牟成
摘 要:著名教育家楊賢江曾經(jīng)提出自動、自力的教育思想,即充分相信學生的能力,變被動學習為主動探索,讓學生自主選擇,自主決策。這樣的學習理念對開展有效教學活動具有很強的指導性。教師針對學生的實際情況,在初中英語教學中以自動、自力為原則,從培養(yǎng)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提高學生自學的能力、發(fā)揮學生在課堂上的主體作用等方面入手,將教學過程轉(zhuǎn)化為一種以學生自學為主,以教師指導為輔的科學體系,從而保證英語教學省時省力。
關鍵詞:英語教學;自主探究;主體性
中圖分類號:G6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132(2019)29-0115-01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9.29.104
一、激發(fā)學習興趣,讓學生愛上英語
在楊賢江看來,注重學生的個性,讓學生“自動”學習,是教育的趨勢。新教育理念中闡述的也是這種思想,即:只有主動、自覺的學習才是真正發(fā)自內(nèi)心且有持久動力的學習。那么,學生如何才能自動學,主動探索呢?其中一個關鍵的要素就是他們對學習內(nèi)容要有足夠的興趣和關注度,正所謂“無興趣,不學習”。從心理學的角度講,學生對自己感興趣的東西,才能自覺主動地投入熱情,參與其中,去聽,去說,去思考。但是,人的興趣并不是與生俱來的,需要一步步培養(yǎng)。因此,在平時的教學中,要特別注重對學生學習英語興趣的激發(fā),努力創(chuàng)設學習英語的氛圍。當英語課堂不再是單純的背單詞、講句型、讀課文,而是充滿趣味性和生動性,寓教于樂、輕松活潑時,學生自然會漸漸愛上英語,主動去學習和探究。
二、培養(yǎng)自學能力,讓學生會學英語
要想讓教育發(fā)揮最大的力量,就應該使“有教”變?yōu)椤盁o教”,切實轉(zhuǎn)變學生舊有的、被動的、僵化的學習觀,強調(diào)學生的自治,培養(yǎng)學生獨立探究的精神。要想使學生在學習中效果明顯,提高他們學習效率的長期動力,就要真正調(diào)動學生學習的自覺性,讓他們樂學、會學。也就是學習者激發(fā)出學習的動力,靠自身的綜合活動來認識學習內(nèi)容,達到學習目標。從實質(zhì)上講,就是學者們所說的“在行為上,須由自己發(fā)動,自己負責”。這樣不僅有利于知識的掌握,更有利于創(chuàng)新意識的培養(yǎng)。
基于這種理論,英語教師的任務是 “teach students how to learn English”,而不是“teach students English”。教師不能代替學生去學,在課堂上講授的知識也很有限,只有讓學生學會自學,提高他們自主學習的能力,才能真正達到教學目的。所以,為了讓學生勇于并有意識的自學,教師要多下功夫。
首先,從預習抓起。每次要講新課之前,教師要讓學生事先進行預習,自由研究,發(fā)現(xiàn)難點,然后帶著問題,有的放矢地去聽課。這樣,學生才能逐漸自己思考,并擁有自己的學習方向和學習需求。
其次,在鼓勵學生自學的同時,注重培養(yǎng)他們思考的習慣。由于是自學,學生的理解能力有限,所以總會遇到很多疑難問題。俗話說,學問學問,多學多問。學生只有能問出問題,才說明他們用心思考了,真正研究了。這樣,在一次次的自學過程中,學生漸漸學會了學習,并觸類旁通。
三、發(fā)揮學生主體作用,讓教學省時省力
楊賢江曾經(jīng)說,教授的力量,其實是引導學生,而自我的學習能力才是學生終身學習的動力。事物的發(fā)展是內(nèi)因和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結(jié)果。在英語教學活動中,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讓他們勇于并有意識地自學是內(nèi)在因素,而教師的引導和組織則是外部因素。在教師和學生共同參與的課堂教學活動中,學生是探知并主動學習的主體,每位學生又是獨立的參與者。教師在教學動態(tài)的變化過程中,是一個扮演多種角色的合體。學生是課堂的主人,教師則需要時時處處為學生服務。
首先,在課堂設計上,為了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并檢驗他們自學的學習效果。教師要注重聯(lián)系學生的生活實際,發(fā)揮每個主體的主觀能動性。比如在學習“shopping in store”這個主題話題時,可讓學生設計購物的情景劇,然后分組練習句型,學生們都覺得非常有趣,有的當售貨員,有的當顧客,有的買水果,有的買衣服, What can I do for you?? Yes. I want a \would like a…”學生在新鮮與趣味中學習了英語知識,體驗了成功的樂趣。每個學生都能積極參與其中,使課堂輕松愉快。
其次,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要注意因材施教。要使水平不一、資質(zhì)不同的學生得到相對應的教育,就不能施以同樣的教學內(nèi)容和同樣的教學方法,教學活動自然也要多元化。要解決這一問題,就是要讓每個學生的個性都得到自由發(fā)展和展現(xiàn),因此就要在教學中貫徹“因材施教”的原則,用不同的教學思路和教學活動讓他們的智力得到發(fā)展。
總之,發(fā)揮學生的主動性,自動又自力的教育模式能讓英語教學既省時又省力,學生學得開心,學得投入,教師教得輕松,教得自信。這是新課程改革后,我在英語課堂上的有效嘗試,也是學科教學發(fā)展的必然方向。相信只要堅持下去,不斷改進和完善,就一定能取得英語教學的新成果。
參考文獻:
[1]潘懋元.素質(zhì)教育思想的先驅(qū)一楊賢江的“全人生指導”思想[J].河北師范大學學報, 2014(3).
[2]王兆會.在英語教學中實施自主學習的體會[J].教育實踐與研究,2013(9).
[責任編輯 張宏麗]
作者簡介:牟成(1975.10— ),男,漢族,甘肅秦安人,一級教師,研究方向:初中英語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