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元元
摘?要:生物發(fā)酵工程以釀酒為C-STEAM中醫(yī)藥課程的切入點,弘揚傳統(tǒng)文化;學生在釀酒的過程中運用挖掘課本內容;計算釀酒原料、酒曲和水之間的比例;設計出釀酒的工藝流程;動手釀制糯米酒;測定米酒中的甲醇;反思、改進自己的釀酒過程。我們利用自己所學的知識解決現(xiàn)實問題,學生通過在真實項目中實踐對一個科學現(xiàn)象進行探索,提升科學、技術、工程和數(shù)學素養(yǎng),以達到培養(yǎng)跨學科思維目標,實踐了勞動教育。
關鍵詞:C-STEAM中醫(yī)藥課程;釀酒;跨學科思維
一、研究背景——酒在中醫(yī)里的作用
古時,酒作為藥,是巫醫(yī)的常用藥。因此,酒在什么時候出現(xiàn),酒作為藥也就出現(xiàn)了。《本草綱目》引《博物志》記載,有王肅、張衡、馬均三人冒霧晨行,一人飲酒,一人飲食,一人空腹。因為受寒和長途的疲勞,結果空腹者死,飲食者病,飲酒者健。也說明了酒的功效。酒有多種,然其功效大多為“通血脈,溫腸胃,御風寒”。酒性溫,味辛而苦甘,溫能祛寒,辛能發(fā)散,所以酒能疏通經(jīng)脈、行氣和血、溫陽祛寒;又因酒多為谷物釀造,味甘能補,故還可補益腸胃。
為了更好的認識釀酒這一古老的中醫(yī)藥文化,我們以生物興趣小組的形式組織學生進行釀酒這一STEM課程。釀酒過程包括指導學生分組、閱讀文獻、請教有經(jīng)驗的釀酒師傅、找出釀酒原理、計算釀酒中原料和酒曲的數(shù)量和比例、制作釀酒工藝流程圖、小組分工動手釀制、反思總結、進一步改進。
二、釀酒原理
(一)基本原理
通過查閱文獻和請教有經(jīng)驗的師傅,學生通過和課本知識相結合,理解釀酒的原理。高一必修一第五章的細胞呼吸一節(jié)課的內容中有酵母菌有氧呼吸和無氧呼吸的內容:酵母菌在有氧條件下,在多種酶的作用下C6H12O6+6H2O+6O2→6CO2+12H2O+能量;酵母菌在無氧條件下,進行酒精發(fā)酵的反應式:C6H12O6→2C2H5OH+2CO2+能量。
現(xiàn)實的釀酒過程中并不是簡單的將葡萄糖直接分解的過程。釀酒的材料經(jīng)過蒸煮被糊化,利于淀粉酶、糖化酶的作用。淀粉先轉化成糖,然后一部分被發(fā)酵生成乙醇。釀酒原料轉變成酒,是由一種生物群體作用的結果。酒曲中的酵母菌利用單糖轉化成酒,這叫發(fā)酵。但大米、高粱、玉米中含的是多糖叫淀粉,酵母菌不能直接利用。所以酒曲中還含有叫霉菌的一類微生物,能把多糖切割成單糖供酵母菌利用,這就叫糖化。然而一般多糖都結合很緊密,所以需要通過高溫蒸煮使多糖變松散才有利于霉菌的作用,這就叫糊化。
(二)基本流程
中國廣泛使用酒曲釀酒,基本工藝和程序是精碾或粉碎,潤料(浸米),蒸煮(蒸飯),攤涼(淋水冷卻),翻料,入缸或入窖發(fā)酵等。酒的品質主要又發(fā)酵過程決定。所用的酒曲的品質、種類,發(fā)酵的時間、溫度,都是決定性因素。
(三)聯(lián)系實際提出新問題
