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平枝 夏雨璇
[摘 要] 學前師范藝術教育應以培養(yǎng)學前師范生的教育智慧為旨歸,然而當前我國學前師范藝術教育普遍存在“工具理性”偏差,缺乏“師范性”和“學前性”,忽視學生深度學習,漠視學生實踐能力等問題。根據(jù)教育智慧的內(nèi)涵和生成規(guī)律,學前師范藝術教育應通過培養(yǎng)學生的藝術教育使命感,建立“藝術素質(zhì)”的藝術教育理念,發(fā)展藝術教育中的師愛,讓藝術教育感人肺腑;應通過平衡工具技術理性與價值理性,深刻揭示幼兒的創(chuàng)造性和學習特點,讓藝術教育富有理性之光;應通過建立“為理解而教”的教學旨趣,激發(fā)學生意向性深度學習的能力,讓藝術教育富有靈性之妙;應通過建立和發(fā)展藝術實踐智慧的目標、藝術教育見實習、師徒學習、藝術成果匯報等途徑,讓學生具有藝術教育的實踐之能。
[關鍵詞] 教育智慧;學前師范藝術教育;教育改革
學前師范藝術教育一直是學前師范教育改革中的一個繁難問題。首先,藝術教育并不等于專業(yè)的藝術培養(yǎng),如何定位,如何制訂學前師范藝術教育的目標一直眾說紛紜。其次,學前師范藝術教育應該平衡藝術的“術”、藝術的“審美”和藝術促進發(fā)展之間的關系,但如何平衡常常讓我們莫衷一是。第三,學前教育的藝術教育不等同于專業(yè)的藝術教育,在課時有限的條件下如何進行理想的學前師范藝術教育也是一個兩難問題。一方面,藝術教育課時量和課程內(nèi)容安排過多影響理論課程學習;另一方面,安排過少學生則可能難以把握藝術的真諦和技能,難以勝任未來幼兒園教師的職業(yè)要求。在“朝向教育智慧師范教育改革”的系列文章中,筆者討論了學前師范教育理念變革、[1]目標重構、[2]教學方法改革[3]和教育實踐變革。[4]我們希望繼續(xù)在教育智慧視角下分析學前師范藝術教育改革的必要性,闡述教育智慧與學前師范藝術教育的關系,進而提出學前師范藝術教育改革的思路,使藝術內(nèi)在于教育,教育也成為藝術。[5]
一、學前師范藝術教育改革的必要性
(一)學前師范藝術教育“工具理性”偏差
行為“理性”(rationality)是指人的行為邏輯和目的。馬克斯·韋伯(Max Weber)將人的行為“理性”分為兩種:價值理性和工具理性?!皟r值理性”重視行為的意義和人類福祉的美好追求,如倫理的、美學的、宗教的等,強調(diào)動機和手段的合理,不計較結果。而不忘初心、責任感、美感是“價值理性”的體現(xiàn)。相反,“工具理性”強調(diào)技術和效益最大化,忽視情感和精神價值。[6][7]“工具理性”和“價值理性”是對立面的統(tǒng)一,偏重哪一種理性都會導致因理性偏差帶來的各種問題。當前學前藝術教育存在偏重“工具理性”的傾向。
首先,學前師范教育院校所開設的鋼琴、素描、油畫等藝術課程,強調(diào)高強度的藝術技能訓練,缺乏引導學生去感悟藝術之妙,體驗藝術之美,感受藝術之趣以及藝術對人發(fā)展的價值。為了達到教師要求的技藝水平,學前專業(yè)師范生投入大量的機械練習,鮮少對藝術的真諦和教育價值進行思考和反思,結果造成師范生的功利和浮躁,切斷了藝術和生命的血脈關系,進而也遮蔽了藝術的魅力,影響了藝術對美好生活的促進,對學生發(fā)展價值的實現(xiàn)。其次,學前師范藝術教育的輿論氛圍是“工具理性”的,如獲獎、考級和藝術技能高超往往是大家羨慕和稱贊的對象,而審美能力、藝術素養(yǎng)、精神的豐富往往少有人關心。再次,在學前師范生主導的晚會和成果匯報中,觀眾看到的更多是各種藝術技能的展示和匯報。
“工具理性”正在消解著生命的價值,抹平生命的深度。[8]作為富含人文精神的藝術教育,一旦戴上“工具理性”的面具,藝術的自由和精神的豐饒就無從談起,[9]體現(xiàn)在藝術教育中就是刻板的教學方式限制了藝術本有的創(chuàng)造自由,過于追求藝術技藝的工具技術理性,導致藝術教育無法產(chǎn)生“進化”以及產(chǎn)生“藝術的精神”,藝術教育難以搭建通往心靈的橋梁。這會讓藝術教育失去其“人”和“生命”的內(nèi)核,教育智慧也就喪失了生長的土地。
這樣畢業(yè)的學生到幼兒園就會變成“工具理性”的教師和園長,關注幼兒的藝術技能教育,重視自己和教師的藝術獲獎和特長。如果成為家長,會熱衷于培養(yǎng)孩子的藝術技能,讓孩子參加各類藝術特長班,關心孩子彈琴、跳舞、繪畫、歌唱等藝術技能的獲得。以藝術技能壓抑幼兒的藝術天賦,將會破壞家庭和幼兒園的學前教育生態(tài)環(huán)境。結果,過度強調(diào)藝術技能會導致藝術教育的內(nèi)容非藝術化,而忽視藝術教育的愉悅性便導致藝術教育的手段非藝術化。[10]
(二)學前師范藝術教育未凸顯其“師范性”和“學前性”
