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 莉, 錢寒鑫
(1.邵陽學院 外國語學院, 湖南 邵陽 422000;2.廣西師范大學 文學院,廣西 桂林 541001)
邵陽地處湘中偏西南,湘中湘西南文化是湖湘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湖湘文化研究取得了重大發(fā)展,獲得了一批重大成果。但就區(qū)域而言,邵陽文化研究有待加強,特別是晚清以來邵陽文獻(1)“邵陽文獻”包括邵陽地方史料、邵陽人士論著等?!吧坳枴笔贩Q“寶慶府”。從單獨建制至1977年,新化縣一直隸屬寶慶府。宋神宗熙寧五年置新化縣,隸屬邵州。南宋寶慶元年邵州改為寶慶府,新化屬寶慶府。元代屬寶慶路,明清兩代屬寶慶府。1949年10月21日成立新化縣人民政府,屬邵陽專區(qū)。1977年改屬漣源地區(qū)。1982年漣源地區(qū)更名為婁底地區(qū)。立足歷史的角度,將今屬婁底地區(qū)的新化籍鄧顯鶴所著文獻列為邵陽文獻范疇。的語言研究更需加強。本文簡單梳理晚清以來邵陽文獻語言研究成果,以引起學界的關注,從而促進邵陽文獻的語言研究。由于學術視野的限制,晚清以來邵陽文獻語言研究的現有成果不能盡舉,還請方家指正。
魏源著述頗豐,其中相關文獻含有豐富的語言信息。具體而言,魏源相關文獻的語言研究主要包括訓詁、音韻、語言哲學等。
1.沃興華《論魏源的小學觀及其成就》[1]較為詳細地分析了魏源的小學觀點,認為魏源“有很好的小學素養(yǎng)”,其小學研究與其“力求大而通”的治學風格相吻合。在“《說文》學”即傳統語言文字的認識上,魏源對“六書說”有自己的新見,這些觀點主要集中于《會意諧聲指事象形釋例》《轉注釋例》《假借釋例》《說文儗雅》等,尤其是《轉注釋例》《假借釋例》二文對轉注、假借提出了獨到的見解。李漢武《魏源傳》[2]213-218、張其昀《“說文學”源流考略》[3]242,390對魏源的“《說文》學”觀點加以評述,認為系一家之言。
2.由于時代的局限,同時又受文章內容的影響,《海國圖志》存在大量的外來詞。外來詞是漢語詞匯的重要組成部分。這些外來詞,一方面能夠反映出翻譯理論和實踐,另一方面可以顯示當時漢語外來詞的特點,在此基礎上我們將其與漢語其他外來詞作比較,以進一步探討漢語外來詞的特點及發(fā)展規(guī)律。[4]張惠民《〈海國圖志〉的對外關系用語和新詞研究》選取對外關系用語、新詞語兩個方面對《海國圖志》的語言進行研究,主要分析了《海國圖志》中對外關系用語的特點,探索《海國圖志》中新詞語的構成形式及特征。[5]李運富、牛振對《海國圖志》國名譯詞進行了深入研究,認為《海國圖志》所載歐美主要國家國名譯詞的用字“總體上呈混亂不一的狀況,反映出鴉片戰(zhàn)爭前后國名譯詞用字的基本面貌”,“這種情況的形成與漢語方言的影響等外部因素有關,更是選用同音(音近)字和異體字、字形訛誤等漢字系統內部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國名譯詞用詞應該規(guī)范、統一,表音的準確性、字面意義的積極性、字際之間的區(qū)別性、字形書寫的簡易性、同音類聚的統一性應該成為譯名用字的優(yōu)選原則”[6]。同時指出“《海國圖志》卷三十七至卷六十九歐美主要國家的國名譯詞歧異嚴重”,其成因“主要在于不同的譯者采用不同的翻譯方式,或者同是音譯而源語詞不同,同是意譯而取義理據不同,也有音譯者對同一源語詞的語音感知不同而譯音不同的。面對歧異,當時學者采用文中加注的方法溝通說明,雖有利于讀者理解,但治標難治本。歧異的國名譯詞可以通過漢化和優(yōu)化,逐漸走向規(guī)范而最終融入漢語系統”[7]。
3.潘洪利《〈老子本義〉訓詁資料測查及分析》以魏源《老子本義》中的詞語訓釋為研究范圍,從訓詁內容、方法、術語和體式幾個方面對這批材料進行了分析,并在與其他相關訓詁資料的對比研究中,探討了《老子本義》正文訓詁資料的特色與價值。[8]
與《圣武記》《默觚》《海國圖志》相比,魏源《蒙雅》雖然篇幅短小,但是其學術價值仍不可小覷,它將蒙學與雅學有機結合的撰寫風格,“四字韻言”的表現形式,偶用方音的韻律風采,堪稱古代蒙學文獻中不可多得的藝術珍品。[9]
4.據《魏源全集》第十二冊著錄,魏源的已見存世詩作900余首。古代詩歌是研究古代語音的重要材料之一,一定時期一定區(qū)域的詩歌用韻,不僅可以反映出當時通語的語音面貌,而且可以反映出當時當地的方音特點。因此,魏源詩歌用韻的研究,一方面能夠讓我們了解魏源所處時代漢語通語的語音狀況。另一方面,通過對詩歌用韻中與《平水韻》以及當時通語用韻不相符合的韻例分析,能夠發(fā)現某些方音信息,同時結合現代方言的語音特征,來論證這些方音的歸屬,從而窺探魏源所處時代方音特點。[10]
