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明
教育家夸美紐斯指出,教師的語言如同一處泉眼,能夠噴發(fā)出知識的泉水。在小學科學教學過程中,教師優(yōu)秀的語言能力是傳播科學、吸引學生參與、組織開展學習探究的重要前提,也是教師學科專業(yè)素養(yǎng)和教學技藝的綜合表現(xiàn),更是提升小學科學課堂有效性的重要保障。所以,小學科學教師要自覺錘煉課堂語言表達能力,課堂語言表達力爭科學、正確、規(guī)范,彰顯科學學科特質。在小學科學教學中,教師怎樣有意識地強化自己的課堂語言能力呢?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在學習和運用中不斷提升課堂語言表達能力。
自從實施新課程改革以來,逐步重視小學科學課程教學。但是,小學教師配比的結構性矛盾等客觀原因導致專職的小學科學教師職數(shù)嚴重不足,所以,一些學校的科學課基本上是學科教師兼職教學的,難以保證科學教學的專業(yè)性和整體性。因為小學科學課程內容包羅萬象,包含“生命”“物質”“宇宙”等三大板塊內容,這三大領域的科學知識涵蓋了學生后續(xù)學習的基本知識,覆蓋面非常廣泛。由于一些教師科學專業(yè)學科知識的不足,導致他們在科學教學時不能夠用科學、準確的教學語言把科學知識和科學概念講述清楚,比如“溶解”和“溶化”的區(qū)別,“音強”與“音高”的不同等等。因此,注重科學專業(yè)學科知識的學習是小學科學教師提升課堂語言能力的重要基礎和前提。在教學實踐中,教師可以通過多種途徑豐富科學知識儲備:
其一,要深入研讀科學教材,準備把握知識要點。教師不能只見樹木不見森林,要站在學科知識的高度,要充分把握科學知識之間的內在聯(lián)系。既要深入解讀小學科學教材,準確梳理科學知識網(wǎng)絡,還要延伸閱讀初中和高中的科學教材,從中汲取科學知識營養(yǎng)。因為初高中科學教材知識體系更清楚,概念界定更精準,是小學科學知識點的延伸和提升。研讀基礎教育階段的科學教材可以讓教師準確把握科學概念,理清科學知識之間的聯(lián)系,便于深入淺出地向學生傳授科學知識,教學指導更能有的放矢。
其二,廣泛涉獵專業(yè)雜志,豐富科學語言儲備。比如,教師可以有計劃地研讀《科學課》等科學雜志上刊發(fā)的科學名師的課堂教學實錄,體會揣摩經(jīng)典教學案例科學語言的精準、簡約和專業(yè)。在教學之余,要多閱讀這樣的名師實錄,潛心體會語言表達的精妙,并巧妙運用到自己的課堂教學中。長此以往堅持下去,教師的科學語言表達必將更上一層樓。
其三,觀看最新科學節(jié)目,汲取科學營養(yǎng)。未來已來,知識更替和科技發(fā)展一日千里。作為科學知識傳播者的小學科學教師不能囿于科學教材,應該積極通過互聯(lián)網(wǎng)、電視等媒體學習知曉前沿科學發(fā)展技術,比如我國的量子通信、新材料新能源技術等科學知識。在豐富知識儲備的基礎上力求用兒童能夠聽懂的語言講述給他們聽,不斷激發(fā)他們的科學熱情,讓小學科學教學內容與時俱進。
小學科學教學名師輩出,比如久負盛名的小學科學“三劍客”路培琦、章鼎兒、李子平。他們的經(jīng)典課例《蠟燭會不會熄滅》等通過光盤和網(wǎng)絡廣泛流傳,成為了小學科學課程改革進程中的扛鼎之作,為一線科學教師落實最新科學教育理念提供了樣板。雖然,我們一線教師不能每次到現(xiàn)場去感受名家風采,但是我們可以通過網(wǎng)絡搜索科學名師的經(jīng)典教學案例。在教學之余或校本研修時觀看、研討,有意識地學習感悟他們的教學技藝和教學智慧,一定會不斷提升科學教學語言素養(yǎng)。
充滿智慧的教學語言是科學名師教學藝術的集中展現(xiàn)。在具體觀看實錄的時候,我們要做好課堂觀察,分類關注名師在課堂導入、評價、過渡和總結等環(huán)節(jié)的語言,并通過比較分析,反思推敲其語言表達的嚴謹準確,感悟不同名師不同的語言風格,進而深入體會教學語言背后的教學藝術。我們還可以跳出學科視野,去觀看其他學科的名師教學視頻,取長補短,錘煉語言。比如著名語文特級教師王崧舟老師詩意盎然、智慧雋永的教學語言,數(shù)學特級教師華應龍老師睿智幽默的語言,細心揣摩一定會對錘煉科學教學語言有所幫助。
一線科學教師在教學實踐中,在做到教學語言嚴謹科學的基礎上,還要多觀看名師教學實錄,取長補短,學習運用,在課堂教學中創(chuàng)造性地加以運用,是錘煉課堂教學語言的快捷路徑。努力堅持下去,相信我們的科學教學語言一定會逐步走向準確、嚴謹和精當,形成自己個性化的教學語言。
由于專職科學教師課時量大,兼職科學老師教學事務繁多,再加上職業(yè)倦怠等發(fā)展瓶頸,容易導致一些教師在科學課堂上因循守舊,不能夠去用心考慮教學的有效性和藝術性。所以,思想的懈怠必然會帶來教學語言的乏味、陳舊,難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
所以,要改變這種現(xiàn)狀,教師只有自我加壓,在承擔公開課堂教學等關鍵事件中加快專業(yè)成長的步伐,力爭使教學語言變得更加嚴謹、科學和精準。立足課堂教學,開展教學實踐是提升科學教學語言的關鍵環(huán)節(jié),我們要認真推敲教師在課堂上的教學語言:
其一,要潛心備課,推敲教學語言。在備課過程中,教師不但要考慮學情,精選教學內容,選擇教學策略,也要細心推敲每一句教學語言。我們要靈活根據(jù)學情和教學內容,精心準備好各個環(huán)節(jié)的教學語言,努力讓導入語一鳴驚人,過渡語自然無痕,評價語靈動準確,總結語卒章顯志,讓精妙的教學語言更好地組織教與學。
其二,要大膽實踐,運用教學語言。在課堂教學中,我們要根據(jù)備課內容,把精心設計的教學語言運用在教學中,不能出現(xiàn)備課和上課是兩張皮的現(xiàn)象。當然,教學預案也不是一成不變的,可以根據(jù)學情靈活調整教學語言。另外,我們還要注意教學語言要飽含情感,生氣蓬勃,不斷激發(fā)學生學習的主動性。
其三,要反思評價,調整教學語言。上好課后,教師要認真回看自己的課堂教學視頻,把教學進程中的教學語言和備課內容進行比較分析,結合科學知識的教學要求,進一步評價教學語言的科學性和有效性。此外,我們還可以聽聽同行關于教學語言的評課意見,不斷反思,調整改進,提升科學教學語言水平。
總而言之,科學教師提升教學語言能力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我們不斷加強專業(yè)學習、研究名家教學、加強教學實踐,才能增強課堂語言的吸引力,促使學生深度學習,進一步提升科學學習的有效性。
(江蘇省蘇州市吳江區(qū)震澤實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