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廖潔 潘不寒
內容摘要:本文對2005-2018年間中國知網(wǎng)中語言權勢的相關文獻進行梳理,分析了國內語言權勢研究的主要成果,從語言權勢的理論內涵、關系建構和主要研究話題等三方面進行了歸納總結,并探討了語言權勢研究的發(fā)展趨勢,以及從語言景觀視角開展語言權勢研究的可行性。
關鍵詞:語言權勢 權勢建構 語言景觀 人際交往話語
一.引言
語言作為人類社會發(fā)展的產(chǎn)物,在一定程度上參與反映和構建人類社會。在經(jīng)濟和文化高速發(fā)展的今天,人們對于美好生活的向往不僅包括物質層面,對語言生活的質量也提出了更高要求。同時,在經(jīng)濟全球化的背景下,多種語言與文化之間的交往碰撞也日趨激烈。社會學家布迪厄認為,即使是最簡單的語言使用,語言所擔負的也絕不僅僅是溝通的職能,它還包含一種使用者背后整個社會勢力和社會關系的力量對比和競爭過程。因此,研究語言背后的權勢關系不僅有利于從微觀層面了解人們的生活交往狀況,也有利于從宏觀角度把握國家的語言規(guī)劃政策,維護語言背后的文化平衡和社會穩(wěn)定。本文將參考國外學者的學術觀點,旨在梳理國內學者已有的語言權勢研究,探究該領域的發(fā)展脈絡,反思其研究現(xiàn)狀,以期為后續(xù)研究提供參考。
二.語言權勢的內涵與理論探究
學者段敏(2014)認為,當用“權勢”這個概念來分析人類的社會行為時,它可以有兩種含義:“行為的能力和支配他人的能力。”前者指的是人們?yōu)榱俗非笞约旱哪繕撕屠娑扇⌒袆拥哪芰?后者是支配他人的能力,即在兩個人中,如果一個處于支配地位而另一個處于服從地位,那么我們就可以說前者相對于后者是權勢一方。本文所探究的語言權勢是指在社會背景下,語言之間存在的交互關系,涉及到交際雙方,因而關注的是權勢的第二層含義,即不同群體間不平等的社會關系。
在社會活動中,權勢主要通過語言的結構層面和互動層面來實現(xiàn)(Thornborrow 2002)。社會學家布迪厄指出,語言不僅僅是人際溝通交流的工具,更重要的是,語言作為一種象征性權力,展示了“不同說話者的社會地位、權能、力量、才能、資本和知識等各種顯示權力的因素的語言表露和語言游戲”。由此我們可以看出,語言提供給我們的不僅僅是詞匯表達本身,它更能作為一種權力關系的媒介,反映出其背后復雜的權力類別系統(tǒng)。
關于語言權勢的具體內涵,學者們在不同的領域都做出了相應的探討。在社會語言學領域,“權勢”一詞最早是在1960年,由社會語言學家Roger Brown和Albert Gilman引進,他們通過考察數(shù)種歐洲主要語言稱代系統(tǒng),概括出代詞對稱的兩種基本語義關系:“權勢”和“等同”。前者指代表示禮貌客氣的尊稱形式(如拉丁詞vos),后者體現(xiàn)表示親近隨和的通稱形式(如拉丁詞語tu)。1972年,他們對“權勢”提出了更明確的定義:“一個人在某種程度上可以控制另外一個人的舉止,他對后者就具有權勢。權勢是一種至少在雙方之間才能產(chǎn)生的關系,話語雙方對于這種非對稱的形式的選用,表明各自在等級社會中身份地位的異同以及在錯綜復雜的人際關系中角色的認定?!睂W者任育新(2015)則以語言順應論(Verschueren 2000)為基礎,將權勢定義為“交際網(wǎng)絡中受到交際需要的語用驅動而通過話語構建的交際者之間的一種動態(tài)關系”,意在凸顯權勢的交際屬性和語用屬性。在外語學學科的其他領域,例如翻譯學中也存在與語言權勢相關的理論,如語言勢差論(羅世平 2006),以及在各種文學研究中存在的關于“權勢和自由的變遷”的討論(王中 2007)。