學前師范藝術教育既應該體現(xiàn)其“藝術性”,同樣也應該凸顯“師范性”和“學前性”。其“師范性”首先要為學生“學高為師,身正為范”打基礎,既要有藝術教育的知識和技能“學高為師”,又要通過藝術教育加強精神世界和職業(yè)境界的個人修煉“身正為范”。其“學前性”就是要研究幼兒的發(fā)展規(guī)律,把握學前藝術教育的特點,能夠通過學前藝術教育促進幼兒的發(fā)展。然而,當下的學前師范藝術教育并未很好凸顯其“師范性”和“學前性”,具體表現(xiàn)在如下三個方面。
首先,重視藝術技藝的訓練,忽視藝術教育對師范生審美情趣、生命價值、生命感悟和生命關愛的教育,這些將影響師范生高尚人格、師德師風、職業(yè)認同以及理想等“師范性”特質(zhì)的形成。藝術是形式的藝術,更是審美的、生命的藝術;是專業(yè)領域的藝術也是可以促進人發(fā)展的藝術。在進行藝術教育時,究竟是按照專業(yè)的方向培養(yǎng),還是按照發(fā)展工具的方向培養(yǎng)?這有兩個基本的流派:藝術的工具論和藝術的本質(zhì)論。藝術的工具論將藝術作為兒童發(fā)展的重要手段和載體,強調(diào)通過藝術促進發(fā)展;藝術的本質(zhì)論則強調(diào)藝術課程的系統(tǒng)學習,藝術技能的系統(tǒng)訓練和藝術能力的提升,重視通過教育獲得藝術知識和技能。[11]作為學前教育的藝術教育,應該更強調(diào)藝術促進發(fā)展的工具性價值。這里的“工具性價值”與“工具理性”是截然不同的。
其次,由于課時有限等原因,藝術教育的內(nèi)容和教學安排忽視“如何教”的知識和能力。作為未來的幼兒園教師,既要接受藝術技能的訓練,也要學習“如何教如何影響幼兒”的知識,擁有如何教如何運用藝術促進幼兒發(fā)展的能力。學前師范藝術教育的價值不是為了藝術的教育,而是通過藝術的教育,如何通過藝術教育促進幼兒的全面發(fā)展而不僅僅是藝術領域的發(fā)展正是學前藝術教育的重要價值。
最后,學前師范藝術教育并未凸顯“學前藝術教育”的特點。學前師范藝術教育較少關注學前兒童藝術發(fā)展及其教育的規(guī)律,較少研究學前兒童藝術體驗和表達特點。學前兒童不是一張白紙,而是天生的藝術家,他們具有人類進化和遺傳的豐富天性和巨大潛力。對待這些天生的藝術家,我們應該怎樣進行藝術教育?一味強調(diào)藝術技能的教育,則可能使幼兒在被“教”的過程中,喪失了天賦的能力。這樣的藝術教育看似“得”,實則是“失”。[12]幼兒為什么不會畫畫?因為教師(家長)的“教”而不會畫畫。一個5歲的幼兒可以把生氣的爸爸畫得怒發(fā)沖冠,每一個毛孔都充滿了怒火,具有極強的表現(xiàn)力和感染力。而如果臨摹和模仿教師畫畫,幼兒則會失去了這種天賦的表現(xiàn)力。畢加索曾感慨:為了像一個 6歲的孩子那樣作畫他用了一生的時間。
(三)學前師范藝術教育忽視學生的深度學習
學前師范藝術教育忽視學生的深度學習體現(xiàn)在如下幾個方面:首先,學前師范藝術教育重視“知識本位”和“技能本位”,習慣以藝術課程的知識和技能邏輯安排教學內(nèi)容,把藝術知識技能的記憶和掌握作為藝術教育的主要任務和目標,結果陷入藝術教育的極端本質(zhì)論,[13]卻忽視了藝術的本質(zhì),即對美的感受、體驗、表達和創(chuàng)造,是以“形象思維”和“直接經(jīng)驗”為中心的。其次,重視記憶忽視理解和應用,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都是圍繞“知識和技能”而展開。主要的學習方法是記憶和技能的練習。學生習慣記憶藝術知識而不是感受、體驗、表達和創(chuàng)造美的事物,更不會理解和應用所學的理論和技能解決實際問題。[14]例如,學前兒童美術教育課程中,教師教授了學前兒童發(fā)展理論和美術教育理論,學生在課堂上也能對答如流,甚至在相關的理論考試中取得不錯的成績,但是他們卻不能對兒童的畫作進行專業(yè)而智慧的評價和指導??梢?,學生對于藝術教育的理論認識是膚淺和識記層面的,缺乏思維的深度加工和實踐的主動應用,并沒有理解和內(nèi)化所學知識。這樣學習所得到的知識是無法“轉(zhuǎn)知成智”的“脆弱性知識”。[15]第三,重視模仿忽視創(chuàng)造。在學前師范藝術教育中,教師很少提供學生創(chuàng)造和創(chuàng)作的機會,教學任務基本是模仿和學習,學生藝術教育理論學習機械表面,關注藝術技能的完成度和熟練程度,如關注學生繪畫的完成度、技能、好看或相似,缺乏創(chuàng)造性表達的體驗,不能深刻把握藝術的真諦。
