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愛愛
[摘要]馬克思在《哥達綱領批判》中表達了分配正義的思想,包括共產主義兩個階段分別實行“按勞分配”和“按需分配”原則;社會總產品需要做出“六項扣除”才能按照勞動量進行消費資料分配;生產決定分配,消滅私有制,實現生產資料公共占有。我國目前分配領域存在地區(qū)發(fā)展不平衡和居民收入分配差距較大的問題,遵循馬克思分配正義思想的指導,應該在初次分配中注重公平、再分配時更加注重公平、發(fā)揮第三分配的應然作用和完善政府對收入分配的宏觀調控作用。
[關鍵詞]馬克思 《哥達綱領批判》 分配正義 按勞分配 當代啟示
[中圖分類號]A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4245(2019)04-0006-06
DOI:10.19499/j.enki.45-1267/c.2019.04.002
1875年3月7日,由德國工人運動中的愛森納赫派和拉薩爾派領導人威·李卜克內西和威·哈賽爾曼等人共同起草的題為《德國工人黨綱領》的草案分別在兩派的機關報上發(fā)表。馬克思恩格斯認為,兩黨的合作基本上接受了1869年通過的愛森納赫派綱領或這個綱領就目前情況相適應的修正版基礎上的合并,而不是這個“比愛森納赫綱領還倒退一步”的草案。1875年3月18日至28日,恩格斯寫信給出獄不久的愛森納赫派領導人奧·倍倍爾,闡明他和馬克思對綱領草案的全盤否定,對拉薩爾主義進行堅決斗爭并維護科學社會主義原則的立場。但馬克思恩格斯的最初表態(tài)并沒有被威·李卜克內西等人理解和接受,1875年5月這個綱領草案只在文字上略加修改就在哥達舉行的合并大會上通過了,這一事實直接促成了馬克思的第二次表態(tài)。在此背景下,馬克思于1875年4月底到5月初抱病寫出了《哥達綱領批判》,包括《德國工人黨綱領批注》和他1875年5月5日給威·白拉克的信。作為科學社會主義的經典之作,馬克思“在批判‘哥達綱領關于分配問題的錯誤根源、實質以及危害的基礎上,比較系統(tǒng)地闡述了自己的分配正義思想,《哥達綱領批判》的問世也標志著馬克思‘分配正義觀的成熟”。在距《哥達綱領批判》誕生一個多世紀后重新研讀此書,我們仍然能夠挖掘出重要的科學理論及價值遵循,為我國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步人新時代的歷史方位下,審視分配制度及經濟建設提供了科學的理論指導。
一、《哥達綱領批判》分配正義思想的基本意涵
分配是人類享有社會發(fā)展成果的基本方式,實現分配正義是人類長久以來的理想追求和美好夙愿。馬克思站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立場上,在批判舊世界中發(fā)現新世界,一方面揭示了資本主義社會私有制是導致資本主義分配非正義的根源秘密,另一方面對未來理想社會的分配正義問題做出了科學的描繪與構想。
(一)馬克思提出了共產主義兩個階段的分配原則
馬克思指出,在共產主義第一階段,實行“按勞分配”,在共產主義高級階段,實行“按需分配”。在社會主義階段,“每一個生產者,在作了各項扣除以后,從社會領回的,正好是他給予社會的。他給予社會的,就是他個人的勞動量。”這樣的生產方式決定了社會主義分配方式是按勞分配。例如,社會勞動日是由全部個人勞動小時構成的,各個生產者的個人勞動時間就是社會勞動日中他所提供的部分,就是社會勞動日中他的一份。至于消費資料在各個生產者中間的分配,馬克思進一步指出,“這里通行的是商品等價物的交換中通行的同一原則,即一種形式的一定量勞動同另一種形式的同量勞動交換?!边@就是等量勞動相交換,它和商品等價交換的原則是相同的。因為價值是由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的,所以按價值交換也就是等量勞動相交換。無論是按勞分配還是等價交換,都遵循權利平等原則,但兩者各有區(qū)別。首先,從內容上來說,按勞分配反映的是勞動者與社會之間的關系,而等價交換反映的是商品生產者之間的關系,在資本主義社會里,資本家憑借對生產資料的占有,在等價交換原則的掩蓋下,雇傭工人從事勞動,占有工人的剩余價值,這是資本主義所有制的實質。