隨著對語言權勢內涵理解的加深,學者們還嘗試著去構建權勢關系模型。賴良濤(2009)提出可以從語言的意識形態(tài)層(如社會中強勢統(tǒng)治階層可以把反映其意識形態(tài)的社會方言確定為標準語言)、語類選擇與控制(如現(xiàn)代社會中的庭審中,處于支配地位的執(zhí)法機構事先規(guī)定了庭審語類的形式)、話語方式的選擇(如網(wǎng)絡媒體資源帶來了新的話語方式后,強勢和弱勢階層都爭取利用其發(fā)出自己的聲音,爭奪有利的社會等級地位)、話語范圍的選擇(如西方主流媒體宣揚的“全球化”,但實際新聞內容更多體現(xiàn)的是“歐美化”,以加強其在全球社會中既有的支配性權勢地位)等四個角度建構語言權勢,并指出交際者可以基于情景語境、交際目的來自由選擇適當?shù)恼Z言資源,以爭取維護有利的權勢地位。此外,學者任育新(2015)在Paramasivam(2007)所做的話語建構策略的基礎上(即話題控制、副聲道信息、幽默、提問質疑、模糊限制語、重復、沉默、停頓、打斷),將話輪控制、話輪轉換等策略也納入其中,提出在當前語境下,從說話人說什么(話語內容)和怎么說(話語方式)來建構各種權勢關系。
以上我們可以看到,國內學者對語言權勢的內涵和理論建構已有一定探究,但整體所涉及的領域廣度和深度仍顯不足,缺乏更加全面和系統(tǒng)的理論模型。
三.語言權勢研究的主要話題
基于以上關于語言權勢的內涵和理論,學者們在具體領域開展了相關研究,涉及日常人際交往、學術互動、文學作品、訪談、翻譯等多個方面,以及語言內部的語音、語法、詞匯等多個視角。總體來看,語言權勢研究集中于人際交往話語和多元文化中的語言選擇這兩個層面。
1.人際交往話語層面
人際交往方面,學者段敏(2014)從語音、詞匯和語用三個角度來分析會話中的語言權勢,研究發(fā)現(xiàn),在會話過程中,交際者語音語調的高低變化、詞匯的選擇和話輪的控制,在一定程度上能夠反映出“會話中隱藏的”交際者之間的權勢關系。例如在醫(yī)患雙方的會診中,醫(yī)生(即擁有權勢的一方)說話往往會使用降調,而患者卻常常使用升調來表達他們對醫(yī)生的敬畏、禮貌以及話語的不確定性;在母子談話中,位于權勢一方的母親偏好使用高或中級情態(tài)動詞(如must,ought to)來顯示他們的權威,而非權勢一方的兒子一般會使用低或中級情態(tài)動詞(如may,could)來表示他對母親的尊敬;在朋友之間的交談中,有的人健談,頻繁地發(fā)起話輪和提出新的話題,而有的人則相對寡言,只是作出回應而已,因此他們中間總有一個話題掌控者,即具有權勢的一方。
不僅是在日常的人際交往中,在學術交流互動方面同樣體現(xiàn)了語言權勢。任育新(2015)以高校博士論文開題報告會為例,考察了漢語學術互動中專家建議者對其權勢的建構,他認為專家建議者在學術會話中主要建構了四類權勢,即機構性高權勢、個人高權勢、(與被建議者)同等權勢和個人低權勢,并指出這些權勢的建構和動態(tài)調整受到滿足當前交際需要的語用驅動,包括有效實施建議的交易型目標、履行該實踐社區(qū)所預期的社交權利和義務、滿足參與者的面子需求等,因而他認為權勢的建構實際上是一種語用策略。
還有學者指出電視訪談中也存在話語權勢的博弈,例如蔣躍、李璐(2010)通過對比分析對話中采訪者與被采訪者各自使用模糊詞語(如人稱、情態(tài)、緩和語等)的情況,發(fā)現(xiàn)對話雙方分別傾向于使用不同數(shù)量和不同類型的模糊語來表現(xiàn)各自的立場,表達各自的意識形態(tài),以及直接或間接地確立各自在對話中的權勢地位,研究同時驗證了模糊語的使用可以達到自我保護、表示禮貌或使說話更具客觀性和代表性的目的。
