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玉婷 李巖
摘 要:作為病蟲害防治的重要技術手段,生物防治技術逐漸發(fā)展起來,當前已經(jīng)越來越多地應用到城市園林的植物保護中。本文就當前生物防治在園林植物害蟲中的應用進行探討。
關鍵詞:生物防治;園林害蟲;應用研究
人們的生活品質(zhì)不斷提高,對宜居城市的向往,使得人們對城市園林綠化的要求也越來越高。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建設生態(tài)文明是中華民族永續(xù)發(fā)展的千年大計”。建設現(xiàn)代化生態(tài)園林城市對城市的長期可持續(xù)發(fā)展具有重要意義,是發(fā)揮城市功能的不可或缺的重要生態(tài)保障部分。而在園林病蟲害防治中化學農(nóng)藥的大量使用,使得水體、大氣與土壤被污染。人們環(huán)境保護的意識已普遍增強,減少農(nóng)藥的使用量勢在必行。生物防治以其無毒、無害、無污染、不易產(chǎn)生抗藥性和高效等優(yōu)點,在植物病蟲害防治中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
1 生物防治技術的特點
生物防治是利用某些生物或生物的代謝產(chǎn)物來達到控制病蟲害的目的,作為綠色防控的重要組成部分,為綠色發(fā)展提供了技術支撐。生物防治對植物和其他天敵沒有不良影響,有的對某些害蟲能夠達到長期控制的效果。生物防治不是簡單的趕盡殺絕,而是在不破壞生態(tài)平衡的條件下,有目地的控制害蟲對植物的危害程度,使害蟲造成的損失控制在經(jīng)濟閾值內(nèi)。
2 生物防治在園林植物害蟲防治中的應用
生物防治可以分為以蟲治蟲、以鳥治蟲和以蟲治蟲3大類。園林害蟲生物防治實踐中主要使用以蟲治蟲和以菌治蟲2種技術手段。
2.1 以蟲治蟲
以蟲治蟲,是利用天敵昆蟲與害蟲之間的食物鏈關系,降低害蟲蟲口密度,使其不破壞園林景觀效果,以達到園林生態(tài)系統(tǒng)平衡。天敵昆蟲包括捕食性天敵和寄生性天敵。植物在受害蟲危害后會釋放出對天敵昆蟲有引誘作用的信息素,招引天敵昆蟲前來捕食。捕食性天敵主要有瓢蟲,草蛉,捕食螨和蝽類等。
2.1.1 捕食性天敵
捕食性天敵昆蟲主要有瓢蟲、草蛉和捕食性螨類等。大多數(shù)的瓢蟲屬于捕食性昆蟲,瓢蟲因其捕食量大,繁殖力強,適應性高的特點在園林生物防治中得到了廣泛的應用。瓢蟲可以捕食蚜蟲、介殼蟲、粉虱、葉螨、鱗翅目幼蟲及卵等,不同的瓢蟲捕食對象也不盡相同。目前瓢蟲主要以釋放卵卡的方式進行野外釋放。1909年我國首次引進澳洲瓢蟲,澳洲瓢蟲在防治柑橘吹綿蚧上取得了很好的成績[1];異色瓢蟲和七星瓢蟲能夠有效地控制園林木槿、黃山欒、桃樹、紫葉李等植物蚜蟲種群的增長[2-4];紅點唇瓢蟲對大葉黃楊盾蚧和蠟蚧有良好的防治效果[5];刀角瓢蟲和小黑瓢蟲等對粉虱有極強的控害潛能[6,7]。
草蛉屬脈翅目,主要在幼蟲期和成蟲期進行捕食,幼蟲期的草蛉又稱蚜獅,捕食力最強,是消滅害蟲的主要時期。中華通草蛉和大草蛉對蚜蟲、粉虱均有較好的捕食作用[8,9]。
