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三國演義》里,有一段膾炙人口的“關云長刮骨療毒”的故事。那位為關云長動手術的外科醫(yī)生,就是被稱為“神醫(yī)”的華佗。
華佗,生于東漢末年。他自小就立下學醫(yī)濟世的大志,歷盡千辛萬苦,終于找到距他家鄉(xiāng)近千里的西山瓊林寺,實現了多年來夢寐以求的理想——拜治化道人為師學醫(yī)。
治化道人有好幾個徒弟,各司其職。華佗初來乍到,年紀又最小,當然只能做點雜事了。他從師傅那里拿來藥單送去揀藥,把揀好的藥送去煎,再把煎好的藥給病人服下。煎藥的三師兄告訴他:“師傅領進門,修行靠個人?!币雽W醫(yī)術,得靠自己琢磨。
華佗終于想出了一個辦法,把幾個病人的名字弄了個小本本記下來,他們患的什么病,有些什么癥狀,又把師傅所開的藥及病人服藥后的變化,通通記錄下來。再從中琢磨,什么病服什么藥,病重、病輕的藥量區(qū)別,等等。這樣一來,不過幾個月工夫,漸漸讓他琢磨出一些門道來了。
他每天就在殿堂里的油燈下,掏出小本本記呀記的,不小心讓師傅看見了,師傅看著華佗的小本本,很是高興。師傅之前對華佗很少理會,看了這個小本本后,對他重視起來,還鼓勵他繼續(xù)記錄下去。據說后來醫(yī)院的病歷記錄,就是從華佗那小本本開始的。
華佗被派到藥房來練習揀藥,這里原來是兩位師兄在揀藥。師兄倆看華佗才來不久,年齡又小,就讓他來揀藥,自然有些嫉妒他。這里又只有兩把戥(děnɡ)子量藥,兩位師兄一人一把,根本就沒有華佗的份,他仍然只能干著拿拿藥和送藥去煎的雜事。
華佗很有心計,他沉住氣,首先專門熟悉藥草擱置的地方,他的記憶力很好,幾天時間就把什么藥放在什么地方都記得清清楚楚??墒菕幍年P鍵問題還在量藥上,他又想了一個不用戥子也能量藥的辦法來,那就是用手量藥。當然,這不是一朝一夕可以練成的,需要長期苦練。
華佗利用給兩位師兄送藥去煎的機會,找個僻靜的地方,解開藥包,根據方子上的劑量用手量藥。夜晚趁大家休息了,他用手抓藥再用戥子量,至于丸藥、片劑,他就數粒數,多少粒一兩。就這樣,初抓時沒準頭,時間一長,準頭有了,也不過幾個月的時間,他居然練就了“一手準”的絕活。
這天,華佗從師傅那里拿了藥單,給自己留下幾張,說要練練抓藥。師兄說:“只有兩把戥子,我們一直在用著,沒你的份了。”華佗說:“我不用戥子?!闭f著還真抓起藥來。他抓藥的速度很快,一張藥單片刻就抓好了。師兄說他胡來,立即報告了師傅。師傅并沒有立即制止他,而是讓他抓完,再按單用戥子量。這一量真把人驚呆了,百分之百地準確。
華佗用手抓藥的事情傳開了。
據說后來人們把揀藥說成“抓藥”,就是從華佗這個故事開始的。
從此,華佗常隨師傅四處看病。在家里時,師傅看病,他坐在一旁開方。經過一段時間的學習實踐,華佗醫(yī)術大為長進。師傅打發(fā)他下山,一邊行醫(yī),一邊學習。
就這樣,華佗漸漸成為了一個很有名望的大夫,他精通內、外、婦、兒、針灸各科,尤以外科最為著稱。他制作了用于麻醉的“麻沸散”,應用于各種外科手術,在我國和世界都是首創(chuàng),對后世的影響也很大。
有時華佗不開藥不扎針也能治好病人。
有一次,華佗奉召去為太守看病,望色、切脈后,他認為太守胸有積郁,必須在盛怒時才能消除胸中的積郁。華佗向太守講清病理,開完藥方走了。太守拿起藥方一看,根本不是什么藥方,而是列舉太守魚肉百姓的八件事。太守不覺大動肝火,盛怒之下,“哇”地吐出一攤血,不想他的病竟然奇跡般地好了。
華佗根據“生命在于運動”的科學論斷,創(chuàng)造了“五禽戲”。
華佗用針灸治好了曹操的“偏頭風”,曹操要留他做侍醫(yī),他拒絕了。后來,曹操的偏頭風又復發(fā)了,華佗說要根治“偏頭風”,除非打開腦顱,切除病根。曹操認為他有謀害之心,便將其殺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