缺乏深度學習的師范生進入幼兒園后,欠缺獨立思考能力,教育思想和教育智慧匱乏,在課程的建設中追風,在學習中機械模仿,難以獲得真正的成長。例如,對于優(yōu)秀的藝術活動案例,幼兒園教師往往是依樣畫葫蘆,從準備的材料到活動的每一個環(huán)節(jié),甚至教師的一些用語,都搬到自己的藝術教育中。但是,卻“學得越多,越迷?!薄16]不會遷移難以進步,就像熊瞎子掰苞米。這些教師在指導幼兒時,會把在師范院校教授教師的風格和關注點拷貝到自己的教育教學中,只關心像不像,美不美,而不會欣賞幼兒獨特的想象,大膽的用色和童真的表達,最終的結果就是“教”的越多幼兒“失去的潛力”就越多。
(四)學前師范藝術教育漠視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yǎng)
實踐能力和實踐智慧是教育智慧的落實和效果體現(xiàn)。盡管在師范院校的學習中,藝術知識、技能、審美和藝術教育的知識是主要的著力點,但是藝術教育的基本實踐能力和初步實踐智慧也是不可或缺的。這應該是學前師范藝術教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然而,這方面的教育和培養(yǎng)被嚴重漠視,結果帶來諸多問題。例如,師范生實習時甚至入職后都“不敢”上幼兒藝術活動課,他們藝術教育能力一直處于沉睡狀態(tài)不能得到提升。
漠視師范生實踐能力的培養(yǎng)一是表現(xiàn)在學前師范藝術教育的師資“缺陷”。從事學前師范藝術教育的師資大部分來自專門的藝術學院,較少兼?zhèn)鋵W前教育資格和經(jīng)驗,這些藝術教師對學前專業(yè)理解程度不足,無法將藝術理念與學前專業(yè)完整結合,因而不能給師范生進行幼兒園藝術教育的案例教學和評價,更不能進行幼兒園藝術教育的實踐示范。二是師范院校沒有安排適宜而充分的實踐課程,學生缺乏幼兒園藝術教育的實踐機會。有的學者調(diào)查發(fā)現(xiàn),學前師范藝術教育實踐性課程數(shù)量偏少且實施效果不佳,師范生獲取實踐性知識的主體意識薄弱。[17]
學生缺乏對幼兒園藝術活動的感悟和思考,缺乏來自一線的藝術教育案例及分析,更缺乏對幼兒藝術教育的實踐改革研究。這樣就導致理論和實踐的分離。[18]如此培養(yǎng)的畢業(yè)生到幼兒園進行藝術教育實踐時,傾向于理論的“簡單機械搬運”和簡單應用,因不奏效而妄斷理論不靠譜甚至放棄理論從實踐的A、B、C學起。這是教育的極大浪費。事實上,并不是師范院校所學的理論不靠譜,而是他們并不真正理解理論,更不懂得理論的實踐應用,缺乏了“對實踐反思,在實踐中反思,為實踐而反思”的過程,[19]也就欠缺了對幼兒園藝術教育的反思、評價和批判,因而不能內(nèi)化自己的學習和經(jīng)驗。[20]這樣,既做不到知—行,更做不到行—知。
二、教育智慧與學前師范藝術教育改革的關系
(一)教育智慧的本質(zhì)
教育智慧是教育者基于對兒童的情感和摯愛,集教育機智、教育境界、個人品質(zhì)、知識、能力、狀態(tài)和境界于一體的綜合能力。首先教育者需要積極的情感,穩(wěn)定的情緒,對兒童和事業(yè)的熱愛,具有情感智慧;而后需要通過直接經(jīng)驗和間接經(jīng)驗的深度學習獲得理性智慧,對教育現(xiàn)象和問題具有洞察、判斷、分析和評價能力;在情感智慧和理性智慧的基礎上,敏銳感知,直覺把握教育情景和問題,獲得知性智慧的感知力和反應能力;最后,通過綜合運用情感智慧、理性智慧和知性智慧解決教育中的實際問題,使兒童獲得發(fā)展,擁有實踐智慧。教育智慧融合了情感、理性、感性等多方面的智慧,最后通過實踐智慧得以呈現(xiàn)和實現(xiàn)。實踐智慧是教育智慧的核心和關鍵。[21][22]
既然是智慧,就不是一般的綜合能力,而是一種至善、至真、至美的追求,一種融會貫通、深謀遠慮的境界、品質(zhì)和能力。教育中的教育愛、教育機智、教育激勵、教育境界、對兒童敏銳的知覺以及教育為了兒童的美好生活等狀態(tài)應該都是教師具有教育智慧的表現(xiàn)。擁有教育智慧的幼兒園教師是感性的,他們對幼兒充滿了摯愛和理解,能夠敏銳地感受理解幼兒的喜怒哀樂,使教育充滿人性的光彩;同時他們又是理性的,能夠把握幼兒發(fā)展的關鍵使幼兒獲得健康全面持續(xù)的發(fā)展,在幼兒取得進步時積極激勵,在幼兒出現(xiàn)危機的時候及時化解。
(二)教育智慧可防止學前師范藝術教育的理性偏差
“工具理性”偏差過于注重藝術技能的訓練和獲得,與缺乏教育智慧的理性智慧和知性智慧有關。由于缺乏理性智慧的洞察力和長遠的眼光,未能認識到“道”與“術”“精神”與“物質(zhì)”之間的關系,難以洞察藝術的本質(zhì),享受藝術的狀態(tài)。藝術是人們的表達、表現(xiàn)方式,起源于人的游戲和模仿,是愉悅而自由的,是來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通過藝術的表達、表現(xiàn)和體驗,人們獲得認同和發(fā)展,克服自己的問題,超越現(xiàn)實的各種不如意。所以,藝術活動中的體驗不僅僅是形式和技巧,更是精神、心態(tài)和發(fā)展,是人們生命活動的一種理想狀態(tài)。在這種狀態(tài)中,無論對藝術真諦的理解,還是藝術技能的獲得都可以事半功倍,因為這是一種舒展的、潛力激發(fā)的狀態(tài)。否則,單純追求技巧,不擇手段地訓練,將會阻礙人們藝術潛力的發(fā)揮,這樣的技能訓練也是低效而枯燥的。
