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揚
摘 要 教育的改革,無外乎講究的就是眼下看到的與未來希望的在教育主體上完成一種貼合。換一個概念來講就是追求一種著眼細節(jié)到整體的高品質教育,仔細設想,它應當要是教師身教同言傳,課堂教學重應用,教材布局要科學,學科分配重協(xié)調。它的社會意義自然是勿容置疑。但,坦白來說我們還不能單純定位這就是素質教育,并不是我們國民首要缺失的素養(yǎng)教育。談及教育的更新換代,改革的初衷本就是實現學生從用意志學習跨越到從心學習,透視其原理不難發(fā)現新即是舊,表現的是回歸教育的本質。而其實本質的,也總是最容易被忽視,它的份量。初心之始,不在于形式,而講究從始至終,講究追隨學習的目的、過程、和性能。此時,我們不說教育改革,我們換一種思維來解讀,我們說以德教帶悟學,以本質教育引改革教育。
關鍵詞 素養(yǎng)教育 思考 改革教育 共修課
中圖分類號:G633.7 文獻標識碼:A
1“德學”溯其根,是教師“以德育人”學生“以德省思”的通感授受
教學中,我們并不能保證在一個設備精美配置高端的教學環(huán)境中學生有足夠的領悟力去吸收和強大的自身修養(yǎng)來感受,也并不能完全指望興趣主導一個缺乏成熟認知和基礎自控力的未成年主動向正規(guī)與優(yōu)質靠近。在這樣的情況下,我們往往容易本末倒置,不自覺地把簡單的管理與獎懲作為一個學生成長成形路上主要的引導方式,盡管我們也常常強調自己已經盡力在避免說服教育,試圖走進學生。很多時候,“以德育人”這四個字的意義太重,卻很難準確把握“以德服人”的分寸,學生更加缺乏“有心服理”的意識,因而它并不是簡單的口口相傳。一個隨手的例子簡要論證,在課本教材上,時常很多措辭的拿捏其實都在無形中傳達著“德育”的思想,就英語這門課程,一個常規(guī)詞匯“can”的使用常常出現在語段中,專業(yè)的解釋是“情態(tài)動詞”表示情緒、語氣與能力。而這種情緒的表達本就體現著人自身的素養(yǎng),這時,我們在教學過程中會強調在表示請求的時候要使用“can”的過去式“could”,學術解釋是更加禮貌委婉。而我們不能把要求和眼光僅僅停留在解題與應試中,更應該讓學生意識到學習這門科目最終目的是能在國際人際中順暢溝通,而溝通的方式則代表著一個人的素養(yǎng),學生應該通過循序漸進的傳道授業(yè)關注自己的言語措辭與情緒傳遞。
當我們真正有真實的反饋與教育新背景相接軌的時候,相信它已經建立在師生彼此之間達到這種德行的共識,足夠說服學生在保持一個慢慢形成的完整人格的基礎上能夠自我審視和自覺行動,主動感受知識教學的實用性。這一部分革新,可以說形勢是非常嚴峻的。我們大部分的學生很難做到全面發(fā)展,也很少從一而終。能力與智力在三年檢驗期也通常只是停留在合格線這一條單指標上,智商與情商的表現也很難在基本的生活運作中得到實踐后的總結。其實最大的一部分原因在于學生幾乎在無意識的消化接收聽從和拒絕聽從的指令,缺乏一個嚴格完整的自省德行教育,無法承受教與學的過程與關系。我們改革的效果則是需要作用于素養(yǎng)合成,潤物無聲,潛移默化,行為講其理,習慣追其果。
2“思學”觀其境,是興趣先于導向,還是思考先與感知的“世紀新題”
有一個很深的感觸,來自我上校選課的一個實驗。我擬定的課題“影視節(jié)目的探究和賞析”,靈感源自于我自身對影視的狂熱和研析。但是,之所以用四個字“賞”、“析”、“探”、“究”來定位它是因為我總會選擇一些節(jié)目來試探學生對生活的觀察和社會的反思。我引薦了很多題材皆為我喜歡和關注的節(jié)目,《贏在碧水藍天間》《職來職往》《明星大偵探》等,涉獵范圍涵蓋經濟管理,創(chuàng)業(yè)競爭,求職市場,教育公益,熱議話題,世界視角,歷史傳承,人格解析等。然而,通過每一節(jié)課的觀察與記錄,在偏向娛樂性所占比重更大的節(jié)目中課堂集中度與反響更高,具有文化寓意與植入式的直觀教育卻常常比較吃虧,對媒體傳播蘊含的深層目的也幾乎不被思考。那么,我想反問,興趣給學生帶來的到底在學生求學過程中起到什么成效。當然,我們不可置否它是一個基礎的元素,但是更多的是我們同樣需要以一個救贖者的身份去用心的自問:拋開家庭教育與環(huán)境輻射,學生在學校到底有沒有系統(tǒng)學習過如何真正直視未來需要具備什么樣的基本品行和更高造詣。如果有一天我們能與學生共同回答這個問題,那么也就能正確解釋為什么有時候在面對尊師重道感受尊重與互相理解的行為中老師會覺得缺乏安全感,覺得存在感偏低的原因了。此下,“賞”、“析”、“探”、“究”更應普及到我們所有的教學現象中,用一種思考的學習理念和生活態(tài)度去規(guī)范教學和引導學生賞世間之百態(tài),析是非之成因,探萬事之原理,究傳教之根本。
3“心學”掘其質,是傳者價值引領與受者造就人生的“天作之合”
有位優(yōu)秀青年老師曾經在關于德育工作的主題演講中說道,總是不經意間感受身邊的美。我感同身受也非常慶幸總會有人熱愛去發(fā)現這個世界。但是,不禁又會反思。設想,如果是和學生走在一起共同目擊,自然我們都贊同眼前的事物是美的,可是很少會去問“那么你為什么會覺得美呢?”。是頭上的這片云白得沒有瑕疵感動了你,還是面前的這人這事這抹觸動掀起了你心中的漣漪。學生也很少會給你一個飽含深情的答案。就好像很多年以后我們仍然有很多學生長大了卻依然無法回答曾經學過的科目對我們的生活到底有什么作用。發(fā)現與思考的過渡來自于當下片刻心境與心性教學的反復演練,也是學生在形成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的必要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