根據(jù)嶺南的特色,學生現(xiàn)實條件,我們以梅州客家娘酒為主要研究對象,用白糯米和黑糯米兩種材料釀制米酒。米酒是以糯米為原料,甜酒曲為糖化發(fā)酵劑,進行固態(tài)發(fā)酵釀制而成的。米酒富含維生素和有機酸,有多種易被人體吸收的糖類及多種人體所必需的氨基酸。它味甘能補,補益腸胃,具健胃和健脾等功效。黑糯米的色素屬花青色素,主要在種皮或果皮中,在釀酒的過程中黑糯米種皮上的色素會轉移進米酒中。所以黑糯米釀制的米酒營養(yǎng)價值更高。
二、計算部分
(1)浸泡時間:我們使用白糯米和黑糯米兩種原料,經(jīng)過反復實驗,確定了浸泡兩種糯米的時間。因為兩種原料質地不同(浸泡完成的標準是糯米捏開沒有白色的芯),加入糯米重量2倍的自來水,白糯米浸泡8個小時,黑糯米需要浸泡12個小時。
(2)酒曲和糯米的比例:白糯米(市售)300克,酒曲(農家自制)2克;黑糯米(市售)300克,酒曲(農家自制)3克。
(3)總酸的測定參照國標GB/T 13662—2008《黃酒》中的方法,吸取25mL待測甜酒液于150mL錐形瓶中,加入除去二氧化碳的蒸餾水25mL,搖勻,加兩滴酚酞指示劑。用0.1mol/L氫氧化鈉標準溶液滴定至微紅色30s不褪,記錄標準堿液用量,用水代替試液做空白實驗。同一被測樣品檢測3次,取平均值。
總酸含量(以乙酸計)計算公式如下:
X=1000×[c×(V1-V2)×K×F]M
式中:X為總酸的含量,g/L;為氫氧化鈉標準溶液濃度,mol/L;V,為滴定試液時消耗氫氧化鈉標準溶液的體積,mL;認為空白試驗時消耗氫氧化鈉標準溶液的體積,mL;K為酸的換算系數(shù),按乙酸0.06換算,即消耗1mol Na0HX相當于0.06g的乙酸;F為試液的稀釋倍數(shù);M為試液的體積,mL。
三、制作釀酒工藝流程圖
四、釀制糯米酒過程
(1)學生兩組,分別為白糯米組和黑糯米組。組內再次進行分工。
(2)白糯米組將糯米清洗后用清水浸泡6小時,黑糯米組將糯米清洗后用清水浸泡10小時。浸泡是為了使糯米吸收一定的水分便于蒸煮時淀粉糊化,蛋白質變性,以及發(fā)酵。
(3)在浸泡糯米的同時對需要拌曲的器皿,發(fā)酵瓶進行清洗,開水蒸煮消毒,用高濃度糯米酒進行消毒,最后晾干。
(4)將浸泡好的糯米去掉多余的水分,放入電壓力鍋隔水蒸30分鐘。蒸制是使糯米中淀粉糊化、蛋白質發(fā)生變性,同時對原料起到滅菌作用,有利于甜酒釀的發(fā)酵。
(5)蒸好后解壓,攤涼備用。溫度大致是30℃~35℃,如果溫度過高,不利于酒曲中的微生物的生長繁殖。
(6)糯米飯打松,在中間壓出一個洞,稱量好的酒曲用30℃左右的煮沸過的冷開水拌勻撒入攤涼的糯米飯中。冷開水拌曲的目的是使根霉菌孢子活化。
(7)蓋上蓋子,用布包裹放置在清涼通風之處,讓其發(fā)酵一個星期糯米酒便做好了。發(fā)酵溫度應該控制在30℃左右,有利于根霉菌的生長繁殖、產酶和發(fā)酵。
(8)把做好的酒濾出,是頭曲了。剩下的酒釀再加入涼開水,加蓋包裹再發(fā)酵一個月,得到的就是二曲了。(本次實驗測定只取頭曲)
(9)測定米酒中的甲醇含量,測定結果符合飲用標準。
五、實驗結果及其反思
(1)實驗結果:釀制好的白糯米酒口感較酸,同學們紛紛表示不滿意。大家期望中的糯米酒口感應該是偏甜的客家娘酒;黑糯米酒組口感也是較酸,并且出酒明顯比白糯米組少很多。
兩組同學都對實驗步驟進行了分析,并且再次和有釀酒經(jīng)驗的人進行交流,希望更進一步改進工藝。
