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壯
普蘭縣邊貿市場。攝影/蕭秋菊
到科迦村已經是第三天,寺廟、茶館、村后面長得正旺的嫩綠的青稞田夾著金燦燦的油菜花,這些村里人平淡生活中隨意的一角都讓我這個外鄉(xiāng)人覺得驚艷。不急著趕路的時候我最喜歡的就是看看科迦村的人,看他們在做什么,對上眼了就互相用微笑打個招呼,或者連比畫帶說地聊兩句家常。
午飯的時候,角落里的桌子坐著三個年輕人,都說老鄉(xiāng)見老鄉(xiāng),兩眼淚汪汪,在科迦這個每個人都相互認識的小圈子里,我倒是一眼能看出來誰和我一樣不屬于這個地方,那種外來人身上拘謹、小心翼翼的樣兒,在三個小伙身上暴露無遺。在茶館的最角落,仨人并排擠在了一張木椅上,等飯的空當就縮在椅子里看手機,一陣一變換的土味音樂告訴我他們在看的是某音一類的小視頻。偷偷地瞥過去,和這兩天在村子里見過的藏民家的“乖孩子”們不一樣,這三位的造型從里到外透露出一種“桀驁不馴”,燙發(fā)盤頭,牛仔外套,換個更直接的話來說就是有那么點“殺馬特”。他們的長相和科迦村的藏民們沒有特別的不同,大眼睛、高鼻粱,臉頰黝黑而消瘦,高顴骨撐起了整張臉的立體感和英氣。
氣場上我覺著這幾位是外鄉(xiāng)人,他們的相貌卻讓我不敢篤定,帶著那么點好奇,我挪到他們邊上探著身打聽他們來自哪里。突如其來的詢問讓三個人猛地抬頭,眼睛睜大了瞪著我,“尼泊爾”。有點意外,這是第一次在生活中遇到尼泊爾人,轉念一想,在科迦這個中尼邊境上的村落,或許我這樣的內地旅人才更稀罕些。三個小伙兒是同村人,出來一起打拼,都是19歲,上到初中三個人分別在7、8、9年級離開了學校出來掙錢,從他們村到科迦這邊的邊境上,走路要兩三天,坐車要一天,要是肯花上230塊錢,還能坐上最酷最快的直升機,一個小時就能送他們到國門口。他們仨就是這么來的,給我描述的時候,連比畫帶說地告訴我直升機飛得多高叫得多吵,眼睛里興奮地閃著驕傲的光。
對于這樣出生尼泊爾農村的年輕人,他們一年到頭的時間是由著農忙農閑的周期控制的,6~9月,他們就有空去更北邊,中國的邊境普蘭找上一份工作。攝影/陳無諍
對于我這個搞社科研究的,最有趣的事情就是搞清楚旅途中遇到的人,從哪來到哪去,離開家鄉(xiāng)是為了柴米油鹽還是星辰大海。這三個小伙子告訴我,他們過來這邊是為了能在農閑的時候找份差事,掙上些外快,像他們這樣過來打工,一天能賺上150塊錢,比在家里找活兒做多上一半,算上路費也能讓自己賺上不少?,F在三個人就在科迦村的工地上,搬磚、和水泥,老板管住不管吃,幾個人每天就在茶館里吃碗面填飽肚子。其實科迦村只是他們打工路上的一個站點,他們要在中國境內待上2~3個月,充分地利用好農閑的這段時間??棋?、霍爾、巴嘎、普蘭的大大小小的村鎮(zhèn)哪兒里有活就跟去哪兒。
對于這樣出生于尼泊爾農村的年輕人,他們一年到頭的時間是由著農忙農閑的周期控制的,3~5月是他們播種鋤地的日子,主要的工作重心也要放在給家里幫忙上,6~9月算得上一個空檔,在這個地里活計沒有那么忙的時候,他們就有空去更北邊,中國的邊境普蘭找上一份工作,這樣的工作可以是農活,可以是工地,兩國生活標準的不同和匯率帶來的利潤吸引著這些年輕人跨過國境,9月起土地上收割的活兒又忙了起來,他們就再回到家去。收割結束,冬季又是一波農閑,他們便走到印度的森林里,做起尼泊爾木碗,砍到的木材越粗壯,碗口做得越寬大越賣得上價錢。作為學徒,他們一邊跟著師傅學手藝,一邊琢磨著自己的作品,做的好得還可以帶走,盼著明年到中國來能賺上一筆。走出森林的時候,又到了自己家鄉(xiāng)萬物復蘇的時節(jié),他們就又回到土地上,翻土、播種,開始新一輪的忙碌。他們像是生活在現代社會的游牧民族,跟隨變化著的勞動機會行走,為了生計整年地奔波。
尼泊爾的年輕人提供了勞動力的供給,高速發(fā)展著的中國社會提供了對這些勞動力的需求,教育越來越普及,越來越多的青壯年勞動力從村里的農田來到了課堂,更長的受教育時間讓像科迦村這樣肥沃的農田需要額外的勞動力來照料。還有一些科迦的村民為了能賺到更好的生活,離開科迦村里,去地區(qū)去拉薩,尋找待遇更為優(yōu)厚的工作,壯勞力們的離開,更加深了科迦這樣本來自給自足的小村莊對外來勞動力的需求,農田里搭把手,蓋房子的時候多個人搬磚,這些來自尼泊爾的年輕人正是填上了這樣的空缺。在遇到這三個年輕人之前,我沒有過多地注意有多少來自尼泊爾的外鄉(xiāng)人生活在科迦這個地方,和他們聊過,才注意到他們,那邊工地上和水泥、運沙子的小哥,這邊餐館里幫我們煮面炒飯的小普姆,田里邊幫著收割的阿佳,全都來自尼泊爾,他們用著和當地藏族一樣的語言,有著相似的容貌和信仰,不仔細挑他們便融在科迦,或者說他們也是科迦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面片兒端上桌,三個小伙兒吃得狼吞虎咽,兩天后14天的工期結束他們就要去到別的地方再找一份工。我沒有問他們下一站會到哪,但我知道他們一定會再回到科迦,興許再來的時候他們也能認出我這個外鄉(xiāng)人,沖我笑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