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家訪,曾經是溝通學校教育、家庭教育、社會教育的橋梁,在促進學生成長方面有不可取代的價值,然而,在出現了很多現代化通訊方式后,家訪這一形式日漸淡化。那么,在新時代背景下,教師要充分利用校訊通、班級QQ、微信群、班級博客等形式,使家訪這種傳統(tǒng)的家校共育方式重新煥發(fā)新意。
關鍵詞:“互聯(lián)網+”;農村;家校共育
中圖分類號:G6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132(2019)29-0171-01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9.29.159
電子郵件、電話等通訊方式的出現,對家校溝通的方式產生了較大影響,有人認為這種方式可以取代家訪,這在一定程度上割裂了家校的聯(lián)系,削弱了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的結合,對學生的成長極為不利。那么,在“互聯(lián)網+”時代背景下,農村怎樣開展“家訪”活動,促進家校共育呢?
一、校訊通——家校聯(lián)系最快捷的平臺
校訊通主要是利用現代通信增值服務,加強學校、教師、家長和學生之間的實時溝通。校訊通有留言、公告、短信模板、成績管理、班級資料管理等多種功能。家長可通過校訊通了解學生在?;顒雍捅憩F的實時信息。自從開通了校訊通系統(tǒng),真正實現了快速、方便、有效的“家?;印?。在開學初,班主任統(tǒng)計各位家長的聯(lián)系方式,然后通過網絡將其加入校訊通系統(tǒng),這樣所有的任課教師便可將學生的學習情況和其他學習任務,通過短信直接發(fā)送到家長的手機里,家長便會一目了然。通過這種方式,學生能在家長的督促幫助下盡快完成作業(yè),從而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梢姡旖莸男S嵧ㄔ诮處熍c家長之間建起了家校聯(lián)系的橋梁。
當前,社會各界和家庭都對教育有很高的期望,這就對我們的日常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才能教育和培養(yǎng)出讓社會滿意的青少年呢?校訊通的開通無疑給我們帶來了很大的幫助。通過“校訊通”,各科教師都能為家長送去第一手資料,家長即便遠在千里之外,都可以清清楚楚地知道孩子的情況。這種及時、互動的交流讓家校聯(lián)系更緊密,更及時,對于孩子的教育管理也更有效。
二、班級QQ、微信群——拉近了師生間的距離和家校的距離
互聯(lián)網作為信息傳播的新興媒介,已被街頭巷尾所認識和接受,更已成為學生和家長們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為此,我們可以通過建立班級QQ群、微信群或班級博客,讓學生、家長在空閑時間,自由在群里發(fā)表自己的言論,包括對各科教師的教學建議,抑或是班級管理的獻言獻策,也可以談論最近閱讀書目的感想,還可以是自己的成長困惑。當然,學習上的困難也可以隨時向教師進行請教,教師盡量在短時間內解決。通過這種方式的長時間交流溝通,可以從情感上拉近師生距離、家長與教師之間的距離、家長與孩子之間的距離。這樣,學生們樂于與家長、教師分享他們的喜怒哀樂,真正讓教師成為學生的“良師益友”,讓家長成為孩子的“知心朋友”??傊ヂ?lián)網改變了以往教師在教育教學工作中孤軍奮戰(zhàn)的劣勢;同時,通過互聯(lián)網,教師的工作既得到了各位家長的支持和協(xié)助,也得到了班中學生的理解與支持,班級管理工作開展就更順利了,而且通過這個平臺,學生也能隨時了解到班級活動的詳細要求,以便做好準備,也可以通過交流自己的活動心得,取他人之長,補己之短。
三、班級博客——思想火花的碰撞
為加強家校溝通,學校可以創(chuàng)辦校園博客,年級和班級也可以創(chuàng)建自己的年級博客和班級博客。博客里面的內容可以為名師大家的教學管理經驗,如魏書生、李鎮(zhèn)西等大家的教育理念;還可以上網搜尋一些好的教育方法,分享到博客中,或推薦一些優(yōu)秀的教育書籍;還有班級同學的優(yōu)秀習作或典型試卷等,讓學生隨時分享班級博客的精彩。當然,班級博客內容的構建,也不能缺少學生的參與。為此,我們可以鼓勵學生在班級博客中大膽表現自己,鼓勵他們參與班級博客的構建。學生們還可根據自己的特長加入不同的興趣小組。如在微機課上,學生們可以“各顯神通”;寫作好的同學,可發(fā)表自創(chuàng)的短詩或小文章,哪怕只有四五行也行,其他同學可以給予評價,在博客中點贊??傊?,班級博客的創(chuàng)建,可以讓同學們留下他們成長的點點滴滴。同學們自己參與進去,也會獲得成就感,而且,這樣一個網頁的成功制作,能夠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性,調動他們的積極性,給他們提供一個展示自我的平臺,讓每個同學熠熠生輝,更加自信。學生對于這一平臺的使用,無疑是樂意接受的,也是愿意積極參與的。與此同時,一些后進生的家長能看到孩子的另一面,感到欣慰,對教師的工作也會更加支持。
有一句話說,孩子的優(yōu)秀,浸透著父母的汗水。忽略了親子教育,孩子的成長變化就會很明顯,無論是傳統(tǒng)的家校共育,還是信息化時代的家?;?,我們都要學著將其互相融合,最終的目的就是實現家校共育,保證學生的全面發(fā)展,為社會交一份滿意的案卷。
參考文獻:
[1]蔣克義,張擁盼.“校訊通”架起家校攜手共育的連心橋[J].中國現代教育裝備,2013(14).
[2]王靜.班級博客在提升中學生綜合素質中的實踐與思考[D].上海師范大學,2009.
[責任編輯 谷會巧]
作者簡介:柳銀生(1975.6— ),男,漢族,甘肅莊浪人,高級教師,研究方向:中學政治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