顯然,由于缺乏理性智慧的洞察力和分析能力,學生在機械的訓練狀態(tài)下難以獲得對藝術的感悟和理解,知性智慧帶來的藝術“悟性”就難以獲得。在教育智慧的視野下,可以通過理性智慧認識藝術的本質(zhì),將藝術教育和藝術活動作為兒童發(fā)展、人們追求美好生活和福祉的重要途徑,感受藝術的美好和魅力。當技巧限制學生藝術表達時,根據(jù)學生的意愿和興趣進行科學而快樂的藝術技能訓練。這樣就能較好地平衡“價值理性”和“工具理性”的關系,讓學生在享受藝術的同時掌握藝術技能,獲得全面健康的發(fā)展。這樣的學前師范藝術教育才能培養(yǎng)出熱愛藝術、享受藝術和具有一定藝術技能的幼兒園教師,使他們在面對幼兒時也能平衡兩者之間的關系,更好地影響幼兒、發(fā)展幼兒,充分發(fā)揮藝術教育的價值。
(三)教育智慧有助于彰顯學前師范藝術教育的“師范性”和“學前性”
“師范性”從教育智慧的視角來看就是讓師范生獲得教育智慧。藝術的審美情趣、生命關愛有利于情感智慧的生成;藝術的自由、自然和積極的生命體驗有利于師范生知性智慧的形成。在學前師范藝術教育中,以美好的藝術作品感動和啟發(fā)師范生,使他們獲得情感智慧和知性智慧,體現(xiàn)“師范性”。藝術教育的案例教學還可以增加師范生“如何教”的知識和感悟,獲得實踐智慧。例如,如果讓學生欣賞電影《音樂之聲》,在瑪麗亞修女那里,學生不僅學到了熱愛兒童、熱愛自然、尊重天性、不忘初心等美好品質(zhì),形成情感智慧和知性智慧,還可以從瑪麗亞的教學中懂得要研究兒童,激發(fā)兒童對藝術的興趣,根據(jù)兒童的特點改進教學等藝術教學的方法和智慧,用理論去詮釋和理解瑪麗亞音樂教育成功的原因,從而發(fā)展理性智慧,再努力實踐獲得實踐智慧。
教育智慧是針對“對象”的智慧。學前師范藝術教育的對象是學前專業(yè)的師范生,幼兒園教師藝術教育的對象是幼兒。我們?nèi)绾谓逃龓煼渡?,他們也將如何教育幼兒。所以,在學前師范藝術教育中,以全局和深謀遠慮的意識,研究師范生藝術學習的興趣和特點,發(fā)揮他們的主體性,以案例分析、小組學習等多元的方法研究幼兒的天性、潛力和學習特點,讓學前師范藝術教育充滿教育智慧,充滿對主體的研究和關愛,這樣的學前師范藝術教育也會帶來幼兒園藝術教育的變化,幼兒園教師會將追求教育智慧,關愛幼兒,保護和發(fā)揮幼兒的天性和潛力,根據(jù)幼兒的學習特點和興趣開展藝術教育作為自己的努力方向。一旦有這樣的改變,學生就會擁有發(fā)現(xiàn)美的眼睛,創(chuàng)造美的無限時空。他們會在未來的職業(yè)生涯中發(fā)現(xiàn)、體驗和創(chuàng)造生活中的藝術和游戲中的藝術。
(四)教育智慧的獲得需要學生進行藝術教育的深度學習
由于學前師范藝術教育并不是學前教育的主要課程,其所占用的課時有限,很多人認為沒時間、沒精力深度學習,只能囫圇吞棗、死記硬背、機械訓練。其結果離教育智慧越來越遠,教育的效果當然也是事與愿違。然而,越是缺乏時間和精力,就越是要深度學習,因為只有深度學習,才能“轉(zhuǎn)知成智”或“轉(zhuǎn)技成智”。學前師范藝術教育不是藝術專業(yè)的藝術教育,不需要學習復雜的藝術知識,尤其不用掌握繁難的藝術技能。有研究發(fā)現(xiàn),一項技能反復練習10000個小時才能成為專家。如果一天練習5個小時需要7年,3個小時需要10年。[23]顯然,師范生在學前教育專業(yè)不可能成為藝術方面的專家。所以,教師和師范生都應該放棄這種不切現(xiàn)實的想法,應從學前教育智慧的視角,分析和研究學前師范藝術教育應有的核心知識和核心藝術能力,只有對這些核心知識和技能深度學習,以少勝多,才能舉一反三觸類旁通。對所開設的藝術教育課程也應該進行研究和反思。比如,鋼琴課被認為是學前教育專業(yè)必修的課程,幼兒園每一個班級都配有鋼琴,教師彈琴幼兒唱歌貌似一個美麗動人的畫面。但是,鋼琴一定是幼兒園的標配嗎?當我們到美國參觀的時候,許多教室并沒有配備鋼琴。針對我們詫異的提問,他們的教師說,與孩子友好互動,一起讀書、一起歌唱不是更為重要嗎?當我們看到《音樂之聲》瑪麗亞老師彈著尤克里里與孩子們在田野里自由地歌唱、快樂地奔跑,我們需要反思這樣的問題:鋼琴一定需要開設嗎?一定要學那么多嗎?尤克里里引入到學前師范藝術教育的課程中,因為教師可以拿著這個小巧輕便的樂器,帶著孩子在戶外或田野上歌唱,幼兒們圍著彈著尤克里里的教師親密而歡暢。這樣的樂器不受空間和時間的局限,更方便教師與幼兒進行良好的師幼互動,是否更適合學前藝術教育呢?