捕食性螨類能夠?qū)θ~螨類保持很好的控制能力。蝽類一般包括花蝽、獵蝽、姬蝽、盲蝽等,可捕食蚜蟲,螨類、葉蟬、薊馬、鱗翅目昆蟲的卵和初孵化幼蟲等。我國曾引進智利小植綏螨用來防治花卉上的二斑葉螨,鈍綏螨在防治柑橘葉螨上防效期長且害蟲蟲口密度不易反彈[10,11]。
2.1.2 寄生性天敵
與捕食性昆蟲相比,寄生性昆蟲體型一般較寄主小,成蟲搜索寄主主要為了產(chǎn)卵和補充營養(yǎng),一般不殺死寄主,待幼蟲孵化后營寄生生活,殺死寄主的速度較捕食性天敵慢。寄生蜂種類多樣,有寄生蚜蟲的蚜繭蜂,寄生蛾類的赤眼蜂,寄生菜青蟲的絨繭蜂,寄生天牛的腫腿蜂等。寄生蜂防治害蟲在國內(nèi)外有很多成功的例子,海南曾引進大量的姬小蜂來控制椰心葉甲對椰樹等棕櫚科植物的猖狂為害;加拿大引進落葉松姬蜂極大的降低了落葉松葉蜂的破壞力[12,13];周氏嚙小蜂是美國白蛾的天敵,能在蛾蛹中產(chǎn)卵,連續(xù)兩年放蜂能夠有效控制放蜂區(qū)白蛾的發(fā)展[14];園林中經(jīng)常用到的管式腫腿蜂是多種蛀干害蟲的重要寄生性天敵,對于控制天牛危害具有重要的作用,能夠防治青楊天牛、松褐天牛、雙條杉天牛、光劍星天牛、栗山天牛等[15,16]。除寄生蜂外,釋放花絨寄甲來防治天牛也能得到很好的效果[17]。
2.2 以菌治蟲
以菌治蟲,是指利用害蟲的病原微生物防治害蟲。微生物的侵染產(chǎn)生的毒素能夠造成害蟲中毒、代謝活動受到干擾、神經(jīng)系統(tǒng)受到損傷,最終導致死亡。用來進行防治害蟲的病原微生物中應用較多的有細菌、真菌和病毒。
2.2.1 細菌
蘇云金桿菌(Bt)是應用最廣的細菌殺蟲劑,具有專一、高效、對人畜安全的優(yōu)點,在生物防治中發(fā)揮了重要作用。其能夠產(chǎn)生2種毒素,使害蟲因饑餓、血液及神經(jīng)中毒死亡。該菌對鱗翅目害蟲的殺蟲效果尤其好,生產(chǎn)應用的殺螟桿菌、青蟲菌、松毛桿菌等都是其變種。蘇云金桿菌對刺蛾、大蓑蛾、桑毒蛾、松毛蟲等十多種園林害蟲有良好的防治效果[18]。
2.2.2 真菌
真菌殺蟲劑是一種觸殺性微生物殺蟲劑,侵染蟲體后,可導致昆蟲因機械損傷、營養(yǎng)消耗、代謝毒素等因素死亡。其中白僵菌和綠僵菌已商品化生產(chǎn),在防治農(nóng)林害蟲中成績顯著。白僵菌和綠僵菌可侵染多種昆蟲,在園林中可以用其防治天牛、木毒蛾、松毛蟲、草坪蠐螬等害蟲[19-22]。
2.2.3 病毒
病毒殺蟲劑殺蟲譜窄,寄主單一,起效慢,但對天敵友好且成本低廉、使用方便。病毒殺蟲劑使用后可長期存在于農(nóng)林生態(tài)系統(tǒng)中,主要可防治鱗翅目害蟲。目前用于生物防治的主要是核多角體病毒,如利用大袋蛾核多角體病毒防治大袋蛾,取得了較好的效果[23];利用核型多角體病毒對美國白蛾進行野外防治,病毒防治率在14d達到最佳[24]。
3 結(jié)語
園林事業(yè)不斷發(fā)展,使用傳統(tǒng)農(nóng)藥的弊端開始凸顯出來,人們對化學農(nóng)藥的使用變得苛刻,生物防治技術控制害蟲危害已被廣泛認可。生物防治技術水平逐步提升,加強生物防治產(chǎn)品和技術的研發(fā)推廣,能夠減少傳統(tǒng)化學農(nóng)藥的使用量,保護生態(tài)環(huán)境,更好的保障人類健康。生物防治在園林綠化中的使用也是建設生態(tài)園林城市的必要措施。
參考文獻
[1] 張格成,黃良爐.利用澳洲瓢蟲防治吹綿蚧初步研究[J].昆蟲學報,1963(5):688-699.
