經顱多普勒技術對顱底大動脈血流動力學進行無創(chuàng)性檢查,包括椎基底動脈的血流速度和頻譜形態(tài),以了解腦血管不同時期的病理變化,不僅能輔助診斷后循環(huán)缺血性眩暈,還可用于評估本病臨床治療效果[10]。長春西汀注射液作為腦血管擴張劑,具有恢復或維持腦血管生理性擴張的作用,能促使缺血區(qū)的腦血流量增加,改善缺氧腦組織代謝過程,提高腦部對于血氧的利用率,還可以明顯調節(jié)內耳血液循環(huán),特別是椎動脈供血,同時拮抗膽堿能M受體,進而快速緩解眩暈、嘔吐、惡心等癥狀,有效治療眩暈綜合征[11-12]。
組別例數(shù) 左側VA 治療前治療后t值P對照組6816.89±2.1331.64±5.38-21.0210.000研究組6817.02±2.1839.76±6.22-28.4510.000t值-0.352-8.142 P 0.726 0.000組別 右側VA 治療前治療后t值P對照組17.35±2.2932.41±5.52-20.7810.000研究組17.11±2.2440.27±6.38-28.2440.000t值0.618-7.683P0.538 0.000 組別 BA 治療前治療后t值P對照組21.70±3.3432.15±5.68-13.0780.000研究組22.21±3.4239.66±7.04-18.3850.000t值-0.880-6.846P 0.381 0.000
后循環(huán)缺血性眩暈歸屬于中醫(yī)學“眩暈”等范疇,《靈樞·口問》有云:“上氣不足,腦為之不滿,耳為之苦鳴,頭為之苦傾,目為之按”,描述了本病的臨床癥狀;《丹溪心法·眩運》曾載:“頭眩,痰擾氣虛并火,無痰則不作眩”,指出“痰”“火”等因素均能引起眩暈[13]?,F(xiàn)代中醫(yī)認為,中老年人多伴有腎氣逐漸衰退現(xiàn)象,易出現(xiàn)肝陽上亢、腎陰不足、氣血虛弱等情況,又因飲食不節(jié)、過度勞累等因素,致使痰濕亦盛,造成痰瘀互結,腦竅受阻,從而清陽不升,濁陰不降,腦府失養(yǎng),引發(fā)眩暈[14]。由此可見,本病病性屬本虛標實,以肝腎不足、氣血虛弱為本虛,火、風、濕、痰、瘀為標實,故在臨床中應以補益肝腎、息風化痰、活血祛瘀為基本治療原則[15]。
本研究所用益腎定眩湯方中何首烏養(yǎng)血滋陰、解毒祛風;枸杞、山萸肉養(yǎng)肝滋腎;雞血藤活血補血、舒筋活絡;澤瀉泄熱、利水滲濕;鉤藤清熱平肝、息風定驚;黨參補中益氣、養(yǎng)血生津;天麻息風定驚;黃芪益氣固表、利水消腫;川芎祛風止痛、活血行氣;葛根升陽止瀉、生津止渴;半夏燥濕化痰、降逆止嘔;上述諸藥合用,能起到滋補肝腎、祛風化痰、活血通絡之功效[16]。相關藥理研究表明,何首烏中成分主要有醌類、羥基蒽醌類和二苯乙烯苷類等化合物,能明顯調節(jié)機體免疫功能、抗炎鎮(zhèn)痛、降血脂、保護肝臟、預防腦缺血再灌注損傷[17];鉤藤主要含有生物堿等有效成分,不僅能降低血壓、抑制內皮細胞產生自由基,保護內皮細胞功能,具有鎮(zhèn)靜、抗痙攣、腦保護、抗血栓形成、抗血小板聚集等藥理作用[18];黨參中多含甾體類、糖類、生物堿類、黨參苷等化學物質,能發(fā)揮降低血壓、調節(jié)血糖、提高機體免疫力、促進造血功能、增加耐氧能力、改善胃腸收縮等功效[19];黃芪中主要活性成分是黃芪多糖、黃酮、皂苷等,能起到抗氧化、擴張血管、抑制血栓形成、保護血管內皮細胞、調節(jié)免疫、調脂、降糖、抗菌等作用[20]。
本研究結果顯示,研究組治療后臨床治療總有效率91.18%,顯著高于對照組的73.53%;研究組低切全血黏度、血漿黏度、纖維蛋白原和紅細胞聚集指數(shù)以及血清NO、ET水平均低于對照組;研究組左側VA、右側VA、BA的Vm水平均高于對照組。提示對于后循環(huán)缺血性眩暈病人給予益腎定眩湯結合長春西汀注射液治療,能顯著提高臨床治療總有效率,減小低切全血黏度、血漿黏度、纖維蛋白原和紅細胞聚集指數(shù),降低血清NO、ET水平,增加左側VA、右側VA、BA的Vm水平。
綜上所述,益腎定眩湯結合長春西汀注射液治療后循環(huán)缺血性眩暈,能明顯改善病人血液流變學和TCD指標,降低血清NO、ET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