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倩茹
摘要:作為現(xiàn)代語言學之父,索緒爾在《普通語言學教程》中提出了許多全新語言學概念,并討論了語言和文字的關系等一系列文字學問題。本文旨在梳理和闡釋語言與文字的關系,在索緒爾文字學系統(tǒng)思想的指導下,分析漢字這一特殊文字的實際情況。
關鍵詞:索緒爾;語言;文字
一、引言
瑞士語言學家費迪南·德·索緒爾(1857-1913)是現(xiàn)代語言學的創(chuàng)始人,是結構主義的思想先驅(qū)。他的學說對現(xiàn)代語言學的發(fā)展產(chǎn)生了深遠影響。由其學生巴利和薛施藹根據(jù)其講課筆記編成的《普通語言學教程》(以下簡稱《教程》)一書成為普通語言學建立的標志。過去人們主要圍繞索緒爾語言觀方面的理論進行相關研究,認為其主要貢獻在于對語言研究提出了新的理論和方法。但關于索緒爾的文字觀卻鮮有研究者。其實索緒爾不僅建立了結構主義語言學體系,還就語言和文字關系等一系列文字問題進行了相關論述,他認為文字最重要的作用是表現(xiàn)語言。[1]47
有的學者認為索緒爾區(qū)分語言與文字是在貶低文字,他“把語言看成是一個王國……,文字沒有獨立的地位,只是語言的‘照片‘假裝和附屬品?!盵2]這其實是對索緒爾關于文字與語言思想的誤讀。他認為語言和文字是不同的兩種符號系統(tǒng),文字是為表現(xiàn)語言而存在的。[1]47-48文字之所以是語言的“照片”和“假裝”,是由于語言處于不斷發(fā)展變化的過程中,而文字的發(fā)展相對較為緩慢,有停滯不前的傾向。文字被看作我們認識語言的工具,有時甚至會成為唯一工具。尤其是那些遠離我們的語言,我們極大可能要求助于書寫的證據(jù),對于已經(jīng)不存在的語言更是這樣。索緒爾認為文字本身是與內(nèi)部系統(tǒng)無關,但我們要重視這種經(jīng)常用來表現(xiàn)語言的手段;而必須清楚認識到它的效用、缺點以及危險。[1]47清楚地闡明了語言與文字發(fā)展關系的不同步,文字不能十分準確反映語言的完整面貌,它就像是語言的“照片”“假裝”。因此,我們在對語言進行研究時一定要把文字和語言區(qū)分開來,不能把文字現(xiàn)象當成語言本體來研究。
索緒爾將世界上的文字體系分為兩大類別:(1)表意體系。一個詞用一個符號來表示,而被使用的符號與該詞的聲音并無關系。這個符號是和整個詞發(fā)生關系,因此被認為該符號會間接地和它所表達的觀念發(fā)生關系……(2)表音體系。把詞中一連串連續(xù)的聲音摹寫出來。表音文字有時是音節(jié)的,有時是字母的,即以言語中不能再縮減的要素為基礎的?!盵1]50-51索緒爾的研究主要是表音體系,特別是今天使用的以希臘字母為原始型的體系。那表意體系的漢字是否被索緒爾排除在外了呢?漢語是否又能運用索緒爾《教程》中的理論進行解釋和說明呢?我們將在下文做具體分析。
二、漢字是否等同于符號
(一)共性
1.任意性
索緒爾在論述語言符號性質(zhì)時,把符號和心靈有力地聯(lián)結起來。[3]205這里的“符號”實則是能指和所指的相聯(lián)結。所謂“能指”即“音響形象”;“所指”則指“概念”由能指與所指結合構成的語言符號最重要的特點是:語言符號的任意性。能指和所指的聯(lián)系是任意的,無法得到論證。[1]102-104語言符號的價值就在于語言符號與語言符號之間的差別。