范彩霞(2000)指出,交際話語中存在兩種語言標記“權勢”和“等同性”,前者指交際雙方社會地位的差距,后者涉及到交往雙方共享的某些社會特征,如宗教、性別、年齡、出生地、職業(yè)等,以及打算在多大程度上共享親密行為等因素。她從語音、語法和詞匯三個方面進行闡述,指出這兩種語言標記都將成為說話者在說話時,在特定的社會環(huán)境中,定位自己所憑借的一種方式。陳松岑(1989)則對人際交往話語背后權勢地位的差別進行了總結,他認為這種差距可以是輩分的高低、年齡的長幼、財富的多少、學識的深淺和體力的強弱等。比如父母和子女之間,長輩和晚輩之間,老師和學生之間,雇主和傭仆之間,上級和下屬之間都存在一種權勢關系。除此之外,江結寶(2005)認為,地位、身份、職業(yè)、修養(yǎng)、品格、相貌、甚至生存的自然環(huán)境(如城市和鄉(xiāng)村)、地區(qū)經(jīng)濟發(fā)展狀況等方面的差異, 也可以形成語言權勢關系。
2.多元文化中的語言選擇層面
在社會雙元或多元的文化背景下,對于語言的選擇成為不可忽視的問題之一。一方面,有學者對于實地語言景觀進行了探索,例如蘇杰(2017)通過研究上海的城市語言生態(tài)系統(tǒng)中,私人標牌所體現(xiàn)出的語言權勢與該城市生態(tài)系統(tǒng)中的文化權勢的關系,發(fā)現(xiàn)官方領域語言景觀能夠較準確地體現(xiàn)出官方意識形態(tài)中的語言權勢與所對應的群體的社會地位(官方標牌的主導語言全部為漢語),而私人領域的語言景觀中的語言權勢則與群體社會地位存在錯位,并且指出這種錯位主要是由文化權勢的影響造成的(例如私人標牌中,由于英語對應的文化權勢過高,英語的語言權勢也獲得了過度的提升,甚至在某些方面超過了漢語)。
另一方面,還有學者(曹湘洪,王麗 2009)對烏魯木齊市維吾爾族城市居民的語言選擇進行研究,發(fā)現(xiàn)盡管總體上維吾爾語仍是該地區(qū)維吾爾族人的強勢語言,但該群體在同一次維吾爾語對話或交談中兼用漢語的現(xiàn)象逐漸普遍;此外,在具體語域里的說話人的語言選擇也存在“權勢”的影響(例如在有“權勢”差異的交際中,維吾爾語使用量增多,而在“對等”和“既沒權勢,也沒對等”劃分的交談中,維漢夾雜和漢語使用量增多),這反映出維吾爾族地區(qū)在社會化以及雙語教育的影響下,漢語的語言權勢逐漸提高。對該地區(qū)語言權勢的分析研究,從一個側面展示了新疆多元文化背景下維吾爾族言語共同體的社會語言特點,同時也折射出語言規(guī)劃中少數(shù)民族言語社區(qū)語言變異的某些特征和規(guī)律。
3.其他層面
除了以上兩個研究相對集中的層面之外,在外語學科的其他領域,也存在關于語言權勢的探討。在翻譯研究中,學者王富(2012)運用語言勢差結構理論,以阿拉伯帝國、十字軍東征時期的西歐、遼夏金元清帝國的翻譯為例,指出高權勢低語勢文化對低權勢高語勢文化的翻譯具有非殖民性,證明語言勢差在翻譯中的確發(fā)揮了重要的作用,是權力勢差所無法取代的,為反思當前翻譯研究的泛權力論和權力決定論,區(qū)分語言文化之間的自然同化與強迫同化提供了理論支撐;在文學研究中,對于語言的變遷中存在的與權勢的關系,郝慶軍(2008)在對魯迅先生晚期雜文的研究中,指出魯迅先生正是從語言的變遷中看到了“權勢”的轉移,發(fā)現(xiàn)了這種壓迫機制產(chǎn)生的秘密方式,因而用自己的雜文同參與生產(chǎn)這種壓迫機制的人(不管是朋友還是師長)開展論爭,以筆代槍,在語言層面反抗壓迫并建立起己方的語言權勢。
四.結語
從以上文獻研究可以看出,對于語言權勢的研究理論龐雜,涉及面廣,但是研究視角相對局限,大多數(shù)研究還是從人際交往的視角出發(fā),關注話語互動層面,著眼微觀視角,聚焦于語言內部的特點,而缺乏以更宏觀的視角關注語言權勢的社會性,從語言外部如公共空間領域的語言運用層面來對語言權勢作出系統(tǒng)分析。