其次,從形式上來說,按勞分配是憑勞動證明書從社會領到同等勞動量的消費資料,而等價交換是利用商品貨幣關系在市場上進行產品交換。按勞分配徹底否定了歷史上一切形式的不勞而獲,極大地激勵了廣大勞動者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但按勞分配仍是“資產階級的法權”,形式上平等,事實上卻是不平等的?!八J,勞動者的不同等的個人天賦,從而不同等的工作能力,是天然特權?!睂Σ煌膫€人用同一尺度——勞動來計量,就是不平等的。因為每個勞動者的技能水平、家庭狀況等程度是不同的,這充分暴露了按勞分配制度的弊端和局限。因此,“要避免所有這些弊病,權利就不應當是平等的,而應當是不平等的?!本褪钦f要想實現平等,應使分配尺度多樣化,對于那些體力、智力差一些的人以及人口比較多的家庭要適當放寬尺度,盡量予以關照。因為只有這樣,才有可能實現在分配事實上的公平正義,但如果這樣做就勢必會造成在權利上的不平等。這些病弊在共產主義第一階段是不可避免的,因為“它剛剛從資本主義社會中產生出來,因此它在各個方面,在經濟、道德和精神方面都還帶著它脫胎出來的那個舊社會的痕跡”。如果我們脫離當前社會發(fā)展、文化發(fā)展的實際,對按勞分配中的病弊加以糾偏,實行平均主義的分配,分配的結果必然會打擊那些體力和智力都比較強的勞動者的積極性,不利于社會的發(fā)展和進步,也破壞社會生產力的健康持續(xù)發(fā)展。
在共產主義高級階段,階級消亡、國家消亡、“三大差別”消亡,集體財富的源泉噴薄而出。只有那時,“才能完全超出資產階級權利的狹隘眼界,社會才能在自己的旗幟上寫上:各盡所能,按需分配!”采用按需分配的方式不會因勞動上的差別引起占有和消費方面的不平等與特權,而是事實上的平等。分配方式是隨著生產和社會組織的進步而改變的,最能促進生產的分配方式應是使一切社會成員盡可能全面發(fā)展、保持和施展自己能力的分配方式,即按需分配。在那時,“勞動已經不僅僅是謀生的手段,而且本身成了生活的第一需要”,勞動在以往一切社會里都是謀生的手段,一方面由于生產技術不發(fā)達,勞動十分沉重,另一方面由于勞動者很少占有或甚至完全沒有生產資料,必須靠勞動謀生,因而勞動就成了人們的一種負擔。即使是在社會主義社會里,人們仍把勞動看作是謀生手段,而且計較勞動報酬。到了共產主義社會,一方面由于生產技術已經高度發(fā)達,勞動已變得輕松和自由、無需監(jiān)督,而且更富于創(chuàng)造性,使得人們都樂于參加,另一方面,人們的思想覺悟極大地提高了,加上那時物質生活已極其豐富,因而人們不再計較勞動報酬。彼時,“單個人的勞動在它(勞動)的直接存在中已成為被揚棄的個別勞動,即成為社會勞動”,勞動被賦予嶄新的意義,勞動成為一種完全自覺的人類社會活動。
(二)馬克思提出社會總產品的分配原理
拉薩爾主義認為“勞動所得應當不折不扣和按照平等的權利屬于社會一切成員”,即社會成員完全共享全部的勞動所得才是公平的分配,馬克思則指出無論哪個社會形態(tài),無折扣的勞動所得是極其荒謬的,即使是共產主義社會,勞動所得也要在扣除維持社會再生產需要的資料的基礎上才能使社會成員共享。他指出,社會總產品在分配之前必須是“有折有扣”的,應當扣除“用來補償消耗掉的生產資料的部分,用來擴大生產的追加部分,以及用來應付不幸事故、自然災害等的后備基金或保險基金”。馬克思認為,這些費用的扣除是客觀地根據經濟基礎、生產總量決定的,雖然難以用主觀的“公平”道德標準衡量,但在經濟上是必要的。在此基礎上,剩下的消費資料在進行個人分配前,還要扣除“同生產沒有直接關系的一般管理費用,用來滿足共同需要的部分,如學校、保健設施等以及為喪失勞動能力的人設立的基金”。隨著經濟社會的不斷發(fā)展,后三項費用的扣除對于分配正義具有重要意義,能夠保障社會弱勢群體的基本生活,滿足人人共享社會發(fā)展成果的訴求,滿足社會成員全面持續(xù)發(fā)展的需要,真正展現了社會總產品扣除的公平性。因為只有在做出這些扣除后,才能按照勞動量進行分配。
(三)馬克思批判拉薩爾的“分配決定論”。確立了生產決定分配的根本原理
