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晨
摘要:在“荷馬史詩”、但丁的“神曲”和莎士比亞的一系列悲劇之后,歌德的《浮士德》成為西方文學的第四個重要里程碑。喬納森卡勒首先提出了結構詩學中兩個對立的概念,事實上,結構分析中最重要也是最簡單的關系,即二項對立。這種方法最早出現在索緒爾的語言學研究中。他提出了一系列兩個相反的概念,例如:歷時和共時,能指符號和語言符號的標志,以及語言和語言。這一理論對文學理論和文學批評的研究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并被廣泛用于文學作品的分析,《浮士德》中存在的大量矛盾沖突也可以用這一方法來闡述。在西方世界,古希臘模仿理論的基礎是強調對客觀世界的現實模仿。人們意識到文學活動不僅是對世界的模仿,也是作者的情感表現。在康德的《浮士德》中,到處都存在沖突,例如善惡之間的沖突、神性和魔鬼之間的沖突等,這些矛盾和沖突也存在于歌德自己的現實生活中。
本文將從善惡沖突和神魔沖突兩個方面構建二項模型,然后分析《浮士德》并探討康德與《浮士德》之間的關系,究竟是康德創(chuàng)造《浮士德》,還是《浮士德》創(chuàng)造了康德?
關鍵詞:神魔沖突;善惡沖突;浮士德創(chuàng)造了歌德
一、神魔沖突
“神性”指善的本質是創(chuàng)造一切的力量,而“魔性”則相反,代表著邪惡的本質,它是毀滅一切的力量。雖然康德是一個無神論者,但他也保留了對上帝的一些信仰。他相信世界的所有美德都與上帝同在,而不是后天思考的產物。人們可以擁有良好的美德,但只有少數優(yōu)秀的靈魂才可以擁有它們。
在《浮士德》中,上帝代表完美的目標。從其天上的序曲中可以看出,浮士德對權力的不斷追求是上帝對人類追求精神的肯定。當魔鬼在上帝面前掠奪浮士德的靈魂并否認浮士德時,上帝談到了他對浮士德的堅定信念,“好人在他們的追求中感到困惑,但他們最終會意識到有一條正確的道路?!痹谧髌分?,“神”以外的另一個重要形象是“魔”——靡非斯特,他是否定的象征。當魔鬼第一次出現在作品中時,他向上帝表達了他所看到的痛苦,并否認了世界的所有善良,他還說,浮士德是一個傻瓜,并從上帝的相反角度否認了浮士德。
浮士德的故事始于兩個賭注,其中上帝和魔鬼是對立的。上帝是基督教的核心,所以他當然是“完美”的體現,靡非斯特屬于魔鬼,是惡的代表。既然上帝是最好的,又為什么要承諾與魔鬼一起定下賭約?這不是邪惡的表現,也不是古希臘神話中神與神之間賭博的游戲。上帝說:“人們在努力工作時很容易放松,他們很快就會愛上絕對的休閑,所以我愿意創(chuàng)造一個讓人們激勵和同伴的惡魔?!币部梢哉f上帝相信人們最終是善良的,但這種善意是潛在的,需要外部環(huán)境的刺激。在浮士德的一生中,靡非斯特成為他否定的對象,他既是浮士德持續(xù)進步的阻礙,也是對浮士德性格的負面反映,從而刺激浮士德繼續(xù)不斷進步,達到完美的境界。
歌德既是一位叛逆的浪漫詩人又是一位庸俗的官員。一方面,歌德表現出一種明顯的否定和不喜歡的感覺,另一方面他又肯定了魔法的作用并欣賞魔鬼的智慧。歌德就是這樣一個矛盾的集合,正如他自己所說,浮士德和靡非斯特都是他自己,他們是他思想的化身。
二、善惡沖突
作品有三種主要的善惡沖突:上帝與魔鬼、靡菲斯特與浮士德之間的善惡沖突,以及浮士德自身的善惡沖突,本文主要討論浮士德自身的善惡沖突。靡非斯特所代表的并不是人性中好的方面,而是貪婪,懶惰的一面,與浮士德的性格中的“浮士德精神”構成了人性善惡沖突的兩個相反方面。