(2)分析口感較酸原因:淀粉水解為葡萄糖,葡萄糖在酶作用下被氧化成乙醇,乙醇被氧氣氧化,如果溫度水分等因素控制不當,易致乳酸含量過多而味道偏酸。推測口感較酸的可能的原因是酒曲種類、發(fā)酵前溫度和發(fā)酵時間幾個原因造成。為了進一步探究實驗使用3種酒曲,分別是安琪甜酒曲:安琪酵母股份有限公司;蜜蜂甜酒曲:蘇州糧油食品有限公司;農家自釀糯米酒手工酒曲。我們通過測定白糯米在發(fā)酵前溫度分別是20攝氏度、25攝氏度、30攝氏度、35攝氏度進行發(fā)酵3天。
反思實驗結論:改變酒曲種類,使用江蘇產的蜂蜜甜酒曲;控制發(fā)酵前的溫度不超過30攝氏度。
(3)黑糯米出酒率低分析:黑糯米是黑糯稻谷脫去外保護皮層稻殼后的糙米。由于糙米是保留了內保護皮層完好的稻米籽粒,所以黑糯米具有特殊的致密結構。查閱資料和反復實驗后,改良工藝如下:a.由于黑米皮層堅硬,需要在浸泡時提高水溫,溫度為 70℃的水中浸泡黑米3h,充分浸泡后有利于淀粉徹底糖化。b.淋飯降溫后加甜酒曲糖化發(fā)酵48h后加活性干酵母發(fā)酵(安琪釀酒高活性干酵母)6到7天。
六、總結
C-STEAM中醫(yī)藥課程學習生態(tài)系統(tǒng),既整合了自主、親手操作的STEAM校內外學習,又不斷強調所參與的活動與他們的生活、周圍世界以及未來職業(yè)的聯(lián)系。本次課程學生在教師引導下,學習相關中醫(yī)藥中的發(fā)酵工程知識,自行查閱釀酒的相關文獻。以小組分工合作的形式,繪制了釀制白糯米酒和黑糯米酒的工藝流程。在釀酒過程中不斷解決遇到的實際問題,并最終通過進一步實驗、請教有經(jīng)驗的釀酒師和文獻查閱提出改進工藝的方法,提高米酒的品質。在整個課程中,從學校老師授課到查閱文獻與動手操作、與職業(yè)人士的接觸、實地考察,無不滲透著一個共同的目標:培養(yǎng)學生對C-STEAM中醫(yī)藥課程的興趣。本次課程也符合STEM教育的核心是內容——跨學科整合,這也是C-STEAM中醫(yī)藥課程的核心特征,其強調在學科整合過程中培養(yǎng)學生的素養(yǎng)與能力并解決實際問題。
參考文獻:
[1]趙中建,龍玫.美國STEM學習生態(tài)系統(tǒng)的構建[J].教育發(fā)展研究,2015,35(05):61-66.
[2]劉達玉,馬艷華,王新惠,余俊儒.黑米酒的釀造及其品質分析研究[J].食品研究與開發(fā),2012,33(09):86-90.
[3]吳瓊燕.中草藥對甜酒曲微生物發(fā)酵性能及酒釀香氣成分研究[D].華南農業(yè)大學,2016.
[4]吳進菊,陳開霜,吳國中,崔進濤,湯尚文.不同甜酒曲對甜酒釀品質和滋味的影響[J].中國釀造,2016,35(12):94-98.
[5]劉婧竟,喬發(fā)東.國內外甜酒曲研究進展[J].中國釀造,2010(09):21-25.
[6]陳世平,鄒鎖柱,吳惠芳,聶安石,陳雪.黑米黃酒工藝及產品穩(wěn)定性研究[J].釀酒科技,2006(03):75-77.
[7]張惠雄,曹銀寧.桂花甜酒釀酒曲的優(yōu)選和工藝研究[J].釀酒,2007(03):91-94.
[8]趙興龍,許林.STEM教育的五大爭議及回應[J].中國電化教育,2016(10):62-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