5.吳根友對清代名儒如段玉裁、戴震、龔自珍等語言哲學思想進行了深入的研究,取得了重要研究成果,認為“段玉裁是一個有哲學追求的語言學家”[11],戴震的語言哲學思想主要體現在名實之辯、以句法分析重新解釋傳統哲學命題等之上,“乾嘉考據學實際開啟了中國哲學的語言學轉向”[12],龔自珍是“使這一語言學轉向發(fā)生新的歷史轉折的關鍵人物”[13],而與龔自珍有較深學術淵源、且為莫逆之交的魏源有著較豐富的語言哲學思想。作為中國近代史開端時期杰出的思想家,魏源學識淵博,遍覽群經,廣交師友,受業(yè)于清代常州派代表人物劉逢祿等思想鴻儒,而且受到明清之際啟蒙思想家顧炎武、黃宗羲、王夫之等人的影響,從而形成經世致用的思想,這是其整個思想結構的基礎。魏源的語言哲學思想是其整個思想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魏源語言哲學思想主要體現在《說文儗雅》《說文轉注釋例》《皇朝經世文編》《詩古微》的編纂以及“道”與“一”的問題等。受其經世致用思想的制約,魏源語言哲學思想的精髓亦可概括為經世致用。[14]
1.鄧顯鶴相關文獻的語言研究
2.鄒漢勛相關文獻的語言研究
鄒漢勛,是清代著名學者,我國近代史上杰出的輿地學家,中國近代輿地學奠基人,一生著述豐富,主要有《五均論》《讀書偶識》等。李葆嘉探討了鄒漢勛“古音二十紐說”,認為他“在古聲紐研究史上是大有建樹的。由錢大昕的個別立論,經鄒漢勛創(chuàng)說與構想,古聲紐進入系統期,從而導致了黃侃古音十九紐的產生”。[15]
1.陸蔚奇《君莫笑》語言研究
陸蔚奇系民國期間湖南邵陽人,其著作《君莫笑》是私塾館必讀啟蒙讀物。其體例仿清車萬育《聲律啟蒙》?!毒Α肥轻槍仙坳柕貐^(qū)兒童編撰的啟蒙讀物,其內容貼近當地百姓生活,通俗易懂,具有濃厚的生活氣息。《君莫笑》收錄了許多湖南邵陽方言詞匯并透露出一些方言語音信息,如讀“黃”為“王”,讀“鞋”為“孩”,形容“雪白”為“空白”,形容“很紅”為“飛紅”等等。文中前鼻韻字與閉口韻字混押、后鼻韻韻段夾雜個別前鼻韻字。這透露出當時湖南邵陽方言后鼻韻(如曾、梗攝)讀為前鼻韻(如臻攝);閉口韻中咸、山兩攝韻字可能讀成鼻化韻,深攝韻字則讀成前鼻韻(如臻攝)。此語音現象至今仍保留邵陽方言之中。《君莫笑》不但有助于我國童蒙之作的研究,而且能還為清末民初湖南邵陽方言詞匯及語音的研究提供重要的文獻資料。[16]
2.邵陽無名氏《三字雜》等童蒙之作的語言研究
邵陽無名氏《三字雜》是我們新近發(fā)現的手抄本。據尹喜清初步研究,為民國期間邵陽洞口縣童蒙之作,是探討民國時期當地方言的重要史料?!度蛛s》共計2058句,6174字,內容貼近當地百姓生活,主要涉及家庭倫理、道德訓誨等七個方面,它運用方言口語,通俗易懂,具有濃厚的生活氣息和實用價值。它反映了洞口山門方言的一些特點:含有大量方言詞,全文音韻和諧,偶句押韻,用韻中不乏方音現象。[17]尹喜清還對民國時期流行于湘西南地區(qū)的其他重要童蒙教材進行了探討[18],同時研究了邵陽雜字文獻俗字的類型及疑難俗字的釋義。[19-20]
地方志中包含有豐富的語言材料,如其“風俗”篇往往記錄地方語言,通過對地方志中語言材料的剖析,可以挖掘出邵陽地區(qū)語言的特征。[21]另外,邵陽有大量地方戲曲、地方歌曲,如花鼓戲、祁劇、絲弦、儺戲、山歌等。地方戲曲、地方歌曲的產生與地方文化是緊密相聯系的,它不可避免地將地方語言融入到戲曲的創(chuàng)作和表演中。游汝杰《地方戲曲音韻研究》曾探討了邵陽花鼓戲的音韻特征。[22]453-462劉淮保對湖南隆回虎形山“花瑤山歌”的音樂特征進行了全面分析,同時揭示出“花瑤山歌”歌詞的方言特色。[23]湖南武岡絲弦音樂是湖南絲弦音樂的重要組成部分,其曲詞簡潔流暢,清新自然,具有鮮明的民歌民謠風味,同時也不乏詞藻華麗類的文人創(chuàng)作風味,平仄相間,主要押十三轍韻,韻律和協,因而抑揚起伏,極富音樂美感,運用多種表現手法刻畫人物形象,表達人物的思想感情:運用長短句、七字句,活潑明快,自然順暢;運用襯字和多種修辭手段如比喻、反復等來塑造人物;而且運用了大量方言俗語詞,收到了奇效。[24]
綜上,晚清以來邵陽文獻的語言研究在諸多領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缺乏全面系統性研究,零散碎片化現象嚴重,因此,亟待對晚清以來邵陽文獻展開全面系統的語言研究,如進一步總結魏源小學成就及特色,進一步挖掘邵陽地方志、地方戲曲、地方歌曲的語言信息,繼續(xù)開展填補空白式的研究如鄧顯鶴《〈玉篇〉校刊札記》與《〈廣韻〉??洝?、陸蔚奇《依樣葫蘆》、無名氏《全家訓》的語言研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