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慶紅
【摘 要】學生是處于發(fā)展中的人,一方面,他們的心智還不成熟,正在成長;另一方面,他們又具有巨大的發(fā)展?jié)撃埽诔砷L的過程中往往會表現(xiàn)出令人意想不到的驚喜。這就需要教育工作者們關(guān)注學生成長過程中的各種問題,尊重學生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以發(fā)展的眼光看待學生,用發(fā)展的思維解決學生的問題,以促進學生健康成長。
【關(guān)鍵詞】發(fā)展;陽光;培養(yǎng);學生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1270(2019)24-0242-02
《基礎(chǔ)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提出了發(fā)展性教育評價的理念,它關(guān)注讓學生學會更多的學習策略,給學生提供表現(xiàn)自己所知所能的各種機會,通過評定形成學生自我認識和自我教育、自我進步的能力。然而,在實際教育教學中,面對成長中的學生,我們卻常常會陷入固定化思維模式,用既定的標準要求學生,或者給學生貼標簽,導致學生在學習生活中被動學習、被動接受,缺乏主動,為了迎合成人的所謂標準,壓抑自己的個性。美國斯坦福大學心理教授提出成長型思維模式的概念,認為“人的能力、智力等是變化的,可以拓展”的。這與我國《基礎(chǔ)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提出的發(fā)展性評價是一致的。成長型思維,就是用發(fā)展的眼光看待學生,相信學生是可以改變的。筆者就個人的一些實踐談一點思考。
一、一堂思品課的啟示:以辯證的思維看待不同性格的學生
我在上三年級的《品德與社會》課時,其中有一節(jié)課帶給了我許多的思考。這是一堂三年級的品德課,我給孩子們講到“共享友愛陽光”這個單元時,向孩子們提了一個問題:“你和好朋友周末決定一起出去玩兒,你想去游樂場,而他想去博物館,你們只能去一個地方,怎么辦呢?”
孩子們沉默了。我想,他們在面臨著友誼的眾多選擇時,也在權(quán)衡著自己和朋友在各自心中的位置,也許會估摸著太堅持自己的意見是自私的,自己的意見卻又難以割舍。
過了一會兒,一個孩子舉手回答:“我們可以‘石頭剪刀布,三局后誰贏的多就聽誰的?!?/p>
“我們可以讓旁觀者投票,看誰的票多就去哪里!”一個男孩自信地回答。
“可以拋硬幣!”“可以抓鬮!”
這時,我注意到教室靠右邊上倒數(shù)第二排坐了一個梳著馬尾辮的女孩,她端坐著,把手規(guī)矩地放在課桌上,手端端地舉著。我微笑著,提示她起來發(fā)言。
她站起身來:“我覺得我們可以就去她(好朋友)想去的地方,我……我的可以不去?!?/p>
我夸獎她道:“這位女同學為了友誼犧牲自己選擇朋友的想法,老師覺得她懂得謙讓,會為別人考慮,她一定會有許多的朋友!”我剛夸完,全班就響起了熱烈的掌聲,這位女同學高興地又端端正正地坐下了。
回到家里,我想了很多。到底對于孩子們的成長而言,教育他們“犧牲、付出”與“公平、獨立”是否是相矛盾的呢?孩子們需要在友誼中付出,在相處中懂得為別人考慮問題;同樣,孩子們也需要公平,這也是人際交往的一個重要原則,一味地付出并不是解決交往問題的最佳辦法。
這個問題在一些老師看來可能是一個很矛盾的問題,但其實并沒有那么復雜,他難以用是非正誤來判斷。觀察身邊的孩子,我們會發(fā)現(xiàn)男同學們通常在決定某個問題時劃拳決出勝負,而女同學則相對比較敏感,處于弱勢地位的女生喜歡為對方著想,她們更多喜歡這次聽你的下次聽我的的方式,花更多的時間維護友誼。老師們?nèi)菀追赶乱粋€錯誤,習慣以自己的標準去要求孩子,自己認為好的就肯定,自己認為不好的就否定。孩子們在人際交往中并沒有唯一的準則,因為每個孩子的性格是不同的,想法是不同的,解決一個問題的方式也是不同的,我們不能評價每一種方法對于孩子們來說是否最好。就像甘于處于弱勢的女孩可以獲得班級大多同學的喜愛,較為強勢的孩子通常有幾個好友,有時也會得罪一些同學。身為師長,我們更重要的是教育孩子們心中有愛,讓他們通過協(xié)調(diào)找到更合適的方法,而不是簡單的用所謂的標準去評價去改變他們的選擇。
二、一個“問題”學生的改變:以發(fā)展的思維看待“問題”學生
一天早晨,我從三八班教室外走過,發(fā)現(xiàn)一個瘦瘦的男孩背著書包遠遠地站在離教室門有好幾米的地方,教室里老師正在講課,一看就知道這個男孩子遲到了。我問他:“怎么會遲到?”他不吱聲音,我就蹲下來跟他說:“遲到了,本來就做錯了,你再不進去,就是錯上加錯了。進去吧,給老師承認錯誤,老師會原諒你的?!苯Y(jié)果他還是一動不動。我見說服教育不奏效,只好先把他牽進教室,等下課再說。
