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文彰
今年是新中國成立70周年。從1949年新中國成立開辟社會主義道路,到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開啟改革開放的嶄新篇章,我們走出了一條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引領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使我們更加堅定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我們黨的初心和使命,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初心和使命,這就是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因此,回顧70年發(fā)展的偉大歷程,最突出的一條經驗就是,我們黨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堅持在發(fā)展中不斷保障和改善民生,為人民群眾提供越來越多的方便,以公平正義為目標不斷推進社會建設,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讓人民逐步實現共享。
我們黨以為人民謀幸福為己任,新中國成立以后,更是把讓人民過上好日子作為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努力方向,作為改革開放各項舉措的初心和歸屬,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指出的,“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讓老百姓過上好日子是我們一切工作的出發(fā)點和落腳點”“要推出一批能叫得響、立得住、群眾認可的硬招實招,讓人民群眾有更多獲得感”。
70年來,中國人民的生活從貧困到溫飽再到總體小康,實現了歷史性跨越。自新中國成立到2018年,我國人均GDP從119元增加到64644元,城鎮(zhèn)和農村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從不足100元、50元增加到39251元、14617元,城鎮(zhèn)和農村居民家庭恩格爾系數分別下降到27.7%和30.1%。
我國告別了商品短缺,扔掉了各種票證,消費結構迅速從生存型向發(fā)展型進而向享受型轉變,就業(yè)、教育、醫(yī)療、住房、養(yǎng)老、社保等民生福祉持續(xù)改善,人均預期壽命快速提高,2018年達到77歲,人民的獲得感幸福感顯著增強。
為了讓人民過上好日子,黨和政府想人民之所想,急人民之所急,審時度勢,大力度地推進改革開放,及時鼓勵支持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個體經營、允許干部兼職下海經商、推動所有制改革等舉措,一舉解決了人民群眾生存和發(fā)展的一系列問題。同時,7億多農村貧困人口擺脫貧困,貧困發(fā)生率從97.5%下降至1.7%,創(chuàng)造了人類減貧史上的奇跡。
為人民群眾辦事和生活提供便利,一直是黨和政府堅持的方向,更是近年來深化“放管服”改革的重要內容。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通過行政審批制度改革,以前所未有的力度簡政放權,更加注重人性化、更加富有“人情味”的舉措成為政府治理的亮點。
行政審批制度改革是伴隨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步伐而在上層建筑領域進行的一場重大改革,是政府治理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fā)展要求和人民群眾的愿望而進行的一場自我革命。
改革機構設置,精干設置政府部門及其內設機構,減少機構數量,簡化中間層次,推行扁平化管理,形成自上而下的高效率組織體系。
優(yōu)化職能配置,大幅減少和下放行政審批事項,真正向市場放權,發(fā)揮社會力量作用,減少對微觀事務的干預,激發(fā)經濟社會發(fā)展活力,從根本上遏制行政審批邊減邊增問題,嚴格事中事后監(jiān)管,管住管好政府該管的事。
2011年6月15日,在安徽省亳州市譙城區(qū)湯陵辦事處實驗小學,留守兒童正在展示自己繪制的黨旗。
深化轉職能、轉方式、轉作風,全面推行審批服務“馬上辦、網上辦、就近辦、一次辦”;推動一般事項“不見面”、復雜事項“一次辦”;全面清理煩擾企業(yè)和群眾的“奇葩”證明、循環(huán)證明、重復證明等各類無謂證明,大力減少蓋章、審核、備案、確認、告知等各種繁瑣環(huán)節(jié)和手續(xù)。有的地方對法律法規(guī)沒有明確的材料一律取消,對群眾辦事申請資料不全,實行容缺受理,延后補足,辦件時限在壓縮至許可范圍的50%以下。逐漸推行電子檔案,辦件觸角延伸到基層市場監(jiān)管所,通過打通信息督導,后臺分類審批,前臺統一出現,避免群眾來回跑。通過以上措施,讓企業(yè)和人民群眾大踏步地告別辦事難、辦事繁、辦事慢。
政之所興在順民心。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全面深化改革,必須以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增進人民福祉為出發(fā)點和落腳點?!惫秸x猶如陽光和空氣,是人民美好生活不可或缺的基本意涵;標注著人民內心的價值坐標,影響著人民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是社會和諧穩(wěn)定的基礎,事關改革發(fā)展的活力源泉。改革開放以來,通過教育、司法、分配等領域的改革,真正做到了以人民為中心。
教育是改革開放的先聲,也是改革開放的重要組成部分。教育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圍繞人民關切,進行了一系列改革,取得了大發(fā)展。40年來,我國的教育觀念有了轉變,教育事業(yè)極大發(fā)展,教育法制逐步完善,教育科學欣欣向榮。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理論體系初步形成。
司法享有“人民的權力”之美譽。司法是捍衛(wèi)法治的最后一道制度防線,司法是否公正直接關系到人民的權利能否得到有效保護。70年來,人民司法制度伴隨著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yè)發(fā)展而不斷進步,始終秉持“人民司法為人民”的宗旨,通過制度的不斷完善和實踐的不斷創(chuàng)新來體現司法公正,努力做到以人民為中心。
分配公平是實現公平正義的必然要求,是社會充滿活力的必要條件,也是構建和諧社會的基本前提。新中國成立以來,黨和政府圍繞以人民為中心,引導我國收入分配制度發(fā)生深刻變革,從主張實行單一的按勞分配原則逐步建立起按生產要素貢獻分配的制度,努力實現分配公平。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國家建設是全體人民共同的事業(yè),國家發(fā)展過程也是全體人民共享成果的過程”“讓廣大人民群眾共享改革發(fā)展成果,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是社會主義制度優(yōu)越性的集中體現,是我們黨堅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根本宗旨的重要體現”“堅持共享發(fā)展,就是要堅持發(fā)展為了人民、發(fā)展依靠人民、發(fā)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使全體人民在共建共享發(fā)展中有更多獲得感,朝著共同富裕方向穩(wěn)步前進”“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緊緊抓在手上,切實托住這個底”。
2018年1月19日,工作人員向呼和浩特市玉泉區(qū)華宇社區(qū)的老人介紹家政服務內容。
看一個國家的發(fā)展如何,關鍵看人民有沒有共享改革成果,有沒有實現共同富裕。70年來,我們堅持走共同富裕道路,脫貧攻堅取得重大進展,城鄉(xiāng)之間發(fā)展不協調、不平衡等諸多問題得到解決。同時,我們構建了一套覆蓋全民、城鄉(xiāng)統籌、權責清晰、保障適度、可持續(xù)的較為完善的社會保障體系。基本建成城鎮(zhèn)職工基本養(yǎng)老保險和城鄉(xiāng)居民基本養(yǎng)老保險制度,完善城鄉(xiāng)居民基本醫(yī)療保險制度、大病保險制度、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同時,我們初步打造了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格局,進一步加強社會治理體系建設,完善社會治理體制,強化預防和化解社會矛盾機制建設,加強社會治安防控體系建設,進一步保護了人民人身權、財產權、人格權。
人民是黨的執(zhí)政之基,是歷史的創(chuàng)造者,是決定黨和國家前途命運的根本力量。70年來,中國共產黨正是以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為我們一切工作的根本出發(fā)點和落腳點,把黨的群眾路線貫徹到治國理政全部活動之中,才把老百姓生活中曾經離不開的各種票證全部送進歷史博物館。我們黨就是這樣緊緊抓住人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一件事情接著一件事情辦,一年接著一年干,促使人民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實、更有保障、更可持續(xù),向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繼續(xù)前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