生產方式決定分配方式,生產資料所有制結構決定分配結構。針對哥達綱領總是專注于分配本身做文章,只字不提生產資料所有制的問題,馬克思對這種玩弄字眼的機會主義錯誤觀點進行了批駁,他指出“消費資料的任何一種分配,都不過是生產條件本身分配的后果。而生產條件的分配,則表現生產方式本身的性質”。生產方式即生產資料所有制,勞動分配是以生產資料所有制為前提,所有制的性質直接決定了分配的性質,而庸俗社會主義仿效資產階級經濟學家,“只問分配不問生產”是完全錯誤的觀點。在資本主義社會里,資本相對于活著的人具有獨立性和個性,私有財產對十分之九的成員來說是不存在的,顯然這是一種極不正義的分配,無產階級要改變這種處境,必須徹底消滅私有制,把生產資料轉交給生產者公共占有,這樣能夠保證全社會的整個利益,是實現每個人自由而全面發(fā)展的所有制前提。
二、我國現階段分配實踐的現狀審視
分配制度關乎社會成員以什么樣的方式占有社會財富的問題。改革開放前,中國基本上以蘇聯為模板,實行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分配方式采取單一的按勞分配。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后,我國才真正踏上了摸索和探尋社會主義分配方式的道路。從十三大的其他分配方式為“補充”到十四屆三中全會的多種分配方式“并存”,從十五大的“按勞分配與按生產要素分配相結合”到十六大的生產要素按貢獻參與分配原則,在十七大報告中明確指出,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要“堅持和完善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健全勞動、資本、技術、管理等生產要素按貢獻參與分配的制度”。最終確立了我國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采取的分配方式。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按勞分配以外的按生產要素進行分配的分配方式,調動了一切積極因素,使按勞動、知識、人才和創(chuàng)造獲得的收入分配的源泉充分涌流。但資本要素參與收人分配后收入差距明顯呈現擴大趨勢,因為多種要素報酬可能疊加在同一個人身上,勞動報酬在收入分配中所占比重呈下降趨勢。目前,我國分配制度體系雖然初步確立,總體上符合我國實際國情,但是還存在一定的分配不公問題。
(一)地區(qū)發(fā)展不平衡
不平衡發(fā)展就是接受計劃經濟時期平均主義的教訓,承認個人能力差別、地區(qū)資源稟賦差別,提高效率,允許“部分富?!?。目前我國區(qū)域發(fā)展具有不平衡的特點。如表1所示,我國東、中、西部地區(qū)人均可支配收入存在差別,人均可支配收人東部地區(qū)最高,中部地區(qū)次之,西部地區(qū)最低。2013年全國人均可支配收入18310.8元,東部地區(qū)人均可支配收入23658.4元,中部地區(qū)人均可支配收入15263.9元,西部地區(qū)人均可支配收入13919.0元;到2017年,全國人均可支配收入25973.8元,東部地區(qū)人均可支配收入33414.0元,中部地區(qū)人均可支配收人21833.6元,西部地區(qū)人均可支配收入120130.3元。即使是同一地區(qū),不同省份地區(qū)人均可支配收入也存在差別。我國地區(qū)發(fā)展不平衡也包括城鄉(xiāng)發(fā)展不平衡,如表2所示,2012年城鎮(zhèn)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4126.7元,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389.3元;2017年城鎮(zhèn)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6396.2元,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432.4元。十八大以來,城鎮(zhèn)居民可支配收入遠高于農村居民可支配收入。城鄉(xiāng)發(fā)展不僅在居民收入方面有差別,而且在教育、醫(yī)療、消費、就業(yè)和政府公共投人等方面也存在差別,城鄉(xiāng)發(fā)展不平衡尤為明顯。