從根本來上說,語言權勢與社會的發(fā)展具有不可切分的緊密聯(lián)系,同時隨著全球化的發(fā)展,以及中國逐步走向世界舞臺的中央,從社會和文化的角度分析語言權勢,有助于為我國語言政策的制定和語言規(guī)劃的方向提供科學的依據(jù),并及時做出調整。近幾年興起的語言景觀視角,不僅關注了社會公共空間領域的語言關系,還以更宏觀的角度從語言外部研究語言權勢關系,是一種潛在的研究趨勢。
參考文獻
[1]段敏.2014.語言學的視角淺析會話中的權勢關系[J].當代教研論叢,(03):13-14.
[2]任育新.2015.學術互動中權勢關系建構的語用分析[J].現(xiàn)代外語,(02):147-153.
[3]羅世平.2006.后殖民語言勢差結構理論[J].四川外語學院學報,(04):61-65.
[4]王中.2007.現(xiàn)代小說語言:在權勢與自由之間[J].世界文學評論,(01):288-289.
[5]賴良濤.2009.語言與權勢構建[J].外國語言文學,(03):159-163.
[6]蔣躍,李璐.2010.英文電視訪談節(jié)目中模糊語言構建權勢關系的分析研究[J].外語教學,(01):27-28.
[7]范彩霞.2000.權勢因素與等同性的語言標記[J].成都師專學報,(03):83-83.
[8]陳松岑.1989.禮貌語言[M].北京:商務印書館.
[9]江結寶.2005.權勢關系中弱勢角色的禮貌語言特點初探[J].語言文字應用,(04):53-56.
[10]蘇杰.2017.上海私人標牌中的語言權勢與文化權勢[J].語言戰(zhàn)略研究,(02):27-33.
[11]曹湘洪,王麗.2009.多元文化背景下的語言選擇—以烏魯木齊市城市居民為例[J].云南師范大學學報,(06):17-22.
[12]王富.2012.高權勢低語勢文化對低權勢高語勢文化的翻譯[J].井岡山大學學報,(02):125-126.
[13]郝慶軍.2008.從語言變遷看權勢轉移[J].天津社會科學,(04):91-93.
[14]Thornborrow,J.2002.Power Talk:Language and Interaction in Institutional Discourse [M].London:Pearson Education.
[15]Verschueren,J.2000. Understanding Pragmatics[M]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16]Paramasivam,S.2007.A discourse-oriented model for analyzing power and politeness in negotiation interaction:A cross-linguistic perspective[J].Journal of Universal Language 8:91-127.
基金項目:華中農(nóng)業(yè)大學2019年大學生科技創(chuàng)新基金(SRF)(2019387),項目名稱:語言景觀視角下武漢市主要商業(yè)街公共標牌的語言權勢研究。
(作者介紹:余廖潔,華中農(nóng)業(yè)大學外國語學院學生,研究方向:語言學與翻譯;潘不寒,華中農(nóng)業(yè)大學外國語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語言學與翻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