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小鹿
寒食節(jié)前夕,北京老同學發(fā)給我一張圖片,是具有老北京特色的十三樣涼食。我逐個看過去,十三樣點心里,我還有糖火燒和姜汁排叉沒有吃過。
北京點心,素來是一個聊不完的話題,文人筆下也常見它們的身影。讀梁實秋,我知道了花糕、翻毛月餅、藤蘿餅、缸爐;從唐魯孫那里,我了解到了勒特條;老舍呢,為我們介紹了五毒餅;連一臉嚴肅的魯迅,在日記里也留下數(shù)十條去稻香村買餅餌的記載……京派點心確實花樣繁多,梁實秋在一篇《北平的零食小販》里一語道破:北平人饞。北平人之所以饞,有人說是由于當年的八旗子弟游手好閑的太多,閑就要生事,所以在吃上打主意自然也就好理解了。
放在從前,“饞”這個字絕對不是什么好字,潛臺詞影射好吃懶做。如今語境變遷,“饞”字倒變得越來越可愛。因為饞,生出遍嘗各地美食的心思,繼而對生活有不懈的興致,日子就值得期盼虎虎有生氣了。
老同學是個吃貨,隔兩天,我收到一只紙箱,除糖火燒和姜汁排叉外,她還給我快遞來了咯吱盒、牛舌餅、山楂鍋盔,還有一盒來自稻香村的谷雨椿芽酥。谷雨,是春天的最后一個節(jié)氣。谷雨時節(jié),北方的香椿樹頂芽初長,正是最嫩時期,所以北方人有谷雨吃香椿的習俗。稻香村別出心裁,一年二十四個節(jié)氣,都做出對應的點心。這一盒椿芽酥,正是為谷雨節(jié)氣限量特制的。打開盒子,椿芽的香氣破餅而出,好香啊,我從來沒有聞到過這么香氣襲人的餅,傻傻地坐在八顆椿芽酥前,聞了又聞。每顆椿芽酥上還畫有一棵綠色的小嫩芽,我看了又看,好喜歡啊。
開心地將點心們從箱子里一袋袋拿出來,裝進瓶瓶罐罐,每一樣取一個嘗嘗??┲ê写啻嗟模粤艘粋€根本管不住嘴巴,還想再吃。老同學告訴我,咯吱盒是用綠豆磨成粉做成的,因費時費力,過去老北京人只在過年時才吃。牛舌餅,我曾在文友的文里看到過,京城出生的女孩移居到多倫多,每年回國探親,頭一個點名要吃的就是牛舌餅。嘗了一個,味道很特別,甜咸交加,辨識度極高。山楂鍋盔,圓圓的餅上印了一個方形紅戳,上書四個大字:山楂鍋盔,有一種威武霸道的氣勢。掰開來吃一口,嗨,明明是小清新嘛,酸酸甜甜的,很對我的胃口。
當我吃著這些北京點心時,某個剎那恍惚覺得自己正站在老北京的某間餑餑鋪里。老北京人管點心叫“餑餑”,賣點心的店鋪就叫“餑餑鋪”。一吃北京餑餑,穿越的感覺又奇妙又欣喜。
這幾天,“餑餑”們在我的生活里占據(jù)了很大空間。我在班級群里熱烈聊著餑餑,又在閨蜜群里熱聊著餑餑,覺得自己生出了遍嘗北平餑餑的念頭。閨蜜配合我,找了個鏈接發(fā)給我,我在那則鏈接里又看到了很多沒有吃過的老北京餑餑,其中有一款名字和顏值都令人驚艷,名叫孫尼額芬白糕,白色的糕上用果料點綴了一朵小紅花,我的饞蟲又被勾起。我想,得抽個周末去趟北京呢,去富華齋餑餑鋪里吃個京味下午茶,點杯三清茶、自來紅、孫尼額芬白糕、馬奶子糖粘、蘇子餅,哪怕吃不完帶了走,我愿意像孩子那般對世界充滿好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