[2]羅敏,路玉婷.黃山欒多態(tài)毛蚜防治技術研究[J].河南林業(yè)科技,2018(1):24-25.
[3]任向輝,楊萌,李鵬,等.3種瓢蟲對野生型桃蚜和桃粉蚜的捕食功能反應[J].中國園藝文摘,2015(9):49-50,53.
[4]姜文虎,劉軍俠,薛崢.紫葉李主要害蟲及其天敵生態(tài)位的研究[J].河南農(nóng)業(yè)科學,2013(7):76-79.
[5]夏寶池,張英,沈百炎.紅點唇瓢蟲生物學及其對防治介殼蟲的應用[J].昆蟲學報,1985(4):454-455.
[6]荊英,黃建,韓巨才,等.刀角瓢蟲對煙粉虱的捕食作用[J].植物保護學報,2004(3):225-229.
[7]王聯(lián)德,劉冰妍,黃建,等.小黑瓢蟲對甘薯粉虱的捕食選擇性和種內(nèi)干擾反應[J].昆蟲天敵,2001(2):93-94.
[8]孫麗娟.大草蛉對3種蚜蟲的捕食功能研究[J].植物保護,2013,39(5):153-157.
[9]唐天成,張艷,李程錦,等.中華通草蛉和大草蛉幼蟲對黑刺粉虱若蟲的捕食功能反應[J].應用昆蟲學報,2018(2):217-222.
[10]歐陽傳祿.利用胡瓜鈍綏螨控制枇杷重要害螨—比哈小爪螨[J].中國南方果樹,2008,37(3):57-60.
[11]劉進,段詩運,湯先錫,等.釋放胡瓜鈍綏螨控制桔園害螨技術研究[J].中國南方果樹,2006(35):81-85.
[12]覃偉權,陳思婷,黃山春,等.椰心葉甲在海南的危害及其防治研究[J].中國南方果樹,2006,35(1):46-47.
[13]黃小青,張先敏.椰心葉甲引進天敵嚙小蜂和姬小蜂規(guī)模繁殖機器田間釋放技術研究[J].現(xiàn)代農(nóng)業(yè)科技,2007(17):87-88.
[14]張令宣.釋放周氏嚙小蜂防治美國白蛾試驗研究[J].種子科技,2019(4):156-157.
[15]丘玲.應用管式腫腿蜂防治粗鞘雙條杉天牛試驗[J].中國生物防治,1999,15(1):8-11.
[16]程慧珍,孟現(xiàn)華,陳君,等.腫腿蜂對蛀干害蟲控制效能的評估[J].中藥材,2003,26(1):1-3.
[17]楊李,董廣平.花絨寄甲應用研究綜述[J].四川林業(yè)科技,2012,33(6):76-78.
[18]徐熙,張宏偉,殷向東,等.高效Bt防治園林害蟲的應用技術和效益,全國生物防治學術討論會論文摘要集[M].1995:182.
[19]何學友,蔡守平,黃金水,等.應用綠僵菌和白僵菌林間防治木麻黃毒蛾的初步研究[J].福建林業(yè)科技,2011,38(2):10-13.
[20]李建慶,張永安,梅增霞,等.白僵菌和綠僵菌對松墨天牛致病性的研究[J].福建林學院學報,2006,26(2):165-168.
[21]劉巧云.白僵菌冬季防治松毛蟲試驗[J].福建林業(yè)科技,1995,22(3):66-68.
[22]張冰.綠僵菌防治草坪蠐螬效果探析[J].中國市場,2015,5(22):283-284.
[23]田光合,尚忠海,黃維正,等.應用大袋蛾核型多角體病毒防治大袋蛾[J].林業(yè)科技通訊,1991(12):20-22.
[24]王金梅,范克勝,王俊洲,等.利用核多角體病毒防治美國白蛾的試驗[J].中國園藝,2018(6):51-52,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