作為記錄語言符號的文字作為記錄語言符號的一種符號系統(tǒng),又具有怎樣的自身特點呢?索緒爾認為,文字符號的特點與語言符號的特點類似。索緒爾從四個方面闡明了文字符號的相關特點:“(1)文字符號是任意的;例如字母m和它所表示的聲音之間其實沒有任何的關系。(2)消極的和表示差別的作用才是字母的價值,例如一個人可以把m寫成很多的變體……唯一重要的是這個人筆下的m這個符號不會和a, e等相混淆。(3)文字的價值只靠它們在某一個由一定數(shù)目的字母構成的系統(tǒng)中相互對立而起作用……由于書寫符號的任意性,文字只在系統(tǒng)所規(guī)定的限度內(nèi)才顯示出它重要性。(4)甚至可以認為符號如何產(chǎn)生完全無關輕重,因為它與系統(tǒng)無關?!盵1]166從以上幾方面可知,在文字系統(tǒng)中文字符號和其代表的語言單位之間的聯(lián)系是任意的,并無必然關系;文字符號能指的價值在于字符形式之間的差別,也在于它在整個文字系統(tǒng)中同其他文字符號所表現(xiàn)出的對立關系;文字符號怎樣產(chǎn)生,以及用什么去書寫文字都無關緊要。[4]王寧先生在研究漢字時說過:“作為詞的記錄符號的字,自己本身并沒有聲音和意義,它的音義完全是由詞上轉移來的”。[5]表意文字字符的能指本身并不直接表達語音與意義,書寫形式之所以可以表達音與義,是因為人們約定俗成地讓它表達了不同的語言符號單位,書寫形式和它記錄的語言單位即能指、所指之間的關系也是約定俗成的、任意的。實際上,就像表音文字一樣,表意文字的字符能指的價值同樣在于書寫形式的差別;字符的價值同樣取決于它們可以用以區(qū)別不同語言單位的對立關系。
2.不可分割的最小書寫符號
索緒爾從共時的角度出發(fā),對人類各種文字進行了文字體系分類。文字的唯一功能是表現(xiàn)語言,其本質(zhì)分類應從文字記錄語言功能的共時角度出發(fā),進行分類應以文字系統(tǒng)中和語言基本結構單位相對應的、形體上不可分割的最小書寫符號單位為基礎。索緒爾雖然沒有明確定義這種文字符號單位,但從其把表意文字中的漢字和表音文字中“以言語中不能再縮減的要素為基礎的”音節(jié)、字母作為文字分類的基礎,就表明這種文字符號單位應和語言基本結構單位相對應,在形體上是不可分割的最小書寫符號單位。表意文字是直接用文字符號來記錄語言中的語符單位的文字體系;而表音文字則是用文字符號通過記錄語言的語音單位來記錄詞的文字體系。
(二)個性
一方面漢字和其他文字一樣,是能指和所指的符號系統(tǒng)。另一方面,作為一種古老的且一直沿用至今的文字,它有著自己不同于其他語言的特點。索緒爾在《教程》就漢字性質(zhì)表達了自己的看法:
“對使用漢語的中國人來說,表意字和口說的詞均為觀念的符號;文字被認為是第二語言。在交談中,如果遇到兩個口說的詞發(fā)音相同,他們有時會通過書寫的詞來表達自己的思想。但是這種代替不是絕對的,所以不致像在我們的文字里那樣引起令人煩惱的后果。漢語各種方言表示同一觀念的詞都可以使用相同的書寫符號來表示?!盵1]51
“文字就是第二語言”,充分說明了從觀念到語言和從觀念到文字是漢民族符號系統(tǒng)的兩種存在方式,二者并行不悖。相較于歐洲文字,漢字具有自己獨特的價值——其表達功能不在是否有效地記錄了語言,而在是否有效地傳達概念。歐洲文字因其“拼音”與概念保持著距離,漢字則因其“表意”與概念發(fā)生直接聯(lián)系。[3]206索緒爾認為漢字作為一種書寫符號有著一種能夠取代口語符號的強烈傾向,原因在于它可以不依附語言,獨立表達相關概念。而表音文字的目的只是為了把詞中的聲音摹寫出來。但以漢字為代表的表意文字,卻以意象結構直接體現(xiàn)民族文化的全部內(nèi)涵。[3]210但有人認為形聲字占了漢字的絕大部分,漢字的發(fā)展趨勢應當往表音傾向發(fā)展。到底是不是呢?