(五)學前師范藝術教育的效果有賴于學生藝術教育實踐智慧的發(fā)展
教育的實踐智慧是教育智慧的核心和關鍵。情感智慧、理性智慧和知性智慧都需要實踐智慧的落實方能真正發(fā)揮作用。藝術教育的實踐智慧是利用藝術進行“教無痕”教育的智慧,是研究幼兒藝術天賦,激發(fā)和促進幼兒藝術能力的智慧。教育的實踐智慧不會在理論學習和技能訓練中自然產(chǎn)生,也不會在現(xiàn)行的“理論+技能+實踐”課程體系中獲得。在教育智慧視角下,可以讓師范生在有限的實踐里,獲得藝術教育的實踐智慧。
首先,實踐智慧啟發(fā)我們重新審視和重視藝術實踐。實踐是行動,在求好的行動中解決特殊性的問題。獲取知識是理論的追求,而變得更好,實現(xiàn)“向善”“向好”則是實踐的訴求。[24]教育實踐活動具有如下特征:“善”是教育實踐的根本追求;具有情境性和創(chuàng)造性,需要教師的教育智慧和深謀遠慮;以實踐理性為依歸,不是理論的簡單應用,而是受理論指導而不臼于理論的指導,明智、合理和創(chuàng)造性地解決實踐問題。[25][26]
其次,教育實踐智慧的特點和相關研究為我們重構學前師范藝術的實踐課程提供了可能性。培養(yǎng)師范生藝術教育的實踐智慧應注意如下幾點:第一,通過藝術教育培養(yǎng)學生“善”的追求和“善”的能力;第二,在藝術教育中培養(yǎng)學生的反思力,有研究表明,實踐智慧的形成機制就是在“知”“行”之間加上“思”,做到知行合一或者行知合一,達到理論的實踐化和實踐的理論化;第三,對藝術教育的實習、見習和訓練進行實踐智慧的思考,探索新的實踐教學形式,如師徒制和研究性學習等。[27][28]
三、教育智慧視角下學前師范藝術教育改革
(一)讓藝術教育感人肺腑
1. 培養(yǎng)藝術教育使命感。
學前師范藝術教育除了讓學生獲得職業(yè)認同感,更要培養(yǎng)其藝術教育使命感——教師職業(yè)使命感和超越性使命。[29]教師職業(yè)使命感應使學生充分認同幼兒藝術教育為學前教育職業(yè)所帶來的價值,
凝練出一種具有職業(yè)價值和生命價值的“發(fā)展觀”而不是只為他人服務來犧牲自己的“蠟燭觀”。[30]超越性使命即師范生用自己的知識、智慧、人格魅力去影響幼兒,用心靈影響心靈,用藝術讓幼兒的生命綻放。[31]幼兒藝術教育所帶來的獨特使命,使學前師范生充分感受到幼兒園教師職業(yè)的獨特魅力和自由創(chuàng)造的美。幼兒園教師可以利用藝術讓自己和幼兒詩意地棲息在大地之上,這份職業(yè)的尊嚴來自于在藝術教育過程中的創(chuàng)造和“教無痕”,來自于與幼兒美好互動中所形成的關愛和內(nèi)在生命,來自于教師在藝術教育活動中所感受到的成功感、自由感和價值感。[32]
藝術家的使命就是將光明投向人的內(nèi)心黑暗去。[33]學前師范藝術教育工作者的使命就是把光明投向師范生的內(nèi)心使他們獲得職業(yè)使命感,他們以后會把光明照亮幼兒純潔的內(nèi)心去。這正是教師角色隱喻的“火炬觀”?!盎鹁嬗^”更能契合于藝術教育的價值和教師使命。使命感和豐富的生命體驗是情感智慧的源泉也是情感智慧的表現(xiàn),師范生會在發(fā)展情感智慧的過程中感受職業(yè)的尊嚴,樹立自己的人生理想。
2. 建立“藝術素質(zhì)”的藝術教育理念。
學前藝術教育貴在藝術的基本素質(zhì),不在藝術的“?!焙汀熬?。研究藝術素質(zhì)的構成和核心素質(zhì)是非常重要的。我們認為藝術素質(zhì)的教育應注意如下幾點。
一是較高的審美能力。學前教育專業(yè)的師范生不必精通某一藝術技能,卻應通曉各種藝術形式,具備較高的審美能力,能夠在各種藝術表現(xiàn)形式中選擇適宜幼兒藝術教育的表現(xiàn)形式。應讓學生熱愛學習各類藝術,廣泛涉獵藝術的多種類型,體驗“藝術教育之始”的真理情感,把握藝術教育的發(fā)端和真諦,感受藝術的美感和魅力。
二是從幼兒視角傾聽和理解幼兒藝術天賦、體驗和表達的能力。幼兒是天生的藝術家,他們有自己獨特的藝術表現(xiàn)方式。在師范藝術教育中,我們要引導學生了解幼兒的天賦和獨特表達,傾聽幼兒的內(nèi)在表達,唯有如此,才能進行適宜的、走心的幼兒藝術教育。
三是較高的藝術教育能力。藝術師范教育與專業(yè)藝術教育的最大不同是教育和表演。[34]學前師范藝術教育的最終目的不是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的藝術表演,而是面對具有天賦藝術能力的幼兒該如何保護天賦,促進其發(fā)展的詰問。幼兒藝術教育不是追求技術上“正確”,生命力欠缺的“美”和“像”,[35]而是珍視幼兒的藝術天賦,為其發(fā)展提供陽光、空氣和水,讓幼兒釋放天性,體驗創(chuàng)作的快樂,在天賦的基礎上獲得更高的發(fā)展。“只有在獲得自由的土地上,才能再一次長出東西來。”[36]為此,我們要改革學前師范藝術教育的教學方法和評價方式,改變死記硬背被動訓練的教學和知識技能的考試。
3. 發(fā)展藝術教育中的師愛。
發(fā)展藝術教育中的師愛既指師范院校的教師對于學前師范生的愛,也包含師范生以后走向工作崗位對幼兒的師愛。
