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雅妮
[關 ?鍵 ?詞]藝術;藝術品;市場;投資;收藏
一、藝術市場化
藝術與市場看似是兩個不同屬性的東西,但是千百年來一直交織在一起。什么是藝術?什么是藝術品市場?是我們研究藝術市場化首先要解決的問題。我們日常中所接觸的藝術具體門類,如文學、繪畫、雕塑、建筑、電影、音樂、舞蹈、戲劇等,都只是藝術的表現形式。藝術品具體是指什么也是眾說紛紜。其實,相比較藝術與文化的內在含義,就會發(fā)現在一定程度上,藝術與文化是不可分離的,可以說藝術源于文化,文化也包含了藝術。
藝術與市場的接觸與交集,早在新石器時期工藝品的交易中就已經產生了;在經歷了漫長的社會與經濟的發(fā)展,在逐漸擺脫封建神權與政權附加的束縛后,藝術的市場化現象越來越普遍,市場化對于文化與藝術的反作用也越來越明顯而有力。隨著市場經濟的發(fā)展,市場化又逐漸成為藝術發(fā)展的動力。
二、藝術催生了市場還是市場操控著藝術
市場本身只是商品交換的場所,自古有之,市場化促進了流通,反過來又促進了文化交流。藝術品作為一種特殊的文化商品,對交流的依賴度很高,文化碰撞與交流越多,藝術品越豐富多樣。
當代藝術品的市場定價并不是由作品的藝術價值來決定,而是基于隨大流的猜測和孤注一擲的賭博。某些當代藝術品的價格會上漲飛速,是由于收藏家和投資者的操縱,出于利益的考慮,讓其上漲。所以,可以說藝術品的投資是一種投機工具。一般意義上的投資是指特定經濟主體為了在未來可預見的時期內獲得收益或資金增值;投資是為了其未來價值。收藏、投資在一定程度上繁榮了市場,但是其中摻雜的商業(yè)投機的性質,容易導致藝術品市場的混亂和價值標準的缺失。
三、資本市場的變化對藝術品收藏的影響
收藏家的出現是藝術市場化的結果,收藏家們以市場作為購買導向,對藝術創(chuàng)作者的影響力也越來越大。藝術品市場本身是具有兩種屬性的,它的文化屬性和經濟屬性決定了它不能一味地追求利潤的高漲,容易對藝術的創(chuàng)作和消費產生負面影響;也不能只注重其文化藝術價值,容易與社會大眾脫節(jié),畢竟經濟是現代藝術發(fā)展的重要動力。
“亂世黃金,盛世典藏”,就中國而言,伴隨著改革開放的大潮,受中國市場經濟高速發(fā)展和外來思想的影響中國藝術品市場獲得全面復蘇,因此得到了發(fā)展的機會,并逐步走向繁榮興盛。但是,并非亂世就無收藏。例如,在1939年至1945年社會動蕩時期,全世界還有三個國家在大量地購買藝術品,分別是瑞士、美國和德國,尤其是美國紐約,其藝術品市場非常活躍,藝術品的銷量大幅增長;即使是1941年后,畫的價格也在穩(wěn)步上漲。藝術品能夠保值,而現金卻不能,例如希特勒在1940年就讓法郎貶值了三次。這就是為什么當時每個資本家都在投資藝術品市場的原因之一。
盡管藝術品市場在之后的百年難得一遇的金融海嘯中被波及,其所帶來的消極影響導致藝術品市場中的各級產業(yè)鏈都面臨前所未有的生存考驗。但藝術品市場無論是在1929年經濟大蕭條之后,還是在1987年股市“黑色星期一”之后,都有頑強生存下來的經驗。
四、藝術品市場是否需要標準化
戈弗雷·巴克道:“藝術品的獨特的金融優(yōu)勢在于,其價格出自想象。”可以說,藝術品的價格是非標準化的,文化藝術也是非標準化的,那么藝術品市場是否要拒絕標準化呢?
文藝復興時期的改革派積極宣揚:追求藝術品的高價格,就是追求個人的幸福,以此反映其人本主義的思想。當時的藝術市場化的蓬勃發(fā)展并不受到任何制約。而在我國封建時期,由于資本主義萌芽對于封建皇權的沖擊,藝術品市場是受到嚴重束縛的。因此,對藝術的商品化、市場化的評價,需要結合當時的社會背景。
那么又是否需要推動藝術品市場的規(guī)?;?、標準化和可持續(xù)發(fā)展呢?標準從何而來?藝術品市場還難以構成藝術品產業(yè),而產業(yè)需要的是能夠實現規(guī)?;?、標準化。對于藝術品市場而言,它需要學術評價的標準而不能完全以市場為導向,容易造成高雅藝術的沒落。也需要有市場價值與真?zhèn)卧u價標準。
普遍認為,加強對藝術商品化的管制,加強對藝術品的收藏與投資的管理,對藝術品的消費市場進行監(jiān)管,是避免藝術過度市場化而造成負面影響并保持藝術與市場活力的有效手段。確實,藝術品市場面臨調整,只有健康的藝術品市場生態(tài)得到發(fā)展,市場才會有堅實的基礎,但終究是以市場為導向的,對于藝術品市場的管控還需腳踏實地,徐徐圖之。
參考文獻:
[1]宋長江.明代藝術品市場演進軌跡[J].美術大觀,2019(1):58-59.
[2]戴婷婷.藏家如何驅動藝術品價格形成[J].中國藝術,2018(9):14-19.
[3]張楊格.淺談書畫藝術品的鑒賞與收藏[J].藝術評鑒,2018(10):187-188.
[4]戈弗雷·巴克.名利場 1850年以來的藝術品市場[M].北京:商務圖書館,2014.
作者單位:南京藝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