表音文字的英文被認為是典型的音素文字,用專用音符來記寫英語中的語音位,比如用“b”記錄[p]音位,而[p]音位也只能用“b”來記錄,排除個別特殊現(xiàn)象,基本上一音一符,一符一音。日語也是典型的音節(jié)文字,一個假名表示一個音節(jié)。在掌握了這兩種文字的發(fā)音和拼讀規(guī)則之后,一個人即使不知道某個詞的確切意思,也基本能讀出來,或者是聽到一個生詞也基本能記錄下來。漢字則不同,漢字是和語言的意義發(fā)生關系。我們舉例說明,如:最初人們在交際中,漸漸將“天上的太陽”這個意義用任意的“ri”這個音來表示,之后產(chǎn)生要將此意義記錄下來的想法。人們根據(jù)生活經(jīng)驗,畫一個象征太陽輪廓的圓圈,再加一點“⊙”來表示“天上的太陽”這個意義。這個有了意義的圖畫形式,進而跟語音“ri”聯(lián)系起來??吹竭@個圖畫人們首先會聯(lián)想到“天上的太陽”,而不是“ri”這個語音。如果最初約定“天上的太陽”用“ren”音,人們也會自然將圖畫形式“⊙”讀為“ren”音,但絕不會看到圖畫形式的“⊙”把它跟地里耕作的?;蛘咂渌c之在外形上相似性很小的事物聯(lián)系起來。這說明,在造字之初,漢字是用來記錄漢語語義的,漸漸地才按照約定的習慣被賦予各種讀音,成為音義結合體。早期甲骨文、金文大多以此直觀方式構形。之后字符的象形性逐漸淡化,由象形轉化為表意符號,通過意符的不同組合手段構形,直接把意義信息帶進字形,靠字符意義的累積來體現(xiàn)構意,我們稱之為形符的意化階段。[6]六書中的會意字便是義符一次平面組合所構成的合體字。隨著漢語表達功能的不斷豐富和擴展,文字假借和詞義引申現(xiàn)象不斷增多,漢字不可避免地要孳乳以便滿足以形別義的需要。早期的形聲字順應此需求而產(chǎn)生。如“辟”與“避”“僻”“譬”的關系就是文字孳乳過程的生動寫照。但其所謂的“聲符”原是借本來既有音又有義的現(xiàn)成文字充當,本質(zhì)是地道的義符,只是這些義符由社會的約定,與語言中某個詞語的音有了固定聯(lián)系,因而在通過追加義符而造的合體字中,人們對其聲音的認識在先,才有了示音的作用。但其實質(zhì)是由源字直接轉化而成,其示源功能才是最本質(zhì)的。
漢字不僅具備索緒爾所說的文字特點,而且有著自己的獨特內(nèi)涵。瑞典漢學家高本漢對漢字評價道:“中國不廢除自己的特殊文字而采用我們的拼音文字,并非出于任何愚蠢的或頑固的保守性……中國人拋棄漢字之日,就是他們放棄自己的文化基礎之時。”[7]可見,漢字對我們的傳統(tǒng)文化起著怎樣深刻的影響。
參考文獻:
[1]索緒爾.普通語言學教程[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1.
[2]徐德江.《普通文字語言學》前言[J].漢字文化,2008.
[3]申小龍.《普通語言學教程》精讀[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9.
[4]符延軍,王啟燕.所指不一致與語義變化的動態(tài)機制[J].東北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
[5]王寧.訓詁學原理[M].北 京:中國國際廣播出版社,1996.
[6]周有光.文字演進的一般規(guī)律[J].中國語文,1957.
[7]轉引自L·R·帕默爾《語言學概論》[M].北京:商務印書館,19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