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一提到音樂,很多人的腦海中第一個浮現的樂器是西洋樂器,例如鋼琴、小提琴。尤其在20世紀90年代的中國,學習西洋樂器的人占據了興趣班的“大半江山”,學民族樂器的人廖廖可數。
柳青瑤選擇了比較小眾的琵琶。
她的父母都是中國傳統(tǒng)藝術文化的愛好者,在考慮孩子學習什么樂器的時候,一眼就相中了帶有民族特色的琵琶。父母不僅帶柳青瑤去華夏未來少兒藝術團的民族樂團報了名,還為她請了專業(yè)的琵琶老師。
雖然父母如此看重琵琶,初次接觸它的柳青瑤還是覺得琵琶模樣土氣,聲音難聽。隔壁的交響樂團里,小朋友們都穿著襯衫,戴著領結,各個神采飛揚,而她所在的民族樂團,不僅沒有講究的演出服,人也特別少,對比起來可真寒磣。
“不只是入團時人少,越學人還越少?!绷喱幮χf,若不是父母“逼迫”,以及強烈的自尊心支持著,她也許早和琵琶“分手”了。
這都是為什么呢?
因為這個樂器彈奏起來“不好聽”。
很多西洋樂都擁有動聽的和弦,但琵琶沒有。在掌握技巧之前,單線的琴弦彈出的聲音離悅耳相去甚遠?!澳菚r不是未成曲調先有情,而是未成曲調先要命?!绷喱幐锌卣f。
還因為這個樂器非常難學。
彈琵琶時“輕攏慢捻抹復挑”的優(yōu)美指法其實非?!胺慈祟悺薄C髅魅说奈逯赶騼葟澢`活,但彈撥琵琶時,演奏者的手指卻要向外掰扯。而且在彈撥時,演奏者的手指和琴弦頻繁地摩擦,很快會磨出水泡,非常疼。但要學琵琶,演奏者就必須適應這種疼痛,直到手指上結出厚厚的繭子為止。所以,琵琶憑借著“指法難學”“過程痛苦”“初彈時難聽”這三座“大山”,嚇退了很多人。
除此之外,一個人若想學成琵琶,要花費很多的時間。民間歷來有“千日琵琶,百日箏”的說法,對琵琶的五十六種指法的靈活運用,對曲目的熟練彈奏,都需要演奏者進行大量的重復練習,直到肌肉形成條件反射,獲得肌肉記憶為止。
[2] 除了在樂團中學習,柳青瑤還師從三位國內頂尖音樂院校的琵琶大師。讓柳青瑤印象最深的是,不管這些大師擁有多少學生,帶出了多少名人,他們對琵琶的教學態(tài)度始終非常認真。
“每堂課上,他們都在認真地彈奏樂曲,講解知識點,哪怕面前的學生只是四五歲打基礎的孩子。即便只是最簡單的指法,他們也會不厭其煩地示范彈奏。老師們無論是在琵琶演奏的技巧上,還是在輔導學生完成練習的負責態(tài)度上,對我的影響都非常大!”
柳青瑤記得,自己打基礎的階段,就是在老師們嚴厲督促下完成的?!罢娴南襁^去師父帶徒弟那樣,一堂課不是四十五分鐘,而是一下午,甚至一晚上。當時,老師家有一間屋子,每次我要先在里面練習一下午,晚上再把練習的成果彈奏給老師聽。你能很清楚地感覺到,老師真的是在用心教導?!?/p>
老師們認真負責的態(tài)度,深深影響著柳青瑤,讓她每一次演奏都全力以赴。她記得自己學習琵琶的第二年就參加了樂團的琵琶合奏《花好月圓》。雖然柳青瑤完成了自己的演奏部分,但她一直認為那是濫竽充數?!爱敃r我只有六七歲,在學員當中是年齡最小的,學習時間也不算長,但看著前輩們已經能夠脫譜彈奏,而我看著譜子都演奏不好,感到很自責:為什么我不能努力記下譜子呢?為什么我不能再拼一點呢?為什么我要給樂團丟臉呢?那天下場后,我就哭了?!?/p>
之后,這個小姑娘更拼了。寒暑假,她會全身心地投入到琵琶練習中。朝陽和夜月,輪番灑下光線,照在她撥動琴弦的手指上。
除了練習之外,她參加了許多民樂比賽。在比賽中她不僅專注自己的演奏,還會請媽媽錄下表現好的選手的作品,回去反復觀看,找到自己與對方的差距。在這個過程中,她學到了琵琶的技巧,也吸收了其他民樂的養(yǎng)分。后來有一天,她突然發(fā)現自己開竅了。
[3] 同一片鄉(xiāng)土,同樣的月色,中華民族孕育出的文化源遠流長。這了不起的精神共振,不僅存在于我們的傳統(tǒng)詩歌、繪畫、戲曲、舞蹈中,也流淌在千年琴曲里。
和追求悅耳的西洋樂不同,琵琶的演奏并不僅僅停留在“好聽”這一層面,它更多的是在表達感情。