(二)居民收入差距比較大
2013年到2017年,我國的基尼系數分別為0.473、0.469、0.462、0.465、0.467,均高于國際警戒線?;嵯禂捣从吵鑫覈杖敕峙洳还?,居民收入群體性差異較大。如表3顯示,十八大以來,我國五等份分組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均逐年增長,2013年我國低收入戶人均可支配收入4402.4元,高收入戶人均可支配收入47456.6元;2017年我國低收入戶人均可支配收入5958.4元,高收入戶人均可支配收人64934.0元。然而,我國居民收入按五等份分組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差距也在不斷擴大,2013年全國高收入戶比低收入戶人均可支配收入高出43054.2元,2014年為46220.7元,2015年為49322.3元,2016年為53730.8元,2017年高達58975.6元。按照每人每年2300元(2010年不變價)的農村貧困標準計算,2017年末農村地區(qū)貧困人口總計3046萬人,與貧困人口龐大基數和集中分布相對應的是我國的收入分配結構呈現出“土字型”結構,底層大,上層小,尚未形成較為穩(wěn)定的“橄欖型社會”,中等收入群體人數所占比重仍然較低。
三、《哥達綱領批判》分配正義思想的現實啟示
黨的十九大報告強調要堅持按勞分配原則,完善按生產要素進行分配的體制機制,促進收入分配更合理、更有序;政府要履行好“再分配”調節(jié)職能,加快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縮小收入分配差距。馬克思《哥達綱領批判》分配正義思想對指引我國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與完善仍有重要的現實意義。構建兼顧發(fā)展與共享的收入分配制度是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客觀要求,也是解決我國貧富差距問題的一把金鑰匙。
(一)初次分配注重公平
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初次分配在強調效率的基礎上也應兼顧公平。初次分配的公正,是收入分配公平的重要舉措,是緩解貧富差距過大的基礎性環(huán)節(jié),必須予以高度重視。因此,建立權力公平、機會公平、規(guī)則公平與過程公平的國民收入初次分配制度尤為必要。一方面,理順勞動性收入與資本性收入的關系。初次分配的各種要素參與分配,在這些要素中,最弱的是勞動帶來的收入。資本、信息、土地等資本性收入的增長速度快于勞動性收人的增長速度,是收入分配差距不斷擴大的重要原因,因此,注重要素分配要向注重勞動分配轉化,畢竟勞動是最重要的生產要素,價值增長從根本上說還是來自于生產者的勞動創(chuàng)造。我們應該貫徹落實“以勞為本”的價值取向,保護勞動者權益,限制和調節(jié)資本所得。另一方面,通過立法,調節(jié)初次收入分配。通過建立健全適合中國國情的最低工資法等法律,使收入分配制度法治化,用法律手段來保護勞動者的合法權益,緩解勞資矛盾,讓更多低收人群體、社會弱勢群體共享到經濟發(fā)展的成果。
(二)第二次分配更加注重公平
國民的第二次收入分配,也叫再分配,在調節(jié)居民收入分配、縮小收入差距方面發(fā)揮著不可估量的作用。第一,實施有效的財政轉移支付政策。加大對中西部、貧困地區(qū)、農村地區(qū)的均衡性轉移支付數量,使欠發(fā)達地區(qū)在吃、住、行、學、醫(yī)等民生領域實現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第二,完善稅收調整制度,縮小收入差距。提高起征點,完善稅收減免政策能夠促進第二次收入分配的公平。減稅降費是未來稅收工作的主題,各級稅務機關要切切實實拿出“實”辦法、“硬”措施,將減稅降費工作推向縱深。減稅降費、提高起征點的做法給微小企業(yè)和個人帶來了實質獲得感。企業(yè)利潤的增加、工薪階層可支配收人的增加,進一步降低了高等收入群體收人,擴大了中等收入群體收入,有利于實現再分配的公平,形成橄欖型收人分配格局。