首先,在觀念上重視師愛對學生(幼兒)發(fā)展的重要性。在師范院校藝術教育中,教師對于學生的愛有助于喚起學生的職業(yè)幸福感和責任感,以身教重于言教的方式以愛來傳遞愛,幫助學生成為追求至善至愛擁有師愛的教師。其次,以藝術的作品感受愛,在藝術的表現(xiàn)中表達愛。感人肺腑的藝術作品均是藝術家對于人、事、物的熱愛,是進行師愛教育的教育資源。學生也可以在歌唱、舞蹈和演奏的學習中體會愛,表達對生活的愛。第三,學會欣賞、激勵幼兒的藝術表達和藝術體驗,培養(yǎng)師范生置身于教育,移情于幼兒的深刻的“置身式之愛”。[37]第四,培養(yǎng)平等之愛和理性之愛。既重視教師對學生、學生對幼兒的平等之愛,還關注學生(幼兒)對教師之愛,這是一種相互交換、地位平等、相互依存、同舟共濟的情感情誼。[38]最后,還要發(fā)展學生對幼兒個體的獨特關愛。在師范學習中,我們所關注的是幼兒的整體,但在學前教育實踐中,我們所關注的既是整體也是個體,要從“抽象個人”轉(zhuǎn)化到“具體個人”,注重幼兒個體在藝術教育中的感受與表達、進步與困擾,通過人性化和智慧化的教育成為幼兒的知音,促進他們的發(fā)展。[39]
總之,學前師范藝術教育要讓學生領會教育之愛,如蘇霍姆林斯基所說:教育的全部奧秘就是如何愛孩子。[40]在付出師愛的同時也是獲得,是愛的動力和源泉,是愛的滋養(yǎng)更可以得到愛的效果。這樣的藝術教育是充滿教育智慧的,也是感人肺腑的。
(二)讓藝術教育富有理性之光
1. 平衡工具技術理性與價值理性。
藝術教育中過度的工具技術理性就會成為“控制性教學”,遮蔽藝術教育價值,使其出現(xiàn)唯科學主義傾向,藝術教學也就變成工具技術理性支配下“灌輸”和“接受”的“控制行為”,教師和學生的個體生命意義被“懸置”或者被 “遺忘”。[41]與工具技術理性強調(diào)的藝術技能取向不同,價值理性是指出于倫理、審美等方式的考慮,與直接的后果無關的,由純粹的、排他的、無條件的或特定的價值觀念決定的行動方式。[42]即藝術教育注重純粹的審美過程,沒有任何目的和手段??梢?,這種完全極端追求藝術的價值理性也是不可取的。學前師范藝術教育的主要任務是培養(yǎng)審美的思維,以人的發(fā)展為目的,但是也必須借助基本的藝術技能作為藝術學習的載體,唯有具備實質(zhì)性的技能載體,才可以過渡到學前師范藝術教育的審美思維培養(yǎng),發(fā)現(xiàn)藝術的美。
亞里士多德(Aristotle)認為中庸才是德性。他強調(diào)德性作為中庸之道,是一種具有選擇能力的品質(zhì),受到理性的規(guī)定,德性在中間,中庸是最高的善和極端的美。[43]在藝術教育的課程內(nèi)容選擇中,恰要體現(xiàn)這種中庸之道。培養(yǎng)師范生崇尚辯證統(tǒng)一的理性智慧,既要“去單純工具化”也要“去單純價值化”,也就是要認識到藝術教育中工具技術理性與價值理性的統(tǒng)一。
2. 深刻認識幼兒的創(chuàng)造性和學習特點。
自主創(chuàng)新是兒童的天性、天能與天權。[44]藝術教育恰好也是幼兒自主創(chuàng)新的最好途徑。繪畫和音樂等藝術手段是人們表達自己情感和認識的方法。對幼兒來說,藝術的沖動主要是與想講述、想表現(xiàn)的愿望聯(lián)系的, 所以,藝術的本能是表現(xiàn)的沖動, 這種表現(xiàn)的沖動,通常表現(xiàn)為“創(chuàng)造”。[45]這種狀態(tài)就是一種不得不表達的內(nèi)心沖動,所謂“凡命定之物,皆應時而生,創(chuàng)造性的精神(抽象精神)會找到一條通往自己的心靈,然后再通向其他心靈的途徑,并且激起一種強烈的欲望,一種內(nèi)心沖動”。[46]我們不能以成人之見遮蔽甚至阻礙幼兒的表達沖動和創(chuàng)造天性。學前師范藝術教育應著重培養(yǎng)學生審美意識和創(chuàng)造性思維,比如開設相關的藝術審美理論課程,讓學生理解審美的原理,形成富有創(chuàng)造性的、自由的思維方式,生成初步的知性智慧和理性智慧。
藝術起源于人類的游戲,幼兒在游戲中藝術。人的藝術活動是一種以審美外觀為對象的游戲沖動。[47]換言之,游戲沖動亦即審美沖動,自由是其精髓。[48]所以,師范教育在藝術活動設計課程中應充分考慮游戲的價值,讓藝術進入史前人們游戲的狀態(tài),才能更好地理解幼兒的游戲和藝術,讓幼兒活潑、自由、純真的天性進一步得到解放。[49]
(三)讓藝術教育富有靈性之妙
1. 建立“為理解而教”的教學旨趣。
藝術作品所傳達的,往往是用概念語言無法表達,用邏輯推理無法把握的內(nèi)容, 因此,對藝術作品的欣賞, 要靠理解、領悟的靈性,藝術教育要注重對受教育者的理解、領悟能力的培養(yǎng)。[50]教育智慧視角下的學前師范藝術教育必須走向知識的理解和應用,讓藝術教育具有靈性之妙,就要克服 “脆弱知識”。[51]學前師范藝術教育應從“知識本位”走向“智慧本位”,使學生充分理解藝術教育的內(nèi)涵,獲得藝術所帶來的智慧。因此學前師范藝術課程設置 ,應該淡化過度的專業(yè)藝術課程 ,強調(diào)藝術教育課程。這樣的課程,既不是純藝術課程,也不是純教育課程,而是將二者有機融合在一起所形成的“教學生怎樣教藝術”的課程。[52]學前師范藝術教育應強調(diào)其“師范性”,應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教育能力,讓學生懂得藝術教育教學的規(guī)律,理解幼兒的身心特征。[53]如此富有靈性之妙的藝術教育才能讓學生積累教學機智。智慧型教師不在于他們多么高明或博學,而在于他們的好學之心,求知欲望,自知之明,[54]這才是“大智若愚”,“為理解而教”。