《十面埋伏》是中國最知名的琵琶曲目,也是中國十大古曲之一。在這首曲子中,琵琶已經不僅僅是一件樂器了。它在極力復原一個場景:金戈鐵馬、刀槍劍戟、鳴金收兵、擊鼓前行……閉上眼,你仿佛回到兩千多年前楚漢相爭的戰(zhàn)場上去?!栋酝跣都住吠瑯邮且猿h相爭為背景的琵琶曲目,但是這回,音樂的視角轉向了西楚霸王,雖同是戰(zhàn)鼓擂、刀槍鳴,卻已帶上了英雄末路的唏噓。尤其是曲終最后一個泛音,那是鋼刀掉落在地上的聲音。
“為什么只有鋼刀掉落的聲音呢?因為項羽是站著死的?!绷喱幷f。
因為理解了情感、懂了樂器,柳青瑤的演奏日臻化境。1999年,年幼的柳青瑤開始嶄露頭角,不僅參加了天津市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50周年大型文藝演出活動,還前往了美國、蘇里南、西班牙、圭亞那、牙買加等國家,將中國傳統(tǒng)民族音樂揮灑在這些土地上。截至目前,她作為琵琶獨奏演員出訪了40多個國家和地區(qū),進行文化演出與交流活動。
讓柳青瑤印象最深的,是13歲的自己作為中國少年對外友好藝術團琵琶獨奏演員,參加瑞典Ethno國際音樂節(jié)的經歷。
她帶著自己的琵琶,和演奏笙、嗩吶、二胡等民族樂器的演奏者們一起,投入了世界音樂的海洋?!耙魳肥怯泄餐ㄐ缘模灰阌眯穆?,能從每一種樂器中感受到這個國家、這個民族的風土人情?!?/p>
音樂節(jié)上,她聽到了非洲的打擊樂,仿佛感受到草原的風倏忽吹過,金黃的草葉觸過鼻尖;她聽到了歐洲的風笛,仿佛自己走在鄉(xiāng)村的小路上,看見阿爾卑斯山上的云慢吞吞地爬過……大家都毫不吝嗇地把本國的傳統(tǒng)音樂教給其他國家的樂手。柳青瑤將《茉莉花》教給其他國家的樂手后,再次彈奏時,先是笙、二胡加入了演奏,緊接著鋼琴、小提琴、風笛、多姆拉琴紛紛加入進來。這首動聽的中國樂曲,打破國界的限制,跳過語言的隔閡,拋開樂種的界限,像漩渦一樣,吸引了世界各地的樂手投入其中,最終形成氣勢磅礴的百人大合奏。那一刻,柳青瑤的心里滿溢著自豪與感動,“《茉莉花》多美啊!旋律動聽卻不復雜,動人卻不刻板,它是芬芳沁人的種子,孕育著中國風度、中國文化的基因,可以在音樂的國度中生長、發(fā)芽!”
[4] 雖然參加了很多演出,并且數十次獲得國內外藝術大獎,但柳青瑤并不認為自己是個專業(yè)的琵琶演奏家。她說自己只是一個喜歡琵琶的普通人。“在國內,琵琶并不缺演奏大師,但是卻缺喜歡琵琶的普通人。如果大家都喜歡它,踴躍地傳播它,那么它就能走出象牙塔,讓更多人感受它的美。”
柳青瑤一直致力于琵琶的科普與傳播。她走進貧困的社區(qū)和孤兒院,為那些可能擁有天賦,卻一輩子沒有機會接觸民樂的孩子帶去精彩的演出。“至少我能讓他們聽一聽民族的音樂是多么動聽,讓他們知道我們國家擁有的樂器是這樣美。如果他們有了認識琵琶的興趣,那對我來說就足夠了。他們的愛,會成為琵琶不再孤單的力量。”
琵琶也可以通過美好的聲音給人帶去希望。柳青瑤說,小時候她曾在天津市殘疾人康復中心演出。現場,盲童雖然看不見演出,但他們努力豎起耳朵聽著音樂,臉上也露出了滿足的笑容?!耙魳房梢詾樾撵`打開窗口,讓失明的孩子感受到色彩繽紛的世界;音樂可以作為表達方式,讓無法用言語排遣痛苦的孩子有了表達的渠道?!?/p>
為了更好地傳播琵琶,也為了更大范圍地弘揚傳統(tǒng)文化,柳青瑤借助了網絡和亞文化圈的力量。從2016年下半年開始,她在網絡平臺上發(fā)布自己身著傳統(tǒng)服飾彈奏琵琶的視頻。一方面,這種新穎的形式吸引了很多人點擊視頻,迅速積累了200萬粉絲,這些粉絲通過她的演奏了解了琵琶,也成為琵琶的傳播力量;另一方面,她用服裝配合樂曲,在完整的情境下,把聽眾帶進樂曲中的世界。無論是傳統(tǒng)服飾還是傳統(tǒng)樂曲,都為觀眾帶來最直觀的美的感受。
“現在的年輕人很活躍,他們愿意表達,也愿意將自己覺得好的東西傳播給更多人?!毕乱徊剑喱幭霝橛^眾科普更多的民族樂器?!按蠹叶贾馈疄E竽充數這個成語,可有誰知道竽究竟是什么樂器?它吹出的聲音是什么樣的?大家都會背‘錦瑟無端五十弦,那么誰真正見過錦瑟呢?因為不了解,大家都不去學這些民族樂器,這些樂器終將走向沒落,而只要一個個普通人堅持不懈地去學習它、傳播它,讓更多人聽到它,那么我們美麗的民樂終將弦歌不輟,薪火相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