浮士德說:“我的胸中,唉!隱藏著兩個靈魂?!边@表明浮士德本身也具有“好”與“惡”的二重性,即上升與下沉,追求與停滯。浮士德的“善”使他不斷努力實現自己的人生目標,但在這個過程中,他為每一步都付出了痛苦的代價。所以我們可以看到浮士德的善惡沖突,他懂得追求善,但在追求善的過程又不會放棄邪惡。人們在追求善的過程中,需要不斷地從身體中摒棄邪惡,而靡菲斯特是邪惡的代表,他總是伴隨著浮士德的左右,誘惑浮士德的墮落而沉淪,但最終導致了浮士德的善意。
歌德自身相信魔術和煉丹術這些神秘主義思想,在那個時代,這些思想都被稱為“巫術”,代表著與惡相關的一切范疇:背叛,享樂,毀滅等?!拔仔g”影響了歌德的理解。他肯定神秘主義的著作,并對無神論思想家表示贊賞。另一方面,他很清楚圣經的教育是“最好的”教育。這兩種彼此不相容的意識形態(tài)信仰一起融入他的身體,造就了他自身的對于邪惡和至善的矛盾。巫術中的邪惡及破壞性的認識與歌德這位珍愛《圣經》、信仰基督的正統(tǒng)公民的思想相悖而馳。因此,他身上就表現出無意識的渴望與有意識的厭惡之間的矛盾。
三、《浮士德》創(chuàng)造了歌德
作者是文學生活的主體。古羅馬理論家郎加納斯曾經說過:“作品的崇高是作者偉大靈魂的回聲,偉大的作品必須有相應的偉大心靈?!睒s格說:“不是歌德創(chuàng)造了《浮士德》,而是《浮士德》創(chuàng)造了歌德。”
首先,詩劇中的主人公浮士德是真實存在的,他博學多才,與他相關的許多傳說成為后來文學家經常用的創(chuàng)作題材。浮士德先于《浮士德》。歌德在十幾歲的時候看到了浮士德的木偶劇和故事書。在萊比錫學習期間,他又被浮士德的故事所深深吸引,萌生了創(chuàng)作《浮士德》的想法。最后,在世界文學史上,這位明星創(chuàng)造了歌德文學的崇高地位,可以看出《浮士德》創(chuàng)造了歌德。
其次,作家和他的作品之間沒有前者引領后者的“主仆”關系。事實上,兩者之間的地位可以說是平等的,作者創(chuàng)作作品,反過來作品也影響作家本身。歌德創(chuàng)作《浮士德》經歷了一個貫穿歌德人生的漫長過程,在這六十年中,他一直在釀造,構思,打斷,再構思和再創(chuàng)造。
最后,浮士德反映了文藝復興以來的三百年來歐洲思想和文化的發(fā)展。主人公的生活也反映了新興資產階級的進取精神。歌德在詩歌中將理性主義和感性主義結合,為我們努力創(chuàng)造一個完美的社會環(huán)境??梢哉f,“浮士德”本身就是歌德思想的載體,它成功地觸動了讀者心靈的原始形象。通過《浮士德》,人們對歌德的思想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所以,《浮士德》創(chuàng)造了一個思想中的歌德。
結論
《尚書·堯典》中的“詩言志”,《毛詩序》中的“詩者,志之所之也,在心為志,發(fā)言為詩”,都表達了“文學作品是由作者創(chuàng)造”的思想。歌德創(chuàng)造《浮士德》只是一個客觀事實,而《浮士德》本身對歌德的影響,才是我們了解這兩者的關鍵。從神魔沖突、善惡沖突兩方面建立二項對立模型,我們可以發(fā)現,這些矛盾沖突不僅存在于浮士德身上,也同樣存在于歌德自身,兩者是相融的,也可以說歌德在塑造浮士德的過程中,不斷審視自我、重塑自我。因此我們可以說是浮士德造就了歌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