2. 激發(fā)意向性深度學習的能力。
發(fā)展藝術教育的靈性還在于對其直覺的把握和整體感知,即培養(yǎng)師范生的“教育感知力”(pedagogical perceptiveness)。[55]師范教育通常要求學生能有自主學習藝術的能力,也就是自主學習(self-regulated learning)。但學者提出意向性學習比“自主學習”高一個層次,它強調(diào)的是一種主動、積極探究的心理狀態(tài),要求學生不僅要達到教師提出的藝術學習目標,更重要的是為自己長期的藝術教育能力發(fā)展負責。這就要求在師范藝術教育中打破以教師為中心的傳統(tǒng)課堂講授模式。[56]
所以,在某種程度上,師范生的藝術教育學習走向深層建構,應由師范生藝術學習的內(nèi)在驅(qū)動力所引導。意向性學習讓藝術教育富有靈性,而不僅是經(jīng)驗之談。就如有經(jīng)驗的工匠,也許所做出來的產(chǎn)品比新手工匠做得好,但也僅是“熟能生巧”,只是一種習慣性的熟練操作,是沒有經(jīng)過更深層次的思考的。在“學習化社會”[57]的趨勢下,學生因意向性而學習的知識會比基于外在原因而學習的知識更具備“直覺知識”的特征,施瓦布(Joseph. J. Schwab)認為,學科自身是知識的產(chǎn)物(product),而不是單純的知識倉庫(repository),教育不僅要讓學生獲得知識的內(nèi)容(matter),而且要獲得智識的過程(process)。[58]可見教育使人變得聰明并非根植于學科的知識,而在于從學科中抽取解決問題的方法的能力,所以在教育智慧視角下的藝術教育要注重培養(yǎng)學生自主解決問題的能力,發(fā)展靈性之妙。
(四)讓藝術教育具有實踐之能
1. 建立發(fā)展師范生藝術實踐智慧的目標。
教育智慧是通過實踐智慧實現(xiàn)的。在學前師范藝術教育中,必須將發(fā)展學前師范生藝術教育的實踐智慧作為培養(yǎng)目標,也就是提高師范生開展幼兒藝術教育的實踐能力,努力發(fā)展他們幼兒藝術教育的實踐智慧。比如,他們愿意并能夠順利地在實習和見習中開展藝術教育活動,能夠?qū)嵺`中的藝術教育問題進行反思獲得新的發(fā)現(xiàn)和進步,可以通過藝術教育提高幼兒的學習興趣和主動性,促進幼兒的發(fā)展等。建立這樣的目標,就可以加強藝術教育的“師范性”和“學前性”,避免師范生陷入單純追求“藝術技能”的誤區(qū)。
2. 通過藝術教育見習實現(xiàn)理論實踐化。
藝術教育活動見習的主要目的是理論實踐化。教師在見習之前要規(guī)劃好需要實踐檢驗的理論,列出實習重點,列出見習過程中學生需要反思的幾個理論和實踐結合的關鍵問題,讓學生事先預習,努力達到對理論的深度理解。觀摩之后一起討論引導學生理解理論以及理論在實踐中所呈現(xiàn)的方式,例如,根據(jù)兒童繪畫發(fā)展的階段和特點觀察理解幼兒的繪畫。
3. 通過師徒學習獲得情境性知識和策略性知識。
發(fā)展實踐智慧既需要系統(tǒng)的理論知識也應有教育現(xiàn)場的情景性和策略性知識。為此,我們應為師范生安排雙導師。師范生與理論導師和實踐導師形成學習共同體,經(jīng)常對教育現(xiàn)場的藝術教育問題進行研討和行動研究,參與各方在“向善性”“情境性”“目的性”和“反思性”的探討和行動研究中,逐漸達到理解,找到更加深思熟慮的教育方法,實現(xiàn)理論與實踐的相互作用和相互促進,獲得藝術教育實踐的情境性知識和策略性知識,發(fā)展實踐能力獲得實踐智慧。[59]
4. 通過藝術成果匯報進行理論和實踐的互動。
由于藝術教育課時有限,為了能夠鼓勵師范生利用業(yè)余時間進行藝術技能和素養(yǎng)的訓練,都會安排一些高年級師范生的藝術成果匯報,如文藝演出類、手工作品或繪畫等。這些藝術匯報既體現(xiàn)“藝術性”,更體現(xiàn)“師范性”和“學前性”,學生在準備這些成果匯報時,在指導教師的指導下,能夠加深理論與實踐的融合,發(fā)展實踐智慧。
5. 通過教育實習做到理論實踐化和實踐理論化。
教師實習是入職前的最后實踐準備,關系到入職后的適應和未來的專業(yè)發(fā)展,也是發(fā)展實踐智慧的關鍵時期。在教育實習階段,要為師范生規(guī)定需要完成的幾次專門的藝術教育活動,還要鼓勵他們把藝術教育滲透在各領域教育活動中,例如,語言活動中滲透打擊樂,在體育活動中加入歌唱,增加活動的趣味性。如果從大學一年級接觸藝術教育就注重師范生實踐智慧的培養(yǎng),通過見習、師徒學習、成果匯報的鍛煉,到了實習階段,師范生就會比較自覺地將理論與實踐融通,進行理論實踐化,然后發(fā)現(xiàn)實踐的問題,用理論去解決,進行實踐的理論化,增加情景化和策略化的知識,在為幼兒發(fā)展教育智慧“向善”理念之下,逐漸在理論和實踐、感性和理性的不斷反思中增長實踐能力和實踐智慧,逐漸能夠讓幼兒在“教無痕”的藝術教育活動中獲得健康、可持續(xù)發(fā)展。
參考文獻:
[1][14][15][22][51]葉平枝.朝向教育智慧的學前師范教育理念變革[J].教育導刊(下半月),2018(1):5-8.
