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課題研究的實效是個老生常談的問題,在此筆者就結合自身實踐及學校成功做法從兩方面與大家分享。
筆者認為,做什么樣的課題比怎么做課題更重要。因為選好題是提高課題研究實效的第一步。選題要關注“三性”:適切性、可行性、獨特性。
一是適切性。打一個比方,選題就像找終身伴侶一樣,要適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因為只有適合自己,以后生活在一起才幸福。所以做自己能做的課題,做自己感興趣的課題,做本班學生急需的課題,這樣的選題就做到了“適切”。
二是可行性。選的課題一定要切實可行,自己能做得下去。我們小學一線教師擅長進行實踐研究,理論研究不是我們的專長,所以我們看到許多課題的名稱都有“實踐研究”幾個字。的確,選擇與教育教學深度融合的實踐型課題,可行性較強。
三是獨特性。課題要有創(chuàng)新點,有值得研究、容易出新、可以推廣的地方,因為這樣的研究才是在進行教科研,不然價值不大。
例如,我校謝峰老師主持的課題《基于翻轉課堂的主題習作教學實踐研究》就符合以上三個特征。首先是適切性,對于謝老師及課題組老師來說,本課題是大家能做的,因為翻轉課堂在我們學校已經實施了一階段時間并有了一定的實踐基礎,主題習作教學大家也是比較感興趣的;對于學生來說,我們急需培養(yǎng)他們自探自得智慧學習的能力,這個課題正好契合。其次是可行性,主題習作教學本身也是我們語文教學的一部分,是傳統(tǒng)作文教學研究的熱點與難點,具體操作時可以與平時的作文教學緊密相連,便于操作。最后是獨特性,因為基于翻轉課堂的主題習作教學實踐這個領域目前研究的人很少,謝老師他們能先行先試,研究所得的成果必定具有獨特性。
選好了題就要走第二步:實實在在進行研究。一要有切實的學期研究計劃,二要有扎實的日常研究過程,三要有豐實的研究成果。打個比方吧,做課題研究,就像寫一篇結構為“總分總”的文章,學期計劃是“總起”,研究過程是“分述”,研究成果是“總結”,三部分都做好了,課題研究就有實效了。
1.要有切實的學期研究計劃
我們都知道在課題進行申報時,要填寫一份課題申報表,申報表中的主要內容合成一個報告的話,就是課題研究實施方案。這份方案是該課題研究的頂層設計,非常重要,大家都很重視,都會認真撰寫。但許多人往往忽視接下來每個學期的研究計劃,其實它是我們做課題的行動指南,是課題研究方案實施到位的重要保障。
學期研究計劃可以制定得簡約些,分為三大板塊:研究內容和目標,研究成果形式,工作具體安排。譬如下面這份是筆者的微型課題研究學期計劃,僅600多字,但操作性強。有了它,研究時就能做到有目標、有重點。如果課題研究參與者較多的話,學期研究計劃可以寫得更具體些,工作具體安排可以細化到周,確保每個人都有事做,從而讓研究真正落地。
附:《減少低年級小學生錯別字的實踐研究》課題研究學期計劃
計利珍
一、研究內容和目標
(一)研究內容:
1.低年級小學生常見錯別字的歸類。
2.為減少錯別字而進行的有效教學、練習設計及應用。
(二)研究目標:
1.通過研究,切實減少低年級學生的錯別字,提高運用常用漢字的正確率,掌握漢字書寫正確的科學規(guī)律,激發(fā)學生的識字興趣,感受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
2.通過研究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識字寫字習慣,在寫字中育人。
二、研究成果形式
1.一年級學生常見錯別字針對性糾錯練習設計。
2.課題實驗課教案。
3.論文、錯別字指導案例評析或隨筆。
4.學生優(yōu)秀作業(yè)。
5.識字教學方法錄。
做好課題研究的常規(guī)工作,根據上學期研究工作中存在的不足,改進方法與策略,一要加強生字新詞的當堂默寫,及時鞏固,對錯別字的成因和預防形成一些比較細致的總結性的資料。二要多撰寫生字教學及減少錯別字方面的論文、案例評析等;多參賽爭取發(fā)表。三要進一步加強理論學習,多揣摩優(yōu)秀案例,多與教研組內老師進行交流研討。四要結合課題結究,簡明扼要地總結教學方法,形成在字詞教學方面自己的一些特色。
每月工作安排如下:
九月:制定課題研究學期計劃;整理字詞教學方法;制作學生生字新詞集錯本;學習相關理論。
十月:教研組內進行課題研究專題研討活動;學習相關理論,寫讀書心得。
十一月:上好課題研究公開課;撰寫相關文章;學習相關理論。
十二月:上好課題研究公開課;撰寫論文;學習相關理論,寫讀書心得。
一月:整理總結研究成果,進行校內課題學期匯報。
2018年8月25日
2.要有扎實的日常研究過程
扎扎實實地做,才能享受到研究過程的幸福感。為了體現“扎實”兩字,我校提倡老師在進行課題日常研究時,做到七方面的深度融合:一是課題研究與教育教學深度融合,二是課題研究與閱讀專著深度融合,三是課題研究與教研活動深度融合,四是課題研究與參賽寫作深度融合,五是課題研究與教學特色打造深度融合,六是課題研究與發(fā)展學生深度融合,七是課題研究與團隊建設深度融合。
譬如課題研究與教育教學深度融合,我們可以從家常課的備課設計、每天的教學后記撰寫等方面入手。以筆者研究的課題《減少低年級小學生錯別字的實踐研究》為例,在備課上,為了達到方案上的目標,在平時的每堂課中,筆者都要加入生字的有效教學、減少學生寫錯別字方面的教學設計。也就是說,筆者每天都在思考與實踐這個課題。為了提升自己的研究能力,筆者會找來跟課題相關的一系列專著有計劃地進行學習,做到課題研究與閱讀專著深度融合。通過不斷閱讀豐富知識儲備,更新教學理念,在書中找到靈感后再去引導每天的實踐,實踐后有感受馬上寫入教學后記中,教學后記以案例評析、論文或經驗總結等多種形式撰寫。如此“學習——實踐——總結”循環(huán)往復,將課題研究與每天的教學工作、課后的閱讀寫作結合,教師的專業(yè)水平和學生的學習能力發(fā)展都很快,每天都能真切地感受到做課題的快樂與幸福。
3.要有豐實的課題研究成果
課題要真研究才會有真經驗,才會出豐實的成果。為了推動老師形成整套的課題研究成果,我校的課題網站上根據上級要求設置了“學期匯報”“研究成果”“課題鑒定”三個板塊,要求老師按要求按不同的時間節(jié)點上傳相關成果,進行分享與推廣?!耙越K為始”,目標明確,用豐實的課題研究成果倒逼課題研究的實效。
學期匯報:每學期期末傳。含填一張匯報表,寫一份課題學期總結,一學期作個匯總和梳理很有必要。提倡大家把總結寫成論文,提升理論水平,提高文章質量。
研究成果:有成果隨時傳。這個有很多形式來體現。比如撰寫的課題研究報告,教學設計資源庫,文章發(fā)表與獲獎集,媒體相關報道,編寫的相關教材,評優(yōu)課獲獎,影像資料,學生作業(yè)或作品展示,學生獲獎情況等等。
課題鑒定:在課題結束時按學校要求上傳相關資料。只要平時扎實開展研究且按時上傳研究成果的,最后的鑒定肯定是碩果累累。
實踐表明,若做到“三性”“三實”,課題研究將更有實效。
(江蘇省蘇州工業(yè)園區(qū)勝浦實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