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志偉 丁小彬 鄧毛毛 楊志永
(1.中鐵隧道集團二處有限公司,河北 三河 065201; 2.華南理工大學土木與交通學院,廣東 廣州 510641)
在盾構隧道的建設過程中,不可避免地受到城市地下地層差異的影響。尤其對于我國華南地區(qū),盾構隧道穿越上軟下硬等復合地層成為普遍現象。與均一地層相比,在“復合地層”中進行盾構掘進,施工難度普遍較大,經常發(fā)生下列問題:盾構姿態(tài)易失控,千斤頂受力不均易使管片破碎,刀盤被打壞、刀具損耗多;掘進速度慢且易超挖,地面沉降不可控等。而且隨著城市的發(fā)展,盾構隧道受到周圍建筑的樁基礎、已有運營或已經規(guī)劃的地鐵隧道等城市規(guī)劃和建筑物的制約越來越明顯,會使隧道線形變得更加的復雜,小斷面小轉彎盾構隧道在未來城市隧道的發(fā)展中會越來越常見。針對目前國內小截面土壓盾構電力隧道正處于起步階段,很多問題仍然處于依賴工程經驗的階段,例如盾構設備和管片對急轉彎的適應性,管片對曲線線型擬合問題、隧道施工工作面的穩(wěn)定問題和隧道施工擾動和風險問題以及隧道施工控制技術等問題。這些問題的解決對未來城市小半徑曲線電力隧道施工安全、質量具有重要意義[1-4]。本文以深圳北環(huán)電纜隧道工程為依托,采用有限元軟件進行數值分析,研究極小半徑盾構隧道施工對管片受力和地表沉降的影響,為實際工程的開展提供依據和參考。
深圳電網北環(huán)110 kV架空線改造入地電纜隧道工程南線盾構區(qū)間總長3.8 km。線路起于筆架山公園力能加電站后,向南下穿筍崗西路、中心公園、地鐵3號線、紅荔路、振華路、中心公園、地鐵2號線、深南大道,沿深南大道向西至彩田路后,沿彩田路西側南行至福華五路。線路在曲線半徑為250 m/300 m的極小半徑下穿城市主干道深南大道,穿越總長度702.554 m。
盾構隧道采用C50鋼筋混凝土管片,管片內徑4 m、外徑4.6 m、厚度300 mm、寬度1.2 m。采用通用型襯砌環(huán),楔形量34 mm,錯縫拼裝,六塊分塊方案,塊與塊、環(huán)與環(huán)之間均采用5.6級M24彎螺栓連接。
根據地勘資料,現場分布主要地層為:人工填土、含有機質粉質粘土、礫質粘性土、全風化花崗巖以及強風化花崗巖。詳細土層參數如表1所示。
表1 土層參數
本文重點分析盾構隧道轉彎段,因此選取圖1所示的曲線半徑為250 m的區(qū)間進行數值分析計算。為簡化數值模型,采用如下計算假定[10-12]:
1)在隧道開挖的過程中忽略土體變形的時間效應。2)盾構機在頂進過程需要轉彎,該轉彎半徑極小,因此進入圓曲線需要提前預偏,預偏通過在轉彎曲線內側設置超挖體實現。3)通過改變材料參數來模擬注漿。
為了包含曲線段整條隧道,并綜合考慮模型計算效率,最終建立如圖2所示的六邊形整體三維有限元模型,邊長分別為165 m,103 m,323 m,土體網格采用3D實體單元,本構模型采用摩爾—庫侖準則。
圖3為盾構隧道整體網格的分布情況,其中隧道模型的超挖部分及注漿層采用3D實體單元模擬,盾殼及管片采用2D面單元模擬,詳細情況見圖3,圖4,管片及注漿參數如表2所示。
本次分析主要分為200個工況,分別用S表示,具體如表3所示。計算過程中的主要荷載為模型自重及開挖掘進力。
表2 管片及注漿參數
表3 三維模型開挖分析施工步
為了分析小半徑曲線段盾構隧道施工時,千斤頂力對隧道管片變形和受力的影響,設置五組不同的千斤頂力進行有限元數值分析。分別設置五組千斤頂力設為600 kN/m,900 kN/m,1 200 kN/m,1 500 kN/m,1 800 kN/m,均勻作用在管片環(huán)面上。
本隧道模型是對稱建立的,并考慮到模型較大,選擇隧道中間段15節(jié)管片的結果進行分析。5組不同千斤頂力作用下的管片豎向變形及受力如表4,表5所示。
表4 不同千斤頂力下管片豎向沉降值(向上為正)
表5 不同千斤頂力下管片最大主應力
管片的變形主要表現為上部下沉,下部管片隆起,且下沉量明顯大于管片隆起量。這是由于管片上部主要承受上部土體荷載的作用,而下部管片由于圍巖的變形而產生一定的隆起。由表4,表5可知,隨著千斤頂力的增大,管片的變形及受力表現出線性增大的趨勢。
由于隧道處于極小半徑轉彎段,為確保隧道軸線最終偏差控制在允許范圍內,盾構掘進時應給隧道預留一定的偏移量,在數值模型中通過超挖實現。為研究超挖帶來的影響,設置一個無超挖的模型作為對照。
本次分析共200個施工步,因此僅列出S40,S80,S120,S160,S200工況的計算結果,表6,表7分別為考慮超挖和不考慮超挖時,盾構掘進過程中地表沉降平均值及極大值分布情況。
表6 地面沉降匯總表(考慮超挖)
表7 地面沉降匯總表(不考慮超挖)
由表6可知,隧道施工過程引起的地表豎向沉降最大平均值為-14.418 mm,最大極大值為-15.889 mm,而實際工程觀測點的累計豎向觀測位移為-14.00 mm左右,數值模擬結果與實測結果基本相符,且均小于隧道區(qū)間沉降監(jiān)測預警值24 mm。表7為不考慮超挖的地表沉降結果,其值小于考慮超挖時的地表沉降值。
本文以深圳北環(huán)電力隧道為工程依托,建立極小半徑轉彎段盾構隧道施工的有限元模型,并與實測數據對比,主要結論如下:
1)盾構隧道掘進過程中,管片的變形主要表現為上部下沉,下部管片隆起,且上部管片變形明顯偏大,同時隨著千斤頂力的增大,管片的變形及受力也表現出線性增大的趨勢,實際設計施工時應重點考慮上部管片的受力及變形。
2)考慮超挖的數值模型計算結果與實測數據基本接近,而不考慮超挖時的模型計算結果偏小,在對小半徑盾構曲線段掘進施工過程進行數值計算時,通過考慮一定的超挖量來模擬隧道掘進時預留的偏移量,可以得到與實際較為相符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