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醉
它宛若航行的艦船,又像是空中疾行的飛機,體長約100米,翼展約40米,最大航程7500公里,速度可達每小時800公里,還裝有6枚SS-N-22白蛉超音速反艦導彈……小讀者們能猜到這到底是什么嗎?
告訴大家吧,這就是在20世紀80年代初通過偵察衛(wèi)星發(fā)現的一架在里海上高速掠過的巨型飛行體,在當時被西方國家稱為“里海怪物”。不過里海怪物又是啥呢?它是蘇聯時期,阿列克謝耶夫中央設計局利用地面效應設計的一款重型“地效飛行器”。今天,咱們就來說說這種武器吧!
“地效”是“地面效應”的簡稱。在自然界中,天鵝、鴻雁等很多體型大的鳥類往往貼近地面或水面飛行,這時翅膀下方的空氣同時受到翅膀和下方地面的雙向壓迫,其反向作用力會大大高于鳥類在高空中飛行時的作用力,因此獲得了更大的升力,同時阻力減小。這種物理現象被科學家稱為地面效應,也叫作“翼地效應”,這些聰明的鳥類就是在“不自覺”地利用地面效應飛行。
? 經典即時戰(zhàn)略游戲《紅色警戒》中的里海怪物
有了鳥類做“榜樣”,人類也開始想辦法了,其中利用地面效應設計出來的最典型產品就要數地效飛行器了。它指的是利用地面效應提供支撐力飛行的動載工具。簡單地說,這就是一種介于飛機、艦船和氣墊船之間的高速飛行器。雖然現實中我們很少有機會見到它,但是這種既神秘又威力巨大的武器卻是眾多軍事題材游戲的寵兒,我們不妨從中尋覓地效飛行器的身影。
既然地效飛行器是介于飛機、艦船與氣墊船之間的一種運輸工具,那么與這三者相比,它有哪些優(yōu)勢呢?
各種常規(guī)艦船是完全漂浮在水面上行駛的,它的發(fā)動機產生的大部分推力其實都被水產生的阻力消耗掉了,因此航速一般只在30節(jié)左右。注意啦!航速1節(jié)等于每小時航行1海里,也就是每小時航行1.852公里。與艦船相比,地效飛行器依靠的是地面效應產生的升力,在水面以上進行飛行,完全沒有水產生的阻力,其速度可高達100~320節(jié),可以與直升飛機媲美。
艦船
相對于飛機來說,地效飛行器由于獲得了地面效應帶來的額外升力,所以更加省油,運載量也大得多。同時,地效飛行器利用襟翼能自如地倒退、懸停以及垂直起降。這一點對于軍方在執(zhí)行機降、反潛、登陸等軍事任務時十分重要。另外,它一般貼著水面或地面幾米的高度飛行,這個區(qū)域基本都是雷達的盲區(qū),這種天生的雷達隱身性能為兵力突襲、導彈攻擊等帶來了極大方便。
氣墊船
氣墊船和地效飛行器一樣,都與地面或水面隔著一層高壓氣體,從而大大減小自身行進時遇到的阻力。但氣墊船是依靠自身發(fā)動機帶動大功率鼓風機將空氣壓入船底下的,從而在船底和水面或地面間形成氣墊。而地效飛行器則是靠自身的高速運動,利用地面效應而形成的高壓氣墊。在搶灘登陸作戰(zhàn)時,氣墊船只能越過較低的障礙,而地效飛行器卻可以在必要時拉升至更高的高度。
蘇聯多種型號地效飛行器的研制伴隨著冷戰(zhàn)結束、蘇聯解體而紛紛取消,但是里海怪物的出現無疑吸引了各國的目光。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德國、日本等國家也開始研制自己的地效飛行器了。不過,這些地效飛行器要么體型太小,要么沒有真正投入使用。
直到近年來,波音公司應美國軍方要求開始研制一種巨型地效飛行器。它的代號叫“鵜鶘”,體長110米,翼展150米,機翼面積超過4047平方米。鵜鶘地效飛行器載重量可達1280噸,一次可以運載17輛M-1主戰(zhàn)坦克,或者3000名全副武裝的士兵,其能力將遠超美國現有的運輸機,據說里海怪物在它面前也會黯然失色呢。
隨著技術的進步以及現實的需求,俄羅斯近年來對地效飛行器的研究又開始熱了起來,再一次把發(fā)展地效飛行器放在了規(guī)劃圖上。在2013年第六屆圣彼得堡國際海事防務展上,俄羅斯展出了里海怪物的升級版“奧蘭”的模型。據稱,奧蘭體長93米,翼展71米,起飛重量2500噸,負載1000噸,主要用于在北極和太平洋地區(qū)開展搜救以及向駐防部隊運送補給。當然啦,除了救援和補給之外,俄羅斯在這款龐然大物上還安裝了導彈等攻擊性武器,未來使其成為作戰(zhàn)平臺也是毫不奇怪的事。
除了奧蘭,俄羅斯又自動曝光了一款有效負載15噸,能以500公里左右的時速運載100名全副武裝士兵的“海鷗”A-050地效飛行器。俄羅斯軍方雖然沒有說明其具體用途,但各國專家都認為他們會在海鷗上安裝“布拉莫斯”超聲速巡航導彈,用以執(zhí)行反艦作戰(zhàn)和對陸攻擊的任務。
近年來,地效飛行器雖然憑借其獨特的性能優(yōu)勢獲得了世界各國軍方的關注,不過目前并沒有得以全面推廣,其發(fā)展狀況尚不如艦船、飛機那么輝煌。這是為什么呢?
策略游戲《蘇聯地效飛行器》
原來,地效飛行器自身還存在一些缺陷,所以發(fā)展相對來說較慢。大家想一想,最大速度高達300多節(jié)的飛行器,還必須緊緊貼著水面飛行,一旦機翼或者機身碰水就很容易失控。另外,地效飛行器雖然是在岸基雷達、艦載雷達的盲區(qū)行動,但卻無法躲過來自空中的威脅,一旦遇到預警機的雷達探測怎么辦呢?
正是因為這些問題的存在,地效飛行器還達不到大規(guī)模軍用的要求,現今的地效飛行器更多用于民用,如水上交通運輸等。所以,當下要研制出真正能夠批量化生產并列裝部隊的地效飛行器,仍任重而道遠。
其實,不僅是美國、俄羅斯等國,我國也有地效飛行器。早在上世紀BO年代,我國就開始了研發(fā),80年代中期研制成功代號為902的單座性能試驗艇,90年代初第一艘實用型地效飛行器“信天翁”2號建造完成。在2014年的珠海航展中,我國亮相了“海雕HB80地效翼船”的200噸級地效飛行器模型,該飛行器采用4個噴氣式發(fā)動機布局,這不禁讓人聯想起當年的里海怪物。不過,總體來說,我國地效飛行器還是往小型實用化方向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