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珊 張菁 于寶群
摘?要:主要針對兒童童車領域,以年齡較大兒童使用的自行車為主要論述和設計對象,運用理論研究和調查相結合的方式。通過收集資 料,調查研究,理論學習入手設計兒童自行車。
關鍵詞:兒童自行車;新穎;造型;人性化
通過觀察市場上已有的童車,對于單調統(tǒng)一的造型,讓我對兒童自行車的車架造型設計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在進行頭腦風暴后,通過手繪作圖畫出自己理想的造型,然后對其進行人機尺寸計算。由于其中一個設計要點是增加使用時間效率,因此,在某些部件的尺寸計算上需要考慮一個變動范圍。緊接著對方案進行實際尺寸建模。
根據設計定位,此次設計主要是針對兒童產品進行人機設計產品,兒童自行車的大體結構及形狀與自行車相似,故計算公式采用自行車計算。尺寸計算主要包括:
1 確定曲柄長L1和中軸高H
首先從國際規(guī)定的標準輪徑中取輪徑508mm,按照車架設計的一般方法,取曲柄長 L1為輪半徑R車輪的1/2,即:
L1≈R 車輪/2=508mm÷4=127mm 為了滿足整車的運動性能,中軸高高度與曲柄長和輪半徑關系為:L1 兒童自行車規(guī)格選擇20寸,輪徑=20×25.4=508mm(輪半徑=254mm)根據自行車安全要求(GB 3565-83),曲柄端與地面應有一定距離,取此距離100,則:曲柄長度 L1≈ r車輪/2≈254/2=127mm 中軸高度h中軸≈L1+100×r 車輪/254=227mm。 鞍座與五通中心距離 H2=大腿長+小腿加足高+鞋厚-曲柄高+功能=430+367+20-127+160=850mm。 2 立管、上管長度計算: 根據人機工程學原理,一般在騎車者手臂與上胸夾角為50°左右時騎姿最為舒適。按余弦定理,易知上管長A可由下式: A=L2s+L2-2×Ls×cos50° 其中Ls為上臂長,L為襠部到鎖骨之間V字槽底的距離,可以近似用坐姿頸椎點高減去曲柄長,即:B 按照經驗方法,一般取B≈L腿-1.8L1 對于第50百分位的11-12歲的男童而言: LS=271mm、L=L坐姿頸椎點高-修正量=541mm-100mm=441mm; H大腿長=430mm、H小腿加足高=367mm L腿=H大腿長+H小腿加足高=430mm+367mm=797mm A=2712+4412-2×271×441×cos50°=338mm B 3 設計立管、前管傾角 一般地:65°≦α≦75°,65°≦β≦75°,α略大于β。其中α取大值則騎行效率高,取小值則整車穩(wěn)定性好。β取大值則車架剛性好;取小值則吸振性好。故確定α=72°,則β自行車前管、下管長度的定中的d1與d2來確定。其中d2與腳蹬寬度有關,而腳蹬寬度可取足長1/3-1/4。 按整車技術要求,對于20英寸車: d1=60×R車輪/254=60×254/254=60mm d2>89×R車輪/254=89×254/254=89mm取d2=90mm,取β=70° 4 鞍座距離地面高度H1 與小腿長、足高、大腿長等下肢功能長度有關,加適當修正量。高度一般在435-635mm。小于435mm的童車,另外還要符合GB6675-2003《國家玩具安全技術規(guī)范》。 H1=109%×會陰高+功能修正量(鞋厚、踮腳)=109%×647+25=730mm。 5 鞍座與五通中心距離H2及曲柄長度L1 查詢國家標準:“中國未成年人體尺寸”GB/T 26158-2010中的未成年男子第50百分位的大腿長、小腿加足高分別為: H大腿長=430mm、H小腿加足高=367mm 下肢長=大腿長+小腿加足高=430+367=797mm H2和L1之和要小于下肢長: H2+L1 L1=127mm?H2=H1-L1-離地高度=730mm-127mm-100mm=503mm H2+L1=503mm+127mm=630mm<797mm?合適 6 腳蹬與距離地面的安全距離H3 該距離要適當,應要保證自行車傾斜20°時腳蹬不觸及地面。另外需要考慮足尖間隙,即腳蹬和前輪胎或前泥板之間的間隙至少為89mm。 故取腳蹬與距離地面的安全距離H3=100mm。 7 車架形態(tài)與結構設計 這款自行車車架利用大雁的形態(tài)為原型,對其進行改造,表面光滑無突出物,更加安全。并在中間設計空洞,減少材料,減輕重量。 本次設計主體顏色采用金屬紅色和金屬銀色,主要適合大齡男童追求個性,彰顯自我品味。金屬光澤使得自行車配色靚麗,讓人眼前一亮。與此同時,紅色給人以熱烈、熱情、活力、動感的感受,迎合青少年兒童當下的心理需求。 自行車效果圖 參考文獻: [1]張峻霞,王新亭.人機工程學與設計應用.國防工業(yè)出版社,2010.1. [2]趙江洪,譚浩.人機工程學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第一版). [3]《中國未成年人人體尺寸》GB/T 10000-88. [4]《自行車車架》QB 1880-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