[2]葉平枝.朝向教育智慧的學前師范教育培養(yǎng)目標構想[J].教育導刊(下半月),2018(5):5-9.
[3]葉平枝.朝向教育智慧的學前師范教育的教學改革[J].教育導刊(下半月),2018(7):5-9.
[4][26][28][59]葉平枝.實踐智慧導向的學前師范教育實踐教學[J].教育導刊(下半月),2018(11):5-9.
[5]林蘭.論杜威“藝術即經(jīng)驗”思想及對兒童藝術教育的啟示[D].南京:南京師范大學,2013:42.
[6]王錕.工具理性和價值理性:理解韋伯的社會學思想[J].甘肅社會科學,2005(1):120-122.
[7]孫鼎國.西方文化百科[M].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1:118-119.
[8]李政濤.教育學科與相關學科的“對話”:從知識、科學、信仰和人的角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216.
[9][33][35][36][46]康定斯基.論藝術里的精神[M].呂澎,譯.上海: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2014:93,4,91,92,75.
[10]李紅菊.2017年中國藝術教育年度報告:學前篇[J].藝術評論,2018,174(5):137-141.
[11][12][13]包玉姣.對西方工具論、本位論兩種兒童藝術教育觀的解讀與反思[J].外國中小學教育,2011(12):1-3+8.
[16]陳紅梅.幼師為什么越培訓越茫然[N].中國教育報,2017-02-05(002).
[17][27]楊彩霞.幼兒教師實踐智慧形成的過程與機制[J].學前教育研究,2010(10):39-45.
[18][20][55]范梅南.教學機智:教育智慧的意蘊[M].李樹英,譯.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1:131,131,273.
[19]陳向明.實踐性知識:教師專業(yè)發(fā)展的知識基礎[J].北京大學教育評論,2003(1):104-112.
[21]田慧生.時代呼喚教育智慧及智慧型教師[J].教育研究,2005(02):50-57.
[23]格拉德威爾.異類:不一樣的成功啟示錄[M].季麗娜,譯.北京:中信出版社,2009:27.
[24]徐長福.論亞里士多德的實踐概念:兼及與馬克思實踐思想的關聯(lián)[J].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04(1):56-63.
[25]程亮.“實踐智慧”視野中的教育實踐[J].華東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8(3):10-16.
[29][31]張麗敏.教師使命的內(nèi)涵及特征探討[J].教師教育研究,2012,24(6):7-12.
[30][53]王枬.教師發(fā)展:從自在走向自為[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298,304.
[32][40]李政濤.教育常識[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150,181.
[34][52]郭聲健.關于藝術師范教育的兩點思考[J].教師教育研究,1997(1):49-53.
[37]李政濤.教育學的智慧[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15.
[38]吳康寧.學生僅僅是“受教育者”嗎:兼談師生關系觀的轉(zhuǎn)換[J].教育研究,2003(4):44-48.
[39]葉瀾.教育創(chuàng)新呼喚“具體個人”意識[J].教育參考,2003(4):91-93.
[41]陳得軍.課堂教學異化批判及破解的可能路徑[J].教育理論與實踐,2018,38(25):51-55.
[42]奚潔人.科學發(fā)展觀百科辭典[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7:505.
[43]亞里士多德.尼各馬可倫理學[M].苗力田,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3:118.
[44]吳康寧.兒童的自主創(chuàng)新:天性、天能與天權[J].福建論壇(社科教育版),2009(7):19-21.
[45]郭聲健.杜威美育思想初探[J].高師函授學刊,1994(1):42-44.
[47]席勒.審美教育書簡[M].張玉能,譯.南京:譯林出版社,2009:243.
[48]郭聲健,譚兆紅.美育是幼兒教育的理想境界[J].學前教育研究,2010(4):54-56.
[49]劉曉東.兒童精神哲學[M].南京: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99:213.
[50]郭聲健,扈中平.藝術教育與人的全面發(fā)展[J].教育評論,1992(6):8-10.
[54]王枬.智慧型教師的誕生[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6:135.
[56]張義兵,陳伯棟,等.從淺層建構走向深層建構:知識建構理論的發(fā)展及其在中國的應用分析[J].電化教育研究,2012(9):5-12.
[57]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教育發(fā)展委員會.學會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96:200-201.
[58]布洛克.《塔木德》、課程和實踐:約瑟夫·施瓦布和拉比[M].徐玉珍,林立,譯.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11:48.
Preschool Teacher Art Education Reform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ducational Wisdom
Pingzhi Ye,Yuxuan Xia
(Education School,Guangzhou University,Guangzhou 510006 China)
Abstract:Preschool teacher art education should be based on the cultivation of students educational wisdom. The article first analyzes the problems of preschool teacher art education, that is, preschool teacher art education has “tool rationality” deviation, lacks “normality” and “preschool”, ignores students deep learning; ignores the cultivation of students practical ability. Then, it expound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ducational wisdom and preschool teacher art education reform, including the essence of educational wisdom; educational wisdom can prevent the rational deviation of art education; educational wisdom helps to highlight the“normality” and “preschool”of art education; The acquisition of educational wisdom requires students to carry out in-depth study in art education; the effect of art education depends on the development of students art education practice wisdom. Finally, in view of the many difficult problems existing in current art education, according to the concept and the law of generation in educational wisdom, the new ideas of preschool teacher art education reform are put forward: (1)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motional wisdom and the essence of art education, make art education be touching; (2)from the curriculum concept and teaching reform, let the art education have a rational light; (3)let the art education have spirituality from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curriculum; (4)let the normal students have the practical ability of art education from the practice teaching.
Key words: educational wisdom,? preschool teacher art education,? education refor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