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新教育形勢下,高中歷史教師應從“語境”價值出發(fā),將歷史置于真實的史料中,以深化學生對歷史人物、歷史事件的分析與解讀。要立足真實“語境”,還原歷史史實;構建理性“語境”,啟發(fā)學生思考;創(chuàng)設情感“語境”,培養(yǎng)家國情懷。
關鍵詞:“語境”價值;歷史教學;家國情懷
中圖分類號:G6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132(2019)29-0128-01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9.29.117
“語境”簡單來講就是說話的環(huán)境,在歷史學科中,“語境”價值主要體現(xiàn)為運用史家認識歷史的解釋模式和方法論,將歷史事實放在其所處的特定環(huán)境中去考察,以實現(xiàn)最大限度地接近歷史本來面貌,理解并解釋事件發(fā)生的根源,正確評價其歷史意義。歷史不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歷史是由“歷史事件本身”和“對歷史事件的解釋”這兩個因素組成。在歷史語境下,我們一方面應該關注歷史本身,反對隨意歪曲,最大限度還原歷史史實;另一方面還應該深入歷史解讀,從歷史中挖掘新語境,為新的歷史發(fā)展提供借鑒。高中階段,歷史是學生核心素養(yǎng)培養(yǎng)的主要學科,學習歷史能夠豐富其文化素養(yǎng),啟發(fā)其思維認知,提升其人文情感?;诖?,教師應從“語境”價值出發(fā),將歷史置于真實的史料中,以深化學生對歷史人物、歷史事件的分析與解讀。
一、立足真實“語境”,還原歷史史實
還原歷史事實,是歷史“語境”價值體現(xiàn)的前提,一旦歷史事實出現(xiàn)歪曲,任何建立其上的歷史解釋與情感塑造都是虛假的,因此,在高中歷史教學中,教師在構建“語境”的過程中,應將歷史還原到當時的社會環(huán)境中,用真實可信的史料信息,帶領學生去探究歷史真相,并實現(xiàn)對歷史的評估和理解。在學習《鴉片戰(zhàn)爭》這一章節(jié)時,教師為學生提供了相關史料,如黃爵滋于1838年6月所在《嚴塞漏卮以培國本疏》中就寫到了當時鴉片流毒中國的危害,并提倡禁煙;林則徐在1839年9月上奏《英人非不可制應嚴諭將英船新到煙土查明全繳片》中寫道:“夫震于英吉利之名者,以其船堅炮利而稱其強,以其奢靡揮霍而艷其富。不知該夷兵船笨重,吃水深至數(shù)丈,只能取勝外洋,破浪乘風是其長技;惟不與之在洋接仗,其技即無所施?!逼渲袑τ粡姷恼J識明顯存在偏見,可見即使是林則徐也不能跳出歷史的局限,由此也能一窺當時清朝以“天朝”自居的驕傲。這些歷史事實在教學實踐中為學生構建真實的歷史“語境”,理解并評價歷史史實具有重要意義。
二、構建理性“語境”,啟發(fā)學生思考
歷史教育的目的是培養(yǎng)有文化、有理性、有智慧、有情感的一代人,不是為了挑動民族情緒,激發(fā)人們悲壯、憤怒的心理。中國歷史洋洋灑灑五千年,古代的繁榮與近代的落寞形成鮮明的對比,而近代的種種屈辱讓中華民族積蓄了一腔怒火,這怒火在新時代應該轉化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動力,而不是狹隘的民族主義偏見。例如近年來由于“釣魚島”的問題,中日關系日益緊張,一些人在別有用心的論調(diào)挑逗下失去理智,甚至出現(xiàn)了打砸日系車的暴力行為。這樣狹隘的民族主義顯然不是一個開放、理智的民族所為,要想引導青年一代突破狹隘的民族情緒,從理性的角度分析歷史,就應該利用“語境”價值,引導學生實現(xiàn)對歷史的深入思考。例如在學習《抗日戰(zhàn)爭》這一章節(jié)過程中,教師一方面利用歷史事實,引導學生理解抗日戰(zhàn)爭爆發(fā)的原因,認識全民族抗日付出的沉重代價;另一方面也應該在回顧歷史的過程中展望未來,梳理中日建交后,兩國之間的友好往來,并從多角度分析日本頻頻挑釁的原因,進而有理、有力、有節(jié)地進行反擊,體現(xiàn)青年一代理性思考、從容應對的優(yōu)良品質(zhì)。
三、創(chuàng)設情感“語境”,培養(yǎng)家國情懷
歷史不是冰冷的文字,而是一段充滿人文情懷的歷程。在當前的高中歷史教育中,教師基于應試壓力,只對其中的時間、地點、人物、時間等簡單的信息進行梳理,缺乏對人文情感的解剖與滲透。這樣機械的知識解讀會讓歷史失去“語境”價值,并影響高中生情感價值理念的塑造。根據(jù)核心素養(yǎng)的要求,家國情懷是高中歷史核心素養(yǎng)培養(yǎng)的關鍵點,為從歷史中挖掘豐富的人文素材,讓學生在情感的帶領下體會當時的歷史“語境”,對于還原歷史事實,完善歷史解釋具有重要意義。例如在“五四運動”的教學實踐中,教師應該利用史料信息幫助學生還原歷史,即提供相關史料信息:“邳縣(今徐州邳州市)各界在縣公共體育場召開萬人大會,提出力爭青島,廢除密約,懲辦國賊等口號……”引導學生從口號中分析五四運動爆發(fā)的多重原因,并體會社會各界在國家危難之際挺身而出的勇氣,以激發(fā)青年學生的愛國主義精神,培養(yǎng)家國情懷。
總之,根據(jù)“語境”價值,歷史應該被還原到當時的社會環(huán)境下進行分析,這樣才能深入理解歷史人物的動機,歷史事件的起源。在高中歷史教學中,教師應從“語境”價值出發(fā),引導學生進行史料分析與歷史解釋,并在真實“語境”中了解歷史史實,在理性“語境”中實現(xiàn)辯證思考,在價值“語境”中塑造情感價值體系。
參考文獻:
[1]楊德志.談“語境”價值在高中歷史教學中的功用[J].天津師范大學學報(基礎教育版),2018(1).
[2]冼新巧.“語境”價值在高中歷史教學中的應用探究[J].現(xiàn)代交際,2018(8).
[責任編輯 張宏麗]
作者簡介:李勝臣(1970.6— ),男,漢族,山東臺兒莊人,中教一級,研究方向:歷史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