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鄒城兗礦總醫(yī)院(273500)吳曉晨
山東省煙臺麥基洗德生物工程有限公司(265700)李天琦
乳糖不耐受也稱乳糖酶缺乏癥,是嬰幼兒常見的情況。導致乳糖不耐受的原因是機體乳糖酶分泌少或不分泌,不能完全消化和分解乳品中的乳糖,從而引起一系列的消化問題。補充乳糖酶可在一定程度上幫助改善乳糖不耐受情況,但還存在局限性,有研究者提出利用益生菌輔助治療可達到理想的效果[1]。因此,本次研究以286例小兒乳糖不耐癥為例,觀察利敏舒益生菌聯合乳糖酶對該病的治療效果,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調取符合入組標準的286例乳糖不耐癥嬰兒為例進行分析,納入時間范圍為2017年3月~2018年4月。286例患兒中男女分別為152人、134人,平均年齡為(3.42±2.18)歲,其中160例存在腸絞痛、97例存在腹瀉情況。本研究獲得我院倫理委員會認可批準,患者家屬簽署同意書。
1.2 方法 所有患兒均使用利敏舒益生菌和乳糖酶治療,每日喂奶前5min用開水將兩藥沖服;根據患兒年齡劃分,利貝樂乳糖酶水蘇糖(挪威利貝樂藥業(yè)國際集團有限公司,生產批次20161017,3g/袋)<6個月的每次半包,≥6個月的一次一包;敏舒益生菌(煙臺麥基洗德生物工程有限公司,產品批次20170301,2g/袋),每日一次,每次1袋。兩組均連續(xù)使用2個月。
1.3 觀察指標 觀察連續(xù)服用2個月后,患兒腸絞痛、腹瀉情況。
1.4 統計學 采用SPSS20.0軟件統計,%表示計數資料作χ2檢驗,P<0.05顯示差異顯著。
與治療前腸絞痛發(fā)生率和腹瀉情況比較,經治療后有顯著改善,P<0.05,見附表。
附表 治療前后癥狀改善情況
小兒乳糖不耐癥是由于先天性或繼發(fā)性乳糖酶缺失,導致機體分泌少或不分泌乳糖酶,不能很好的將乳品中的乳糖成功水解為葡糖糖和半乳糖為人體所吸收,導致胃腸失調,從而出現脹氣、腹瀉等癥狀,對于嬰幼兒來說,因其腸道發(fā)育不成熟,還容易造成腸絞痛,嚴重影響其健康成長[2]。臨床上對于乳糖不耐癥的治療主要還是通過補充乳糖酶的方法,在每日喂養(yǎng)乳品前給予乳糖酶可暫時提高體內乳糖酶的含量,幫助將乳糖水解,但事實上這種方法只能在起到有限的作用,一旦停藥后,患兒可能再次出現不耐受的癥狀[3]。
從乳糖不耐受的病理機制來看,可將其歸納為食物過敏的范疇,過敏則屬于免疫機制異常的情況,包括IgE介導、非IgE介導、IgE和非IgE混合介導機制。當攝入乳品后,腸道吸收乳品中的α酪蛋白、β乳球蛋白等特異性蛋白即過敏原進入機體,刺激特異性B細胞增殖分化成漿細胞,導致IgE抗體增加,抗體中的某段與嗜堿性粒細胞膜上的酶結合,同時抗體與肥大細胞上的相關酶結合,參與到免疫細胞的發(fā)育、存活及功能發(fā)揮,從而抑制免疫應答反應啟動,導致持續(xù)的過敏狀態(tài)[4]。而利敏舒益生菌中含有植物乳桿菌,長雙歧桿菌,唾液乳桿菌,鼠李糖乳桿菌,嗜酸乳桿菌,青春雙歧桿菌,羅伊氏乳桿菌,兩歧雙歧桿菌,格氏乳桿菌,副干酪乳桿菌,發(fā)酵乳桿菌,動物雙歧桿菌,保加利亞乳桿菌等多種對腸道有益的菌,對于平衡腸道菌群,幫助提高人體免疫力有積極意義。同時,利敏舒益生菌還能促進免疫細胞的分化和免疫系統的成熟,從而改善過敏體質,刺激乳糖酶分泌,從根本上緩解乳糖不耐受的情況。本次研究得出,與治療前腸絞痛發(fā)生率和腹瀉情況比較,經治療后有顯著改善,P<0.05。再次證明,在乳糖酶治療基礎上聯合使用利敏舒益生菌,可幫助提高患者機體免疫系統,刺激免疫功能,弱化IgE介導的I型超敏反應,最終起到緩解腸絞痛,減少腹瀉等癥狀的作用。
綜上所述,利敏舒益生菌聯合乳糖酶能顯著改善小兒乳糖不耐受情況,緩解腸絞痛、腹瀉等癥狀,值得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