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萌
(航空工業(yè)襄陽醫(yī)院放射科 湖北 襄陽 441021)
人的頸椎共有7節(jié),第一頸椎(寰椎)加上第二頸椎(樞椎)稱為上頸椎,位于頭顱、下頸椎之間,生理解剖結構隱匿,形態(tài)特殊,發(fā)生損傷后借助X線、常規(guī)CT等難以有效診斷,漏診率較高[1]。相較而言,多層螺旋CT診斷水平更高,可借助頸椎軸位掃描影響重建上頸椎損傷部位的三維立體模型,診斷正確率較高。此次試驗旨在比較X線與多層螺旋CT診斷上頸椎損傷的臨床療效,結果如下:
從2018年1月—2019年6月,我院收治了40例上頸椎損傷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收集和分析患者的基本數(shù)據(jù)。具體情況如下:男性32例,女性8例,最小的20歲,最大的是68歲,平均年齡(43.76±11.24)歲。傷害原因為交通事故24例,高空墜落8例,瘀傷5例,運動損傷2例,睡眠姿勢不對稱1例,頸部疼痛38例,頸部僵硬24例旋轉功能障礙14例。體格檢查顯示37例壓痛和3例軸索變性?;颊吡私庠囼灥膬热莶⒆栽笇⒊上駭?shù)據(jù)納入研究。
1.2.1 X線檢查 此次試驗應用500mAs X線機與計算機X線攝影系統(tǒng),患者做好準備后,進行X線平片檢查,拍攝頸椎正位片、側位片。
1.2.2 多層螺旋CT檢查
X線檢查后,即可進行多層螺旋CT掃描,選用日本東芝公司生產的Activion 16層螺旋CT機,取仰臥位,頭部先進,掃描層面與聽框眶線平行,自枕骨大孔掃描至C5椎體下緣水平,掃描球管電壓設置為125kV,管電流設置為160mA,球管旋轉時間設置為0.75s/周,螺距調節(jié)至1.0mm。掃描所得數(shù)據(jù)傳輸至ADW4.6后處理工作站,采用骨算法及軟組織算法,重建數(shù)據(jù)包,再應用多平臺重建技術(MPR)、表面遮蓋法成像(SSD)、最大密度投影(MIR)等后處理技術,將上頸椎性質及其與周圍組織的關系清晰顯現(xiàn)出來。
由兩位工作經驗豐富的影像學診斷醫(yī)師閱片,對患者病情進行判斷,記錄X線、多層螺旋CT診斷結果,將之實際結果對比,計算正確檢出率。
本次應用SPSS24.0統(tǒng)計學軟件,對試驗所得數(shù)據(jù)進行統(tǒng)計分析,計數(shù)資料表現(xiàn)為百分率(%)的形式,兩組采用χ2檢驗進行對比;計量資料表現(xiàn)為(±s)的形式,兩組采用t檢驗進行對比,若P<0.05,說明組間差異存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在40例上頸椎損傷患者中,損傷情況分布為:①C2椎弓骨折7例(占比17.50%),其中,寰椎關節(jié)脫位失穩(wěn)者3例(占比%);②C1椎弓骨折合并C2齒狀突骨折4例(占比%),患者均合并寰樞關節(jié)脫位;③C1椎弓骨折合并C2齒狀突骨折及椎體骨折2例(占比5.00%),患者均合并寰樞關節(jié)脫位;④C3齒狀突基底部骨折11例(占比27.50%),其中合并有寰樞關節(jié)脫位的4例(占比10.00%);⑤C2齒狀突骨折合并椎體骨折9例(占比22.50%),其中合并有寰樞關節(jié)脫位的3例(占比7.50%);⑥單純C3椎體骨折5例(占比12.50%),其中合并樞椎旋轉脫位的2例(占比5.00%);⑦單純寰樞關節(jié)失穩(wěn)2例(占比5.00%)。
見表。
表 上頸椎損傷患者的X線、多層螺旋CT診斷結果對比[n(%)]
在臨床上,先天性發(fā)育畸形、腫瘤、炎癥或直接創(chuàng)傷,都會引起上頸椎脫位或失穩(wěn),繼而壓迫脊髓,導致四肢麻木、無力,誘發(fā)呼吸循環(huán)障礙及括約肌功能障礙,據(jù)統(tǒng)計,上頸椎脫位的致殘率高達80%,早期診斷對于保障患者的生命安全有著積極意義[2]。
X線是一種適用范圍廣、操作簡便、經濟實惠的影像學檢查方式,但由于上頸椎生理解剖結構及損傷機制復雜,再加上患者因疼痛或功能障礙配合度欠佳,無法處于標準位拍攝,漏診率較高。多層螺旋CT掃描時間短,空間分辨率及時間分辨率高,可從任意平面進行圖像重建,排出各類重疊因素的影響,短期內可獲取無間斷三維容積數(shù)據(jù),信息全面準確,可充分顯示重疊于周邊結構的骨折,以及椎管狹窄、骨折形態(tài),檢出率極高[3]。
綜上所述:相較于X線,多層螺旋CT在上頸椎骨折臨床診斷上的正確檢出率更高,可明確骨折、脫位情況,為臨床治療提供準確參考依據(jù);因此,值得采納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