此外,盡快在個人所得稅、財產稅、房產稅、暴利稅、贈與稅、股票稅等多個領域推進和完善稅制改革。制定稅制改革的整體框架,完善對稅收執(zhí)法的監(jiān)督和問責機制。第三,政府應該把更多的財力用于保障和改善民生上。民生問題與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現實的利益問題密切相關,涵涉教育、就業(yè)、收人分配、社會保障等領域。再分配要拓寬社會保障基金籌集渠道,為所有地區(qū)、年齡、性別、城鄉(xiāng)、職業(yè)的人群建立更加公平和可持續(xù)的社會保障體系。針對農村發(fā)展落后和社會保障制度滯后的現狀,加快建設完善農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三)加強第三次分配的監(jiān)管作用
第三次分配是指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依靠道德力量的推動,通過動員全社會力量和個人自愿捐款的分配,建立社會援助、私人捐款、志愿者行動、慈善事業(yè)等制度和機制。在逐步共享改革發(fā)展成果的基礎上緩解貧困群體在社會財富分配中的心理鴻溝,緩解不同階級之間的利益沖突,營造和諧的社會氛圍。戈森第一定律指出,隨著某種需要的滿足,一個人的享受程度是逐漸遞減的,直到達到飽和。因此,先富帶后富具有理論上的可能性。第一,借助網絡等新媒體引起人們對弱勢群體、貧困群體的關注和幫扶,從共同富裕的角度為第三次分配的發(fā)展建立精神智庫。一方面,不忘本來,我們可以從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寶庫中追尋到幫扶、博愛的思想精髓。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蘊含著“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達則兼濟天下”等“博愛、厚生、公平、和諧”的儒家文化,這些經典文化為我們關注弱勢群體、先富幫后富找到了理論支撐。另一方面,吸收外來,應當注意到,當代西方文化中具有團隊精神、博愛精神、現代的財富觀和志愿服務精神,批判吸收西方慈善文化精神可以為我國慈善事業(yè)的發(fā)展提供重要借鑒,通過弘揚中國傳統(tǒng)文化和西方慈善文化中有益的精神養(yǎng)分,克服中國本土慈善事業(yè)中的自私、封閉、狹隘的弊端,逐步形成具有中國特色現代慈善文化,建立慈善精神智庫。第二,完善慈善捐贈法律法規(guī),增強慈善組織的公信力和透明度。制定公益性捐贈免稅的慈善法律,鼓勵更多的富人將財產用于公益事業(yè)。第三,完善慈善組織監(jiān)督與問責機制,包括國家對慈善組織財務的監(jiān)督和審計制度,也包括慈善組織本身的自律制度。最后針對慈善組織屢遭民眾質疑的現象,政府要進一步增強慈善組織的公信力,依法籌資捐贈,完善慈善監(jiān)管,及時公開項目活動、資金和物資的籌集和使用去向、結余款項等項目明細。再次,完善建立群體和個人幫扶制度、對口支援制度,并對幫扶、支援的群體或個人給予適當的資金和政策扶持。通過試點積累經驗并逐步規(guī)范化和常態(tài)化,直至全國各地形成規(guī)模效應。
(四)完善政府對收入分配的宏觀調控
一方面,調整收入分配格局,逐步形成橄欖型收入分配格局?!胺峙浣Y構由金字塔型向橄欖型的轉變,是一個國家走向現代化的必然途徑與主要標志?!蓖ㄟ^稅收手段,抑制高等收入群體收入,擴大中等收入群體收入,加大對低等收入人群的幫扶力度,降低低等收人群體占比,逐步構建橄欖型收入分配格局,有利于促進社會公平、維護社會和諧穩(wěn)定,有利于加快新時代共同富裕目標的實現。另一方面,政府加快推動形成公開透明、公正合理的收人分配秩序。完善收人分配相關領域立法,加強領導干部收入管理,維護勞動者的合法權益,清理規(guī)范工資外收入,保護合法收入,規(guī)范隱性收入,遏制以權力、行政壟斷等非市場因素獲取收入,打擊和取締非法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