下課時,該班的老師告訴了我一些這個孩子的情況:他叫智麟,父母極少來學校,孩子每天都是自己走路上下學;三天兩頭老遲到,每次批評他都不管用,脾氣還很倔;學習又差,不及格是常事……老師談到他時都邊搖頭邊嘆氣,一種拿這個孩子無可奈何的感覺。我感覺到這個孩子已經(jīng)被老師貼上了“問題”孩子的標簽。
第二節(jié)下課后,我找到智麟,首先夸他每天自己走路到學校,在我夸他時,發(fā)現(xiàn)他的嘴角抿笑了一下。我輕聲問道:“今天是什么原因遲到呢?”他囁嚅著“沒吃飯……”我還算聽清楚了,心中不覺一緊,我趕緊從辦公桌抽屜里拿出準備餓了時候加餐的餅干,拆開放到他手里說:“吃吧?!彼叧赃吅臀艺f了家里的情況。他的父母在智麟很小的時候就離婚了,母親再婚后很少來看他,父親打工早出晚歸的,常常在智麟還沒起床時就出門了。家里只有一個年邁的奶奶,奶奶身體不好,生活勉強能夠自理,根本無法照顧孫兒。早晨都是爸爸給他一兩塊錢,在上學路上買早餐。但是爸爸很忙,智麟起床后常常見不到爸爸,許多時候他爸爸去上班時忘記給早餐錢,智麟就在家里等爸爸,實在沒等到爸爸,他就只好餓著肚子來上學。聽他說完,我內(nèi)心充滿了對這個孩子的心疼?!皢栴}”孩子的產(chǎn)生往往都是有家庭原因的,再加上我們有的老師喜歡用一種固定化的模式去看待孩子身上的問題,認為遲到就是睡懶覺,認為學習差就是不努力……而常常忽略了他們只是發(fā)展中的孩子,心智還不成熟,遇到問題暫時還沒有獨立解決的能力。我們需要尋找問題的根源,幫助孩子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
我對智麟說:“你的名字多好??!智,表示有智慧,會動腦筋想辦法;麟,就是麒麟,傳說中的一種神獸,所到之處會給人們帶來祥瑞。爸爸媽媽給你取名“智麟,就是希望你能夠動腦筋想辦法解決學習生活中的困難,成為一個才能杰出的人?!彼贫嵌乜粗?,我問道:“爸爸經(jīng)常在早晨上班前忘記給你早飯錢,你覺得有辦法解決嗎?”他想了想說:“能!爸爸晚上回家時,我就讓爸爸先把錢給我。”我拍拍他的肩膀說:“男子漢就要這樣想辦法解決問題,曾老師相信你!從明天開始就不能來遲到了哦!”他自信滿滿地答應了。
第二天,他們班的蔡老師告訴我:“智麟今天沒有遲到了!”我請蔡老師幫我?guī)删湓捊o小智麟:“曾老師知道智麟沒有遲到,很高興。曾老師相信智麟以后也不會遲到的。”
過了一周,我又從三八班教室過,正是下課時間,我在教室里找到小智麟,周圍一下子就圍上來好幾個同學,我還沒來得及說話,一個同學就說:“智麟都沒有遲到啦”我發(fā)現(xiàn)小智麟不好意思地笑了。這時,旁邊另一個孩子補了一句:“但他還是不完成作業(yè)!”我微笑著說:“我們每個人都是一點一點進步的!智麟以前那么愛遲到的缺點都改掉了,我們相信他在學習上也會慢慢進步的。今天多做一道題,明天多做一道題,以后他也會和大家一樣把作業(yè)上的題都做完的。”周圍的同學都相信地點點頭,我看著小智麟,問:“能做到嗎?”他小聲而又自信地說:“能!”
期末考試成績出來,小智麟破天荒地語文72分,數(shù)學79分,都及格了,而且都遠遠超過60分。孩子是成長中的人,在這個過程中,需要我們教育工作者持續(xù)地給他支持和力量。散學典禮那天,我買了兩本小孩子喜歡看的課外書《淘氣包馬小跳》和《窗邊的小豆豆》。等他從班上出來時,我叫上他,對他說:“這學期你想辦法,堅持做到不遲到了,學習也進步了,老師很喜歡你。老師想送給你兩本書,但又擔心你暑假讀不完,就希望你來決定。能讀完,老師就全送你,不能讀完,老師就留下一本?!彼肓讼胝f:“能讀完!”看到他高興地抱著兩本書離開辦公室,我也會心地笑了。
這兩個案例反映了在家庭以及教育教學中我們常常易落入的一種固定化的思維模式,這種以固定標準來要求學生,以實施控制性教育為主的教育方式,不利于學生的教育培養(yǎng)。而當我們看待學生的思維方式發(fā)生變化,以辯證發(fā)展的眼光看待孩子時,眼中的孩子將隨之發(fā)生變化,處置方式隨之發(fā)生變化,最終產(chǎn)生不同的教育效果。每一位教育工作要切實貫徹《基礎(chǔ)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的要求:教育評價要關(guān)注個體的處境和需要,尊重和體現(xiàn)個體的差異,激發(fā)個體的主體精神,以促使每個個體最大可能地實現(xiàn)其自身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