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山
傳說中的三山指的是海上的三神山。《史記·秦始皇本紀(jì)》記載:“齊人徐福等上書,言海中有三神山,名曰蓬萊、方丈、瀛洲?!逼鋵崅髡f中這三座仙山是不存在的,只不過是后人為了延續(xù)三山五岳的美麗神話,就在五岳之外的名山中選擇了新的三山,它們分別是安徽黃山、江西廬山、浙江雁蕩山。
黃山
黃山位于安徽黃山市境內(nèi),原名黟山,后因傳說軒轅黃帝曾在此煉丹,故改名為黃山。黃山美景眾多,明朝旅行家徐霞客曾贊嘆黃山:“薄海內(nèi)外之名山,無如徽之黃山。登黃山,天下無山,觀止矣!”可見黃山的魅力。另外,黃山林木茂密,溪瀑眾多,有著“天然氧吧”之稱。
廬山
廬山又名匡山,位于江西省廬山市境內(nèi)。廬山上有許多急流和瀑布,其中瀑布22處,溪澗18條,湖潭14處。最為著名的三疊泉瀑布,古人稱之為“匡廬瀑布”,因為落差達(dá)155米,所以有著“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的美譽(yù),后更被稱為廬山第一奇觀。
雁蕩山
雁蕩山位于浙江省溫州市境內(nèi),以山水奇秀而聞名天下。因山頂有湖,蘆葦茂密,結(jié)草為蕩,南歸秋雁多宿于此,故名雁蕩山。唐代時期,西域高僧諾詎那因仰慕雁蕩山“花村鳥山”之美名,于是率三百弟子來雁蕩山弘揚(yáng)佛法,因此他被奉為雁蕩山的開山鼻祖。宋代時期,雁蕩山開發(fā)規(guī)模逐漸增大,共建有十八寺、十院、十六亭,是雁蕩山發(fā)展的鼎盛時期。
五岳,是中華大地五座名山的總稱,即東岳泰山、西岳華山、北岳恒山、南岳衡山、中岳嵩山、。這五座名山除了擁有引人入勝的優(yōu)美自然風(fēng)光,它們還承載著豐厚的文化內(nèi)涵。在中國古代,五岳是帝王舉行受命于天、擁有天下象征的封禪圣地。自然風(fēng)光與人文內(nèi)涵的相得益彰,使得五岳成為了中國人膜拜的圣山。
東岳泰山
泰山位于山東省泰安市境內(nèi),又名岱山,是五岳之首,有“天下第一山”之稱。泰山地區(qū)早在遠(yuǎn)古時代就已經(jīng)成為東方文化的重要發(fā)祥地之一。進(jìn)入秦漢之后,泰山逐漸成為政權(quán)的象征,被視為“直通帝座”的天堂。從秦朝開始到清代,先后有13代帝王引次親登泰山封禪或祭祀,另外有24代帝王遣官祭祀72次。正是如此,泰山成為了百姓崇拜,帝王封禪和祭祀的神山,有著“泰山安,四海皆安”的說法。
西岳華山
華山位于陜西省渭南市境內(nèi),古稱西岳,又稱太華山。華山不僅是五岳之一,更是華夏文明的發(fā)祥地之一。中華的“華”,華夏的“華”,便源于華山,由此華山有了“華夏之根”之稱。據(jù)清代國學(xué)大師章太炎和歷代專家學(xué)者考證:華夏民族最初形成并居住于“華山之周”(以華山為中心的方圓500千米范圍內(nèi)),名其國土曰華,其后人跡所至,遍及九州,華之名始廣。此外,華山還是著名的道教圣地,被道教尊稱為第四洞天。
北岳恒山
恒山位于山西省大同市境內(nèi),古稱玄武山。相傳四千年前舜帝巡狩至此,因見其山勢雄偉,遂封為北岳。另外,著名的懸空寺也坐落在恒山之中,它可是恒山十八景中的“第一勝景”。懸空寺距地面高約50米,其建筑特色可以概括為奇、懸、巧三個字。唐開元二十三年(公元735年),李白游覽懸空寺后,在巖壁上書寫了“壯觀”二字。
南岳衡山
衡山位于湖南省衡陽市境內(nèi)。戰(zhàn)國時期《甘石星經(jīng)》記載:因衡山對應(yīng)二十八星宿中的軫星,便命名為衡山,又因為軫星主管人間蒼生壽命,故衡山又名壽岳。由于衡山氣候條件比其他四岳好,所以這里處處茂林修竹,終年翠綠,自然景色十分秀麗,因而又有“南岳獨秀”的美稱。清人魏源《衡岳吟》中說:“恒山如行,泰山如坐,華山如立,嵩山如臥,惟有南岳獨如飛?!边@是對衡山的贊美。另外,衡山還是中國著名的道教、佛教圣地,道教中的“三十六洞天,七十二福地”其中有四處位于衡山之中。
中岳嵩山
嵩山位于河南省鄭州市境內(nèi),古稱外方,夏商時稱崇高,西周時稱岳山。嵩山不僅是華夏文明的重要發(fā)源地之一,還是中國佛教文化、道教文化、儒學(xué)文化的策源地。佛教的少林寺、道教的中岳廟、儒學(xué)的嵩陽書院都坐落在嵩山之中。此外,嵩山還是中國古代天文學(xué)的搖籃。元代著名科學(xué)家郭守敬設(shè)計的嵩山觀星臺距今已有七百多年歷史,它是中國現(xiàn)存最古老的天文臺,也是世界上最著名的天文科學(xué)建筑物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