婁南羽
“建筑工程計量與計價”是土木工程類專業(yè)的專業(yè)課程,同時也是工程造價管理方向的核心課程之一,具有較強的實踐性,其目的是培養(yǎng)學生直接應用于工程實踐的能力。本課程不但要求學生掌握各分項工程的工程量計算規(guī)則和計價程序,還必須具有實操能力。由于課程難度較大,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會遇到許多問題,如學生聽懂了示例卻不知道該如何動手實踐,知識點太多導致學生思維混亂,等等。為提高教學效率,任課教師需要研究如何幫助學生通過實例內化知識從而指導實踐,筆者認為, “1+1+1” 探索鏈教學法是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
一、“1+1+1” 探索鏈教學法的理論依據與內涵
建構主義認為,學習不是知識由教師到學生的簡單轉移或傳遞,不是學生機械地記憶、背誦教師所講授的內容,而是學生根據自身經驗去總結案例獲得知識,從而自主建構知識經驗的過程,這種建構是任何人都不能代替的。學習是個體自主建構知識的過程,這意味著學習是主動的,學習者不是被動的刺激接受者,他要對外部信息做主動的選擇和加工。因此,每一位學習者都是在自己原有的經驗系統(tǒng)的基礎上對新信息進行編碼,建構自己對信息的理解。從這個角度來看,教師需要做的就是為學生創(chuàng)設有效獲取經驗的情境,引導學生建構知識體系。
以建構主義學習觀為基礎,“1+1+1” 探究鏈教學法是指教師在課堂上利用一個例子, 一以貫之、一材多用,設置層層推進且具有內在聯(lián)系的問題,引導學生主動思考、探索問題,形成有效的探索鏈,從而引導學生在探索中獲得知識。
二、“1+1+1” 探索鏈教學法的意義
(一)有利于實現驅動學習
人類是由意義驅動的族群。某種意義上,人類所有的知識都是為了一定目的而存在的,藝術是為了陶冶情操,哲學是為了思辨明理,歷史是為了鑒古知今,等等。不存在沒有源頭、沒有意義的“知識”,而問題是學習的最佳驅動。通過一個問題情境,學生對某個事物產生了興趣,就會用自己已有的知識去嘗試探索、解決問題,并在探索的過程中完善和豐富自身的知識體系。
(二)有利于學生建構知識體系
將知識點孤立地分開,為每一個知識點配一個例子,這樣不但會造成知識點之間銜接生硬、聯(lián)系不夠緊密,還可能會導致學生注意力不集中、知識不成體系。教師借助一個案例,創(chuàng)設學習情境,將相互關聯(lián)的知識點有機結合起來,是為了讓課堂條理性增強,更重要的是有利于學生建構自己的知識體系,從而更好地運用知識。
(三)有利于學生發(fā)展自身能力
處于高等教育階段的學生需要掌握結構化的深層知識,能夠完成主動的知識建構、有效的遷移應用及真實問題的解決,進而實現問題解決能力、批判性思維、創(chuàng)造性思維、元認知能力等高階能力的可持續(xù)發(fā)展。學生能否實現知識的正向遷移,取決于知識與情境、情境與情境的關聯(lián)程度。教師創(chuàng)設連貫、完整的情境,有利于學生運用比較、推理、歸納等方法,建立新舊知識間的內在聯(lián)系,自覺地將舊知識運用到新的情境中,順利實現知識遷移。
(四)有利于在信息化環(huán)境下有效開展教學
隨著課堂改革的深入,為了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導學生自主探索知識,許多教師開始運用各種信息化手段設計生動形象的情境。不足之處在于,部分情境的連貫性和完整性沒有得到充分重視,甚至存在簡單地堆砌材料、為了情境而創(chuàng)設情境的情況。表面上看,教師講得興高采烈,學生聽得津津有味,但這種“看熱鬧”似的教學效果并不好。利用“1+1+1” 探索鏈教學法,教師的教學設計就能為信息化工具的應用提供一個導向,所有信息化手段的使用與否取決于是否有利于探索鏈的順利進行,避免了為信息化而信息化等現象的出現。
三、“1+1+1” 探索鏈教學法的實施
(一)案例選取的原則
案例作為一個起點,選取的原則有三點:第一,能跟學生已有知識體系中的某個環(huán)節(jié)掛鉤。如此,可以將學生已有的知識作為引子,引發(fā)學生共鳴,提高其學習興趣。第二,所選案例需難度適中。案例太容易,學生會覺得沒有挑戰(zhàn)性;案例太復雜,學生可能會跟不上節(jié)奏而產生畏難情緒。第三,可拓展性強。案例應該是動態(tài)可拓展的,能夠通過調整其個別給定條件來多角度地輻射課本內容,實現“一例到底”。比如,在“挖溝槽土方工程量計算”這一部分的教學中,教師可以用學生已經學過的挖溝槽施工工藝作為課堂的引子,設計一個不需要放坡開挖的溝槽案例,如圖1所示。教師再將案例中給定的墊層底標高替換成-1.8m,將知識點引入到放坡開挖的溝槽計算。接著,教師將案例中的情境進行補充:現場堆放的東西比較多,沒有空間放坡怎么辦?進而將知識點引入到支擋土板開挖的溝槽計算。隨后,教師可以將案例中的情境繼續(xù)進行拓展:假設這個項目是在進行招標,兩個施工單位對于溝槽開挖有不同的施工方法,那么如何通過報價中挖溝槽的單方指標來判斷誰更經濟?如圖2所示,從而將知識點引入到定額工程量和清單工程量的區(qū)別上來,教學難點迎刃而解。
(二)問題的設計與生成
1.立足教學案例科學預設。課堂中的探索鏈能否形成,除了依靠案例情境的選取,案例的問題設計也十分關鍵?!?+1+1”探索鏈教學法的問題設計,以學生當前的認知水平為基礎,以案例為核心,以學生的技能養(yǎng)成為目標,分層設問,逐步推進,學生在自主發(fā)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探索新問題的過程中,形成完備、系統(tǒng)的探索鏈閉環(huán),這樣就避免了生硬枯燥的說教,使教學節(jié)奏更為緊湊、引人入勝。
2.根據課堂情況動態(tài)生成提問。課堂現場的發(fā)展情況不可能全在教師的預測之中,對于課堂現場學生“突發(fā)”的思維方向,教師應當及時捕捉、判斷和重組信息,動態(tài)生成新的問題,靈活調整教學過程。比如,在提到挖溝槽超過一定深度需不需要放坡的問題時,有學生提問:“老師,溝槽兩側可以一側放坡一側支擋土板嗎?”教師馬上意識到這個提問的教學價值,應當先肯定這位學生的積極思考,再引導全班學生進行探討:既然不同的施工單位施工方案可能不同,那么他們計算的挖溝槽工程量是不是很有可能不一樣?經過這個“臨時打岔”,學生對“定額工程量是施工工程量并且會因為施工方案不同而有所區(qū)別”這個知識點印象深刻,教學重點輕松突破。
四、教學效果
教師運用“1+1+1” 探索鏈教學法實施課堂教學, 直接用案例代替大段的文字敘述和講解,學生興趣增強。教師從一個知識點有邏輯地引入到新知識點,抓住了學生的注意力,聽課率提升。學生動手實踐時對知識的應用更加靈活,實現了該門課程的教學目標、理論教學內容與工程實踐的緊密結合, 學生思維開闊、實際操作能力顯著提升。
(責編? ?張德廣)